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气现在亏本吗(为什么老喜欢喝别人吵架?)
作者:“admin”
为什么老喜欢喝别人吵架? 个人觉得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跟你的个人性格有关!第一你很强势不希望别人对你的观点产生异议!二你很固执轻易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三你很需要别人对你的认同四你希
为什么老喜欢喝别人吵架?
个人觉得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跟你的个人性格有关!第一你很强势不希望别人对你的观点产生异议!二你很固执轻易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三你很需要别人对你的认同四你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
深度剖析目前热电联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北极星电力新闻网
1、热电建设资金不足
目前,热电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投资——节能基建贷款或节能技术改造贷款;二是靠各地方财政,包括:能源交通基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更新改造资金、开发区的开办费和环境保护补助等;三是用热受益单位集资。近些年国家分给节能基建投资,不足全国基建总投资的1%,节能技改投资,也在逐年减少。据估算,中国每年需要形成直接节能能力800万吨标准煤,应投资4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每年节能基建和节能技改资金仅有20亿元人民币,缺口很大。最近几年由于中央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也建了一些热电厂,但尚为数不多,个别热电工程也开始实行股份制,增加了资金渠道,但总的来讲,大量的工程普遍感到资金来源困难,有些很好的热电项目无法建设。
到1997年底全国单机6000千瓦以上供热机组1229台,共2197万千瓦,其中单机50000千瓦以下的机组共1105台,1259.6万千瓦,平均单台容量仅为11400千瓦,基本为地方热电厂,行业管理工作很差,各工业部所属热电厂,技术力量较强,但其领导机关也无专职机构,一般只设1-2人代管,也有的无人管,只有原电力部所属热电厂才有健全的管理体制,各地电力*是行业主管部门,但同时又是省电力公司,因而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不易搞好行业管理,现将逐步调整改革。
国家计委和原能源部发布了一些鼓励支持发展热电联产的文件,但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方针政策不能落实,例如:
(1)政策不配套热电厂是节能企业,是国家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但税收与金融政策不配套,原贷款利息优惠30%取消了,贷款偿还年限越来越短,供热原来不上税现在也要上税,致使一些盈利的热电厂也变成了亏损户。
(2)热电厂不参加调峰问题国家计委计资源(1989)973号文,明确提出“热电联产机组在供热状况下,不参加电网调峰,企业自备或联产供热小热电站新增自发电自用。供电部门不得扣减其原由电网供应电力、电量指标”。近期由于一些地方生产下滑,用电量减少,尤其是后夜用电负荷更少,有些电力调度部门叫背压机组的热电厂也减少发电量。
(3)上网电价与联网目前各地方对上网电价反映很强烈。有的地区由于上网电价过低,挫伤地方办热电的积极性,江苏省地方热电厂上网电量,电力*付一部分上网电费“三电办”补贴部分电价的做法,对发展热电是促进。
(4)热价问题热价问题是多少年来一直影响热电发展的老问题,电力部属热电厂绝大多数厂是供热亏损,供的越多,亏本越严重,而且从五十年代亏到现在,地方热电厂在“保本微利”的思想指导下,热价也走的较低,有的供工业盈利,供民用赔钱。有的工业与民用全赔钱。由于目前正处于调整时期,各地热电厂收取热费也发生困难,很多单位拖欠热费。
(5)环保效益问题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环保部门大量的调查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至今热电联产的建设并未从环境改善收到任何效益。
(6)同一城市的电、热价格确走问题最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热电事业的发展,一个城市已经出现了若干个热电厂。由于这些电厂建设年份不同,有的建的早,已全部偿还完贷款。有的刚建成投产,开始偿还贷款。甚至供热量尚未达设计热负荷:这样不同的厂供电供热成本不大一样,但市里则统一规定电、热价格,造成苦乐不均的不合理状况。
