欢迎来到品达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百科>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什么(什么叫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频道-和讯网)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什么(什么叫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频道-和讯网)

2023-12-29 17:58:25

作者:“admin”

什么叫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频道-和讯网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中国内地的债券市场,是指各类银行机构之间进行债券交易的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

什么叫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频道-和讯网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中国内地的债券市场,是指各类银行机构之间进行债券交易的市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各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交易债券来进行资金调剂和风险管理。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定价基准,提供流动性的市场。它是国内债券市场上的第二个交易市场,与上市公司债券市场相对应。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一个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门槛比较高。

银行间债券市场始于1986年,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银行间市场部,并在1997年正式推出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此后,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逐年扩大,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完善市场基础设施,促进市场的稳定发展。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开立银行间债券交易账户,直接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另一种是通过买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型货币基金(ETF),以获得市场的收益。

银行间债券市场虽然是一个相对安全的投资市场,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主要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投资者在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债券品种和投资策略。同时,还应该注意市场风险的变化,关注市场的流动性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组合。

综上所述,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债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安全、流动性好的投资市场。投资者在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时,应该关注市场的变化,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策略。

请问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身组争听记件掉带制缩债券市场有什么区别,以及银行间债券逆回购和交易所债券逆回购的区别谢谢

这东西能专业回答你这个问题的人,多数不玩百度知道这一块,不过很明显这个就是债券基金操作的利润空间!

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全貌解析

来源:任博宏观论道(ID:kehujinglibidu)

作者:任庄主

一、大背景:交易所与银行间市场渐近统一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主旋律

(一)改变目前"交易所弱、银行间强"的不平衡*面

(二)相较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的债券品种更有助于服务实体经济

(三)相较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更有利于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

二、五大维度全面剖析交易所与银行间市场渐趋一统的进程

(一)视角1: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将逐步实现互联互通机制

(二)视角2:商业银行参与交易所市场的政策约束在波折中逐步放开

(三)视角3: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互联互通、评级机构资质互认

(四)视角4:明确证监会承担统一执法的职责,共建债券违约转让机制

1、证监会对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开展统一执法工作

2、构建统一的债券违约制度框架

(五)视角5:统一债券交易杠杆率及在银行间市场推动竞价交易模式

三、交易所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基础知识说明

(一)产生背景简介

(二)为什么会有银行间债券市场?

(三)银行间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对比

(四)主管机构:央行(交易商协会)、证监会(两大交易所)、发改委等

(五)登记与结算机构:中债登、上清所、中证登、CFETS、交易商协会等

(六)债券市场品种

(七)各债券品种产生的时间 

(八)债券市场交易方式       

(九)目前只是放开交易所现券交易,回购交易仍未放开 

正文

随时随地学金融

课程推荐

欢迎登陆领带金融学院官网

http://www.ilingdai.com

已上线金融课程时长70000+分钟

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须经什么审批

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金融债券须经银保监会审批。

银行间市场是什么-银行百科-金投银行频道-金投网

银行间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银行间市场,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的作用。

银行间市场,由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构成。银行间市场,有调节货币流通和货币供应量,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余缺以及金融机构货币保值增值的作用。

银行间市场指银行间同业交易的市场而言。包括:(1)银行间的外汇市场;(2)银行间的货币市场,亦即拆放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什么意思?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依托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同业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央登记公司)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目前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记账式国债的大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都在该市场发行并上市交易。 简单的说,银行间债券市场就是金融机构之间互相融通资金,解决流动性的地方。

大国债市|银行间债券市场为什么会成功?

作者:钟言

债市之基

在无纸化、网络化的现代证券市场运行中,中央托管结算机构处于核心地位,成为一国核心金融基础设施,其先进程度和服务实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央结算公司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债券市场的一次重要飞跃。在此之前,我国债券市场经历了曲折探索,取得了不少进展。但由于当时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缺乏债券集中统一的托管结算体系,年轻的中国债市出现了国家信用被冒用、投资者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市场运行成本高、金融风险加大等诸多问题,一度踯躅难行,积弊丛生。

