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品达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百科>为什么有一段时间特别能睡(突然很嗜睡怎么回事?)

为什么有一段时间特别能睡(突然很嗜睡怎么回事?)

2023-11-30 21:12:44

作者:“admin”

突然很嗜睡怎么回事? 突然很嗜睡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系。患者会表现为困倦、乏力,近期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在白天时容易入睡。医学上常说的突然嗜睡

突然很嗜睡怎么回事?

突然很嗜睡与患者的心理因素有关系。患者会表现为困倦、乏力,近期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表现为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在白天时容易入睡。医学上常说的突然嗜睡指意识障碍问题引起的,比如老年人因为突发的脑血管疾病,如大面积脑梗死或者脑出血等疾病,患者的意识受到了影响就会出现嗜睡。

不管睡多长时间仍然觉得疲惫,医生提示:你可能白睡了这几个小时!|睡眠|阶段|状态|时间|浅睡眠|-健康界

张医生为什么我中午睡一个多小时,晚上睡了好几个小时,睡醒了仍然感觉很累很困。

前两天回家的时候在路上碰到了邻居王先生,王先生今年三十多岁,看他最近精神不佳,随口问了一下王先生的状况。他跟我说,他中午睡一个多小时,起来后头晕乎乎的,晚上也睡了六七个小时第二天起来整个人一点劲都没有,感觉自己白睡了这么长时间,他自己也在网上看了看,说什么深睡眠浅睡眠,说的他稀里糊涂,所以向我询问一下究竟是怎么回事。

因为我本身不是做精神睡眠科这一块的,听他说的这些,也是查了一些相关资料,下面和大家一起看看睡觉睡了这么多年是不是白睡了。

你知道吗?我们的睡眠是一个深浅睡眠循环重复的过程,在医学上睡眠分为: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何快速动眼阶段睡眠。

什么意思呢?表面意思虽然我们睡觉时是闭着眼睛的,但是眼球仍然可以在闭眼状态下转动。而我们将睡眠分为眼球快速转动和眼球不快速转动的睡眠。

一、首先我们经历的就是眼球快速转动的睡眠,也就是快速动眼阶段睡眠。眼球快速转动,脑电图活跃,与清醒时极为相似,而肌电图反应肌张力降低。躯干基本呈松弛状态,但体温、血流及脑的耗氧量均有增加,心率、血压和心输出量也有增加,几乎接近清醒水平。这一时期也会进入梦境,此时的梦境是生动的、充满感情色彩可缓解精神压力,使人将忧虑的事情从记忆中消除,但是这一时期人是容易被惊醒的。

二、接下来就会进入眼球不快速转动的睡眠也就是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这期间也有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睡阶段,清醒到睡眠的过度时期。从犯困开始,人体逐渐呈现迷迷糊糊的状态,脑袋也不再保持清醒。这时候呼吸浅慢,肌肉也逐渐放松,此时属于初睡状态,因为刚开始睡,所以特别容易被外界的环境干扰,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惊醒,如果有人在你身边走动就会醒过来。这一入睡阶段大概持续0.5-7分钟。

第二阶段:进入中等深度的睡眠阶段。这一阶段睡觉的人就不容易被叫醒了,这一阶段得有一定量的声响才能把人叫起来。这一阶段的身体状态更为放松,这一阶段大致持续10-20分钟。

第三阶段:熟睡阶段,这时候在睡觉的人,就更难被叫醒了,也可以说是雷声都喊不醒的阶段,此时的身体就完全地松弛下来了,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这一阶段大致持续15-30分钟。

第四阶段:深睡阶段,也就是第三阶段的延伸,简单地说熟睡阶段继续下去的阶段,这个阶段一般在10分钟。这个阶段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也不是每个睡眠周期都可以达到这个阶段。

快速动眼阶段睡眠是浅睡眠,非快速动眼阶段睡眠是深睡眠,对人体起作用最大的是深睡眠。以上的快速动眼睡眠和非快速动眼睡眠为一个睡眠周期。根据时间来算一个周期90分钟。也就是说,每隔90分钟,睡眠者从深度睡眠逐渐转回较浅的睡眠,然后又由较浅的睡眠再次进入深度睡眠。有的人可以在第四阶段持续10分钟再回到浅睡眠;而有的人从第三阶段直接跳到浅睡眠阶段;还有的人只有很短时间的第三、第四阶段的睡眠。

整个晚上的睡眠大概会有四个循环,每个循环都不是简单的重复。第一个深睡眠的时间是最长的,随着周期的重复深睡眠的时间逐渐缩短,到夜晚结束前也就会消失。深睡眠的时间大约睡眠全过程的四分之一。第一个浅睡眠时间最短,然后时间越来越长。

很多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觉得疲惫,是因为他没有进入到深睡眠的状态,一直处于浅睡眠状态。

现在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可能压力也会越来越大,那么因此很多人都会有失眠的情况,严重的还会要靠*物来缓解,失眠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影响呢?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深度过浅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

长期失眠会导致大脑皮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和神经衰弱等,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也会随之降低,大脑在正常的睡眠过程中得到合理充足的休息,如果睡眠质量降低就会头晕脑涨,思维混乱和反应迟钝等,白天的工作也会没精神。用西*维持睡眠质量无非是安眠*之类,长期用*机体会有依赖性和耐*性,对大脑也会有抑制作用,并且会有晨起疲乏无力,腰酸腿软等。

如果一直睡眠浅,有哪些方法可以保证好的睡眠呢?

如果大家有浅睡眠的情况,平时可以在睡觉前泡泡脚、泡泡澡、喝些牛奶,你也可以找一些书来看看,这样能有助于你更加快地进入睡眠,并且平时在白天可以进行一些运动,睡觉前不要想东想西,解放空自己的脑袋。还可以自我催眠:对自己说:,我困了,我非常困了。我累了,我非常累了,又困又累,我要睡觉了。

第一,早上不靠闹钟就可以醒来。除非是极大的压力,如果我们睡眠充足,大脑会自动觉醒,在该醒来的时间醒来。

第二,如果一躺下,在5分钟内自动睡着,表示睡眠不足,太过于疲累。

第三,白天很容易就打盹,也是睡眠不足的迹象之一。

结语:睡眠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第二天的精神状态的影响。整个睡眠过程中主要是深睡眠对人体的作用较大。睡眠时间一般是8个小时,如果过度睡眠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每个年龄段的睡觉时间也不相同,小孩应该较早,青年人也不超过10点,老年人随时可以入睡,保证6-8个小时的充分睡眠是最好的。

睡眠时间一般是8个小时,如果过度睡眠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为什么我这么能睡啊?平均每天都有睡八个小时啊,怎么会这样?谁能告诉我?

太舒服了,还是你好

人老是嗜睡是什么原因?

