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品达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百科>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教与研」《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十四期))

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教与研」《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十四期))

2023-12-08 14:55:53

作者:“admin”

「教与研」《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十四期) 坊员介绍   何江玲,汉语言本科,小学一级语文教师,在航天城实验小学任教。对待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所带班

「教与研」《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十四期)

坊员介绍

  何江玲,汉语言本科,小学一级语文教师,在航天城实验小学任教。对待学生,满腔热情,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优秀班集体”,个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所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多次获得国家级二、三等奖、市级一、二等奖、区级一等奖等。她的信仰是:“既然选择了做教师,就一定要把它做到最好。坚持自己热爱的工作,把工作变成事业,在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西安航天城实验小学  何江玲

【教材分析】

 《大禹治水》是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都是名人故事:有朱德、周恩来等,而本文则讲的是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故事。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课文讲述了大禹治理洪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开通河道,治水成功,造福百姓的故事,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世人所敬仰。全文结构清晰、语言精练,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便于学生复述文章大意。选编本文旨在引领学生在理解词语和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并进行讲故事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学情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千古,但是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治水艰辛这一部分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另外,二年级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我把理解词语的意思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以此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大禹治水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洪、毒、灾”等15个生字,能正确书写“认、业”2个生字,能利用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泛滥、疏导、驱赶、安居乐业”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十三年、到处奔走、曾经多次、一次也没”等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禹治水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3.按照提示,能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大禹治水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讲讲“大禹治水”的故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洪水泛滥的视频、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大禹治水》。

1.ppt出示词语,轮读。

 洪水 泛滥淹没 田地冲毁房屋痛苦筑坝

 挡水 仍未消退疏通河道带领治好安居乐业

2.强调多音字“淹没”的“没”还有另外一种读音méi,没有,没什么。

3.试着用以上词语概述文章大意。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哪个词你不懂。(泛滥)

2.“泛滥”一词,如何理解?联系上下文,找出表示泛滥的语句。(板书学法指导:联系上下文)

3.出示“洪水泛滥”的视频,直观感受洪水泛滥的情景。

4.字典里又是怎样解释“泛滥”的呢?ppt出示字典里的解释:水大量溢出,向四处漫流。(板书,查字典)

5.指导朗读:洪水冲来,淹没了农田,人们没有吃的了;冲毁了房屋,人们没有住的地方了,失去了家园。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谁能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指名读、赛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当时有个叫鲧的人带领大家治水,他是怎么做的呢?跳读第二段,找一找答案。

  预设:筑坝挡水。也就是一个字“堵”,堵住了没?九年过去了,洪水依然没有消退。那鲧的儿子禹又是用什么方法治水呢?结果如何?齐读第四段前三句话。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禹用什么方法治水?(板书:疏导法)

2.什么是疏导法?联系下文,找出表示疏导的句子。

(他和大家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入大海里去。)

3.在文中找出疏导的近义词。

疏导的近义词是疏通,疏通的意思就是清除阻塞,使淤堵的地方变得通畅。疏导也是使淤塞的水流或阻塞的道路通畅。如:疏导渠道、疏导人流、疏导交通。

过渡:做事情只要方法正确,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生合作读第三自然段。

2.想象填空,体会禹治水的艰辛。

ppt出示: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行走于名山大川之间,实地勘察地形和河流,白天他常常忍饥挨饿,晚上睡在__________,天蒙蒙亮的时候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___________,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等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了,有的人被_________,有的人上山时_________,有的人被__________。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最终劈开了九座大山,开凿了九条河道,大山终于以两面对峙之势展开,河流一泻而下,流入大海。

因此,做事除了有正确的方法之外,还要有不怕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及顽强的意志。(板书:不怕艰难 顽强的意志)

3.十三年里,他多次路过家门口,却一次也没有进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坚定的决心)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也由此而来。

4.ppt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老师配乐朗读。

五、学习故事结尾,感受禹的功绩。

1.齐读结尾一句,说说这句话中你有什么词语不理解?

