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生物未来走势(东方号航天家园馆未来趋势)
作者:“admin”
东方号航天家园馆未来趋势 太空家园馆是中国航天东方红旗下的家居品牌。中国航天东方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起的现代股份制公司,是承担中国航天生物技术应用和航
东方号航天家园馆未来趋势
太空家园馆是中国航天东方红旗下的家居品牌。中国航天东方红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发起的现代股份制公司,是承担中国航天生物技术应用和航天医学成果转化的核心企业。
投资8.88万:
1、公司给8万的产品
2、6万的航卷=6万元现金
3、当月返1.68万的现金
4、当月给1800元的店补
5、再送2.45万的物资,包含1万的代金券,从后台买任何产品不用加钱相当于一万的现金。平普仪一台、体脂称一台、高低双向太空枕两个、三个25周年限定款真空保温杯,还有8000元太空锅具10件套。
6、另外还有3个合伙人+10个尊享会员名额
店面要求100到150平米的店铺或者写字楼,当月符合中级级别
7、太空家园管达到卓越的级别公司每年给36万的店补费用
双央企,国有控股,安全,长久
①1968年***亲自审批示,钱学森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它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属中央一级企业,国有控股!
②1997年中国航天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同发起成立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公司!
③2015年国家商务部颁发61号直销牌照(国家开始布*大健康产业)
④2016习**在国有企业改革论坛会议上,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做优!
⑤2017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明确以东方红公司为平台,整合资源,开展航天健康直销平台,惠及老百姓)
⑥2018年中国华润集团注资8亿助力东方红
⑦2020年7月1号航e生活上线,真正开启了健康服务智慧平台,2020年8月9号东方红河南分公司开业!
产品(独道,独享,有效性专利认证)
①独享空间搭载技术,世界独一无二,骨保护成功解决了宇航员太空骨质流失严重的问题,
②宇航口服液解决了神经错乱睡眠障碍以及肠胃的问题(太空90分钟一昼夜)
③益压康,糖定康解决了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心脑血管的难题 (唯一荻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有效性专利认证)
④雪莲蛹虫草解决了抗衰老方面的问题(抗炎,抗肿瘤)
制度(0元注册,顾客享受50%优惠,一条线拿钱,二条做大,真正体现到让普通人拿到结果,优秀人更加卓越!
最主要的是时机点好!军民融合2017年成立,2030健康纲要刚刚开始,现在公司刚开始不到销售额不足2个亿,全国一片空白市场,未来前景不可估量
如果你还有梦?正在寻找机会请来中国航天东方红
公司安全稳定,产品有效便宜 ,制度人性高拔比,绝好时机军民融合
预见方能遇见!
太空家园馆在不远的未来会一步一步走进所有人的生活,目前拥有保健系列,军工系列,营养系列,美妆系列,美装系列和生活用品等,下一步会有线上预约,线下诊疗,投资8.88万元相当于拥有一家生活超市,一家养生馆,一家小型医院,一家美容院,你还在等什么呢?
生物板块大跌原因?
生物板块大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近期全球经济不景气,资本市场普遍低迷,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进而出现抛售现象。其二,生物板块所处的行业变化快、风险高,而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不利,普遍存在卫生健康不达标等问题,这些不利因素自然也影响到了生物板块的股票表现。其三,公众对生物科技行业的疑虑和质疑也在增加,例如基因编辑、世界卫生组织近期发布关于肺炎疫苗的声明等,这些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生物板块的市场表现。因此,生物板块股票出现大跌的原因是复杂的。需要综合考虑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行业变化、舆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寻找改进和创新之路,提高生物板块股票市场表现。
600559未来走势会怎么样
从盘面看,短期处在下降通道中,而且去年1年累计涨幅比较大,风险比较大,一般是回避的!!!
医*行业年度策略:泡沫出清,关注中*、疫后复苏、产业升级_财富号_东方财富网
(报告出品方:平安证券)
一、2022年医*行情几经沉浮,年末迎来估值修复
1.1板块走势受地缘**、防疫及集采等政策影响一波三折
年初至今,申万医*生物指数下跌16.8%,跑赢沪深300指数2.9个百分点,其中:1-4月:集采降幅超预期及范围扩大至消费医疗板块、俄乌冲突及地缘冲突愈演愈烈、疫情多点散发防控措施趋严等因素叠加导致市场情绪悲观,大盘和医*板块走低;5-6月:疫情出现拐点、利空政策出清以及估值触底,医*板块迎来估值修复期;7-9月:美元加息预期持续高位、全球地缘**风险等因素引发大盘整体下行;10月至今:贴息贷款、创新*简易续约、集采预期趋于温和、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等政策修复市场对于医*板块信心。
截至2022年12月05日,医*行业以16.8%的跌幅在32个一级行业分类中位列19名,表现处于中游位置。
1.2医*各子行业普遍下跌,仅医*商业板块微涨
医*各子行业分化显著,医*商业是全年表现最好的细分领域,在线下*店和医*流通板块的推动下,实现7.3%的涨幅。中*和化学制*以10.1%、13.9%跌幅位列第二、三位。医疗器械板块录得14.9%的跌幅,其中医疗设备跌幅较小为6.4%,体外诊断和医疗耗材板块分别下跌12.8%、29.1%。医疗服务和生物制品板块表现较弱,跌幅为25.8%、27.0%。
1.3疫情概念股涨幅靠前,医疗服务个股领跌
年初至今,涨幅排名前15的医*股多为中*、新冠概念股。其中众生*业、以岭*业以及新华制*以155%、135%以及112%的涨幅位居前三。而跌幅排名前15的医*股多属医疗服务领域。其中览海投资、同济堂以及宜华健康以79%、77%以及63%的跌幅位居前三。