一、嗜睡是怎么回事

  春困秋乏夏打盹,每一个嗜睡的人都能为自己找到一个让人听着想笑的理由,我有烦心事,我最近压力太大,想必你也有这样说过。那么看着别人生龙活虎,你却老气横秋,是不是很烦恼呢,下面一起看看嗜睡到底怎么回事

  1、睡眠时间短、睡眠质量差 很多年轻人是夜猫子,玩手机、玩电脑,或者在外面玩到很晚才睡觉,第二天一早就要起床,算下来睡眠时间都不足7小时,有些甚至都不足5小时,缺少睡眠,白天的时候当然会容易犯困。另外,有些人的睡眠质量比较差,睡觉的时候经常做梦、打呼,这样第二天睡醒后还是会觉得很累,时间长了自然就会变的嗜睡,而且会有头晕的症状,如果不注意调剂的话还会引起神经衰弱。

  2、营养缺乏 如果你的作息时间很正常,却依然嗜睡,那么就要考虑是不是营养缺乏了,因为缺乏营养会让我们身体不自觉的疲劳,从而导致嗜睡症状。

  3、发作性睡病 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患者白天会嗜睡,而且不分时间、地点和场合,任何时候都可能会犯困,这种发作性睡病大家也不要太担心,一般不会引发其它病变。

  4、抑郁 生活压力大,常常会让人胡思乱想,而长期的压抑,就会出现抑郁现象。每当这个时候,人就会对生活失去追求,不知道该做什么,他们犯困的几率往往要比正常人高3倍。

  5、其他 老人年纪大了也会变得嗜睡,这和年纪、身体、*物等有很大关系,体型比较胖、体重比较重的朋友也会比较他人更容易犯困。

  二、嗜睡怎么办 

1、夜间要保证睡眠时间,中午午休,白天嗜睡的患者,晚上一定要不要晚睡,首先要保证睡眠时间,最好能11点前入睡,养成定时睡觉的好习惯,另外,每天中午也可以小憩一会儿,就算是闭眼养神也可以。

  2、注意饮食 不要挑食,每种类型的食物都要吃一点,避免营养不良,可以多吃些抗嗜睡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草莓、金枪鱼和豆制品。

  3、早餐要吃 早餐是一天的开始,吃好早餐能补充身体能量,让你一上午都有精神,预防犯困、嗜睡。

  4、喝绿茶 喝茶提神是不错的方法,喜欢喝茶的人可以选择绿茶,当然也可以配点糕点来吃,绿茶提神效果是不错的。

  5、走动走动,碰碰冷水 一直坐着不动当然容易犯困,如果想睡的话就起来走一走,去上个厕所、去洗把脸都可以,冷水会让你瞬间清醒!

  大家读了这些内容以后,明白了嗜睡是怎么回事,而且也帮大家分析了总是嗜睡犯困的5个原因,看来以后就要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先找找原因。从身体健康起见,建议大家平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待工作和生活的各种压力学会释怀,而且注意饮食调养,多运动,自然就会做到精力充沛。

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女朋友要和我分开一段时间。说来自她心里烦。让我让她冷静一下。有谁告诉这是为了什么。?

很多时候,爱你的人近在咫尺,可让你柔肠百转、牵肠挂肚的却往往是另外一个人。你为他流泪、为他悲哀;只讲付出,不要一点回报。你以为这是爱情,其实这只是出于人的本性: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轻易得到的,往往不懂珍惜。自己伤痕累累的同时我们也在伤害那些深爱我们的人。爱,本来就是一件百转千回的事,说不定有那么一瞬就会幡然悔悟——原来你也在这里。  其实,幸福真的很简单。仔细想想,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的人?  他清楚地记得你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零食,两人一起吃饭时会主动地把肥肉、骨头、菜根、配菜挑到自己碗里;  心情不好时,他会静静陪着你。却不会追问到底是什么事,他会等你主动告诉他;  走在路上,他会让你走在内侧,笑说自己身体强壮,就算撞了也没事;  逛街时他会不停问你“这个要不要,那个要不要?”;  他从来不会觉得你胖,老觉得你吃不饱,吃不好;  他盘问你近来的身体状,关心你的睡眠情,老觉得你不会自己照顾自己,有时会说你像他女儿;  盯着你看时,会用一种很心疼的眼神;  每次打电话,都会等你先挂机;每次分别,他都会在背后看着你消失在他的视线外;  临睡前,他会不止一遍的问“被子盖好没?不要漏风”。半夜醒来还会下意识的给你盖被子;  你无意中说他穿某件衣服很好看,后来你就发现他一直穿它;  经常说“只要你喜欢,怎么都行”;;;  从来都是他等你,大老远就面带微笑注视着你;  常常出其不意的一把抱起你;  你肆无忌惮的伤害他,就算他再生气,都不会说一句重话,只会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比如没胃口、睡不着;  ......  如果在你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存在,千万不要放弃他,千万不要以为一次次伤害他之后他还会陪着你;不要追求虚无缥缈的爱情,不要尝试飞蛾扑火,不要因为年轻就挥霍爱情。该放手的时候不要犹豫,不要让不值得人一次又一次伤害你。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爱的是那个人,其实你只是爱上爱情。  相信我,你爱的人就在你身边,只是你没有发现。

为什么总感觉每天的觉不够睡,白天老是困,天呐事办,到底该怎么办啊

1,注意睡觉的时间和睡觉的时间,睡觉不要时间过长睡的多了反而更困2,早餐很重要,不吃会困,吃多了会困,吃的油腻了也会困,油炸食品别吃3,早晨适量运动下出出汗,听听音乐。

嗜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啊

运动量不足多去运动越是睡觉越是困

慕斯和奢来自睡哪个好

慕斯好。1、慕斯床垫,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保持床垫长久的干爽和空气流通性能,产品绿色环保、安全健康。2、奢睡床垫,质量一般不是特别的好,而且性价比也不高,最主要是这款床垫睡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出现一个大坑,弹性不好。

心理咨询自述十篇

心理咨询作为德育教育工作一种区别于传统手段的新方法,以其独特的工作角度和作用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功效。运用心理咨询方法,以语言、文字等为媒介,通过对情感过程的调节,开导学生转变思维定势,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会疏导和宣泄不良情绪,学会约束和克制自己的情绪,增强自我教育、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各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已开始启动,并逐步进入科学化的轨道。但是,目前心理咨询尚有一些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我们充分注意。

第一,院校心理咨询调适矫正的着眼点,不在于“心理障碍”的矫治,而在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在院校心理咨询过程中,会遇到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各样表现形式,但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辅导员或老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其统统视作“心理障碍”,这不但会在无意中夸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重性,而且还会给心理异常的学生带来新的精神上的压力,从而诱发出新的心理问题。殊不知,“心理障碍”与“一般心理问题”有着严格的质的区别。“一般心理问题”只能称之为心理失衡,即心理困扰、心理困惑、或心理不适应,而“心理障碍”则常被称之为心理残缺、心理缺损、或心理失常。“一般心理问题”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是完全正常的,社会功能是良好的;而“心理障碍”则与特定的情景无必然联系,并非必然由特定情景直接引发,常常是持续出现、长期存在的,很难自行消失,往往需要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是*物治疗才能得以缓解和解除,因而具有明显的“持久性”。

实践表明,学生心理异常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大多数还是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如果把院校心理咨询中调适矫正的着眼点放在“心理障碍”的矫治上,则不仅会造成主次颠倒、调适盲目,而且也常常会收效甚微,甚至劳而无功,毕竟“心理障碍”大多都需要专门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治疗才能予以矫正和恢复,心理咨询一般只能起到“心理支持”等有限的积极作用。所以,院校心理咨询只有把调适矫正的着眼点放在“一般心理问题”的调控上,才能更好地发挥心理咨询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实施心理咨询时,心理咨询工作者应遵循平等性、尊重性、交友性、保密性的原则。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它不同于一般的其他社会关系与交流,应以技巧性的对话方式,遵循平等、尊重、交友、保密等原则,在咨询工作者与学生间营造一种和谐、融洽、情感协调的心理氛围或条件,并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将这种关系达到相当密切的程度。

平等性是指,在做心理咨询时,咨询工作者与学生双方首先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切不可以权威者的姿态而高高在上,因为良好的、平等的咨询关系才能消除学生的防范意识,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是能否促使心理咨询整个过程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也是心理咨询能否取得好成效的重要因素。尊重性、交友性是指在咨询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以“协助者”“推动者”的角色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冲突,不可替代学生,更不可包揽制定解决学生存在问题的方案,以交朋友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建立师生(咨询工作者与被咨询者)之间平等的朋友关系,以促进整个咨询过程能够顺利进行。而保密性则是指对学生阐述的问题要充分保密,有些学生描述自己存在的问题时常常带有羞涩感或是有难以启齿的问题,这时咨询工作者就应该启发引导他慢慢放下警惕性,放松心情,并会为他保守秘密,使他相信他说出来的问题只有你我知晓,并且只有说出来了才能帮助他更好地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成功的心理咨询,最终会达到感情上的沟通,心灵上的共鸣,认知上的共识,思想上的统一,这样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增加其接纳咨询工作者的愉悦心情,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咨询工作者的亲切、坦诚和自然,从而主动接受进一步的交谈来进行心理辅导。