成立中央结算公司正是对症下*、维护债市长治久安的根本举措。中央结算公司的成立,掀起了中国债市基础设施发展的高潮,取得了斐然成绩;促进了中国债券市场场外为主格*的确立,推动了中国债券市场的现代化进程。到2003年银行间债市确立主导地位时,中央结算公司在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履行国家金融基础设施职责,为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基础性与开创性贡献。

一是开启了中国债券无纸化时代,并加速实现了完全无纸化。证券从有纸变成无纸,表面是一个细小的技术问题,背后实质是法律和观念的变革,更是参与塑造现代证券市场形态的过程,对市场安全和效率都有着重要影响。

国际上,证券市场的实物券历史悠久,多数中央托管机构的无纸化发展推进都比较缓慢,也不彻底,实践中更强调保留实物券实行簿记非移动化,或者至少保留一张债券纸质凭证。以美国为例,随着20世纪60年代证券市场的繁荣,实物券的确认、过户、兑付、销毁等环节需要大量低效的人工操作,在1968年美国证券市场剧烈变化时后台结算人员终于无力应对,造成纸面作业危机(PaperworkCrisis)。这场危机的后果是促成了三个方面的变革1,其中之一就是证券无纸化的发展。首先是推动实物券非移动化,由此促进中央托管机构诞生。继而开始发行无纸化证券。1978年美国《统一商法典》修订案认可完全电子化的金融资产。80年代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无纸化证券日益增多。1994年美国《统一商法典》再次修改,引入证券权益(SecuritiesEntitlement)概念,为无纸化发行和确权体系铺平道路。即便如此,美国的无纸化并不彻底,出现无纸化证券和实物证券长期并存的*面。

反观中国债市,中央托管机构起步较晚,没有历史包袱,运用信息技术,具备了加速无纸化的条件。在1994年,中央结算公司的前身(中证交)在国内首次支持债券无纸化发行登记。中央结算公司成立后,一面建立实物券托管账户体系,统一组织和协调全国实物国债托管业务,收拢了全国47处保管库(包括上海和深圳两地证券交易所实物国债保管库)的实物国债资产;一面加快推进无纸化进程,1998年开始支持企业债记账式发行,1999年开始支持记账式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2001年,实物国债库房管理业务圆满结束,实物国债成为历史。2003年,企业债券托管凭证取消,企业债券托管实现电子化。这样,短短几年的工夫,中国债券市场完全无纸化的任务即告完成,走完国外市场上百年尚未最终实现的历程,在全球居领先行列。

二是形成了集中统一的中央登记托管体系。中央结算公司结束了实物券分散托管的历史,在国内首次实现了债券中央登记托管体制。应该说,中央证券托管是国际证券市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自从证券诞生之后,就有了证券托管服务机构(也叫证券托管行)。但这一安排是自发的,证券托管是分散的。20世纪20年代,美联储继建立联邦支付系统之后,开始推出国债簿记和国债电报交收的服务,大略是中央托管的雏形,但当时并不这么称呼。直到中央托管机构的称谓被广为接受后,才把美联储证券服务系统视为国债中央托管机构。70年代,全美托管公司(DTC)成立,逐渐吸收合并除国债以外证券的集中托管职能。这一实践具有很强的防风险针对性,对市场效率和竞争力也有很大好处,很快在发达市场风行。1989年国际30人小组(简称G30组织)推出的九条建议,是早期国际公认的证券结算标准,其中“建立中央托管机构”是核心建议之一。自此,建立中央托管机构成为全球证券业的普遍要求。2001年国际清算银行和国际证监会组织颁布《证券结算系统建议》,首次确立国际官方标准,再次强调中央证券托管的重要性。

在中国,早期国债期货事件和债券回购事件已经促使国债开始趋向集中保管,但从全国看,债券托管仍然相当分散,没有形成一个体系,直到中央结算公司获准设立并开始履行统一托管的职责。1997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债托管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授权中央结算公司主持建立和运营全国国债托管系统。中央结算公司又被中国人民银行指定为新生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托管与结算机构,承担银行间债券市场统一托管结算职能。1998年,中央结算公司开始行使企业债总托管人职能,开始提供中央企业债及其他一些企业债的托管服务。