预设:驱赶、安居乐业。

2.“驱赶”和“安居乐业”什么意思?

(1)联系上文“毒蛇猛兽到处伤人”一句来理解,驱赶就是赶走,文中指把毒蛇猛都赶走了。

(2)根据字面猜测“安居乐业”的意思:(安:安定;居:居住、生活;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居乐业”是指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形容人们生活、工作都很好。

(3)你眼前展现了怎样的画面?(男人在田里耕作,女人在家中纺线,孩童无忧无虑的玩耍,老人们闲暇时乘凉聊天,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幸福地过日子。)

3.再读第一段,教师引导:治水前人们生活在痛苦中,治水后人们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此时你想对禹说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ppt出示: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禹舍小家为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洪水治服。您的精神感动后人,您的功绩千古传颂,您是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师总结:是啊,在我们心中,禹就是勇敢和智慧的化身,他不怕艰难,心系百姓、无私奉献,治服洪水,造福百姓。也正因如此,人们为了表示对禹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名字前加了一个“大”字,尊称他为“大禹”。

六、课堂练习。

《大禹治水》的故事千古传颂,如果让你把这个故事讲讲,你能根据以下提示来讲故事吗?(ppt出示课后练习二)

七、书写指导。

1.ppt出示“认”和“业”,读什么音,组什么词?观察它的结构,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生答师总结:“认”读rèn,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笔画的穿插,“人”的竖撇穿插到左边言字旁“横折提”的下面。“业”的笔顺要注意,先中间后两边,中间两竖以竖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左低右高,第四笔是撇。教师一边讲解,一边范写。

2.学生在书上描红再练写两个字,教师巡回检查并指导。

3.投影写得好的字和写得不好的字,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自己写的字。

 八、课外推荐。

1.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搜集一些神话故事来读,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勇敢智慧  

疏导法  不怕艰难  联系下文  

      心系百姓  查字典

      无私奉献  近义词

正确的方法  顽强的意志  坚定的决心

《大禹治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完,总体来讲还比较满意,无论是学法的指导、多媒体的运用、视频、音频的插入,还是对教材内容的二度处理、课堂节奏的把控,都在意料之中,但仍有些许遗憾,下面就这节课的反思如下:

1.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大禹治水》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根据课标要求,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字词理解这块儿。因此,我在讲课文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词语的理解上,借助对关键词句的理解,体会大禹治水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时,我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对学生今后理解词义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另外,在讲“安居乐业”的意思时,我让学生根据字面猜测“安居乐业”的意思,如: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安居乐业”就是指安定的生活,愉快的工作,形容人们生活工作都很好。总之,利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不断提高学生理解词义的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上古时代距离今天也有上千年,孩子们可能在理解大禹治水的艰辛上有些困难。这就需要老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象,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于是我抓住了“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这一句,设计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为了降低难度,设计成填空形式,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多媒体的运用,让文本“活”起来。

在理解“泛滥”一词时,我插入了一段洪水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洪水来临时令人震撼的一面,充分地理解“泛滥”一词的意思,滔滔的洪水汹涌而至,似乎要吞噬一切,这样的洪水一旦冲入人类的家园,后果不堪设想。在讲《三过家门而不入》时,音乐的插入,深情地朗诵烘托了一种悲伤又无奈的氛围,禹舍小家为大家,大公无私、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不已。

4.板书的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本节课板书设计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既有大禹治水的方法,又有大禹的人物形象,还有学法指导,以及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具备的条件,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

1.学法的指导方面:我在讲解如何理解词语时,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找近义词等方法,但在讲“安居乐业”的意思时,我让学生根据字面猜测“安居乐业”的意思,但讲完忘了板书:猜词义这一种方法。

2.教材的处理方面:如果能在讲完第一段后紧接着讲故事的结局,把治水前和治水后人们的生活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引出大禹治水的故事或许会更好。

3.在指导生字书写时:第3个步骤没有落实到位。本想着把写得好的字和写得不好的字投影到幻灯片上,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自己写的字。但由于时间原因,课堂上虽投影了,学生也发现问题了,但老师指导较仓促,学生没有当堂修改的时间,只得课后自行修改了。如果能将修改后的字再次展示,那就能显示老师的指导对孩子书写能力的提高的确有帮助。

—END—

图片|何江玲

文字|何江玲

审核|张少荣

为什么大禹能够治水成功?