第三,咨询工作者应学会运用倾听、提问、探讨等咨询方法。心理咨询时应以倾听为主,让学生尽量宣泄自己的不快情绪。倾听中最忌讳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学生,只一味地批评教训,强加个人的知识经验、价值标准,这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做心理咨询最要学会倾听,不仅是要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听,注意观察学生咨询谈话时面部表情的变化,进行目光的交流,扑捉学生内心的感受,这些非语言的信息往往能够提供细致的心理想法。倾听时要十分注意地倾听、鼓励地倾听、接受地倾听、理解地倾听。咨询工作者可利用轻松、愉快、和谐的语言来增强沟通的感染力,表达对学生情绪的支持、安慰和鼓励,认真倾听学生的陈述,让学生在他的述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或者宣泄自己的情绪,这样,学生才能够完整的了解自己,认识问题。提问也是很有技术性的,问的问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师生之间咨询的关系,提问时不要带有质问性、批判性、攻击性、暗示性等语言,学生在这种“审问”状态下,咨询不出什么效果,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描述事件,在他的叙述中注意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他自己思考,从而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探索。而探讨的原则是多启发,少说教,多鼓励学生讲话,少讲个人意见,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谈,对于一个问题可以相互探讨解决的办法,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听从,这样一方面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促进学生加强自省,找出困惑所在,开阔视野,加强自信,给学生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间,这种做法远比说教、灌输更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石书臣.主导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主导性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1.

[3]尹翠芳.浅议心理咨询的工作方法对德育工作的启发[J].科技信息.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阻抗;心理咨询师;来访者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抵抗称之为阻抗。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流派都对阻抗作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阻抗都是影响心理咨询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种伴生现象,咨询师只有加以准确的认识和有效的解除,才能顺利达到预期的心理咨询效果。如果对咨询过程中出现的阻抗现象不予理会或处理不当,整个心理咨询的进展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来访大学生产生阻抗的原因和阻抗的表现形式,以及阻抗解除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阻抗产生的原因

心理咨询专家卡瓦纳认为来访者产生阻抗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成长必然带来某种痛苦,二是行为的失调是机能性的,三是来访者可能带有某种反抗心理咨询的动机。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咨询的目标就是引导来访学生用新的、有效的行为取代旧的、失调的行为,他们在咨询的过程中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但不管变化的大小、程度如何,旧的行为的结束和新的行为的开始都会带来痛苦,大学生有的对成长带来的痛苦没有心理准备而产生阻抗,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放弃改变,坚持旧的行为模式。而有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源自于对家人和他人的过多依赖,习惯于听从他人的安排、建议和忠告,而他自己虽然也认识到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的人,但当要真正脱离他人走向独立的时候,又感到异常的紧张和焦虑。

有些学生的阻抗来自于失调的行为。例如一位患神经衰弱的大二学生,在咨询时总是不停地强调自己如何的痛苦而回避根源性的问题。产生阻抗是因为他一旦症状消失,他就必需面对学习上激烈的竞争,为了逃避竞争,他不惜以“患病”作为代价。

有的学生来咨询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向咨询师证明他的价值和与众不同,或者他是对的,别人应该受到批评和惩罚。这些学生,有些并无发自内心的求助动机,而有些则不是自愿求助。而有的求助并不是为了改变自己、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反驳咨询师,获得某种的满足。

心理阻抗在心理咨询中表现为一种内隐或外显的对抗行为,大学生心理咨询常见的阻抗包括:来访者迟到、失约,对一些重要的事件、信息无法回忆、叙述,咨询过程中沉默、多话、心不在焉或入睡;不愿意谈论与情感有关的事情;对刺激性问题公开抗争,产生防御性情绪反应,或在咨询的过程中突然产生“咨询没什么用”的感觉;或者反过来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咨询师上;或者是长时间的沉默,想不出要说什么;或找诸多理由来证实自己的现状,放弃咨询等等。

隐性的阻抗则表现为在咨询过程中不合作,包括:故意打岔和有意、无意顶撞咨询师,对咨询师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在咨询过程中表现很消极,经常曲解咨询师的意见并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按要求完成家庭作业,故意表现出一些与咨询相违背的行为,企图延长或改变咨询目标的达成等等。

从大学里的心理咨询实践中看到,阻抗涉及行为的、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等形式,从咨询初期、中期和咨询后期都会出现,有的阻抗是明显可见的,而有些阻抗则是隐匿的。但无论哪一种形式的阻抗,它们都是来访者的自我保护,以及对自身痛苦经历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防御。

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有些学生的阻抗是有意识的,有些是无意识的,咨询师不需要过分强调阻抗,把来访学生当成竞争对手,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认清阻抗,寻找阻抗的来源,克服阻抗。

在心理咨询中,来访学生因为某些原因,突然中止正在进行的谈话内容而沉默下来,这种现象在心理咨询中经常出现。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运用沉默,对整个咨询的进行和咨询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学生的沉默,咨询师切忌慌张、手中无措,在慌乱中把问题推向学生,或把话题引向无关要紧的主题上,而是要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和表情变化,冷静分析沉默的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心理咨询中的沉默现象可能是咨询过程的一种危机,也可能是一种契机。如果来访者是因为接收到某些重要的信息,内心正在思考而出现沉默,此时的沉默并不是阻抗,咨询师可以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的变化,等待学生领悟;如果学生已经完全沉溺在自己的思考中,或者正在考虑是否愿意将痛苦的经历坦诚说出,或者层层思考过往的琐碎经验,努力从杂乱中理出头绪来,咨询师应当沉着,等待他反映重点问题。

与沉默相反,在咨询中有些学生的话语特别多,而且离题太远,不但浪费了宝贵的咨询时间,也干扰了咨询的顺利进行。有的学生担心咨询师发问,害怕由此带来的压力而有意无意地用其他话题打岔或转移注意,掩饰内心的不安和紧张,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咨询师要反思自己的语言有没有给对方造成压力,如果没有,则可以直接把问题挑出来,帮忙学生面对问题,或者侧面提醒他是否感觉紧张和不安。

而有些学生的多话,则是内心有强烈的情绪需要宣泄,或有强烈的感受需要倾诉,此时,咨询师应该表现出足够的尊重、热情、耐心和理解,认真倾听,让来访者感到温暖,不要粗暴地打断他们的叙述,适当的时候,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调整情绪状态,变得心平气和。

当面对表演型的学生眉飞色舞、声情并茂地夸大描述所讲的内容,但他并不为自己所讲述的内容苦恼时,这一类学生的多话只是想引起咨询师的注意;或者所讲述的内容很少涉及自己,即使涉及自己也是夸奖自己的特长,却无人赏识或得不到重用时,咨询师可以表现出一定的耐心和理解,但应及时鉴别诊断他是否属于癔症人格。

造成学生产生依赖的原因包括:学生把咨询师当成解决问题的专家,遇到任何问题都希望直接由咨询师解决;学生对咨询师产生移情,把咨询师当成自己的重要他人,自己完全不思考,一有问题就找咨询师要解决办法;把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室当作避难所。当学生对咨询或咨询师出现依赖时,咨询师要有清醒的觉知,多让学生独立思考,还要减少咨询的时间和咨询的次数,向学生说明不能代替他选择的原因,信任并鼓励来学生自我成长。

容易产生依赖的学生大多有依赖型人格特点,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对自己的能力评价比较低,总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共情太多而解释不够,学生就很容易因为移情而产生依赖。因此在咨询中出现依赖现象的时候,咨询师要反思自己,有没有“被依赖”、“被需要”的情结。

移情是指来访学生把对父母或过去生活中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态度转移到咨询师的身上,并相应地作出反应的过程。移情发生时,咨询师成了学生某种情绪体验的替代对象。一般情况下,学生对咨询师的移情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即使他们在语言或行动上已经将正面或负面的情绪爆发出来,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发生移情。