科研力量严重不足,至今尚无全国性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研究机构,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设计力量目前总的来讲是供大于求、个别地区甚至有过剩现象。
在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建设中,前几年强调降低工程造价多,强调提高自动化水平少,一般新工程中,自动化水平都偏低,上微机自动控制的不多,而是投产后,运行单位自己再改造,现在用微机的热电厂已很普遍。
目前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为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订了法律、法规,中国尚未健全。今年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制定了《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若干规定》。
热电的指标国家要求电力工业每年新增发电机组多少万千瓦。但未要求装热电机组多少?由于热电机组比凝汽机组造价高、单机容量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用同样基建投资的情况,为多装机,只有多装大型凝汽机组。
目前各热电厂普遍的凝结水回收率太低。多数厂在10%以下,北京热电厂回水率为2%。很多热电厂甚至根本就无回水。
原标题:电气工程师经验交流:剖析目前热电联产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海上风电产业链! - 知乎
海上风电是风电皇冠上的明珠,它快速发展的优势在于:
1、海风利用小时数远高于陆风和光伏。效益比陆风要好得多的同时,还无需配备更多的储能;
2、海风能被就近消纳,无需特高压传输,省下一大笔费用;
3、沿海各省只能依靠海风来增加本省的新能源占比,而增加本省新能源占比,是**上必须完成的硬指标;
4、发展海风,顺带就能发展本省的海风产业链,能贡献长期税收和就业,不是亏本生意;
5、海风是有限资源,谁先占地将来就永远是谁的。现在不发展,就永远失去了机会。发电央企就是亏本都会大干海风,更莫说现在干海风已经大把有钱赚;
6、海风的造价已经足够低,完全平价在两三年之内就可以做到。海风也已经没有大的卡脖子技术瓶颈,攻破其他技术瓶颈也已经有足够实力。
结论:全国范围内的海风建设大高潮大提速,已经全面开始。在我国和全世界接下来的十年中,海风将是新能源各细分行业除储能外,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种
10月9日,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顺利核准获批。该项目是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145.95亿元,建设120台海上风力发电机。
与此同时,中国电建、中国大唐和东方电气3家央企联手打造的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已于今年4月22日开工,该项目主要包括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出口及示范应用,风电、氢能、海洋牧场、综合能源等高端产业的投资开发。
我们认为央企对海上风电的投入将积极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持续看好海上风电的投资机会。
受益于2021年底的海风“抢装潮”,行业“内卷”不断加剧。比如,上海电气通过联合上游协同开发高性价原材料,降低叶片材料成本,其自主研发的112米海上最长叶片于7月份成功下线;金风科技围绕核心设备研发与项目开发持续发力,由其自主研发的自升自航式海上风电安装平台关键设备——1600吨和600吨绕桩式起重机及升降系统现已开工建设;
中天科技在打造适应未来风机大型化、深远海化的新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施工船的同时,优化不同基础型式的海风项目施工方式,大幅提升安装效率;远景能源还将目光转向“智慧风电”,研发出一整套智慧储能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对风场和储能系统协同控制,优化风电场收益。
“内卷”加速行业技术升级,为降低成本创造空间。根据近期的招标数据,海上风电造价已从2021年20000元/千瓦附近,回落至14000元/千瓦左右,“十四五”期间,预计近海风电投资仍有1000~2000元/千瓦的降本空间。有机构预计,未来2~3年内,国内年均预期发电小时数在2500~3500小时的大部分地区,可进入平价时代。
随着今年初《“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的印发,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已成为国策,各省陆续出台的“十四五”海上风电建设规划目标也显得“雄心勃勃”。