1.4医*行业估值及溢价率接近10年来最低点
年初至今,医*生物板块估值为25.74倍(TTM,整体法剔除负值),低于10年平均估值30.2%;医*生物板块对于全部A股(剔除金融)的估值溢价率为36.75%,低于10年平均估值溢价率16pp。无论是绝对估值还是溢价率,都接近10年来的最低点。
从子行业的角度来看,估值分化仍然显著。年初至今,仅医*商业板块估值在线下*房及医*流通板块的带动下有所提升,其它子行业估值均有所下降。其中医疗服务板块的估值接近“腰斩”,中*、医疗器械以及医*生物的估值分别下跌26.1%、25.0%以及21.9%。生物制品和化学制*板块估值跌幅较小,分别为6.7%、9.6%。
1.5基金医*仓位处于低配水平
2022Q3,全基金医*生物仓位占比仅9.55%,同比下降3.7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69个百分点。而扣除指数基以及医*相关主题基后医*生物仓位仅占比2.84%。全基金以及扣除指数基以及医*相关主题基配置比例已接近历史最低值,医*板块性价比凸显。在年底前博弈氛围浓厚的市场下,医*板块具备估值安全、基金低配等优势,配置价值逐步凸显。
1.6投融资环境低迷,有待市场信心修复
中国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趋势自2013年以来总体向上,近10年来累计事件数接近1.4万件,一级市场融资金额为9700亿元,二级市场募资金额突破1.1万亿元。2020、2021年在创新*和新冠疫苗、口服*的驱动下总投融资额呈爆发式增长。2022年以后,整个市场环境低迷,一、二级市场投融资额分别为789亿元、1099亿元,同比下降67.4%、54.4%。投融资事件数同比下降51.8%。投融资市场有待进一步修复。
1.7医保基金支出下降,累计结余稳定增长
2022年1-8月,全国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累计收入同比增长达到1.9万亿元;累计支出1.5万亿元,同比下降1.5%,主要是因为新冠疫苗相关支出显著减少。其中职工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支出同比下降0.4%,为9409亿元;居民医保基金支出同比下降3.3%至5687亿元。整体来看,医保基金累计结余近年来稳定增长。2022年8月医保基金累计结余40247亿元,同比增长17.4%。
1.8医疗机构就诊量有待进一步修复
2022年1-6月医疗机构总就诊人次达316,190万,基本与去年持平,将较2020年同期上涨6.6%,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75.8%。医疗机构就诊情况有望进一步恢复。
2.1.1中医*行业2021年初以来表现远好于医*行业整体
中*行业远远跑赢医*生物行业和沪深300。中*行业指数自2021年11月开启一轮明显上涨,因此我们统计2021年初至2022年11月18日的区间涨幅作对比。申万中*行业指数2021年初以来累计涨幅为20%,而同期医*生物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为-20%和-28%,中*指数远远跑赢。即使统计2022年初以来表现,中*也有明显超额收益,期间中*行业下跌8%,而医*生物行业和沪深300分别下跌14%和23%,得益于2022年国庆假期之后中*行业的持续上涨行情。
部分标的涨幅远高于行业指数。2022年初至11月18日,中*涨幅前三分别为众生*业、以岭*业、康缘*业,分别涨幅231%、139%、88%,Top10涨幅均超过55%,远高于行业整体。原因是以片仔癀为代表的权重股拖累了行业表现,年初至今片仔癀下跌40%。
2.1.2中*行业反转基础是2015年之后走势长期弱于行业整体
2011年中—2014年中:中*板块跑赢医疗保健整体。得益于医保基金持续扩容,中*大品种尤其是中*注射剂充分受益。此阶段表现最好的红日*业股价涨幅283%,其核心产品血必净注射液销售额由2010年的1.48亿元快速增长至2014年的12.78亿元,可见一斑。2014年中-2015年:中*与医疗保健整体同步,迎来一波牛市。此阶段医保资金快速扩容期结束,控费苗头显现。2015年10月卫计委、发改委、人社部等多部委发布《关于控制公立医疗机构费用不合理增长的若干意见》,落实辅助用*管理制度,中*注射剂首当其冲。2016年至2021年中:中*大幅跑输医疗保健行业。2015年以来,各地陆续出台辅助用*名单,医保支付限制,以及限制西医开具中*处方等,导致中*行业收入和利润下滑明显。此阶段品牌OTC龙头片仔癀表现最好,涨幅904%,若剔除该标的,则中*行业表现更差。
中医*行业重磅支持政策不断,医保对中*态度积极转变。政策支持下,中医*行业景气度有望迎来质变。2015-2019年政策对中*以限制为主,包括限制辅助用*,收缩中*注射液医保报销范围,限制西医开具中*处方等。但从2019年开始,伴随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发布,中医*发展顶层设计文件出台,获全方位支持。随后支持政策密集出台,2021年2月***发布《关于加快中医*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再次从顶层设计角度推动中医*发展。2021年12月30日,国家医保*、国家中医*管理*发布《关于医保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政策具体落地,医保态度转暖大幅提升市场信心。同时2022年初开始部分中*注射剂解限进一步佐证了医保态度的积极转变。2022年3月29日,***发布《“十四五”中医*发展规划》,是中医*行业首个由***办公厅名义发布的五年规划,行业站位提升。同时,中医*十四五更加细化,可操作性更强,促进中*行业景气度迎来质变。
中成*集采降价相对温和:2021年9月25日《中成*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公告(第1号)》发布,涉及临床用量大、金额高、生产企业较多的中成*,共分为17组,76个品种。2021年12月27日报价结果公布,平均降幅42.27%,降幅小于化*集采,相对温和。中成*集采规则利好龙头:根据规则,同产品组内分A、B两个竞争单元,2020年采购金额≥10%或金额由高到低排名前三的企业进入A组,其他进入B组。根据报价代表品降幅以及医疗机构认可度、供应能力等因素综合得分,产生入围企业。约定采购量方面,同竞价组降幅最高的产品给予100%报量,其他拟中选产品给予90%报量。从规则来看,我们预计集中度向龙头集中。