摘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我在红枫心理咨询中心开始了心理咨询实习。我的实习目标是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咨询技能和水平。

在一个月的实习过程中,主要回复咨询邮件,网络QQ咨询;每个星期二,实习小组进行案例讨论,角色扮演以及共情训练。

这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实习,我有不少的收获:

一、通过网络咨询实践,学习进行摄入性谈话,搜集咨询者的基本资料,对咨询者的问题有一个大概了解,进而梳理问题脉络;咨询中最关键的是对咨询者的共情,这是建立有效、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将对咨询者情绪、情感的理解,以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咨询者,以使对方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

二、通过案例讨论,大家表达各自的见解。不同的咨询员对咨询者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大家共同分析和讨论,集思广益,寻找咨询者问题的关键点;我从中发现自己看法的偏狭,开阔自己的思路,提升了咨询知识水平:咨询的焦点要转入咨询者身上,引导其进行思考;咨询员要有精神分析的眼光,人文主义的心态,认知行为的方式,家庭治疗的形式;

三、通过角色扮演,我以咨询者的身份,讲述了自己在情感之中的困惑,以及成长过程中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纷纷问题;一方面,通过“空椅”对话,我宣泄了积压在心中许久的负性情感;另一方面,督导与咨询成员们给予我很多鼓励的话语,令我认识到自己存在的思维、行为模式,探寻自己身上的长处,挖掘自身潜能。

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我们对咨询员的坐姿,表情,询问的语气,共情的态度等方面得到了实际训练。

一个月的实习期很短暂,我在一些方面上存在着不足:在网络咨询中,与咨询者的共情不足,过早的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判断,没有以一个中立态度对待咨询的问题;自信心不足,角色扮演中不敢担当咨询员的角色,总是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在共情训练中,自己表露的是焦虑,担忧的情感,没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实习期间,由于自己还忙于其它事务,无法静下来认真于心理咨询,没有自己的个案与大家共同讨论。

在红枫的实习,可以说是既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总的来说,收获是较多的。

此次实习中,有幸得到刘凤琴老师的督导,每当在咨询中遇到困惑时,刘老师总能耐心地指导我们,给予我们启发;刘老师有多年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对心理咨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心理咨询方法,直观明白,不是僵化的理论,更令人易于理解和消化。刘老师开朗、乐观个性,亲热、包容的态度,敢于挑战困难的作风,令人留下深化印象。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三的学生小雅来职业咨询中心进行职业咨询,她前来咨询目的是:期望老师能帮助她修改简历。小雅上了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老师在课堂介绍写作简历技巧环节时强调要善于挖掘自己,并找出与应聘企业的契合点,但小雅在写作时很是迷茫,因为她苦恼于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自己未来应怎么走?所以简历上除了专业课程与实习外,个人目标与优势都没有列出。小雅是个女生,她也深知在资源勘查工程领域的就业单位为女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与机会并不多,在高考报志愿时,作为北京生源的她还是听从父母建议,选择了地质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至于未来她也没有想太多。现在大三了,班里的一些同学找到了实习单位,身为北京女孩的她感到去野外地质队工作不太现实,还好有高年级的师姐告诉她壳牌公司有暑期实习岗,所以她想去试试,可“个人能做什么”这个问题却让她没有了信心。

1.正式咨询前准备

作为职业咨询,收纳面谈表上描述的信息很关键,作为咨询师会根据一些面上信息初步判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小雅自己在收纳面谈时提出:想解决的问题是“壳牌暑期实习岗简历的撰写及想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根据她发来的简历,咨询师发现小雅的成就感不强,在成就事件方面无任何列项,具体的原因还得根据深入谈话才能掌握;另一方面作为咨询师也要了解壳牌公司选人标准是什么。经过上网查询,壳牌公司招聘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注重C(能力)、A(成就力)、R(关系力),根据这三个岗位职业要求,咨询老师要帮助小雅挖掘所欠缺成就力。咨询老师还有一个初步判断,小雅因为对自己不清楚,目标不明确,造成简历写的不够丰满。

见面后通过进一步的交谈,再一次印证了咨询老师的初步判断。咨询老师确定此次咨询的重点是帮助她学会挖掘自己,了解自己需要什么。

因为具体事件是简历修改,所以谈话从简历谈起。

(1)问题一:简历修改

简历没有获奖一栏,对成就力的描述不足。在沟通中,她解释因为大学、中学学习生活都令她情绪低落,再者大学成绩也不够好,即使获过奖,如辩论赛荣获学校季军、数学建模参与奖,她认为这些奖项都拿不出手,咨询老师效能感低。

咨询老师试图让她认识自己的能力与优势。老师就试着从考大学、学校生活等生活点滴,帮助她找到自己的闪光点。消极的言语多过了积极的肯定,比如考大学,她会认为周围同学都比她进了更好的大学;参加辩论赛,她认为仅是学校奖项没有什么,只有冠军才有罗列的意义;对于自己的就业优势,她倒是有肯定的表达——逻辑性强、表达能力强、知识面广、不怯场,曾参加脱口秀俱乐部表演、辩论赛,广播电台文字编辑。但即使她说出自己这么多的优势,依然没有成就感。咨询老师就直接问她一个问题“会不会觉得这样评价自己有些消极?”她向咨询老师透露,对于这种消极的状况,她去年曾做过一学期的心理咨询。现在的低效能感是由高中的经历延续下来的,因为高中与老师的冲突,让她的中学生活很压抑,乃至大学也恐惧读书的生活,尽管挂科的负面影响已全消除,她仍没有信心。她意识到这种情绪会恶性循环,也试图改变,可是一想就又纠结到一起了。

很多就业问题后面会隐藏着深层次心理问题,没有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咨询老师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共同克服困难。其实她具有的优势,她已表述出来,但人不自信,就不愿在简历中陈述出来,咨询老师建议她:若实在认为这些奖励不足以写到简历上,可适当取舍,但一定要写出来,因为“成就力”可从你对荣誉的渴望与成果上体现出来;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完善各项活动的内容,尤其是语言的凝练及格式中关键信息的突出,即亮点的显现,这是你能力的体现,而作为壳牌公司,第一看重的就是求职者的能力;英文简历格式同中文;英文简历建议最好找专业人士看,专业术语要精准。

(2)问题二:未来目标

她对未来的目标迷茫着,学习、努力的动力在哪里?咨询老师问她“留在北京工作,你的工作定位是什么?”她只是说“北京本地工作,希望与本专业相关。具体不清晰”。已读到三年级了,对专业发展路径依然迷惑。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的课堂上也做过生涯幻游,但她说没怎么好好做下去。所以咨询老师再次选择这个方法,想通过活动,让她陈述一下幻境中五年后她会是什么样子,创造一个未来理想。小雅描述:五年后的她在独立的房间,单身,面向阳面,忙碌地工作,写字楼,事务型的工作,打车上下班,晚上安静地在咖啡厅、酒吧或是做无氧运动。一个办公室生白领的形象。幻游的目的是为她确定一个未来追求目标: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何做?