广东表示,2025年底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达到1800万千瓦;江苏一口气规划了28个海上风电场址,规模接近1000万千瓦;山东计划2025年力争海上风电投运500万千瓦;福建提出,加大海上风电建设规模,新增开发1030万千瓦;浙江舟山更是明确了海上风电“省补”规划,全省享受海上风电省级补贴规模分别按60万千瓦和150万千瓦控制、补贴标准分别为0.03元/千瓦时和0.015元/千瓦时,“先建先得”
海风是新能源方向增速仅次于储能的细分方向,22-25年中国和海外海风拥有5-8倍增速,未来3年将保持高增速。援引海通电新观点:展望3年,预计海上风电会成为对电力系统综合成本最低的新能源,管桩海缆等港口稀缺性优势逐渐凸显,全球供应拉升估值。23年风电总量逻辑加强,铸件叶片轴承等缺口较大。
具体来看,虽然从整体看风电增速不快,但是海风增速较快,海风可能会比光伏来得强。
原因之一,就是光伏涉及到消纳天花板的问题,但是海风不一样,海风全部是在东南沿海的,海缆拉到岸上,当地就能消纳。
原因之二,是海风的发力时间很长,白天晚上都有风,不像光伏只能白天发电。
原因之三,就是海风或者风电是我们少数有成本优势,但是出口讲的很少的一个细分的环节,但海外出口未来可能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
叶片:风能转换为机械能的重要零部件,大叶片和轻质化是趋势。风机叶片对于提升风能利用率至关重要,海上风电大功率对叶片尺寸要求提升,以明阳智能正在研发1.6万千瓦的海上风机为例,其叶片长度预期为118米。大型叶片技术难度较高,需兼具叶片大、重量轻、强度高的特点,只有少数厂商具备量产能力。
国内风电叶片头部企业市占率不断攀升,2019年,风电叶片行业CR5市占率达68%以上。全球来看,风机叶片市场玩家较多,外资品牌有LM、TPI等,国内厂商包括中材科技、中复连众、上海艾郎、天顺风能等。此外,部分主机厂如明阳智能也自主生产叶片。
大叶片和轻质化趋势下,碳纤维叶片占比或增长。一般来讲,发电功率在3-5MW之间的风电机组相对应的叶片长度在45-60m之间随风机大型化需求增加,叶片进一步延长,未来大叶片、轻质化成为叶片发展趋势。海上风电叶片通常采用玻离纤维或碳纤维,当前以玻纤为主。碳纤维密度仅占玻纤的一半不到,但成本较为昂贵。大叶片和轻质化驱使下,预计未来占比将会进一步提升。
铸件环节国产化率高,市场集中度高:我国铸件生产规模巨大,产量多年居世界首位。风电铸件方面,全球风电铸件80%以上产能集中在我国,其余20%产能主要位于欧洲和印度。截至2019年末,全球风电铸件市场的前5家企业行业集中率达64%。
海风大型化趋势提升大兆瓦铸件价值,头部企业优势或将进一步扩大。陆上抢装潮后小兆瓦铸件受供需影响价格下调,未来大兆瓦铸件随海风大型化趋势价值提升。大兆瓦铸件相对小兆瓦铸件工艺要求提升,头部企业在设备更新、产能提升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如龙头日月股份目前积极建设甘肃酒泉生产基地及22万吨自有大型产品精加工产能,未来优势或将进一步扩大。
风电轴承是连接各环节系统转向的重要部件。海上风机功率增加对轴承耐损耗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轴承价值不断提升。轴承为风电机组核心部件及薄弱部位,具有使用寿命长、维修费用高、可靠性要求高的特点。从使用寿命来看,通常风电轴承使用寿命一般要求20年以上,且除风载荷外,风机轴承还要承受主轴、右轮等零部件的重力载荷。因此海风相比陆风功率增加对风电轴承抗冲击性及抗疲劳性提出新的挑战。此外海上风电吊装成本远高于陆上风电,对轴承可靠性要求更高。
主轴轴承:国产化难度最高的海风设备零部件之一。目前我国风机偏航、变桨、发电机轴承及3MW级以下的主轴轴承已实现了国产化,但大兆瓦主轴轴承主要依赖进口。目前主要主轴轴承市场由海外企业主导,我国大于5MW主轴轴承只有新强联做了小批量,且仅在明阳8MW、东方电气7MW有样机使用。
海上风电平价背景下主轴轴承国产化或迎来机遇。进口轴承相比国产轴承最大的优势在于设计和应用经验上,设备上差距不大。目前我国以新强联为代表的国内轴承企业在研发上已实现突破,未来海风平价之下,随着各零部件环节成本占比下降,国产轴承相对进口轴承具有价格优势,或将迎来发展机遇。
主轴:国产化程度高,已形成金雷股份+通裕重工的双寡头格*。风电主轴在风电整机中用于联接风叶轮毂与齿轮箱,将叶片转动产生的动能传递给齿轮箱,是风电整机的重要零部件。我国主轴环节生产技术成熟,国产化程度高,并已实现优质企业的出口,国内供给占全球的比重大约70%。竞争格*上已形成金雷股份+通裕重工的双寡头格*,2020年两家公司市占率均约占30%。
风机大型化推升主轴从锻件向铸件转变。铸造主轴和锻造主轴各有优势,但从生产成本来看,铸造主轴生产减少两道工序,在成本上低于锻造主轴。另外兆瓦越大,主轴尺寸增加,企业锻造设备的转换成本过高,因此目前大尺寸风机以铸造主轴为主流。近年来国内厂商陆续布*锻造主轴,目前金雷股份已实现铸造主轴的全流程小批量供货。
海上风电传动链半直驱路线优势彰显,齿轮箱用量有望提升。风机驱动链的技术路线几经变化目前主流的有三种:双馈、直驱、半直驱。三种技术各有优劣,半直驱技术兼顾直驱的稳定、高效率和双馈的低成本、小体积优势,近年占比有所提升。当前,陆上风电方面,双馈仍占主导地位;对于海上风机或容量较大的陆上风机,半直驱优势愈发明显,而受制于电机铜、稀土永磁等原材料成本不大尺寸运输压力,直驱风机近年略有式微。因此齿轮箱需求有望提升,南高齿、德力佳、威能极等厂商有望受益。
