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是什么意思呢怎么读(干货|教你如何读透上市公司年报?)
作者:“admin”
干货|教你如何读透上市公司年报? 关注一下 你就是超级董秘! 每年2月份开始,通常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是阅读年报的集中期且一直持续到4月底,当然我还会比较关注中报。 但我一般不太
干货|教你如何读透上市公司年报?
关注一下 你就是超级董秘!
每年2月份开始,通常是我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是阅读年报的集中期且一直持续到4月底,当然我还会比较关注中报。
但我一般不太关注公司的日常新闻与公告,而是比较关注年报中的信息变化。读年报就好像是对企业的一次体检,是价值投资者必须学习会的技能。
有人天生对年报排斥,认为中国企业财务报告都是假的,既然假的为什么要阅读呢?
且不说是不是假的,这是对阅读年报的态度不对,我们阅读年报的根本原因是要去了解企业,而有什么比企业自己说的更加好的资料呢?
所以即使是假的,也应该去阅读,为什么假?假在哪里?怎么是假的了?
阅读年报过程中要不断提问题,不断地形成判断,然后又用年报的数据进行支持或者否决。
所以是一个循环利用信息提升对企业了解的过程。阅读年报有一定技巧,怎么读呢?以下是我阅读成千上万份年报的经验:
企业信息最详细的披露不是年报,而是招股说明书。我之前曾提出来看待招股说明书的财务数据的态度。
但实际上招股说明书说的东西远远不止这些,而是关于整个企业对自己的一个诠释,这个诠释包括企业的商业模式、行业发展前景、所处的竞争地位、财务数据、治理结构等。
这些资料是研究企业的第一手资料,我个人觉得是最最宝贵的。
所以招股说明书是你必须要读,而且是需要详细的,读到什么程度呢?
要慢慢读,把与企业竞争优势相关的内容全部读懂,其实在读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思考竞争对手的情况。
甚至需要把国内外相关上市公司的招股书一起来读,不断比对,才可能得出恰当的结论。比如前天我读到一个新股的招股书好莱客,就对好莱客与索菲亚等企业进行了比对,我也比较清楚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竞争等情况。
还特意用这两个公司考了一下我的小伙伴,看他怎么看待两个企业,如果同等条件应该选谁?
他回答得不错,至少跟我想象得答案是一样的。
看招股书是一种训练,是判断企业竞争优势的最最主要途径,按我的经验,只要你足够老道,招股书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企业是不是有竞争优势(以后其他信息补充只是对基本判断的修正与完善)。
其实花几天时间因为某个招股说明书而研究好了一串公司,会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
很多人阅读年报速度很慢或者不得要领,最根本的原因估计是没有好好研究招股说明书。对于招股说明书读完了,需要达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要能够独立写出研究报告才行,即使不写出来,也要脑子里。
类似《找公司6:永辉超市》、《找公司5:三诺生物》这样的文章,这是锻炼自己整合分析企业的很好方式,会强迫自己去收集很多资料。
找年报这是小儿科的事,但很多新读年报的朋友就是不知道去哪里找,或者不知道年报在哪里有更新。
一般情况下,我会现在东方财富网里找到最新的财报列表。然后再去巨潮资讯下载年报。
当然如果你知道某个企业出年报,然后又想知道最新的,还是去证券交易所下载。
我就曾经经历过很多次希望第一次拿到年报的体验,那边是最早最快的。
当然还有其他途径,比如直接在雪球网公告里去找,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式,无论怎么样,你只要能找到并下载就可以了。
最近几个月,东方财富网的这个界面我会每天进去几次,就为了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年报。至少我觉得是一种乐趣。
在香港交易所可以找到港股的年报信息,而美股年报信息可以点如下SEC文件,进去点10-K项,可以找到。
看港股美股年报可以提高自己分析年报的整体水平。
我曾经有个大半夜在研究福寿园公墓这家公司,回想起来挺有意思的。
不是福成五丰重组获通过,墓园资产望正式登陆A股。
所以过去的研究就有机会发挥作用了,有时候研究一下这种企业还是必要的,至少不会让你手足无措,看作为价值投资者涉猎广泛吧。
有些人阅读年报很有选择性,不满足其条件的年报一定不看,我觉得最好还是不要这样,年报阅读范围要广泛,什么叫广泛呢?
就是好的坏的,你熟悉的,你不熟悉的企业,都要看,才算是真的会读年报,而不是把自己看年报的水平*限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样*限的结果就是不懂很多企业年报的方式。
俗话说见多识广,你见不多当然识不广了。你连造假企业有问题企业的报表都没看过,指望会看好企业的报表?
我觉得是很悬的,最牛的阅读报表的人,都是在这个圈里好坏都看的人。比如你有看到过净资产为负数的企业年报吗?
你有看过ST股的企业年报吗?
你有对比同行业最好企业与最差企业的年报吗?
你能说出白酒企业年报的特点吗?
能出各类年报的数据中推断出其商业模式吗?
很可能很多人不能,但我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做到一点,如果有一直看我小文章的人,就会知道我就会思考凭借几个简单的财务数据去推断小米跟历史上什么企业的财务结构是类似的。
这种功力不是看一两个财务报告所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大量阅读以后才能形成,如果要问我阅读有啥特别的秘诀,我只能说多看,多看了你也能成为卖油翁式的人物。
我选择了三精制*作为案例,具体讲述怎么看报表,为什么选它呢?