小雅也说不希望把专业丢弃,所以建议她:入手本专业,先去挖掘相关专业的所有岗位,利用好老师资源,做好生涯人物访谈,确定目标行业,再探索岗位对人的素质要求;若岗位需求高学历,面对考研,即便不喜欢,也需要调整状态,朝着目标努力。

小雅的自我认识环节明显有心理不自信的障碍,咨询老师告诫她:有些事迟早要面对,从现在开始着手,不要总落在恶性循环的圈中。比如你不喜欢学校生活是因为成绩不好,反过来想你成绩好,你就喜欢学校生活了吗?沉下心,好好地学习,调整状态,确定考研目标也许是一个证明!出现问题时,要找找原因是什么,不要轻易给自己找借口。

经过近一个半小时的谈话,小雅似乎轻松了很多,她给咨询老师承诺:一是重新梳理一下简历,该细化的要细化;二是要去与学长多沟通,尽管上了职业生涯规划课,但是仍然不够重视,了解自己,了解专业就业岗位;三是好好思考老师的话,试着换角度思考,去摆脱恶性循环。

第一,职业问题有时又夹杂着心理问题,自卑与自恃有时像是个双生子,用孤傲来掩饰自卑的心态。学生总是强调不愿去求人,所以她把向老师咨询行业,看成对老师的请求,咨询老师建议她向辅导员了解,尝试去接触老师,老师没有那么恐怖(高中与老师交恶的阴影)。

第二,生涯幻游课堂做了,总是有一部分人在那种嘈杂的环境下不能投入完成,生涯幻游结束后的几个问题更为重要,一定要询问她“下一步你会怎么做”,激发她努力动力。

第三,关于效能感低的问题,原则上在职业咨询中是解决不了心理问题的,若是心理问题就请专家解决吧!

第四,在高校中职业咨询师的工作应是一种引领,不仅是学生问问,你答答那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判断与决定。

1.情感反应技术的涵义

情感反应技术是指咨询师辨认、体验来访者言语与非言语行为中明显或隐含的情感,并且反馈给来访者,协助来访者觉察、接纳自己的感觉的一种咨询技术。情感反应技术表面看与内容反应技术很相似,都是咨询师将来访者反映的内容进行综合编排后反馈给来访者,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差别。内容反应技术侧重于言谈内容的反馈,而情感反应技术侧重于来访者情绪反应的反馈。情绪的发生依赖于个体的认知经验以及个体对环境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咨询师经由对来访者情绪的了解可进而推测对方的思想和态度等。此外,咨询师还可以运用这一技巧促进来访者对特殊情境、人物或事件表达出更多的(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

情感反应技术的基本作用是引导来访者理清其模糊不清的主观情绪世界,达到对自己的整体性认知;进一步作用是协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感受并接受这些感受;同时,情感反应技术也有助于稳定来访者在会谈当时的心情,让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对自己深切的体谅和理解,增进来访者的安全感和对咨询师的信任。因此,运用好情感反应技术,可对来访者内隐的情绪有明确和清晰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达成咨询的最终目标,促进来访者的心理健康。

情感反应的内容主要是来访者言语与非言语中明显或隐含的情感,一般包括来访者模糊不清的感觉和来访者同时表达但又相反或矛盾的感觉,如下案例:

来访者:我和女朋友已经相爱半年了,情投意合,可我父母不赞同,反对我大学谈恋爱;我很苦恼,不知怎么办好?

咨询师:你父母不同意你大学谈恋爱,你很痛苦,也很茫然,是这样吗?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情感反应的内容是来访者苦恼的情绪。如果来访者的言行反应了一种以上的情感,情感反应的内容即是混合的情绪,如咨询师对来访者说:“你刚才的言行似乎表明,一方面你对相识不久的男孩有好感,另一方面,似乎还有些不满,是这样的吗?”从这个案例中即可看到反馈的是矛盾的情感。

虽然情感反应技术有良好的咨询功能,但是良好咨询功能的前提是咨询师的技术和来访者的配合,所以在具体的心理咨询应用中,情感反应技术存在许多问题。

1.难以辨认来访者的情感

首先,受个人性格特征和心理注意力的影响,咨询师不会长时间关注来访者的言词,由此会遗漏来访者叙述中的情感部分,而且女性一般更能理解来访者的情感;其次,受年龄的影响,咨询师不能完全内化年龄大于他的来访者的心理特征,从而不了解此时此刻来访者的感情;再次,受能力的影响,咨询师不能从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中正确推测来访者的情感;最后,受个人因素的影响,来访者会无意识地将隐形的感情隐藏起来,而自己和咨询师都未能发觉。所以,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咨询师会难以准确地体会和识别来访者的感受,难以做到很到位的移情理解,从而难以辨认来访者的情感。因此,情感反应技术对咨询师有较高的要求。

大多数时候,咨询师会利用言语方式表达来访者的情感,而忽略了非言语表达手段的运用。而言语在表达复杂多样又非常微妙的情感上,总是有些差距的,常会出现词不达意,心中所有、语中所无的困窘;另外,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可能未认真倾听来访者的表述,无法理解来访者此时此刻或那时那刻的情感,因而难以表达来访者的情感;最后,受咨询技术的影响,咨询师没有正确理解情感反应技术的涵义、功能、注意事项,即未真正内化情感反应技术,因而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会出现失误,难以正确表达来访者的情感。

情感反应的句干在可能的情况下,根据来访者接收信息的方式(视觉的、听觉的、动觉的),一般用“我听你感到……”“你看起来好像……”“听起来像……”等句式来表达,初次来访的求助者听到这些话时感到很亲切,很温暖,有助于增进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情感,加速达成心理咨询的目标。但是这些句干若使用过于频繁,则听起来有些滑稽、刻板。久而久之,来访者会不理解咨询师为什么经常用这样的言语,由此拉远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距离,这样会使心理咨询陷入一个高原期,不利于心理咨询目标的达成,对来访者心理健康发展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在情感反应技术的应用中,反馈所用的时态很重要。现在时中的情感反应(“现在,你很生气”)比过去时(“那时你很生气”)更有用。但在特殊情况下,对过去情感“那时那地”的回顾也十分有用。现在经历情感和回顾过去情感非常不同,不同情况下运用不同的时态会达成不同的效果。咨询师在面临时态运用选择时易出现矛盾,运用得不好则会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因此难以把握心理咨询的时态也是情感反应技术在心理咨询应用中的问题之一。

情绪词语是情感反应技术应用的主体,情感反应主要是通过情绪词语来表达。在实际操作中,选择正确的情绪词语表达来访者的情感是有难度的。在咨询中,咨询师会记录反映来访者情绪的词语,若在谈话的过程中反复重复这些词语,则可能导致来访者的反感。而且表达情绪的词语丰富多样,找到一个相近的词语来表达来访者的情感会受到咨询师自身能力和词汇累积量的影响。这是一个不确定因素,在实际的操作中会比较难。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可能会有不当情感反应。这些不当情感反应会有以下问题:第一,咨询师的不当情感反应让来访者感觉到咨询师根本没有倾听;第二,咨询师的不当情感反应让来访者感觉被误解,甚至怀疑咨询师的能力,从而对咨询失去兴趣;第三,咨询师的不当情感反应会让来访者产生挫败感,觉得周围几乎没有人能够理解他,甚至由此产生新的问题。咨询师若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或者不及时处理自己的不当情感反应,将处理不好与来访者的关系,从而不利于咨询的进行。

三、情感反应技术在心理咨询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细微观察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

难以辨认来访者情感很大一部分是咨询师没有细微观察来访者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造成的。为改变这种状况,咨询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来访者会用很多词语来描述他们的情绪,这些词语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形成一个词汇群,此时,咨询师就要认真倾听,选择其中核心词汇的近义词来反应来访者的情感;另一种情形是,来访者可能将各种情绪综合,此时,咨询师不仅要学会倾听,还要在倾听的基础上抓住所有情绪信息的关键点,以准确辨认来访者的情绪。第二,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要留意来访者的非言语行为,如姿势、语调、说话速度和其他的态度等,以做出正确的情感反应。如呼吸直接反映情绪内容,迅速的和沉重的呼吸信号与强烈的情绪有关;面部的变红、瞳孔的缩小与扩大、身体的紧张、声调的变化尤其是言语的犹豫也值得咨询师的注意;当讨论一件困难的问题时,若发现来访者有明显的情绪缺乏,这可能是一条线索,说明来访者不愿处理情感,或者是对于来访者的文化来说,表达这种情绪是不合适的。第三,辨认来访者的情感是在观察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基础上得来的,因此,咨询师要辨认来访者言语或非语言行为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从整体出发,综合推测来访者的情感。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来访者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不一致,言语上显得没有什么事情,其实非言语行为已经表露了其情感,咨询师要特别注意这种矛盾表现,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综合考虑,正确地表达出来访者此时此刻或那时那刻的情感。