2022年4月8日广东省*品交易中心发布《关于公示广东联盟清开灵等中成*集中带量采购拟中选/备选结果的通知》。广东联盟中成*集采落地。广东联盟中成*集采是继湖北19省联盟后第二次大规模中成*集采,本次集采可报价产品数663个,企业数313个,最终88%的企业参与,87%的产品产生报价。最终174家企业的361个产品拟中选/备选,其中30个独家产品拟中选/备选。独家产品拟中选/备选价格降幅好于市场预期。本次广东联盟中成*集采规则与此前广东联盟化*集采规则类似,P1、P2分别对应拟备选/拟中选价格,P1>P2。根据我们统计,与最高有效申报价相比,拟中选/备选价格降幅分别约为64%和33%,其中独家产品降幅小于非独家产品,独家产品拟中选/备选价格降幅分别约为20%、15%。连花清瘟颗粒、仙灵骨葆胶囊较最低价降幅仅1%。
多个中*方剂或中成*被纳入新冠诊疗指南,关注相关上市公司业绩弹性。根据2022年3月发布的《新型冠状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修订版)》,多个方剂或中成*被纳入。根据临床效果筛选出“三方三*”,即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以及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其中清肺排毒颗粒、宣肺败毒方、化湿败毒方对应的中成*在2021年按照中*新3.2类快速获批。2022年10月,康缘*业3.2类中*新*散寒化湿颗粒上市,处方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院士研制的寒湿疫方。
注册分类改革强调传承与创新并重,审评思路理清。2019年8月新《*品管理法》通过,正式将中*注册分类改革为中*创新*、中*改良型新*、古代经典名方中*复方制剂、同名同方*等。2020年9月NMPA发布《中*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细化申报资料要求。新分类不再以物质基础作为划分类别的依据,而是支持基于中医*理论和中医临床实践经验评价中*的有效性,同时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2021年2月***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正式提出建立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结合”的中*注册审评证据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中*真实世界研究证据体系。医保*发文支持中医*发展,中*医保谈判降价幅度小于西*,放量趋势明显。2019-2021年医保谈判新增中成*分别为23个、30个、3个,平均降幅分别为57%、37%、57%,降幅低于西*,相对温和。从部分纳入医保中*品种来看,医保放量效果明显。
品牌OTC具备持续提价能力,与一般的OTC产品相比,成本转嫁能力更强,可保持较高盈利能力。2021年12月以来品牌OTC企业陆续提价,主要原因是上游中*材价格上涨明显,2021年12月相比2019年12月中*材价格指数中综合200、野生99、家种100增长分别高达20%、24%和21%。与一般处方*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牌OTC成本转嫁能力强,持续保持较高盈利能力。品牌OTC中*具备治疗(保健)和消费两种属性,估值提升空间大。品牌OTC中*产品消费属性强,同时又具备治疗或保健功能,较一般消费品壁垒更高。我们以典型消费品白酒为例,2022-2024板块PE分别为28倍、24倍、20倍(2022年11月18日),而品牌中*OTC中只有同仁堂、片仔癀、太极集团等达到这一水平,对其它品牌OTC企业来说,仍有较大估值提升空间。
2021年中*配方颗粒试点结束,行业进入量价齐升新阶段。2021年11月中*配方颗粒正式结束试点时代,使用范围由原来的二级及以上中医医疗机构扩展至具备相应资质的各类医疗机构,2020年我国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仅2713家,而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分别多达3.5万和97万家;试点过程中仅有部分省市将配方颗粒纳入医保,试点结束后配方颗粒按饮片管理;试点结束后国标的出台提升了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为覆盖成本上升,配方颗粒有望提价。中*配方颗粒先发企业优势明显,有望向龙头集中。截至试点放开前我国共有试点生产企业约79家。但先发企业在中*材储备、产能、技术标准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比如截至2021年中报,中国中*共有中*配方颗粒提取产能5万吨,制剂产能超1.5万吨,领先优势明显。我们认为未来中*配方颗粒市场仍将集中于几家龙头。
中*注射剂被限制主要是无法证明安全性、有效性。安全性方面,多数中*注射剂成分复杂,加之临床使用不规范,导致不良反应频发。典型事件是2006年鱼腥草注射液导致部分患者死亡。根据国家*监*发布的*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5年共收到新的和严重*品不良反应事件39.73万例,中*占比17.3%,其中注射剂占比51.3%。有效性方面,此前中*审评标准较低,临床研究不充分,无法证明有效。中*注射剂安全性整体处于向好趋势,2020年不良反应报告中,中*占比13.4%,其中注射剂占比33.3%。中*注射剂医保限制边际放松。2017版医保首次对26个中*注射剂品种使用进行限制,包括使用医疗机构级别和报销病症限制。2019年限制品种进一步增加至45个。但2021版医保目录中首次对中*注射剂限制有所松动,丹红注射液使用范围不再*限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且报销病症也有放松。我们认为本次注射剂放松得益于企业自发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得到验证的中*注射剂有望解除限制。
中医供给不足及资源错配为行业发展瓶颈。在中医师当中,2015年资深中医师占比为16.2%,2019年下降至15.4%,2030年预期保持在15.8%。长远来看,资深中医师的短缺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我国中医*行业的供应端与需求端产生错位,供需失衡导致中国的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中医院仅能获得1%的中医医疗资源,但需满足37%的患者需求。线上线下相结合优势明显,如固生堂OMO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医疗服务机构可把其服务范围扩大至线上客户,连接更多资深的中医师,从而实现资源的均衡分配。同时,由于客户通过线上平台仅可进行复诊,线下中医医疗机构在中医医疗健康行业发挥重要作用,能为客户提供诊断及治疗以及必须在线下进行的医疗健康服务,例如针灸、按摩、拔罐等,更大程度对医疗资源进行利用,中医医疗机构能够更有效的进行资源分配。