风机控制系统是风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风机监控、自动调节、实现最大风能捕获以及保证良好的电网兼容性等重要任务。风电机组控制系统包括主控系统、变流系统(变流器)、变桨系统、偏航系统及其他。从成本分布来看,变流系统占比最大,约占40%,主控系统及其他系统占比27%,变桨系统占比约22%,偏航系统占比约11%。
从参与主体来看,我国风机控制系统环节主要由国内风电控制系统生产厂商、风电整机企业或其子公司及中外合资企业组成。当前,国内陆上变流器已经实现国产化,未来随着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发展、风电机组大功率化以及国内厂商技术水平提高和经验积累,国内企业大功率的变流器市场份额预计将快速提高。
整机与设施制造:全球竞争格*分散,国内相对集中。整机与设施制造环节,我国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已经实现了国内自主品牌的构建。2021年全球风电整机市场份额前十我国占六,金风科技、远景能源、明阳智能分列第二、第四、第七位,但CR5仅为52.64%;我国风电整机格*相对集中,2021年新增装机容量CR3为47.3%、CR5近70%。
海风整机相对陆风壁垒更高,竞争格*更为集中。海风整机相对陆风单机容量及技术难度更大,具有更高的竞争壁垒。目前国内共有7家整机制造企业可提供海上风电装机,2021年海上风电整机企业CR3(新增装机)超80%。其中,电气风电、明阳智能、金风科技、中国海装及东方电气累计装机容量均超过100万千瓦,合计占海上累计装机容量的97.5%。
整机环节海风相对陆风集中度更高。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整机企业新增装机容量CR3超70%、CR5超90%。
海风整机大型化趋势明显,持续推动海风成本下降。海上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需要更大型的机组,可以通过降低单位制造成本、风电厂建设单位成本、提高发电效率等有效降低风电场度电成本,提高海上风电场规模开发利用的整体经济性,为投资商创造更多价值。
①筒高度更大:海上风机相较陆上风机单机容量更大,需配合更高塔筒。根据美国能源*DOE的统计,风机平均功率由2.01MW提升至2.75MW,于此同时塔筒的平均高度亦由82.4米提升至90.1米。目前主流的塔筒高度已经提升到了160m以上。
②基础结构更多:相对于陆上风电,海上风电随海洋深度及海底环境的不同,可采用单桩、多脚架、导管架、高桩承台等多种结构。
③成本更高:海洋环境相对陆上环境更为复杂,对抗腐蚀、抗台风、抗海水冲撞等性能要求提升。以防腐为例,海上风电钢构设备竖向存在5个海洋腐蚀区域,在防腐设计、施工和生产运行期间,需要针对腐蚀严重区域采取有效防腐技术措施,保证海上风电设备使用寿命期内的安全运行。
随海风装机需求增加,塔筒需求持续上升具有必然性,另外未来大型化趋势之下塔筒高度、厚度、直径等随风机单机容量增加同比增长。竞争格*方面,塔筒市场相对分散,海上风电利好头部塔筒企业市占率提升。塔筒本身具有技术壁垒低、运输费用高的特点,受运输半径限制较大。因此陆上风电集中度不高,CR4仅占31.26%。
未来海风发展对塔筒市场格*或产生两方面影响,其一是随海上风电大型化趋势的提升,塔筒大型化、轻量化要求下技术壁垒提升,海风具备海上塔筒大产能的企业较少;二是受运输费用影响,头部企业开始布*码头资源以降低物流费用。二者叠加下,海上塔筒利好头部塔筒企业市占率进一步提升。
我国目前以单桩和导管架为主,深远海趋势下漂浮式基础更具有经济性。海上风电结构中桩基连接塔筒和地基,用以支撑和固定风电塔筒及风电机组,对抗腐蚀、抗海水冲击性能要求高。海上风电基础结构主要分为桩基、导管架及漂浮式基础,其中桩基和导管架主要应用于0-60米的中浅海。
目前我国海风基础结构以单桩和导管架为主,漂浮式基础项目集中在欧洲地区。未来随我国浅海海域资源的饱和,呈现由浅海到深海的特点。深远海驱使下,通常水深超过50米,采用漂浮式基础在选址上可具有更好的灵活性从而更具有经济性。
海风大型化对法兰承载能力提出挑战,集中度随海风大型化提升:法兰作为风电塔筒的关键连接件、支撑件和受力件。以12MW塔筒法兰安装为例,分段的塔筒依靠法兰连接矗立,直至约130米高度,超过400吨的承重力,承受强风、叶片转动、重力等构成的复杂载荷。随海风大型化下塔筒高度及重量的不断提升,对法兰的承载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性能要求、设备更新投资等利于头部企业集中度的提升。目前全球可制造7.0MW及以上塔筒法兰的企业较少,头部企业如恒润股份可实现量产9MW法兰并开始布*12MW风电塔筒法兰生产线。
与陆缆相比,海缆准入壁垒更高。一方面海底环境比陆地更为复杂:面临海水的冲刷及腐蚀,且受海底物质摩擦、有害气体侵蚀及人类海洋活动影响,对海缆的防水防腐性、抗压性、绝缘性和防海洋生物能力等特殊性能要求高。