他山之石与中债之路

***的批准、多部门的规章,解决了谁来组织中央债券托管体系的问题。但是怎么落实好、建设好这个体系,当时面临着两个方向性问题。

一个是债券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之间的关系。因为债券要集中托管,特别是要支持无纸化运作,就需要有一个债券簿记系统作为操作的物质基础。如前文所述,中央结算公司的前身(中证交)已经支持无纸化债券发行登记了,当时是急就章,放在中证交独立框架下,在法人股之外另设债券簿记系统。显然,在明显要建立中央托管机构的政策趋势下,需要开发更新更强大的中央债券簿记系统。中央结算公司在成立前后进行的世界银行技援项目之一就是**债券簿记系统的设计和建设项目。

国际上,关于**债券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的结构关系,大致有两种。

一种是**债券簿记系统作为央行支付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情况以美国、日本为代表。它的背景是,支持同业机构间支付清算的央行大额支付系统出现较早,国债市场相对活跃,市场上独立运营的中央证券托管机构出现较晚,此外,国债发行由央行代理操作。

另一种是**债券簿记系统与其他债券(甚至证券)的簿记系统整合在一起,与央行支付系统相对独立,以英、法、德、意和加拿大为代表,国际上大多数采用这一模式。

**债券簿记系统与支付系统的结构布*往往也影响着一国中央托管机构的布*。在国债簿记与央行支付系统一体化,均由央行运营的结构下,债券中央托管一分为二,比如美国,美联储证券服务系统就承担国债中央托管职能,其余债券则放在全美证券托管结算公司(DTCC)进行中央托管。而在国债簿记与央行支付系统相对独立的结构下,债券中央托管是唯一的。

那么,中国该何去何从呢?从当时的国情市情看,在国债市场发展的同时期,金融债、企业债也都开始发展,换言之,中国债券市场已经不光是**债券了。当然,当时以国债为代表的**债券市场规模最大,问题也最突出、最有代表性。从大额支付系统看,央行支付系统现代化尚未完成,内部功能较为单一,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安全高效地支持现代化支付,而不是运营更多由市场部门自身能够提供的功能。从设立中央结算公司的初衷看,债券簿记系统是这个新改组设立机构的核心系统,机构运营和职能展开都要围绕这个核心系统基础去做。如果该债券簿记系统不能相对独立,而只是作为支付系统的一部分,那么其作为公司独立运营的基础就不存在,要充分发展完善债券托管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就很难实现。经过反复研议,主管部门和国际专家都认为,中央债券簿记系统应在中央结算公司独立构建和运营,未来作为支付系统的重要应用子系统,和央行运营的支付系统联系紧密,相互连接,联合运行。

再一个是选择什么样的托管安排。简单地说,是选择一级托管还是多级托管,这决定簿记系统的账户结构。

国际实践中有多级托管和一级托管两种账户体系安排。

一级托管安排下,最终投资者在中央登记托管机构开立账户,直接持有证券,其基本特征是安全简洁、透明高效。具体来说,其法律关系清晰,投资者权益的确定性高;中间环节少,结算效率高,没有因多个托管层级相互依赖的复杂性带来的风险;真实反映投资者的债券和资金运动,风控和报告的成本较低,监管较为便利。其潜在的缺陷是:对于非金融机构和中小投资者,其进入债市的能力不足,可能不熟悉市场情况和业务操作。为此在一级托管安排下引入代理中介,解决其开户和结算操作便利性问题。

多级托管安排下,最终投资人通过多层级托管机构间接持有证券。在有纸化证券时代,信息技术不发达,中央托管机构发展不充分,通过多级托管实现实物券的非移动化,具有促进结算效率的积极意义。多级托管的主要出发点是令不熟悉市场的最终投资者可以通过中介接入多个市场;提供托管的中介金融机构同时提供交易经纪、资金清算、融资融券等综合服务。但多级托管也增加了市场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带来法律关系复杂、结算时滞长、操作风险大、监管困难、各方参与者风控成本高等问题。“分级安排中固有的依赖关系和风险,会给金融基础设施、市场参与者以及更大范围的金融市场带来风险。”2为此需要通过“穿透模式”加以补救。