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随着我国疫苗接种率的提升,以及Omicron毒株的重症率下降,我国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密接、入境人员以及无症状感染人员的隔离时间逐步下降,进一步降低对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此外,各地对于疫情防控的政策也在不断优化,其中广州、深圳和上海等地先后提出市内交通仅检查绿码,无需提供核酸证明,部分地区甚至不提倡无风险市民进行核酸检测,在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疫情防控政策进一步精准化,关注防控和需求复苏主线。其中,11月11日,***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我们认为,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工作措施的发布进一步提高了疫情防控效率,并且有望大幅降低疫情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可能将加大新冠防治和医疗资源建设的需求。
为防止医疗资源挤兑问题的出现,政策要求提高老年人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以及医院的诊疗能力,包括新冠治疗*物储备,和ICU床位、方舱医院建设等。此外,在疫情政策边际逐步缓和后,此前受严格防控政策影响的需求将有望得到复苏。因此,相关公司我们建议关注疫情防控和需求复苏2条主线:1)精准防疫后的部分板块复苏,包括*店,以及眼科、口腔等医疗服务领域的需求有望逐步回升,行业缓慢复苏;2)与新冠防治相关的需求持续提升,包括新冠特效*、中成*、新冠疫苗以及抗原等,将有望成为常态化需求。
3.1医疗服务:拐点或在2023年,重点关注专科连锁服务企业
医疗服务大幅度回调,目前估值性价比较高。经历2021下半年至2022年疫情的反复,医疗服务板块持续下跌,跌幅为30.74%,跑输医*生物板块11.56个百分点。医院市盈率(TTM)为98X。考虑就医不便,患者的需求有望累积到明年集中爆发。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我们认为2023医疗服务板块业绩有望实现快速增长。重点关注专科连锁服务企业:我国很多专科医疗服务需求不断释放,优秀的专科连锁服务企业在行业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高于行业的增长。
3.1.1我国医疗服务供不应求,体现劳技价值的服务成长空间广阔
医疗服务在我国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我国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一直居高不下,2019年达到93%,医疗机构病房满负荷运转。2020年由于疫情散发,医院就诊不便,因此病床使用率出现下滑,但医疗服务供需不均的问题仍长期存在。
医疗机构增速低于患者增速。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人数快速增长,医院数量增速远低于患者人次数,医疗服务长期仍存在缺口,医疗服务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3.1.2三季度行业逐步恢复,明年有望加速增长
2022年,我国疫情多点散发,一些专科医疗服务机构受影响,部分医院出现停诊。同时,疫情的发生限制了人员的流动,进一步降低了患者的就医频率。受疫情影响,医疗服务上市公司(剔除新股及重大资产重组标的)2022年一、二季度收入与利润增速均出现下滑。随着居民正常生活与工作的逐步恢复,三季度医疗服务实现环比增长,同比增速亦高于前两个季度。2022年就医不便,患者的需求有望累积并集中爆发。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我们认为2023年医疗服务板块有望实现快速增长。我们重点关注顺应行业发展的专科服务板块,如眼科、口腔、辅助生殖板块,及政策重点支持的中医服务板块。
3.1.3*品、器械改革成果初显,医疗服务改革为未来重点
2020年,我国公立医院单医院平均总收入2.83亿元。从结构上来看,受益于集采及*占比政策的推行,相较于2015年*品收入占比显著下降,但检查费用的收入占比有所提高。同时,治疗费用与收入费用的收入占比有所提升。治疗、收入费用占比的提升,意味着医疗服务的收费标准更加回归本质,也代表*品改革的成果显现。
医疗器械集采工作稳步开展,“以械养医”将逐步解决。2015-2020年,我国公立医院检查类收入与检查收入占比呈上升趋势。但随着器械集采工作的展开,2020年相较于2019年检查收入的净值出现下降。2019全国的耗材集采工作逐步推进,目前已经纳入集采的耗材有冠脉支架和人工关节。而骨科、球囊、眼科晶体、手术耗材也在逐步展开地区集采工作。
2021年,医保*发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强调DRGs/DIP将成为我国未来医疗服务的主要付费方式,医疗服务改革进入深水区。DRG付费将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诊断、合并症、并发症、治疗方式、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
DRG/DIP支付方式,强调医院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论按疾病分组(DRG)还是按疾病分值(DIP),新医保支付体系的核心思路都是将诊疗路径与支付标准规范化,从而将治疗用耗材、诊断试剂等产品由医院的收入项转变为成本项,强化医疗机构控制费用的意愿。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开销将受到严格控制。随着医疗服务改革的推进、医疗服务付费方式的调整,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强调控本增效两手抓。*品、耗材的集采工作先行,已经从成本端进行了有效的控制。此时医院除了加强自身管理进一步控成本以外,同时需要提升自身的效率,从而提升盈利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3.2连锁*房:新店爬坡叠加防疫*物用品销量增加,推动行业快速增长