你去看《洛书》《河图》能看懂.你也能做大禹了.

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

大禹治水的措施是什么

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1、大禹根据山脉地形,采用疏导的方法,开沟掘渠,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即堵不如疏以及重新划分水道的方法。

2、大禹治水是古老简单的故事,面对洪水泛滥,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失败了,被处死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采用“疏”的办法,成功了。这里面对中华民族有一个非常伟大和重要的启示,就是“疏导”。

3、大禹当时治水成功与否是决定民族命运的大事,人们纪录大禹的故事就是记录这件真实和伟大的实践。可惜人们更多的是感激大禹的功劳,记住和学习更多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感人事迹。其实,这事件对中华民族最最重要的启示是“疏导”的思想及其办法。

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大禹领命之后,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

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

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

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浚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据考证,当时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

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原创|2022-11-1320:23:53|浏览:1.6万

【示范引领】示范教学|《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关注语言文字   落实言语实践

          ——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统编教材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上同时兼顾,关注人文主题的同时,将言语的实践分层地编排在每册的教材中,达成知识和能力的逻辑迁移。在言语实践的侧重点上,低年段主要落实在借助图片、关键词、示意图讲述故事,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清晰性。

《大禹治水》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以“伟人”为主线,注重让学生走近伟人、亲近伟人,受到良好的品质熏陶。与此同时,还要借助关键词句,让学生明晰故事内容,顺利地过渡到讲述故事,达成言语输入到言语输出的顺利转换。

《大禹治水》主要有四个自然段,也可以看成四个不同的画面:第一自然段:黑暗画面,洪水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第二自然段:失败画面,鲧筑坝挡水,以失败告终;第三自然段:奔波画面,大禹为治水十三年不入家门;第四自然段:成功画面,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成功治水,百姓安居乐业。在这个故事里,有很多对比性的画面,人们在洪水中痛不欲生与治水成功后的安居乐业,鲧的治水办法和大禹的治水办法,洪水没有消退和洪水终于退了,在这些对比性的画面中,学生就更能体会背后的所指。

学情分析:

故事文体是学生最受欢迎的文体形式,前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故事阅读经验以及语文学习经验,因此,在阅读故事以及字词的把握上,并不存在很大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相对于语言的输入,语言的输出是比较困难的,尽管在一年级时,他们已经经历了借助图片讲述故事的训练,但言语的实践是个长期的过程。况且,语言的输出除了要调动记忆功能,还要经历语言素材的选取、重组,语言内容的调整、排序等等认知技能,因此,结合关键词句讲述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方法,正确认识“洪、毒、蛇”等15个生字。会写“洪、难、年、被”等9个生字。能结合语境、图片、字形特点和查字典的方法认识“泛滥、挡水、疏导、驱赶”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组“对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会根据关键词句,讲述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结合文本内容,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重点:

1.能借组“对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2.会根据关键词句,讲述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会根据关键词句,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借助“形声字”的方法,正确认识“洪、毒、蛇”等15个生字。会写“洪、难、被、认”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道”1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灾”1个上下结构的字。能结合语境、图片、字形特点和查字典的方法认识“泛滥、挡水、疏导、驱赶”4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3.结合文本内容,拓展积累“洪水、防洪”等词语。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年、产、业”3个独体字。能结合语境、图片理解“筑坝、疏导”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借组“对比”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3.会根据关键词句,讲述故事,体会大禹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对比“生活画面”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历史故事《大禹治水》,掌握了几种猜测词语意思的办法,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词语你还会读吗?(出示词语)

淹没田地冲毁房屋    毒蛇猛兽     痛  苦

耕种   农业生产    安居乐业     幸  福

1.指名读,齐读。

2.发现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上面是洪水消退前,下面是洪水消退后。)

3.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讲一讲两个不同的画面?