另一方面对厂商资源布*要求提高:陆缆一般单盘重量在几十吨,而海缆重量可达几百上千吨,且需要专用的海缆敷设船运输。因此海缆企业靠近江河湖海是海缆企业选址的重要前提。码头岸线资源日益稀缺,不仅新进入企业缺少码头资源,原有企业扩产也同样存在障碍。另外随海上风电深远海趋势的演进,远距离传输技术难度随离岸距离相应增加,也会增加海缆制造的准入壁垒。
海缆交付量逐年提升,已形成东方电缆+中天科技双寡头格*。随海上风电装机进行我国及全球海缆交付量逐年提升。由于海上项目逐渐由浅海向近海、远海扩展,海缆交付量增速呈现高于海上风电装机增速的特点。未来随海上风电项目向深远海发展,进一步推升海缆尤其是送出缆需求。
深远海趋势下海缆制造门槛加深。深远海趋势下对海缆制造技术难度进一步增加,一方面对长度要求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长距离电容效应损耗加大,对电压等级要求提高。目前仅东方电缆、中天电缆、亨通光电等头部企业具有500kV交流海缆生产技术。以东方电缆为例,公司交付世界上首条500kV单芯和三芯交流海缆,并将交联电缆的制造能力提升到了交直流1000kV。
未来海缆技术趋势:柔性高压直流输电。直流海缆与交流海缆各有优劣,通常近海风电场采用交流输电,远海风电常采用直流输电高压。相比交流输电长距离的电容效应消耗,直流电缆长距离输送容量更大,但需额外建设换流站。而柔性高压直流输电可通过使换流站设备模块化集成化以降低换流站费用,实现输电有效性和经济性的平衡。
从成本分布(估计)来看,风机(包含零部件)占40%、塔筒11%、海缆10%、施工费用20%。其中,海缆、塔筒随深远海化初始投资比例提升。其他各环节随大型化存在降本空间(规模化、技术更新),海风平价时代成本占比或将减小。
海风相对陆风具有单机容量更大、环境更为复杂的特点,因此在竞争格*上更有利于已具有规模效应的龙头企业。国产化程度方面,除主轴轴承外,其他环节基本已实现国产化,主轴、轮毂等铸锻件环节已实现优质企业的出口。此外,随着大型化迭代加速,大功率零部件产能释放存在约束,相关龙头受益。
①零部件受原材料影响较大,整机环节大型化降本效应显现
从营收角度来看,整机、电缆、运营、塔筒等中下游环节收入占比较高,其中整机占比最高,为37.70%。同比来看,受益于21年年底海风抢装潮,海风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公司总体营收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从毛利率和净利率来看,海风产业链整体毛利率分布较为平均,基本在20%-30%左右。内部呈现下游风电项目运营商>上游零部件制造商>中游整机制造及配套商的分布。同比来看,风电产业链上游零部件环节受原材料影响较大,21年来大宗原材料上涨使得上游零部件毛利率不同程度的下降,受益于竞争格*及国产化程度,海缆与轴承环节相对坚挺;整机环节同比提升3.37%,大型化降本影响逐渐显现。
随着碳纤维技术的成熟应用及成本下降,将进一步带动风机综合成本的下降。另外,大型化后单GW风场机位数量减少,可摊薄安装、电缆铺设等各项投入,此外伴随着风机大型化,在同等风速情况下,叶片更长,扫风面积更大,塔筒越高带来切变值越大,提升风能利用率,从而达到提升发电效率、降低度电成本的效果。
随着海风规模化的开发、大兆瓦机型的应用和漂浮式基础、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进步,未来仍有较大的降本空间。
海缆领域优势地位显著,持续受益海上风场大型化、离岸深远化。公司海缆龙头地位稳固,受益2021海风抢装,全年实现海缆销售1419.89公里,同比增加64.28%,有望持续受益行业集中度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趋势。项目产品研发方面,完成国内首根尼龙12复合护层电缆实现产业化应用、全球首个浅海抗台风型漂浮式风机动态缆系统成功实现产业化应用,强电复合脐带缆、脐带缆关键附件系统等高端产品开发成功,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三大板块齐头并进,海缆系统营收占比过半。2021年公司陆缆系统、海缆系统、海洋工程三大业务板块均实现高增,其中,海缆系统营收32.72亿元,同比增加50.21%,占比增至51.52%,占比首次过半,彰显海上优势地位。未来公司加速产能扩张,支撑订单消化,到2023年底,公司海缆设计产能有望达到75-80亿。原材料价格上涨叠加行业降本背景下,公司全年产品综合毛利率25.34%,同比下降5.21pct,其中,海缆毛利率43.9%,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随着产能提升及国产替代推进,公司知名度逐渐打开。公司优先保证核心产品、高毛利率主轴轴承产品市场供应,订单量持续增长,直驱式三排滚子风电主轴轴承和双列圆锥滚子主轴轴承均已量产并向明阳智能、东方电气和哈电风能等客户供应。2021年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30.82%,同比增加0.37pct,全年风电类产品营收达21.28亿元,同比增加16.87%,毛利率31.56%,同比增加0.07pct,表明公司产品技术壁垒及抵御市场风险的应对能力。