2020-2022年上市*店公司加速扩张,为2023年增长打基础。2020-2022年,上市的*店企业均实现了加速并购扩张。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新增*店快速爬坡,推动企业业绩的增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的同时,2023年业绩增长可期。防疫政策调整推动防疫*品及用品销量快速增长。随着“新二十条”防疫政策的出台,防疫用品、*品的需求量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店行业的发展。同时,一些地区在*店开设了核酸检测点,方便居民的同时实现引流,为业绩的增长打下基础。
3.3疫苗:新冠疫苗等待加强针放开,常规品种放量可期
根据WIND数据,A股疫苗公司年内(截止11月25日收盘)普遍跌幅在20%-40%之间,跑输SW医*指数,疫苗板块走势呈现出2个特征:新冠疫苗接种率到达较高水平后增量有限,加上市场对新冠相关业务关注度下降,导致疫苗板块整体关注度较低;疫苗板块个股走势与常规大单品上市和放量情况有很强的相关性,例如智飞、万泰的HPV疫苗,华兰、金迪克的流感疫苗。展望2023年,新冠疫苗加强针的接种预期以及常规大单品的放量仍会是疫苗板块股价表现的主要驱动因素。
首次新冠疫苗广泛接种的主要受益公司为产品上市时间靠前的国*中生、科兴中维、康希诺及智飞生物。另外,第一次加强针的接种从2021Q4开始,而序贯接种是2022年2月推出的,大部分民众在序贯接种前就已经完成了加强针的接种,因此新冠疫苗销售有着非常明显的先发优势,后上市产品一度几乎没有任何市场空间。如果新冠疫苗第2次加强针在2022年底或2023年推出,我们预计后上市产品有望充分参与,为其销量带来较大提升。
常规大单品的上市与放量一直是疫苗公司的重要看点。PCV13、MCV4、HPV(9价扩龄&2价普及)、人二倍体狂苗、预防用微卡等市场空间巨大的产品有望在疫情得到控制后快速放量。
3.4新冠口服*:国内多款新冠*物已逐步迈向收获阶段
新冠小分子口服*有望解决医疗资源挤兑问题,国产*物即将迎来收获期。不同于中和抗体对病毒表面蛋白进行阻断,在研小分子新冠*物侧重于抑制病毒转染过程,且小分子*物具有成本低、可及性好、适合大范围人群使用等优点,有望成为新冠*物的有效补充。据数据统计,目前有将近200个小分子化合物在进行针对新冠肺炎的临床试验。其中,以瑞德西韦、Paxlovid、Molnupiravir为代表的国外新冠小分子特效*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企也已经针对新冠病毒生命周期各类*物靶标进行了全面布*,处于临床研究阶段,明年上半年有望迎来收获期。
小分子口服*是新冠防控的最后一块拼图。目前全球共有3款小分子口服*物获批上市,分别为辉瑞的Paxlovid、默沙东的Molnupiravir以及盐野义的Xocova。其中,Paxlovid和Molnupiravir上市时间较早,销售快速放量。而Paxlovid凭借其更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已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新冠治疗*物,2022H1实现销售额95.85亿美元并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验证新冠小分子口服*物的较高市场需求。
3.5检测:核酸检测范围收缩,抗原自检需求有望提升
抗原检测是新冠检测的有力补充。抗原检测有速度快、操作简便的特点。2022年3月,***疫情防控组发文正式在国内启用新冠抗原检测。抗原主要作为核酸检测的补充,适用于(1)基层医疗机构就诊;(2)观察隔离人员;(3)有自我检测需求的社区居民。疫情管控措施调整,抗原需求有望增加。近期国内各地疫情管控措施正在经历调整,广州、北京、深圳、重庆等地的核酸检测范围、出行控制等管控细节出现了边际放松。考虑到后续核酸检测供给的收缩,以及Omicron的传播能力,我们认为后续抗原检测在疫情防控中的需求会有较大提升。海外需求相对稳定,着重关注国内持证供应商。海外抗原主要市场进入常态管理较长时间,新冠抗原需求虽可能因季节等因素出现波动,但整体已较为稳定。在边际变化上,国内正在调整的疫情管控政策有望带来更多市场机会。目前我国已获批的新冠抗原产品共35款,涉及多家上市公司。
四、主线三:产业升级,寻找摇摆环境下的确定性
近年全球整体环境起伏摇摆,疫情、经济周期、地缘**等等因素为社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也让投资变得更为艰难。但从更长周期来看,生物医*产业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追求更好诊疗效果的核心逻辑是确定的,产业升级在大方向上并没有发生改变。符合产业进化趋势的细分赛道及对应公司有更大机会能够穿越周期,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当前时点,一些产业升级方向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受到筹码博弈等短期因素扰动当前估值已具有较高性价比,我们认为下列细分赛道的长期价值有望在2023年重新得到市场重视,迎来估值回归。
创新研发是提升*品诊疗效果、推动竞争格*变化最有效的途径。2022年来,生物医*产业投融资规模的下降确实对创新产业链上下游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但国内外大型*企以及排名靠前的biotech并没有因此放慢创新脚步。创新是,并将继续是全球生物医*行业的核心发展驱动力。
器械带量采购趋于成熟,从近期采购文件及结果看,制造商能保留合理利润,行业格*也基本不会因采购产生反复颠覆。集采预期已在二级市场得到充分体现。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制造商技术能力持续提高,通过创新研发持续增加产品临床价值,逐渐成为国内市场的主流品牌。部分企业同时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力与渠道力双双提升的背景下,医械出海开始加速。
特色原料*生产向国内转移,成本有望下降迎来盈利拐点。集采持续推进,制剂领域中通过集采放量的“光脚”企业和集采对业绩影响边际减弱的“穿鞋”企业有望呈现较好表现。