难以正确做到情感表达不仅跟咨询师本身素质有关,而且和咨询师的情感表达技巧息息相关。因此,咨询师要做到如下几点。第一,联系情景,正确摘要情感。在运用情感反应技术表达来访者的情感时,仅使用几个情绪形容词不可能达到理解的效果,因此,咨询师要增加背景或简短的释义扩展情感反应,比如:“你看起来对……感觉不好”“你看起来很高兴”“看来你今天受挫了,你的气色很差”等言语,对复杂的情感,可以用多个情绪词,如:“你似乎既高兴又沮丧”。另一方面,咨询师可以适当地运用前置词(introductoryphrase),然后清楚、正确地摘要来访者体验到的情感。第二,选择恰当的情绪表达词。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要重复来访者的词语,而应找到与来访者情绪相似的词语,帮助来访者明白自己的感觉。如某案例中,来访者说:“我并不十分清楚怎样来表达自己对最后找到工作的反应……对不起……可能是高兴……一个精神负担的解除……对自己不够自信……”咨询师反馈:“高兴、解困、不确定……”来访者说:“对,解困,这是我所有的感觉。”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知道,咨询师不应简单重复来访者表达情绪的词语,而要帮助来访者找到恰如其分地表达情绪的词语。第三,利用非言语行为。咨询师一方面会利用非言语行为来推测来访者的情感,另一方面,咨询师也可以利用非言语行为来传达认识到的来访者的情绪和感受。咨询师要尽可能多地利用表情、手势、声调等手段。在来访者说得很伤心时,咨询师不应面无表情,而应尽量感受来访者此时的情绪;在来访者说到很激动的时候,咨询者可以走过去轻轻拍拍来访者的后背,使来访者的情绪稳定下来;当咨询师反馈来访者高兴的情感时,语调中同样应该渗透出高兴的情感,报以微笑,说一些鼓励的话语。总之,在心理咨询中运用这些情感表达技巧时,会有助于咨询师的情感反应。

之前提到,“可能”句干频繁使用会听起来很刻板。那么,如何解决这类问题呢?咨询师在作出情感反应时,一方面可以适当使用前置词,不要经常用“我听你感到……”“你看起来好像……”“听起来像……”这样的主干句型,可以换一下用“……你因此非常伤心、痛苦,是这样吗”“……我可以这样理解吗”等句型来替换,以丰富来访者的感受。另一方面,咨询师可以用来访者的名字或代词“你”使句干软化和个性化,以达到咨询师和来访者情感的交流,促使最终咨询目标的达成。

情感反应最有效的方式是针对来访者现在的情感,而不是过去的情感。比如,“你此时的情绪似乎是对你的父亲非常不满”这种回应就比“你一直对你的父亲非常不满”更加有效。但是有时候对过去情感的反应也非常有用。所以,在这个时候,咨询师要认真揣摩来访者的情感,选择恰当的时态反映来访者的情感。另外,可以运用“此时此刻”感觉运动技巧,尤其是一般现在时的“你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句式,运用格式塔练习或别的方法使来访者更了解身体感觉。如果发现运用“此时此刻”这个词使来访者不舒服时,咨询师可以用“你感受如何”或“你当时感受怎么样”这样的句子把来访者从“此时此刻”经历中移走。

正确的情感反应,除了有赖于咨询师聆听与观察来访者的言语与非言语信息辨认来访者情绪外,还有赖于咨询师丰富的情感词汇。因此,咨询师在工作中,要建立自己的词库或情绪词语表,以四个基本的情感——伤心、疯狂、高兴和惊恐为中心,列出这四个词,帮助写下其他相关的情绪词和同一情绪不同强度的词语。在工作之余,可以多看《心理访谈》这类心理咨询节目。对于来访者所提的不熟悉的词汇,咨询师要积极查询了解,增加人生经历,积累经验,更好地理解来访者的情绪体验,从而正确反馈来访者的情感。

咨询师为避免不当情感反应,在进行情感表达时,首先要小心仔细地询问一些问题,以探索来访者的情绪。其次,为了消除来访者认为咨询师没有认真倾听的想法,咨询师可以应用目光接触技巧。咨询师是否善于利用目光参与表达和倾听直接影响到咨询的效果,目光大体在来访者的面部,一般在眼睛和鼻子形成的倒三角形区域内为好。再次,因为咨询师的不良反应而导致来访者感觉被误解,产生挫败感时,咨询师要及时纠正并解释,以避免来访者产生不信任感或者产生新的问题。总之,咨询师在咨询之前就应该认真查看来访者的资料,在咨询之中更应该认真倾听,以避免有不当情感反应出现。

青少年逆反心理角色扮演心理咨询青少年逆反心理是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是如果逆反心理比较严重,就容易和家长、老师发生矛盾冲突,甚至出现过激行为,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心理咨询工作中,经常会遇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案例,尤其以初中学生最为多见。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常用的咨询方法,如果使用得当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青少年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对于学生而言,逆反心理就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1.对家长和老师不认同、不信任,对正面教育进行反面思考。

2.对家长和老师的重复要求感到厌烦,产生抗拒心理。

3.对拉帮结派、挑战权威、打架斗殴等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

4.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进行消极抵抗,甚至公开对抗。

1.心理发展因素。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理迅速成熟,心理还不成熟,造成了**感与半**现状之间的矛盾。由于自我意识的飞跃发展,青少年进入“心理断乳期”。在心理上要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以独立人格出现,但心理能力明显滞后于自我意识,从而呈现难以应付的危机感。当自主性被忽略或受到阻碍时,就会引起反抗。

2.家庭因素:

(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如果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孩子往往焦虑水平偏高,容易出现防御性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2)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溺爱、专制、放纵、民主四种类型。其中溺爱型、专制型、放纵型的方式所教育的孩子都比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只有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是最好的,孩子的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出现逆反心理也可以自己进行调适。

(3)家庭氛围。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能和睦相处,家庭气氛紧张,就会促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3.学校因素:

(1)教师的影响。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如果学生出现错误,要耐心进行教育,不能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批评学生时应以理服人,不要采取高压政策,更不要当众羞辱学生。教师“揪辫子”“揭疮疤”的做法是最令学生反感的,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对抗行为或者自暴自弃。

(2)同学的影响。同学之间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兴趣、爱好和共同的行为倾向。他们之间容易相互认同,也容易相互影响。其中消极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会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再加上青少年的模仿性较强,因此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和行为。

4.社会因素。社会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影视剧中,为了制造戏剧冲突,其中的人物有时会挑战权威、顶撞父母、对抗老师,这些行为对青少年有很坏的示范作用。在一些网络游戏中充满暴力、色情、享乐等内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当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家长、老师的价值观差别越来越大时,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因为上述原因,青少年逆反心理已经成为普遍性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面对这类问题时,通常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咨询方法,其中角色扮演是在咨询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方法。

角色扮演(role-playing)是一种心理咨询技术,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JacobLevyMoreno,1889-1974)提出的,是由求助者通过角色扮演来改变自己已有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学习到新的行为模式,促进产生相应的认知改变。

角色扮演的目的在于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使人发现问题,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更好地调整心理状态,解决心理问题。在角色扮演中,求助者能亲身体验和实践他人的角色,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同时,反映出个体深藏于内心的情感。

角色扮演理论是以米德的角色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米德的角色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HerbertMead,1863-1931)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1925-)的社会学习理论也是角色扮演用于塑造人的行为的理论基础。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在观察学习中,人们不需要奖励或强化,甚至也不需要参加社会实践,只要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就可以学到新的行为。因此,有意识地从正面给人以正确、规范的行为刺激,有利于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不良的行为。