出示:洪水消退前,                                洪水消退后, 

二、读过这些词语,我们回到课文中,再感受一下这两种不同的画面:(出示课文内容)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师生合作读,分男女读。

2.洪水给人们带来无数的痛苦和灾难,那么,是谁治理好了洪水,给百姓们带去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呢?

【设计意图:借助词语导入,既与上节课的内容进行了有效关联,又在不同色彩词语的对比中,感知到具有变化性的故事内容,为学生梳理了故事脉络。另外,通过词语进行语言实践,再出示课文内容,潜意识地让学生认知到由词到句的语言重组过程,以及自主创造的语言与文本语言的直观参照。同时,为后续的讲述故事铺好支架,实现由*部到整体的顺利迁移。】

板块二:提取关键词,对比“治水画面”

一、师:是谁治理好了洪水,给百姓们带去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4自然段,找出是谁治理洪水,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治理的。

1.学生默读,圈画。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1)学生交流,师适时板书:

鲧筑坝挡水    九年     没有消退

(2)为什么筑坝挡水没有效果呢?(出示图片,理解“筑坝”)

(3)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讲一讲鲧治水的过程。

比如:鲧采取筑坝挡水的方法治理洪水,虽然用了九年的时间,但是洪水仍然没有消退。

二、那么,鲧的儿子禹又会怎么治水呢?(学生交流,师适时板书:)

  禹     疏导       十三年     洪水消退

三、鲧和禹父子俩都是治水,为什么一个没有成功,另一个成功了呢?

1.治水方法的不同:出示“疏通河道”的图片,理解两种方法的不同。

2.治水时间的不同:九年和十三年。

四、为了治理好洪水,禹付出了很多,请你默读课文的第3和第4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能够打动你。(学生默读、圈画)

重点交流,并指导朗读:

1.一去就是十三年、一次也没有。

(两个对比鲜明的数字,十三年和一次,能够看出禹将治水放在第一位,心里牵挂着受苦的百姓。)

指导书写:年。

2.他到处奔走。(“到处”可以看出他去过哪些地方?经历过哪些困难?)

3.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办法治水。(禹很聪明,善于吸取经验。)

五、洪水终于消退了,人们又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安居乐业,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指名读。

2.百姓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呢?(出示一组百姓幸福生活的图片,再拓展想象。)这些画面用一个词形容就叫——安居乐业。

3.指导书写:业、产。

4.老百姓又回到了幸福的生活,他们会向禹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此板块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板块。引导学生提取两种治水方法的关键词,运用借助图片、想象画面、朗读体验的方法,体会不同治水方法所带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这种呈现,能让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碰撞中,领会语言文字的内在意韵,同时也借此感悟禹高尚的人格品质。】

板块三:借助提示,讲述故事内容

一、出示提示,讲述“治水经过”

出示:

鲧筑坝挡水    九年      没有消退

禹     疏导       十三年     洪水消退

两个人治水,两种不同的治水方法,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你能借助这些关键词,将治水的经过讲一讲吗?

二、出示课后习题,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1.刚刚大家讲清楚了他们治水的经过,有谁能结合课后的提示,将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吗?

2.学生练习讲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的讲述是本节课的重点,但重点并不意味着紧盯在此,无暇其余。虽然讲故事只在最后呈现,实际上前面的内容都在为最后的讲故事做铺垫。从课堂的结构来看,讲故事遵循的是由*部到整体的程序:一、讲述洪水消退前后的画面;二、讲述两种不同的治水办法;三、结合课后提示,讲述故事。三次言语实践,逐步整合,层层推进,有效地达成了言语的实践迁移。】   

大禹治水采取哪些措施?