大金重工:塔筒产量大幅增长,持续加码产能布*。2021年公司塔筒产量56.41万吨,同比大增42.76%,现已布*蓬莱、阜新、兴安盟、张家口四大生产基地。2021年6月与乳山市签署了《海上风电重型装备项目投资框架协议》,规划分三期建设风电塔架制造、风电管桩制造和风电导管架制造项目等;与丹东东港、广东阳江**等亦达成意向合作,持续扩大产业布*。随着新产能逐步投产及技改推进,公司在海上风电塔筒/管桩方面的规模有望大幅提升,竞争优势显著。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44.32亿元,同比增长33.28%,归母净利润5.77亿元,同比增长24.17%。
恒润股份:本土风电法兰龙头,轴承&齿轮有望成为第二成长曲线。恒润股份成立于2003年,是国内辗制环形铸件&锻制法兰重要供应商,具备较强的装备工艺&研发优势。公司为风电塔筒法兰重要供应商,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受益国内风电行业高景气度,公司业务规模快速扩张,盈利水平积极向好。公司积极扩充海风大型锻件产能,夯实核心竞争力,募投加码轴承&齿轮业务,有望成为第二成长曲线
明阳智能:海风出货高增,在手订单充足。公司大机组战略成效显著,带动公司经营业绩实现增长,新增订单几乎均为3MW及以上机型,持续领跑国内机组大型化。2021年,风电机组新增订单11.22GW,同比增长160%,在手订单19.07GW,维持历史高位,有效支撑未来业绩增长。公司海上风电出货量达到2.89GW,同比增长220%,成为全球第三大海上风电整机制造厂商。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1.5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93%;归母净利润31.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69%。Q4单季度实现营收87.28亿,同比+19.06%;归母净利润9.40亿,同比+112.96%。
分析一下东方电气和上海电气公司和股票,东方电气亏损过好几年,刚有所好转,上海净利润一直20亿左右?
600875东方电气破净股,一直没有走好。建议观望601727上海电气见底迹象明显,但是左侧压力大。两个股票短线机会都不大中长线持股还是建议601727不管是所处地域,公司体量及盈利能力都更有机会
上海电气的损失谁来承担?
上海电气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已决定对其立案调查,造成损失的股民,可以联系浙江德凡律师事务所郝小青律师登记要求索赔。
浙江德凡律师事务所郝小青律师认为,于2021年7月5日之前(含当天)买入该股票,并在之后因继续持有或者卖出而亏损的投资者,【提示上述索赔区间并非法院认定的最终索赔期间,如有变动,律师将根据案件进展有变动会第一时间提示投资者。
凯迪生物质在五河亏损,发不起工资,上海电气为什么还建生物质呢。
人家是搞公家的钱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上海电器有限公司是国企吗?
是国企。
上海电气集团是世界级的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聚焦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智能基础设施三大业务领域,为客户提供工业级的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我们的业务遍及全球,主要包括新能源及高效清洁能源、工业自动化、工业基础件、环保等。
上海电气孙公司人为破产疑云:被指高买低卖,向关联公司输送利益数亿元
“专网通信骗*”余波未平,上海电气(601727.SH)旗下上海益达机械有限公司(下称“益达机械”)又陷入破产疑云。
益达机械的控股股东上海汽轮机厂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汽轮机厂”),是上海电气全资子公司。而向上海铁路运输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的,正是上海电气另一家全资子公司——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上海铁路运输法院于今年5月24日受理了益达机械的破产清算申请,6月3日指定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担任该公司破产管理人。
多名接近益达机械的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种种迹象显示,益达机械是被“人为破产”。“高价采购,低价销售,这是导致益达机械破产的根本原因。”一名接近益达机械的知情人士说。
多个独立信源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一直以来,益达机械扮演着上海汽轮机厂生产车间的角色。上海汽轮机厂指定益达机械向关联公司高价采购铸锻件,再由益达机械加工生产汽轮机阀门成品或半成品,以供应给上海汽轮机厂。零部件采购价、产品销售价均由上海汽轮机厂决定,且需益达机械垫资生产。