1.协助求助者觉察、纾解情绪。

3.协助求助者对自己的行为、感觉和想法有新的认识。

因为角色扮演的方式比较轻松、自由,可以使求助者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增进求助者对他人的理解,从而促进心理问题的解决,所以角色扮演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比较常用,尤其是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当中被广泛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角色扮演在青少年逆反心理个案咨询中的应用

1.求助者描述问题时,咨询师从求助者的描述中,找出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

2.确定可以使用角色扮演的情境后,请求助者重演事件经过,并且扮演不同的角色。

3.如果求助者无法进入某一个角色时,咨询师应先处理阻碍求助者进入该角色的障碍。障碍去除后,求助者再扮演该角色。

4.求助者进入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后,咨询师协助求助者体验该角色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5.角色扮演结束以后,咨询师给予求助者相应的反馈,或者由咨询师进行示范在当时的情境下怎样反应更适宜,让求助者逐渐学会相应的技能。

1.澄清问题。角色扮演可以帮助求助者了解其心理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外在表现,为解决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途径。一个周末的下午,初三学生小李和父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小李原来是在甘肃省某初中上学,初三时因为父亲来宝鸡市工作,所以转学到宝鸡市某初中。父子二人住在宝鸡市某小区,母亲还留在甘肃老家。虽然功课很紧张,但小李一有时间就去网吧,学习成绩也是直线下降。父亲多次进行教导,甚至打过他几次,但是都无济于事。

经过心理测验,收集相关资料,咨询师发现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敌对情绪。建立咨询关系以后,咨询师请小李讲述了他和父亲的对话过程,从中选取了一段对话。由咨询师扮演小李父亲,小李扮演自己,重现了当时的情境。然后进行角色互换,由小李扮演父亲,咨询师扮演小李。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反馈,小李认识到自己问题的原因。他转学后对陌生环境不太适应,而父亲对自己管教太严,缺乏关心,所以小李感到特别孤独,就想去网吧打游戏。而父亲在和小李的对话过程中,只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并没有考虑到小李的心理需要。这就造成小李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父亲不让他上网,他就偏偏去上网。

问题澄清之后,咨询师制定了咨询方案,引导小李想办法解决当前的问题。同时,咨询师也和小李父亲进行了深入沟通,使小李父亲理解了儿子的真实想法,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经过两个月的咨询,小李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在班级里交了几个好朋友,不再去网吧上网,学习成绩稳步提高。小李父亲也经常抽时间和小李一起去打篮球,父子二人能够很好地沟通交流。

2.疏导情绪。角色扮演中,求助者重演事件发生的过程,在咨询师的帮助下,觉察过去未觉察的情感。透过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释放,将求助者内心的不满和积压的情绪以及难以表达的想法宣泄出来。求助者内在的情感得以纾解,从而不会干扰其认知与行为。

国庆节放假期间,咨询室来了一对母女。女儿小赵是某重点高中的高三学生,她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成绩下降,感到学习压力很大。因为父亲是某厂工人,对女儿的期望值很高,母亲从私营企业辞职,专门到学校附近租房陪读。所以小赵最近压力特别大,感到心烦意乱,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效率也不高。还好小赵母亲比较关心女儿,带她来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

经过两次咨询,咨询师和小赵建立了比较好的咨询关系,小赵感到学习压力有所缓解。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小赵的压力有很大一部分来自父亲,而她对父亲有比较强的逆反情绪。第三次咨询时,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疏导小赵的情绪。于是根据小赵的讲述,选取了一段小赵和父亲的对话场景,由咨询师扮演小赵父亲,小赵扮演自己。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小赵父亲严厉的话语使小赵突然间泪流满面。她哭着说,难道父亲的面子就那么重要吗?难道女儿就是学习的机器吗?小赵哭诉的时候,已经完全进入了当时的情境,她平时不敢对父亲说的话一下子全说出来了。当小赵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咨询师问她的感觉及想法。小赵说她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以后,感到轻松了很多。

两个月的咨询结束时,小赵已经从学习压力的困境中走了出来,对父亲的逆反心理也基本上消除了。咨询师和小赵父亲也沟通了一次,提出了一些建议,小赵父亲完全同意。三个月后电话回访,小赵母亲高兴地说,女儿现在情绪稳定,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和父亲相处也很好。

3.改变认知。求助者的问题常常是过去未完成事件的反映。重演现在发生的事件,常常会带出过去未完成事件的情境。当过去未完成事件与现在事件产生联系时,求助者可以对目前事件的行为、感觉与想法产生改变。求助者扮演他人,有机会体验别人内在的感觉、想法与行为,这种体验可以使求助者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暑假刚开始,初二学生小刘的母亲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她说小刘从上初中开始就特别叛逆,学习成绩很差还不愿意去上辅导班,经常和同学打架,在学校和老师顶嘴,在家里和母亲顶嘴。咨询师让小刘母亲把儿子带来,先进行心理测验,收集相关资料。在谈话过程中咨询师发现,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是小刘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通过两次咨询建立了咨询关系之后,咨询师打算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改变小刘的认知。先让小刘讲述自己回家后和父亲的对话过程,再讲述和母亲的对话过程。然后分别选取了一段对话,进行角色扮演。第一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小刘父亲。第二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由小刘扮演父亲,咨询师扮演小刘。通过角色互换和咨询师的引导,小刘认识到父亲对自己过分溺爱,而小刘父亲本身也是一个不喜欢遵守规则,情绪容易冲动的人。

第三个场景是小刘扮演自己,咨询师扮演小刘母亲。第四个场景进行角色互换,由小刘扮演母亲,咨询师扮演小刘。经过角色扮演和咨询师的引导,小刘认识到母亲对父亲的溺爱行为非常不满,希望儿子能作一个好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要轻易动手打人。所以小刘母亲对儿子管得比较严,结果引起了小刘的反感,故意和母亲作对。

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小刘认识到自己的逆反心理是由于父母教养态度不一致造成的。父亲过分溺爱,而母亲又管教太严,巨大的反差让他难以接受。小刘认为母亲就应该和父亲一样溺爱他,这种“绝对化要求”使他对母亲极为不满,甚至认为自己是母亲捡来的孩子。但事实上,父亲过分溺爱是绝对错误的,母亲管教太严虽然也需要改变,但毕竟有她的理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经过这次咨询,小刘好像突然长大了许多,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咨询师和小刘的母亲也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咨询结束的时候,小刘已经消除了对母亲的逆反心理,和母亲能够很好地相处,在学校也不再和老师顶嘴了。

4.塑造行为。通过角色扮演,求助者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习与预演新的行为模式。

寒假里的一天,初二女生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了心理咨询室。母亲说小张逆反心理严重,希望咨询师能开导开导她。小张却什么也不说。咨询师建议让小张母亲先离开,单独对小张进行咨询。小张这才讲述了对母亲的反感。原来小张学习一直很好,但母亲总是不满足,经常提醒她要努力学习,不要贪玩,将来一定要出国留学,和小张的阿姨一样定居英国。说的次数多了以后,小张就比较厌烦,故意和母亲不说话,进行消极对抗。

咨询师对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打算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第二次咨询,小张和母亲一起来到咨询室。咨询师向她们简单介绍了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她们说可以试一下,并且选好了一段对话场景。首先由小张扮演自己,小张母亲也扮演她自己,重现当时的情境。咨询师从旁观者的角度,对扮演的过程进行了反馈,并且指出母亲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而小张也需要和母亲好好沟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母亲。然后再次进行角色扮演,在当时的情境下重来一次,结果双方沟通得非常好。角色扮演结束以后,小张和母亲都说有所收获。咨询师也对整个过程进行了反馈,分别给小张和母亲提出了一些建议。

经过五次咨询,小张的逆反心理已经基本消除。母亲和小张也逐渐改变了以前的沟通交流方式,母女之间又和好如初了。

1.咨询师和求助者建立咨询关系以后,如果要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应该向求助者说明角色扮演的原理和作用。如果求助者同意进行角色扮演,咨询师应选好一段场景,引导求助者进入设定的情境。

2.角色扮演应尊重求助者的自发性,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扮演。当求助者觉得无法继续扮演下去,或者认为扮演已经完成,咨询师可以停止角色扮演过程。

3.心理问题一般都比较复杂,只是用角色扮演技术往往不能解决求助者的问题。所以在心理咨询过程中,角色扮演经常和其它心理咨询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参考文献:

[1]何良长.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疏导[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75-76.