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他最来自典型的故事是什么?急!!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虽然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关于洪水的传说,但是中华大地上的洪水为患一定特别严重,所以才产生了「洪水猛兽」的成语,认为洪水比猛兽更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让大家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在考古工作中,虽然至还没有发现夏王朝的直接史料,但是结合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来考虑,许多学者都认为二里头第一、二期古文化遗址当是夏代文化的遗留。在距4200年以前,中原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国家规模的夏王朝,这是不成问题的;这个王朝的领袖是一位善于治水的大禹,他主要以治水之功获得领袖地位,创业垂统,这也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在大禹这个人,治水这件事上,近年来却产生了许多复杂分歧的看法,很难统一起来。不同的看法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说。关于大禹本人,传统的说法是:大禹出身于华夏族群(根据是「夏为中国之人」),他出生的地方是四川西部(根据是「禹兴于西羌」)。新说是:大禹出身于古越人(百越族群),在中原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是从东南地区带着南方农业文化的某些优势进入中原争得领袖地位的。距六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的发现,都对新说作了有力的支持。所谓「夏为中国之人」是周代以后才产生的说法,周代以前,夏人活动的许多史迹实际上都在东方。与大禹有关的古迹,更是集中于东南地区。「禹兴于西羌」一语是司马迁说的,那是指禹后来到西方的发展而言,并不是「禹始生于西羌」。通过一些出土文物的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夏王朝国家重器的鼎、钺和许多玉器都来源于东南的古越人地区。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又传说大禹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天下(全国)为九州,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不免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新说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是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有了不少成就。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前前后后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对历史作了夸大。作为一位出身百越族群能够北上中原发展的部落联盟领袖人物的大禹,他的才能当然不限于治水,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击退苗蛮族群的进攻)等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这是不难理解的。作为一位农业社会的领袖人物,首先应该关心与致力的就是国计民生,农业生产。这一件大事办不好,别的事办得再好也不行。现在距离大禹时代已有4000多年,我们还难以根治水患,每年还得为防洪而担心,几千年前的先民,对于这位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大禹的感激与崇敬,也就可想而知。至于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甚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也容易理解。这才是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越传越大的真实经过。

尹玲玲:大禹治水的方法和范围是什么?考古学为我们提供了新解

鲧禹治水,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与历史传说。神话传说的背后蕴涵了一定的历史真实。故而,历史学界往往不满足于停留在传说时代的神话解释层面,更希望能在认识传说时代共性的同时,探究特定地域的历史个性。

关于鲧禹治水的具体地域及范围,学界曾有争议,现在一般都认为仅在黄河流域。关于鲧禹治水的具体方法,则一直模糊不清。笔者认为,对于这个古老的论题,我们或许可以利用多学科、跨领域的学术成果作些集成研究。本文即是运用考古学的创获,结合环境史与水利史知识,从历史地理角度作出的研究尝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问题的提出

2002年遂公盨出土,李学勤认为其铭文的发现,“提供了大禹治水传说在文物中的最早例证”。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相应提前了好几百年。关于上古洪水及其创世神话,有学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同于西方的动物潜水捞泥取土造陆的神话母题。这一观点始自日本的白鸟库吉。傅斯年也认为“禹鲧之说,本中国之创世传说”,点明禹的神道性质。日本的大林太良又从比较神话学的角度阐述了阿尔泰地区的神话,认为其流传地域遍及欧亚大陆及美洲印第安部落,由此认为鲧的神话原来应当就是捞泥造陆神话。该类型神话的中国版,经萧兵、叶舒宪、李道和等人的发掘研究,实为鲧禹治水神话已“确无疑义”。