4.1创新*及其产业链:创新是*品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创新研发是提升*品诊疗效果、推动竞争格*变化最有效的途径。主流发达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研发资金用于生物医*产业及其上游基础科学的研发。过去多年,全球*物研发支出长期处在千亿美元以上,并保持稳健增长。而我国制*产业也从2015年“722风暴”起由销售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之后数年里,相关政策陆续推出,以直接鼓励与集采倒逼两个方式合力共同推进行业加快创新步伐。2022年上半年,由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医*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均从顶层设计的维度再次强调要进一步推进生物医*领域创新。创新是,并将继续是生物医*行业的核心发展驱动力。
4.1.1创新*
2021年年中以来,创新*整体估值发生了较大波动。一方面,CDE临床审批趋严引导国内创新*进入第二次出清阶段,赛道拥挤、含金量较低的创新*物未来变现前途不明朗;另一方面,全球大环境动荡叠加二级市场趋冷,导致一级市场参与度下降。2022年6月中旬以来,在生物技术研发未取得重大突破,政策也未发生转变的情况下,恒生医疗保健指数和标普生物科技指数均出现显著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是10年期美债利率的变化对生物科技板块估值产生了影响。由于生物科技领域是短期投入巨大、风险高且收益较低,主要收益表现为远期预期收入的特殊行业,所以生物科技标的的走势也有其特别的内在逻辑:研发项目的进展和预期远期收益的现值是决定因素。如果考虑整个生物科技领域,不同公司的各种项目研发进展的利好与利空虽会有交错,但整体可形成对冲;头部*企也在积极并购中小型生物科技企业,加厚自身管线以烫平周期影响,由周期股逐渐向价值股转型。从而远期收益会以一个中短期较稳定的增速上行,因此,关键决定性因子是远期收益的贴现率。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从宏观角度来解读生物科技板块的反弹,不仅如此,也能够对2020年初以来的走势进行精细解读,并为未来生物科技板块的估值提供一些指引。
部分未盈利Biotech的账面现金不足以支撑企业3年运营。由于我国创新*开发起步较晚,因此我国新兴Biotech企业大多仍处于研发阶段或者商业化起始阶段,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研发和销售团队建设上,仍未实现盈利。截至目前,科创板和港股共有45家未盈利创新*企业,其三年平均净亏损和研发投入分别为9.93亿元和6.20亿元,而目前2021年底账面现金约17.96亿元,因此储备现金预计还能够支撑企业约3年的研发投入,考虑到研发费用将随产品临床阶段的持续推进而加大,2024年之前部分企业可能就将面临现金不足而无法维持经营的情况。然而,由于我国创新*投资逻辑近年发生较大变化,行业一二级估值倒挂,整体投资进入冷静期,资本市场流动性匮乏以及其他融资手段困难的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License-out或者缩减开支来延长生命周期,同时有限的资源将会进一步向优质企业集中,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我国创新*行业政策底已显现,发展持续向好。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创新*行业主要面临三大难题:1)过多同质化研发浪费医疗资源,没有经济效益同时无法带给患者更优质治疗方案;2)医保控费相关政策限制创新*企业自主定价权,压低单个产品收入峰值预期,现金流回报下降;3)因为国内仍在探索FDA审评标准,部分先行企业审批之路出现波折,创新出海逻辑兑现初步受挫。但我们认为,目前行业政策底已逐步显现,整体有逐步修正改善的趋势,后续企业和产品的出海布*也会更加完善,行业整体向好,已处于黎明前的黑暗。
寻找危机中的机遇。虽然国内Biotech目前处境较为困难,存在一定投资风险,但回报收益也同样较为可观。从美股XBI走势来看,2010年至今,整体涨幅达到400%,其中最高涨幅超过800%,虽然中间也经历过三次回撤,但每次都能迎来更大幅度的上涨。从这一点来看,我们认为创新*整体行业具备长期成长+周期波动的特点,在行业出现技术突破或重磅品种等催化事件时,市场热度将吸引较多资金进入板块,而由于创新*整体兑现周期较长,业绩或研发表现跟不上热度时进而催生估值泡沫,板块将迎来回调,因此,随着技术和基础研究不断更新,板块存在周期波动。考虑到我国创新*行业整体发展历史不超过10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且创新*仍是我国未来医*行业的主旋律之一,因此,在此次Biotech行业遇冷,整体经历大幅回调之后,我们认为创新*行业已逐步迎来合适的布*时机。
标的选择——爆款产品对于Biotech企业至关重要。借鉴Amgen成长历史,公司在成立初期也曾经历现金流紧张的阶段,而并且当时市场融资环境较差,而凭借较为新颖的靶点和清晰的临床需求,公司还处于研发早期阶段的产品获得合作伙伴青睐,通过license-out销售权益,换取资金得以存活。而在这两款产品上市后,凭借较强的产品力以及较大的市场,公司在1992年成为首家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的Biotech公司。充足的现金流使得公司在90年代biotech泡沫破裂时成功穿越周期,并且完成逆势扩张,以合适的价格成功获得多个重磅品种,进一步增厚公司收入,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复盘公司,可以发现资金以及产品对于Biotech公司的重要性。而资金同样也来源于公司的产品力和研发能力,因此,复盘绝大多数的成功*企,它们的崛起之路都可溯到1-2款爆款产品。在目前创新*行业面临现金流紧张但融资困难的情况下,企业造血能力和融资能力是其能否在分化中存活下来的关键:1)造血能力是指企业已商业化的重磅产品需要能产生较充足现金流;2)融资能力则与企业的综合形象以及临床阶段产品的潜力相关。
4.1.2创新*产业链(CXO)
根据WIND数据,CRO指数年内(截止11月23日收盘)跌幅为28.87%,跑输SW医*指数9.27pct。年内CXO板块表现较弱的主要原因有3个:(1)医*一级市场投融资规模边际减少,市场担心供需格*发生变化;(2)地缘**变化,市场担忧海外需求转移的趋势发生逆转;(3)医*板块缩量博弈下,年初存量持仓较大的CXO板块资金吸引能力较弱。
我们认为市场过度解读了行业边际变化的影响,当前股价已经充分,甚至过度反应了投资者的担忧情绪。多因素综合作用下,CXO板块已具有较高配置价值,投资者可布*其中质地优良、受不利影响较少的标的。