[2]王雷.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疏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10):35.

[3]韦焕能.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化解对策[J].职业技术,2006,(12):55.

关键词: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心理咨询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Solution-focusedbriefcounseling),是SteveDeshazer和妻子InsooBergKim于20世纪70年代在短期家庭治疗中心(BriefFamilyTherapyCenter)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兴的咨询模式[1]。该中心为世界各地提供训练,举办工作坊,并且著书立说,一些期刊发表专文和研究结果,积极倡议他们的工作模式和对治疗的信念[2],由于其发展性的观点而受到了各国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应用。所谓“焦点解决”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而不是像传统咨询理念那样寻找问题原因、追溯个人历史或宣泄不良情绪。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这种模式日趋成熟,已经广泛应用于家庭治疗、学校辅导、婚姻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领域。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形成基于三大文化历史背景:一是短期咨询的兴起;二是系统观的影响;三是后现代哲学观特别是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影响[3]。短期咨询是相对于传统的没有时间期限或长期咨询而言的,是指以尽可能少的会谈次数,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并促成其积极的改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越来越重视,对心理咨询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短期咨询以其省时、高效的特点应运而生。研究者只关注来访者的好行为,正如系统观强调的是系统的平衡、系统内的互动和反馈,认为一旦来访者好的行为增加了,那么坏的行为自然就减少一些,那么个体整个内部系统的改变也就发生了[4]。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形成还深受后现代建构主义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改变是以环境和社会的改变为基础的,人必须通过自身积极创造与环境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强调对事件的多元意义与互动性。它认为个体的状态是自身与环境、文化建构的结果,改变的仍然是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建构,用新的建构模式替代旧的建构模式,来访者的问题状况就会得到自然改善。同时,它也十分强调语言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认为人们是通过语言表达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变[5]。

21关于问题事件本身。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认为,事出并非必有因。许多事情的复杂程度很难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梳理,问题往往是互动的产物,有时可能互为因果,一味地进行因果分析,并不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不会耗费时间去寻找问题的原因,而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方式上。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还认为,“问题症状”不一定全是负性的效果,同样具有正向的功能。

22关于来访者自身能力。与人本主义对来访者的看法一致,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来访者是有能力、有资源的问题解决者,是最了解自身问题的专家。治疗应该从来访者的优点而非缺点着手,而治疗过程也是因人而异的,没有统一的模式,主要关注个案的特性、力量与偏好[6],强调利用来访者本身的资源达到改变的目标,提供以来访者积极发现改变线索的机会。

23关于解决方法。前面说道,咨询师“引发”来访者运用自己的经验,使其产生改变,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一定要懂得变通,在咨询师协助来访者寻找解决方法时,合作与沟通是非常必要的,在帮助来访者的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可能只是沟通的方式不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强调以“建构解决之道的耳朵”倾听来访者述说出的故事,通过配合来访者的声调、感情和用语,一步步进入来访者的世界做积极的行动引导,促进来访者的进一步改变,协助他们搜寻并创造新的意义,产生新的想法与行为。

24关于“改变”。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小的目标可以带动来访者解决行动的信心与动机,尤其是最先出现的小改变是曾经发生过的成功例外时,则行动起来就更容易,焦点解决短期治疗认为凡事都有例外,只要有例外发生,就能从其中找到解决方法从而促发改变,对此,焦点解决短期治疗通过提出赋予来访者以积极想法与行为的目标,来强化来访者已有的、改善处境的成功经验,即使这些经验非常的微小,帮助个案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问题拥有比想像中要大得多的控制力,他们所作所为肯定会有意义[7]。小的改变就像骨牌效应,会促发更大更多的改变。

31主要技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以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为导向,使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所改变,通过小的改变带动大的变化。其中的主要技术包括:一般化、会谈前的改变、预设性的询问、刻度化询问、奇迹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EARS询问、因应询问。这些技术都以语言为载体,通过找寻成功例外,帮助来访者找到自身解决问题的资源,建立新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32一般流程。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一般流程:

描述问题。咨询师询问问题的性质和细节,倾听来访者的表述,尽量使用来访者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以及追究问题成因。设定目标。咨询师要引导来访者设立正向积极的目标,并且目标一定是肯定的、是指向未来的。例外探索。这一阶段探索来访者问题的例外经验,并详细挖掘这些例外经验的发生条件。咨询师要采用例外询问的技术,将来访者不易看到的例外找出来,并重视它。结束回馈。在会谈结束前,咨询师需要回顾并整理来访者自己提出的问题解决途径,并以正向的态度回馈给来访者,通过家庭作业促使来访者的行动或改变。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聚焦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取而代之的行为代替问题的继续”来代替“导致问题发生的深层原因”,咨询过程中积极关注问题行为的正向功能,以合作沟通的姿态与来访者探讨问题的解决方式,充分信任来访者的自身力量。其次,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过程简单,结构性强,操作简便,强调语言在建构现实中的核心作用,运用积极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技巧,实施有效的信息回馈,并运用“奇迹提问”的技巧,将语言作为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最后,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强调来访者的主动角色,认为来访者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潜质,咨询师应以来访者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价值观,反对真理的灌输以及病理的理论套用。

但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也存在一定的*限性:首先,它缺乏丰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次,它在使用过程中过于强调理论与技术方面的策略模式。最后,有研究表明[9],对于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短期治疗即使是达到25次以上也不能比长期治疗更有效。

[1]DeShazerSKeystoSolutioninBriefTherapy[M]NewYork:Norton,1985

[2]杨家正,游达裕,梁玉麒解困之道[M]香港大学出版社,20014-5

[3]何鹏,梁艳艳,李婧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形成的背景,理念与技术赤峰学院学报,2012,28(2):106

[4]许维素等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商台北:台湾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5]申雯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概述[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

[6]MarchetaPEAlbertAV,ShaunB,VickiRBriefandNontraditionalApproachestoMentalHealthCounseling:PractitionersAttitudesJournalofMentalHealthCounseling,2002,24(4):317-329

[7]戴艳,高翔,郑日昌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的理论述评心理科学,2004,27(6):1442

关键词:噩梦青春期心理咨询

1.一般资料

东东(化名),男,20岁,身高1米7多,偏瘦。某高职院校2006级学生。性格偏外向,但较敏感。

东东在一个炎热夏季的下午穿着拖鞋、长裤和褂子来到我办公室。他因为自己常做噩梦前来咨询,他说自己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做相同的噩梦,梦的内容是一个看不清面孔的人在掐他、打他、咬他,而且这种打的动作和现实生活中的感觉是一样的,有疼痛感。他在梦中非常痛苦,有时会用意志反抗,但一旦反抗,就会觉得头痛得厉害,不反抗,他又觉得身体特别痛。这种梦出现的时间一般是在他入睡后半个小时左右,梦出现的时候,他有时候会呼吸急促,而且他觉得自己的手脚都在痛苦地挣扎,但是同宿舍的同学说:没有看到他动,他睡觉时非常平静。还有一个特点是:梦出现的时候,如果有人叫醒他,他就会从痛苦中解脱。醒了之后,他看一下亮的东西就会好一些。他非常期望有人在他做这个梦的时候叫他一下,但很难。因为室友并不知道他在什么时候做这个梦。他还说,如果晚上做了这种噩梦,他第二天的精神就会特别好,如果没有做这种梦,第二天精神就非常不好。

噩梦让来访者非常痛苦。这种痛苦最开

【为什么有一段时间特别能睡(突然很嗜睡怎么回事?)】相关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