如徐旭生所云,古代的传说虽口耳相传,因年代久远容易失真,但大约都有历史的事实为核心,并非子虚乌有;历史工作者如果能审慎地处理,就可以剥开它们神话的外衣,找出真正历史的核心。关于鲧禹治水传说中神话与历史的成分及比例,历史学界的认识也多有分歧。顾颉刚曾提出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对于鲧禹治水,则认为传说里面夹杂了很多的神话,质疑是否确有其人。徐旭生指出,传说时代的许多人名,往往兼有个人与部落集团的双重性质。因此,文献上的黄帝、炎帝、颛顼等人名,不能仅仅理解为个人,而应看成是由这些人或这些人的继承者率领的部落集团。这一观点对我们认识鲧禹治水的传说很有启发。历史学界就鲧禹治水可说基本形成共识,即该传说的某些细节虽然存在一些神话成分,但其背后仍突显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国上古时代曾经洪水暴发,先民们曾在英雄式首领的带领下成功地治理了洪水。

关于洪水暴发和鲧禹治水的具体地域,历史学界以徐旭生为代表的以往研究一般认为在黄河流域。他考证认为,洪原本是一专名,指发源于今河南辉县境内的小水名共水,其水旁乃后加,洪解为大是后起之义。洪水的发生区域主要在兖州,次则在豫州、徐州,余州无洪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说法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渐扩大而成的。对于共、洚及洪各字的考证与训诂及其各水间关系,徐旭生后来已有反思,强调“此问题很复杂,不像从前所想象的简单”,他自己对“现在所能得到的解释也不能完全满意”。徐旭生在论证相关问题时,涉及南方地域的证据一般都予以否定。既然洪水之洪原非专名,不能导出洪水即共水,将洪水暴发区域和鲧禹治水地域定为仅在黄河中下游不太合适。事实上,早期文献中无论鲧、禹治水,均写为“鸿水”,洪范也都写为“鸿范”。我们现在讲“开辟鸿蒙”、“鸿篇巨制”等语汇时,仍然在用其初、大之义。

洪水暴发与否和全球气候波动、海平面的升降密切相关,在暴发地域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无论史前、历史时期还是当代,应该都不例外。当前,学界不乏掌握和运用先进研究方法和科技手段的跨学科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认为,长江流域在4kaBP前后经历过显著的古洪水事件。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江湖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古史起源多元论是民国古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观点,认为中国上古时期同时并存多个地理区域,其中生活不同的种族,他们在文化上也有不同。蒙文通认为,上古居民约可划为三个集团,分居于河洛、海岱和江汉三地域,先秦学术文化也大体可划为北、东、南三系,《山海经》、《庄子》与《楚辞》等均属南系作品。他指出,《山海经》把古巴蜀、荆楚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且详记岷江中、上游。我们认为,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史前先民同样面临过洪水暴发的困境,鲧禹治水足迹可能亦及长江流域。

鲧禹治水之方法,相关记述屡屡提到“息石”、“息壤”,或单提,或并举。《山海经•海内经》云:“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郭璞注曰:“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并引《归藏•开筮》曰:“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淮南子•地形训》云:“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为名山”,高诱注曰:“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也。”应该说,用息石、息壤以“堙洪水”的记述是非常具体的治水方法。但“息石”、“息壤”究为何物,因古文献相关记述极为简略,加之郭璞、高诱云“息壤”能无限生长、越挖越多,使其蒙上了神秘色彩。

“息壤”问题引发热切讨论。已有研究大体可分神话与科学两派。神话一派的观点虽存一定分歧,但总的趋势是将息壤的含义无限扩大,对其具体方法则并不在意,甚至觉得无从考证落实。但正如王子今所论,史学界“更关注远古洪水传说的史实背景,更关注以鲧和禹的事迹为神话影像的刚刚步入文明阶段的先民们治理洪水的具体方式,更关注与此相关的文明史的进程”。