截至目前,国内外*企巨头继续保持主业收入增长趋势,为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带来保障。考虑到国内外BigPharma的外包需求是中国CXO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我们认为投融资数据的短期波动对CXO业绩影响是很有限的。尤其是能力、口碑领先的龙头CXO企业,他们的客户、项目也相对优质,受经济、投融资周期影响小。另一方面,以欧美市场为代表的海外生物医*产业投融资体系相对成熟,biotech受周期冲击程度较轻。从动脉网数据来看,海外市场2022年(截至11月23日)的融资总额及事件数与2020年差距较小。
(2)地缘**影响有限,劳动力知识结构决定医*外包难以回流
过去1年中,国际*势也对CXO板块的走势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其中投资者尤为关注的是中美关系。美**多次更新清单、颁布行政命令的事件导致投资者担心中美摩擦导致双方之间的医*外包业务中断或大幅缩水。但这些事项的实际结果均与当时投资者的恐慌预期大相径庭,并没有对国内CXO行业产生实质影响。
我们认为当前中美地缘**格*并不会对中国CXO行业造成显著影响。从动机而言,美国加强本土生物制造意在避免重要*品的供应完全受制于他国,而非主动打击中国CXO行业。相反,美国非常需要通过研发、生产的外包降低创新*开发生产成本,减轻医疗保障负担。从可行性而言,美国的化学领域基础人才已趋于凋敝,当前劳动力知识结构无法支持生物医*研发和制造大规模回流。更不用说在美国本土发展CXO从根本上就无法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
近几年进军CXO行业的化工企业、原料*企业新建产能绝大部分没有经过cGMP或类似体系认证,其管理运营能力也与深耕行业多年的CXO龙头企业有较大差距。同时叠加环评等限制因素,国内实际新增的受国际认可的高等级产能大部分依然集中在龙头企业手中。
4.1.3产业链上游供应商
科研试剂、耗材、设备等供应商在产业链的更上游为创新研发提供必不可少的产品。
创新产业链上游主要服务于两大市场:(1)以高校、医疗机构等为主的科研市场,(2)以*企、CXO企业为主的工业市场。上游供应商的产品之间差异很大,不同细分赛道服务于这两大市场的比重也由显著不同。
综合考虑当前创新市场环境及不同细分赛道的特性,我们建议着重关注特种试剂与基因修饰模式动物领域。特种试剂具有:(1)品种数量众多、(2)单次用量较少、(3)单品种应用领域较窄、(4)生产技术壁垒较高以及(5)需要紧跟全球*物研发动态持续推出新品等特点。同时,特种试剂的业务模式会自然延伸出放大生产的客户需求,而其行业特性又决定了优质特种试剂制造商大多具有强大的化学合成与CMC能力。在客户需求的驱动和自身能力的支持下,特种试剂制造商可以向CDMO行业延伸。基因修饰动物是模式动物中的新兴细分,具有功能强大、技术壁垒高、契合研发需求的特点。ES打靶技术和Crispr/Cas9技术的突破大大提高了基因编辑模型的可及性,促进市场繁荣发展。国内企业更是凭借技术和成本优势将研发环节前置,成功将众多原本依靠定制生产的模型标准化、产品化,实现了模型的量产供应。行业2次技术颠覆填平了国内外的技术代差,国内基因修饰模式动物企业已具备海外市场放量的基础。
4.1.4创新*及其产业链--重视布*创新产业链,优选高确定性标的
重视制*产业长期发展驱动力,布*创新产业链。创新是全球医*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中国医*产业突破现状更上一层楼的必然路径。身处时代发展浪潮,投资者应减少对短期波动与情绪变化的纠结,积极布*已具性价比的创新产业链。我们着重看好下列方向——1)创新*:Biotech融资遇冷,整体经历大幅回调后创新*行业已逐步迎来合适的布*时机。标的优先选择(1)瞄准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产品在同靶点中属于进度较领先且具备疗效优势的公司或(2)产品力较强,能够单品种立足,逐步形成产品组合,符合市场规模较大竞争格*较好特征的公司。2)CXO:考虑当前全球产业格*以及医*融资情况,我们建议着重从两个方面选择标的,(1)优质龙头企业,具有更好的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加上运营管理经验丰富,不易受外部环境波动影响;(2)海外业务占比高的CXO,海外创新环境更为成熟,叠加美元回流,医*产业融资规模以及医*公司研发意愿都更理想,而**摩擦实际影响有限。3)产业链上游供应商:着重关注行业潜在空间大、需求受经济周期波动相对小的细分,例如特种试剂与基因修饰模式动物领域。
4.2医疗器械: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海外布*是加分项
根据WIND数据,SW医疗器械(截止11月25日收盘)跌幅为17.49%,跑赢SW医*指数1.70pct。全年SW医疗器械与SW医*指数走势基本一致,两者收益率仅在10月(贴息贷款采购医疗设备政策+预期集采降价放松)时出现明显差异。
3个器械子版块——医疗设备、医疗耗材及体外诊断年内表现差异较大。其中,(1)新冠抗原检测在海外和国内的热销分别带动体外诊断板块在1月和3月实现较好表现,10月江西生化集采征求意见稿降价要求较低,常规检测公司估值有所回暖;(2)医疗设备板块前三季度表现与SW医疗器械基本一致,9月末开始因贴息贷款政策推出表现强势;(3)医疗耗材由于年内各地高值耗材带量采购此起彼伏,降价幅度存在不确定性,较多资金选择回避该板块,全年表现较差。
随着科技与工业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能力持续提升,产品力向全球领先水平靠拢。叠加国产支持政策的推动,以及集采、支付体系改革的倒逼,创新成为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核心主线。根据所处阶段的差异,不同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创新可分为“1.0跟随创新”、“2.0迭代创新”和“3.0突破创新”。不同阶段之间并无优劣之分,而是取决于该赛道的技术迭代周期。不论是海外技术更替迅速,国内厂家尚处于跟随状态的“跟随创新”,还是海外技术止步不前,国内产品已非常接近甚至超越海外产品,国内厂家必须独立探索突破之路的“突破创新”,都能从中诞生伟大的企业。
产品力的提升以及国内市场降价压力的倒逼下,越来越多国内龙头器械公司开始探索国际市场。高质量是国内企业打开国际市场的前提。新冠疫情期间,供应链紧张为海外医疗机构更多接触国内优质产品提供了机会。而在当前全球经济波动、通胀加剧的大环境下,中国医疗器械高性价的优势也更为凸显。