关于托管安排的讨论,也推动了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主体定位的认识,即逐步确认银行间债市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经过深入研讨,各方提出,应该尽量扩大机构直接参与市场,允许在中央结算公司开设记账式账户的机构数量应该尽可能大。此外,前期债券市场存在挪用客户资产的问题,对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不足,付出了沉重代价,也提供了足够的警示。在债券簿记系统项目的国际评审会上,专家达成一致意见,即“系统设计既不能脱离实际,又不能迁就现状,应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由此,在充分比较、集体论证的基础上,国内市场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透明高效的一级托管模式,在提高市场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与风险,为债券市场高速增长及规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托管安排相适应,我国债市同时创建了支持报价驱动交易的安全便捷的结算模式。一级托管安排结合结算代理机制,提高了投资便利性,有效支持了机构投资者的直接参与和投资者群体的扩大。一级托管+代理结算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标配和基础性制度。在此基础上,中央结算公司构建了适合机构参与的批发市场服务模式以及适应散户参与的柜台服务模式,并设置了风险防控机制。这套模式有力支持了银行间债券市场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债券主体市场。

大平台 多功能

自债券中央托管机构成立后,如何发挥其综合功能,是单纯地进行登记托管结算,还是兼有其他功能?答案是易见的。从国际看,各国的中央托管机构都在积极完善自身功能。那些功能单一、规模狭小的中央托管机构要么被交易所集团垂直兼并,要么被其他中央托管机构横向兼并。这样的中央托管机构定位弱化,与中国债市的大国债市定位和长远发展潜力是格格不入的。从国内看,中央结算公司的诞生就是针对多个政策操作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其前身已提供债券发行功能和公开市场操作支持功能,成立后又迅速发展了信息、监测、研发咨询等职能。

一是推动中国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中央结算公司利用后发优势和先进信息科技,以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为抓手,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债券中央托管,促成了新时期中国债市的一次飞跃。它大大加速了债券无纸化进程;开创了债券远程招标发行先河,在国内率先建成并应用债券远程招标发行系统,配合实现了债券发行的市场化与规范化。1998年债券发行系统启用,支持政策性银行债招标发行;1999年支持记账式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国债由此开始远程招标、无场化发行;2003年支持实现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国债发行,促进了国债一级市场的统一。债券招标发行系统支持了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率的远程发行和跨市场发行,高效满足市场融资需求,支持债券市场成为中国最大的直接融资平台。遥想20世纪90年代为一年几百亿元的国债发行摊派发愁之时,令人感慨万端。

中央结算公司搭建债券市场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自主研发、持续升级完善的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提供发行、登记、托管、结算、付息兑付、信息等债券全生命周期服务,降低了市场运行成本和操作风险,成为支持债市运行的核心平台。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于1997年作为“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立项,1999年投入运行,有效改善了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2002年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二期)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银行科技发展一等奖”。中央结算公司还成功进行异地灾备中心的切换演练,验证了业务可持续能力和系统安全保障水平。

二是成为宏观政策实施的重要支持平台。债券市场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结合部,也是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结合部。中央结算公司筹建之初就明确:“公司的基本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市场本身提供服务;二是为**监管和调控市场提供服务。”可见,成立中央结算公司的初衷,既有完善债券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考虑,更有支持国债政策操作、支持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的明确政策意图。1997年,中央结算公司正式承办公开市场业务的债券登记、托管和结算业务,为公开市场业务提供相应的技术平台和业务支持3。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授权,中央结算公司承担特种金融债的托管、信息播报、统一结算及代理抵(质)押权人职能;1999年开始为国债提供全周期服务。这些改革促进了债市政策协调功能的发挥。

利率市场化的生力军

d的十四大确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之后,在有关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市场利率管理体系4。

债券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导力量。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加上此前同业拆借利率放开,表明银行间市场的货币利率实现了市场化。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化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此外,企业债券发行的票面利率也可以在同档人民币存款基准利率上适度浮动。

场外市场信息不透明历来易为诟病。起初,人们与银行间市场总有几分隔膜,部分人士甚至认为只有交易所才称得上是市场,银行间还不够格。这固然与银行间市场的机构间特点、与初期市场规模有限都有关,但更多地与银行间市场作为场外市场信息分散有限、平台信息封闭有关。特别是人们本能地拿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进行比较,交易所信息的可获得性在当时高得多。债券发行需要持续、低成本的信息披露平台,利率市场化也需要透明高效的传播平台。