大禹治水故事提示的道理是什么?大禹治水成功的方法介绍 - 文言文之家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大禹治水故事提示的道理是什么?大禹治水成功的方法介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是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治水要疏堵结合,水流光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要一味的想着强硬处理,还要学会结合实际情况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同时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为后世称颂,由于治水工程任务艰巨,大禹在外13年间,多次经过家门而不入。这件事也告诉我们,做大事必须要勇于担当的精神、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胸怀。

堵不如疏,这是治水的关键。治水要疏堵结合,水流光靠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有些时候需要引导水流走向正确的方向。

引申到生活中,就是不管遇到什么问题,不要想着一味地强硬处理,要结合实际情况为问题找到新的出口。大禹治水精神:大禹在治理黄河水患的过程中,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传诵,流传至今,更是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代表着责任心与奉献精神。

大禹治水鲧治水通过堵截的办法,结果越来越严重。大禹治水,通过疏导的办法,结果成功了。这说明了一个道理:平时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疏导的办法才行。

,做什么事一定要遵循事物的自然规律,不能违背.

1、大禹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下民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体现了其伟大的责任心。

2、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外,更重要的是他采取了与其父鲧迥乎不同的治水方法。因此,要勇于开拓和创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大禹治水时把个人的一切献身于为人民造福的事业之中,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一心一意地降服水患,这种执着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讲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大禹治水和大禹的父亲鳏治水的故事!

许多人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受人间帝君的指派率领着众多的民工去治理大河水患。为了表达自己治理大河水患的决心。治水10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回家儿子一岁半。

当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这实际上是一句夸张的话。孩子也确实是大禹的儿子!但是大禹治水的前传相比很多人并不知情!之所以当时的帝君命令大禹去接手治水的任务,实际上是因为治水本身就是大禹家族的事情。大禹的父亲鳏就是治水的水官!

原本治水的任务是交到了大禹的父亲的手中。然而大鱼的父亲在治水的过程中。没有客观的考虑大河之中洪水所蕴含的无穷能量和科学治水的办法。想到的是通过堵的方式来实现将洪水治理好的目的!

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应该想到了,大禹的父亲尽管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和民力物力去治理大河洪水泛滥的问题。但是最终却是越堵截洪水来的越猛烈。设置的堤防和水坝在大洪水来临之时使得洪水得不到及时的排泄反而水位越积越高,最终聚集起来的洪水能量在溃坝的瞬间倾泻而下。毁坏当时百姓的农田和房舍。

当时的帝君不得不依法惩罚多次治水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的鳏,将其明正典刑!就是在惩罚了大禹的父亲鳏之后。帝君又将治水的任务交付到了大禹的身上。大禹在总结了父亲失败的教训之后,提出了与自己父亲完全不同的治水方案,那就是疏通河道!

于是大禹带领着百姓在大河的沿岸开始修筑堤岸和疏通河道。终于将整个大河的河道理顺疏通。在新的大洪水来临之时,波涛汹涌的洪水顺着河道流入大海。再也没有*扰百姓居住的地方和沿河两岸的农田。

也正是因为大禹治水的功德与天齐平!因此大禹最终成为了人间的帝王,舜帝将华夏部落的统治权交到了大禹手中!尧舜禹禅让制的美德也流传了五千年。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自然万物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作为支撑才能够修好水利工程。而大禹也凭借着治水的功德得到了百姓的爱戴!

关于本次大禹治水故事提示的道理是什么?大禹治水成功的方法介绍和大禹治水为什么能够成功,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是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

大禹治水采用什么治理方法?

1.

禹根据山脉地形, 采用疏导的方法, 开沟掘渠, 使洪水从江河流入大海。

2.

大禹治水是古老简单的故事, 面对洪水泛滥, 大禹的父亲采用堵的方法, 失败了, 被处死; 大禹接过治水的重任, 采用疏的办法, 成功了。

【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教与研」《大禹治水》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第二十四期))】相关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