时代周报记者从多名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上述模式持续多年,但2018年后,上海汽轮机厂突然强制要求益达机械降价销售,导致益达机械陷入“越生产越亏损”的怪圈,危机由此暴露。
多名益达机械债权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2018年和2019年,上海汽轮机厂强制要求益达机械将阀门成品出厂价较2017年降低15%—30%,但益达机械向关联公司的釆购价不变,仍高于市场价;叠加上海汽轮机厂向益达机械转嫁成本,多重因素下,导致益达机械的生产成本高于销售价格,“面粉贵过面包”。
“这样一来,益达机械加工的阀门产品越多,亏损就越多,最后不得不走向破产。”一名益达机械债权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益达机械拖延付款,将债务强加给供应商,目前拖欠多家配件供应商货款、加工费等高达1亿元。
昔日供应商纷纷走向益达机械的对立面。他们向时代周报记者罗列上海汽轮机厂与益达机械的“七宗罪”:过度控制、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转嫁生产成本、财务造假、转移财产、虚列债务、破产清算不公正,并向上海电气及监管部门举报。
近日,时代周报记者就益达机械破产中存在的蹊跷,致电上海汽轮机厂**书记俞军、益达机械董事长万云、总经理何志华等人。只有俞军回应时代周报记者称,目前,益达机械已进入破产程序,益达机械的供应商若有质疑,应向破产管理人和法院反馈,走法律渠道解决,“我个人不对这些问题进行回应”。
“益达机械主要为上海汽轮机厂各类汽轮机高、中压阀门关键部套的生产制造,技术含量很高,做这个产品绝对赚钱,怎么会亏损?”一名接近上海汽轮机厂知情人士吴向平(化名)难以理解。
益达机械成立于1993年,上海汽轮机厂持股60.73%,上海灯辉实业有限公司持股39.27%。益达机械主要从事大型汽轮机阀门零部件加工、成套业务。汽轮机是现代火力发电厂的主要设备,当它由常温常压的静止状态下转入高温高压高速运行时,汽轮机的调节阀门起到了稳定转速、控制负荷等关键作用。
一名益达机械内部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上海汽轮机厂是益达机械的唯一客户,益达机械的经营状况取决于上海汽轮机厂。“益达近几年的销售额为6亿~7亿元,每年利润总额被上海汽轮机厂控制在700万元左右,2018年前没有亏损过。”该人士说。
2018年至今不过三年,益达机械却终因资不抵债,在2021年6月进入破产程序。
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上海益达机械有限公司破产清算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会议资料》显示:据上海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9月27日)前对债务人账目进行的初步核查,截至破产受理日,债务人账面资产总额5601.33万元,负债总额3.08亿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53亿元,已资不抵债。
一份盖有益达机械公章且有现任总经理何志华签字的《(原总经理)离任审计报告》书面意见显示,据立信(会计)事务所出具的2019年年度审计报告,益达机械2019年亏损2.85亿元。按此报告数据,其中2.32亿元亏损发生在2018年及以前,2019年亏损0.53亿元。
前述离任审计报告书面意见显示,截至(原总经理陈铭于2019年2月卸任)任期末,(益达机械)有89个部套的账面已入账产品成本12810万元,对应销售合同价7741万元,(产品成本)已超过销售合同金额5069万元,根据会计准则,这些差异部分属于合同亏损,应计入存货减值。
多名债权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海汽轮机厂为益达机械唯一客户,从这可推断益达机械按照成本价约60%的折扣,亏本向上海汽轮机厂销售产品,向其输送利益5000多万元。
前述益达机械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反映,2018年,上海汽轮机厂要求益达将阀门成品出厂价较2017年降低15%;2019年又指定益达机械将销售总价较2017年下调20%~30%,部分产品售价下降幅度更高,如型号为“K196.30.60-1再热主汽门调门组件(左)”产品2017年的售价为469万元/套,2019年售价已被要求降至293万元/套,下降了37%。
上海汽轮机厂强制要求降价,也遭到益达机械原总经理陈铭等管理层反对。
时代周报记者获取的一份《关于益达对“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申诉意见及情况反映》(下称《离任审计申诉》)文件显示,益达机械原管理层将上海汽轮机厂采购部(下称上汽采购部)的调价称为“一言堂”。该文件署名为陈铭及益达机械全体经营管理团队干部,落款时间为2020年3月22日。