与此同时,互联网应用风起云涌。国际上,1998年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基础上,又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国内win97视窗操作系统日益普及,中国互联网在1998年走入门户时代,成为中国互联网大举兴起的一年,互联网用户首次突破一百万大关。

也正是在1998年,中央结算公司建立和启用中国债券信息网,最早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创建了信息网站,其既是市场信息披露的重要平台,也是我国权威、中立、影响力最大的债券综合门户网站,促进了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有了这个平台,信用债券确立以信息披露为本的发行机制也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2000年,中国货币网推出。

债市利率市场化迫切需要一套及时、客观、准确反映市场变化的基础技术工具。这样,人民币债券收益率曲线的编制就自然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央结算公司敏锐把握了利率市场化和债市发展深化的这一发展趋势,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拓展中央托管机构的信息服务功能。作为财政部授权的国债总托管人和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结算机构,中央结算公司天然具有地位中立、数据详实丰富、与市场联系紧密及专注度和专业性高等从事债券收益率曲线编制的必要条件。同时,对于拥有和积累的资源,理应深入发掘加以综合利用,不断增强服务能力以支持市场运行质量的提升,并为市场节省成本。

基于对债券市场基本规律、债券基础设施发展使命和自身优势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随着主客观条件逐步成熟,中央结算公司1999年编制发布了国内第一条人民币国债收益率曲线;在此基础上,适应债市需要,2003年开始编制中国债券指数和系列债券收益率曲线;此后陆续构建成一整套反映人民币债券市场状况的中债价格指标体系5。中央结算公司在国内开辟了金融资产第三方估值市场,在全球树立了由中央托管机构提供第三方估值的范例,受到国内外的普遍认可。

债券收益率曲线编制的需要客观上也推动了市场制度的完善。2001年7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实行债券净价交易6。2002年交易所市场也试行“国债净价交易”。

净价交易是指在现券买卖时,以不含有自然增长应计利息的价格报价并成交的交易方式。采用净价交易方式的主要考虑是:一是符合国际惯例,使债券价格更加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内在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据此产生的收益率曲线和指数可以更好地刻画市场利率的变动趋势。二是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税收制度。在全价交易制度下,利息收入和资本利得收入难以区分,持有债券等待付息有很大的避税作用,往往导致债券在付息前出现“抢权”,而除息后出现“贴权”。三是抑制利息支付时的价格缺口,有利于价格波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日后债券衍生品的推出创造条件。继净价交易制度之后,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统一采用债券收益率计算方法有关事项的通知》,这有利于投资者对债券的投资价值做出更理性和更准确的判断,对形成基准收益率曲线有积极作用。中国债券信息网也适时推出中国债券收益率曲线和收益率测算表,为市场提供了债券定价依据。自2002年开始,中债收益率开始引起市场关注并被使用。

通过债券收益率曲线等基础工作的深入推进,债券市场在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体系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债券市场的作用不再*限于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筹集资金池,或者充当股市调整的避风港,而是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的传导渠道,成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由此,债券收益率曲线以其揭示的丰富内容,日益成为宏观金融的“基准线”。

银行间债市为什么会成功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1997年银行间债市建立初期,交易量不足全市场的10%。到2002年,银行间债市交易量突破10万亿元大关,首次超过交易所市场。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法》修订后发布,关于人民银行履行职责中,第四条第四款增列了“监督管理……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从立法上确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名分和地位,夯实了其法律基础。同一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券和回购年交易量全面超过交易所市场,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主体,此后一直保持至今。媒体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宣传这个“不为人知的大市场”。

那么,银行间债券市场何以崛起?当年参与者不会料到它的成长速度。事后想来,离不开以下关键因素。

一方面,时势造英雄。顺应时代的要求,债市的发展是一种必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确立,为债券市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必然要求更加积极地运用国债工具进行政策调节,货币政策要更多向间接调控转变;同时,“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落实微观主体的资产负债管理和“三性”管理。一时间,市场经济的大潮澎湃,多方力量不约而同地推动,汇向一个方向,即需要一个稳健发展的债券市场作为支持和保障。

银行间债市成立不久,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中国经济面临重压,却为稚嫩的银行间债市准备了契机:危机突出了债市的金融改革地位,为降低金融资源错配、改善金融结构,亚洲各国纷纷大力发展国内债券市场;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债市规模的增长,也巩固了市场化运作的基础,正应了“水深好行舟”的老话。

银行间债市的发展还切中资本市场的时弊。当时,社会对资本市场的表述和认识还比较窄,言必称股市。银行间债市促进了以债券为工具的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结构优化。

另一方面,顺应债市发展的基本规律,英雄也可造时势。中国债市在这个阶段走对了路子,做出了几个重要的方向性抉择。厘清这些头绪,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中国债市的发展为什么以机构投资者为主?