2022年9月,国家层面第3次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完成。除国家层面外,大多省份也以独立或联盟形式开展了医疗器械带量采购,品种以高值耗材为主,也涉及低值耗材、大型医疗设备及体外诊断产品,呈现出品种增多、规模扩大的常态化趋势。总结对比具体规则,我们认为耗材集采政策正在变得更加成熟,不再将低价作为唯一核心要素:从分组方式来看,近期集采多会根据历年需求量对企业进行A、B分组,对原市占率较高的企业具一定保护性;而脊柱国采更是在此基础上又追加了C组,为产品系不齐全的中小企业留下机会;从中选规则来看,近期多项集采政策引入“保底规则”,企业报价降幅达到合理比例即可获得拟中选资格;从分配规则来看,采取量价挂钩和梯度分配原则,在鼓励报低价和维持原有市场格*之间寻找平衡。
近期集采政策在定价上去除了渠道环节利润,同时为制造端保留了合理利润。对比最初结果较为极端的冠脉支架国采,后续集采降价幅度更加温和,入选企业数量也更多,避免了每次集采都可能造成市场格*突然大幅变化的情况。从现有的耗材与诊断产品集采结果来看,产品本身的技术含量、竞争格*与最终降价幅度也有较为直接的关联。长远来看,成熟产品盈利空间的缩小不可避免,通过创新产品实现临床疗效突破是企业持续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
近年来国产医疗设备迅速崛起。设备整机及配件实现快速迭代,获得创新医疗器械地位的产品在各细分领域中名列前茅。设备零部件方面,X光探测器、内镜镜头等核心零部件也进入了加速国产化的阶段。当前时点,医疗新基建、贴息贷款医疗采购等政策进一步推进了国产设备的发展。新冠疫情揭示了我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尚存诸多不足之处。自2020年下半年,我国医疗基建开始加码,近两年中相关专项债发行处在较高水平。越来越多的院区、科室得到新建、扩建,推动对应医疗设备的采购逐年提升。ICU等与公共卫生和危重疾病密切相关的科室更是得到重点关注。我们认为医疗新基建会在未来数年中继续带来额外增量。2022年9月,根据***常务会议精神及发改委要求,各地开展了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的工作,整体规模有望达到2000亿元。大部分省份已在9-10月完成首次上报工作,预期大部分采购会在2023年兑现。我们估计医学影像、内镜等医疗设备有望显著受益。
积极围绕行业发展方向——创新与高端产品出海进行布*。医疗器械产业正处于行业快速变革期,创新是未来国内器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海外布*也是重要加分项。耗材集采趋于成熟,医疗新基建、贴息贷款采购医疗设备等政策推进,都为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好的确定性。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东方生物股票为什么可以涨百分之14?
688298东方生物,这是一只科创版的股票,科创板和主板它的交易规则是不同的,歌唱版的涨跌幅比例20%。新上市前5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的限制。因此现在可以涨14%是正常的。
大牛市来了吗?
这谁也无法确定,从现在情况看只能说有可能,牛市是资金推动形成的,所以现在观察成交量,持续放量大资金进场才可以,好在现在外部资金宽裕,政策打压房市债市走熊情况下,股市走一波上涨行情是可期,另一个就是赚钱效应形成,这个可能需要时间
的
现在申购新股能挣钱吗?
大概率是能赚钱的,但是关键是你无法申购成功,狼多肉少
近期商品蛋鸡行情?鸡蛋未来走势?蛋鸡苗走势?
15年鸡蛋走势
我对妖王东方生物未来走势的判断
最近一个时期焦点还是疫情,我们还没有研发出特效*,对疫情的防控还没有做到百分百,就如周末院士所言拐点还没有到来,另外拐点是否到来还是要以官方的发声为准,毕竟站在专家和学者的角度与站在官员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不一样的,纵使拐点到来,我觉得对整个疫情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武汉何时解除封城,武汉人能出去,外地人能去武汉,能够实现人员的自由安全流动,我想到那个时候才能叫真正意义的拐点,到那个时候谈安全出行才有意义,最近几日部分行业产业开始复工,这与疫情没有关系,有没有疫情,国家也要运转向前发展,所以关键行业和领域就得开工就得开业,否则国家就瘫痪了,我们可以看到**体制内的干部一直都没有休息,包括基层的社区和村庄,他们都在为控制疫情而努力地工作,这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优势,体制优势,领导优势。我相信在d的坚强领导下,在各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疫情会得到有效控制,具体何时到来我们关注武汉方面的动向。
说完大势我们来说东方生物,东方生物的暴涨或者未来的暴跌肯定都是情绪的产物,市场上现阶段的关注点还是在医*概念,股宅经济也好特斯拉概念也好都是分支,因为我们如果没有强大的医*技术创新发展就不能保证每一位普通人的健康,当下之急是要解决救命的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位普通人能关注医*概念让这些企业享有高的估值让这些医*研发者享有更高的收入与待遇,这也是我们股民对于这次疫情所间接做出的贡献,想想娱乐从业者动辄年收入上百万千万亿万,我们可能给予技术创新者的回报还是少了些,疫情面前我们可以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听音乐,但是如果生病了没有*来救治那前路就只能是未知数。
医*概念股里有好标的,但是周一你肯定买不到,买到的可能就是坑,另外相比于工作偷偷摸摸的炒股,假期的正大光明会刺激新韭菜入市老韭菜复苏,我认为有一部分资金享受不到医*连板股的巨额涨幅,就一定会去攻击最近两天没有涨幅限制且辨识度高人气度高的东方生物,或者涨幅较大的科创疫情医*概念股如之前的洁特生物等。
把握住主线才能把握机会,什么时候武汉可以去了,什么时候我们撤退,但我们希望这一天早点能来,明天大家关注泰达股份、道恩股份、博腾股份、江苏吴中,特别是一只强调的老妖股$欣龙控股(SZ000955)$旗帜鲜明的看好。
东方生物股票为什么可以涨百分之14?
一般都是停牌很久,经过资产重组的股票它复牌当天是不设升跌幅的,第二天就会恢复到正常的升跌幅了,没st的股票升跌幅为百分之十,带st的股票升跌幅为百分之五,所以它一天能涨那么多。
【东方生物未来走势(东方号航天家园馆未来趋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