《离任审计申诉》显示,上汽采购部在2018年6月5日召开“益达产品结算沟通会”,并作出了调价决定。益达机械表示此会议决定无法执行,否则益达机械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销售的阀门将全部亏损。上汽釆购部完全不与益达机械协商、沟通,会议纪要未经益达机械认可就下发强制执行。
“上汽(上海汽轮机厂)发包任务给益达,益达尽心尽力全力配合、完成。但核价结算、价格调整也应公正合理,遵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否则想调价就调价,那所有的亏损是否又只能由益达来被迫承担呢?”《离任审计申诉》显示。
一名接近上海汽轮机厂管理层的债权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根据债权人不完全统计,益达机械2018年和2019年两年间,向上海汽轮机厂销售产品总金额约12亿元,若按照这两年强制降价20%左右的幅度来计算,涉嫌间接输送利益2个多亿元。
《离任审计申诉》还指出,原总经理离任审计“亏损”来自于为上汽(上海汽轮机厂)代垫生产成本,代垫预计1.3亿元,但上海汽轮机厂至今未对这1.3亿元进行核价及结算。此外,益达机械自2013年承接上海汽轮机厂阀门总装业务以后做一年亏一年,5年内至少亏损2500万—3000万元。益达机械曾多次向上海汽轮机厂反馈,但至今未得到解决。
益达机械原管理团队还对上海汽轮机厂转嫁呆滞品的情形提出申诉。《离任审计申诉》显示,上海汽轮机厂的呆滞品约分3次向益达转移,共计约1000多万元,绝大部分都成了益达的呆滞品。“目前存货减值要算在益达亏损头上,益达感到很不合理。”
上海汽轮机厂一边要求益达机械降低产品出售价,另一边要求益达机械长期高价采购关联公司——上海宏钢电站设备铸锻有限公司(下称“宏钢公司”)的产品。宏钢公司为上海汽轮机厂控股子公司。
前述益达机械内部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上海汽轮机厂指定益达机械向宏钢公司采购各类产品中的铸锻件,每年采购额占益达机械年度销售额的50%—60%,平均每年约2.5亿元,采购价是由上海汽轮机厂指定,采购价比市场供应商高15%—20%。宏钢公司所供铸锻件质量不好,一度影响益达机械的加工周期,影响产品质量和交付时间。
该人士透露,益达机械曾找了其他供应商采购铸锻件,同样的产品价格低且质量好,未料宏钢公司向上海汽轮机厂投诉,不得以停止向其他供应商采购。
多名益达机械债权人对益达机械高价采购宏钢公司铸锻件、低价销售给上海汽轮机厂的情形提出质疑,认为这些关联交易并不公允,实为输送利益。
时代周报了解到,多名债权人已准备好相关材料,计划向上海电气纪委、上海市公安*经侦总队、管理人等进行举报。
时代周报记者获得的举报材料显示,2008-2017年,10年来,上海汽轮机厂指定益达机械向宏钢公司采购各类产品中的铸锻件,材料费用约24亿元,且采购价比市场供应商高20~30%,合计约人民币4.8亿~7.2亿元。
“除大型铸锻件外,益达机械还有很多外购件由上海汽轮机厂代购,也未做对应调价,多年累计也超过1亿元,后发现漏洞后指派上汽采购部丁凯等负责人,强行和供应商谈降本,企图通过转嫁成本把帐拉平,但发现亏空太大,根本无法持平。”上述举报信称。
前述接近上海汽轮机厂管理层的债权人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宏钢公司近年处于亏损状态,2018年后已基本停产,其供给益达机械的铸锻件大部分从外部供应商采购,然后再加价卖给益达机械,以此维持运转。他还透露,上海汽轮机厂早有关闭宏钢公司的打算,但由于是国企,涉及员工安置等问题较多,且资金不足以支付相关费用,便一直拖着。
该债权人从宏钢公司内部人士获悉,2020年上半年,益达机械向宏钢公司支付了一笔金额约4亿元的款项,在拿到这笔钱后,宏钢公司才得以支付关闭公司的费用,宏钢公司已于2020年11月注销,注销时盈利1个多亿元。
“我们债权人怀疑这4个多亿交易的真实性,目前已向法院和管理人申请调取该项关联交易明细。”该债权人说。
“这是大股东人为造成的经济亏损,并企图通过关联方申请益达机械破产,以掩盖利益输送的事实。”一名益达机械债权人代表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益达机械破产管理人上海普世万联律师事务所称,管理人接管债务人后,认为债务人的财务情况较为复杂、财务资料众多,为有效核查债务人的债权债务情况,以及核实是否存在违反法律规定处分债务人财产的情况,需要聘用专业审计机构进行审计。目前已聘请上海永华会计师事务所对本案债务人的财务资料进行审计,包括就债务人与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进行专项审计。
“一般而言,大集团爆雷并非突然发生的,集团在发现资金危机后,为延缓危机爆发,一般都会向旗下子公司层层往下压,甚至压到供应商身上,拖欠供应商债款。而上市公司基于信披缘故,一般更倾向于通过旗下孙公司谋取利益填补窟窿。”一名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上海电气现在亏本吗(为什么老喜欢喝别人吵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