银行间债券市场立市之初,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债券市场的参与者应该以谁为主,个体投资者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以何种方式介入市场。之前的探索认为个人应该全面直接参与债券投资,进而把债市主流引向交易所。银行间债市实践给出的回答是坚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不同。个人投资者由于精力、专业知识和资金所限,无力承受和管理较大风险。其二,债券是固定收益品种,本大利薄,需要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其三,债券市场的创新也必须以机构投资者为依托。个人投资者对市场认知有限,只有机构投资者才能与中介和机构密切互动,提供创新动力。

银行间债市的发展与国际趋势不谋而合。成熟债市的投资主体均是机构占优势地位,个人投资债券特别是信用债券往往是通过理财、基金间接参与。坚持发展以机构为主的市场,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发育和壮大,也是对投资者的高度负责。

——债市的发展为什么要坚持维护投资者利益?

银行间债市的成员从成立之初的十几家银行,发展到成百上千的多类型机构,包括中国几乎全部的金融机构、数量庞大的非金融机构以及日益增长的非法人集合投资者;柜台市场开辟后,又给数以千万计的个人投资者提供了规范便利的渠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正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成就了其场外市场的多样性生态和持续活力。

当然,市场包容性的背面是市场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投资者的能力存在差异,使投资者权益保护成为核心课题。股市“圈钱论”“赌场论”是对只重融资忽视投资的提醒。中央结算公司在基础设施体系的搭建过程中,一直贯彻一个基本理念,就是市场首先要立足于为投资者服务。只有使投资者有安全感了,才能吸引他们进入,进而使筹资人得到良好的筹资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因此,要严格监控债券的所有权和安全性,这意味着必然要配套比较严格的和谨慎的制度安排。一是安全高效的托管结算制度,这方面不再赘述。二是对交易前台的制衡机制。中央结算公司作为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的后台,与前台交易系统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为市场运行的监督制衡机制提供了基础,改变了以往前后台失衡导致风控弱化的市场组织缺陷。三是风险监控机制,履行市场一线监测职能,成为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债市为什么以场外市场为主?

银行间债市是比较典型的场外市场,场外市场以协议成交为主,这也符合国际债市的发展实践。在银行撤出交易所的初期,交易员习惯于在场内下单(指令驱动),由系统自动撮合,对与对手方谈判这种场外报价驱动方式并不太适应。不过时间不长,银行间的新手们就如鱼得水起来。

对此要直指本源,从债市与股市的区别寻求答案。股票下单指令比较简单,要素主要是价和量,适合集中撮合交易,属于小额、标准化的交易。债券是固定利率产品,价格变动幅度相比不大,需要精细计算和大宗交易才能够获取相当的收益,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所以债券最主要的投资者是机构,不是普通老百姓。大机构的个性化需求很强,总体数量不多,而债券要素属性多样,组合多样,协议交易的灵活性正好可以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正因为如此,银行间债券市场采用场外报价驱动方式,核心机构谈判询价、自主定价,中小投资者则接受核心机构的报价。

此外,交易所债券市场也存在内在的流动性缺陷。在交易所自动撮合机制下,大宗交易要么难以成交,要么价格大幅波动,致使交易成本较高,价格也难以作为整体利率基准。这就不难理解,在市场容量有限时,交易所市场活跃,有流动性的优势,而当市场进入巨量时代,交易所市场就力不从心了。

——为什么早期场外市场失败了,而银行间债市崛起了?

回顾债市草创的年代,早前的场外市场探索都归于失败。比较相关市场制度元素就会发现,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债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市建设始终要把握创新发展和风险控制的高度统一,对于一个新生的市场,尤其如此。中央托管结算基础设施正是规范和创新的绝佳结合点。放眼世界,分散托管已不适应发达证券市场的发展要求,为有效控制托管结算风险,支持市场安全高效运行,中央托管机构应运而生后蔚然成风。在此浩荡潮流中,在应对债市乱象的深切思索中,中国的债券中央托管体系也在酝酿形成。

中国债券中央登记托管机构成立后半年,银行间债市诞生。在市场开辟前就设有统一的中央托管机构,这在国际上是绝无仅有的。不久,各类债券都基本被纳入中央托管体系。中央托管体制的确立一举奠定了场外债市稳健发展的基础。人民银行领导在总结债券市场基本发展经验时曾指出,中国场外债券市场与国际有显著区别,自建立以来就具备一个集中统一的登记托管体系,保障了中国场外债券市场运行透明、风险可控。

几年生聚,中国债券市场积累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场外何以崛起,对它的回答不是一劳永逸的,之后当中国债市大踏步往前进的时候,需要一次次回到初点,扪心思问。

投稿、合作、交流,欢迎联系010-88170117 88170721

大国债市系列

连载一:萌荒时代

连载二:风乍起,危中有机

连载三:银行间债券市场诞生记

连载四:场外市场三剑客之

抗击金融风暴的国债“2.0”、常为新的政策性金融债、沉浮企业债

《债券》杂志,您的职业伙伴!

想投稿?

想参会?

想深度了解债市?

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区别是什么? - 上甲

债券市场分为两种,一种是场内,一种是场外交易。场内市场是沪深两大交易所,场外则是银行债券市场,但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接下来小编介绍下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区别是什么?

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区别是什么?

【1】交易方式不同: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以询价方式与自己选定的交易对手逐笔达成交易,交易所则以竞价的方式来进行交易。

【2】债券类型不同:记账式国债的大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都在银行间该市场发行并上市交易,而交易所市场则以企业债为主,此外还有可转债以及可交债等特殊债券。

【3】参与主体: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参与主体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交易所债券市场则包括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

除此之外,债券市场还包括柜台市场,柜台交易是指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含电子银行系统)与投资人进行债券买卖,并办理相关托管与结算等业务的行为。

上述是小编介绍的交易所债券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区别,如需了解更多期货行情,期货知识,欢迎来关注上甲官网。

请问:银行间市场算是场外市场吗?

属于场外市场,但是有点类似定向的属性。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承销商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文/知乎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承销通常是一个承销团来进行,承销团内大约有10-20家金融机构不等,分为1-2家主承及其他的承销团员。主承的盈利模式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承做环节收取的费用;一部分是承销环节,以99.90元拿到的债券,可能以99.90拿到券(折返费模式),随后以99.91或99.92卖给承销团员;或者以100.00卖出(单返费模式,即另外单独返1毛)。作为承销团员来说,拿到99.92的券,可能还是99.92卖给客户,但有时候客户不方便在T日买入债券,承销团员中资金富裕的会帮客户按票面利息代持1-2天,那么票面利息和资金成本间的差额,会构成该机构的盈利。

在返费的历史上,最开始估计都是单返的,就是您说的总承销费千一或者万五的这部分,承销结束后理论上应陆续付给每个出力了的承销机构。但实际操作上,发行人经常不付承销费或者拖延付承销费,导致这部分费用收不上来(经常是12年的承销费15年还没给,尤其以AAA大央企这种情况居多),这时候衍生出了可以折返的机构,相当于这些机构将一部分返费提前垫付给了投资者,目的是促进销售

“返费”是中国债券市场的独特产物,是在价格管制年代为了满足既符合审批价格又能按照市场价格顺利发行而产生的由发行人额外贴补差价给债券购买方的一种价格补贴形式。分成了暗返和明返,明返就是返还给债券购买的机构方就是返给公家,暗返则是返给交易员或者其关联方,由此衍生的一级和一级半市场的灰色地带禁而不绝,那些年富了多少人后来又进去多少人,和代持老鼠仓并列债券两大毒瘤。不知怎么的,发展到今天,暗返已经没人敢明着提,明返却不小心成为了中国债券界的销售惯例,债券销售的中介机构从返费里提佣金,也成为整个销售环节中最值得各方“深入”探讨的部分。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什么(什么叫银行间债券市场-股票频道-和讯网)】相关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