其实这个企业也不好在哪里,只是这个企业阅读起来挺麻烦的,至少我觉得对一般人来说难度挺高,又发生什么董事长跳楼事件等等,充满争议。
所以能在这样的报表阅读讲解中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因为需要更多知识去判断。
当然有个前提假设你已经看过三精的招股书,或者至少了解这个公司是什么样子的。
当然三精制*比较特殊,一个是上市时间最早是天鹅股份在1994年,然后后来被三精制*借壳。
这无疑会增加阅读的难度,当没有招股书的时候,你也应该知道阅读招股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形成对企业竞争优势状况的判断,所以只能多查相关信息来补充。
一般情况下我会采取如下路径:
一、详细阅读当年的年报,跟阅读前面我说的招股说明书那样阅读;
二、阅读所有能找到的该公司研究报告,比如我在wind数据库中可以找到不少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报告通常情况下页数多的才有点资料可以帮助分析;
三、上市公司网站。当然如果你是后来看的,那也没必要*限在当年,你应该找到最新的资料位置,怎么都要形成类似我前面说的永辉超市或者三诺生物等类似企业的判断,这很重要。
因为只有有了这种判断,我们才可能后面随着资料的增加而不断修正,不然你会很盲目。
其实大家如果看完三精的相关资料,能够大致给出1.5pb左右的最高买入价格,那你的道行就比较高了。
而且真要买会选择在公司出现问题的时候多考虑。看上市公司年报,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三部分就足够了(也就是我标黄的部分)。
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理论上应该是简单的东西,就看三精2014数据来说吧。
看到下表,你要能做到迅速反应,各个数据能说明什么。营业收入一下减少一半左右,要不就是卖掉了某个子公司,要不企业出问题,要不两者都有问题;利润关注包括非经常性损益与不包括经常性损益的对比。
比如同比增长500%的,肯定不是正常增长,也就是卖东西以后的增长,那么也可以初步验证上面营业收入减少是卖掉了某个子公司。
这不用算什么,都应该要反应得出来。读财务报告最怕的就是面对数字与文字没反应,那表示你基础功底不行,要恶补。
当然我也会看下面的现金流一眼,一般情况下经营活动现金流至少不能为负数。
对于调整不调整,没必要太关注,只要数额不大就可以了(如果你学会计搞懂这些内容可要费一番功夫,这是投资者与会计财务人员很大的不同)。此外就比较重要的关注一下净资产与净资产收益率的变化,比如这里的话,这几年净资产在减少,净资产收益率去年开始突然降低?
这个时候脑袋里要有一个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正是去年与今年年报中需要去寻找的答案,当然最有可能找到答案的应该是在去年,今年延续了去年而已。
所以你一年没看过的话,那说明你要顺便看2013年的报表。所以这些数据如果熟悉的话,在脑海里五秒钟就完成了,就可以形成你对年报需要回答的业绩问题:为什么业绩变差?什么因素驱动的?主要会计数据与财务指标摘要其实就是定下了一个财务数据方面关注的方向,这个方向是要与下面的内容结合。
但阅读年报的人更应该要知道,我们阅读年报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去回答:企业竞争优势是什么,是不是相对过去有变化?
这个问题比财务数据的变化更加重要。这部分说这么多,无非是告诉大家,看到数据形成问题是多么重要,而且是能抓住核心的问题,是重中之重。
我曾经给很多跟我学习财务分析的人一些简单的数据,要他们问问题,可惜总让我失望,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初学者的缘故吧。
但若是期望在股市中大展拳脚,建议看是训练一下这种思维吧。
董事会报告是大家最没感觉的年报中的项目,主要是一堆文字,而且这堆文字主要是相关人员本着说好话的角度写的。
所以中间充满泡泡而让看的人不得要领。但其实我是最需要看这些文字,而且看年报的时候会把主要精力放在其中,而不是后面的财务报表。
因为从中通常能够过滤出有意义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很可能是大家觉得很平常或者不加判断的,当然也有很大一堆是废话。下面详细逐段说明:
以上这段话相当于啥都没有说,就是废话,大家不要去听公司对环境的剖析,我就基本上不采纳他们的说法,因为未来是不可以预见的。
说什么风险大,怎么怎么不好等等,就一笑而过就是了,这样的内容在银行报表里更加危言耸听。
也不要拿着公司什么“规范、经营、发展”主线,这也有些忽悠,所以就直接进入下面一段,工作的主要完成情况。
以上这段话,其实暴露出了写作的人水平不太高,明明说营销模式、价格维护、销售渠道做了工作,下面小点又不是按这个来的,真是折腾人。
中国年报中确实处处是这样的状况,没有惜墨如金,而是逻辑不通。不过没办法还是要忍着看,但有一点有用的信息,就是主要的产品很可能就是钙口、锌口和双口(要命用简称,应该全称)。
那么就我这个人脑海中自然会去想办法弄清楚这三个品牌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在整个销售中的比重如何?
等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相当于可以找到企业优势所在的地方。我个人比较主张看待竞争优势的基本单位是每个产品的品牌,而不是所有产品的情况,所以这个信息的梳理是很重要的,排在财务数据之上,甚至可以如果找不到详细信息去找董秘问。
至于自营营销模式的调整属于战术问题,即使它写得不清不楚,也不过问没多大关系。
其实我也算是营销人,对这样自己创造的词很无语,但忍了,一看就知道没啥花头,后面说学术推广支持也是战术问题,不是根本影响企业优势的,要记得战术转变成为战略,一切围绕着这个战术,那才是重要的。
这段文字写生产保障工作,这是我说的保健因素,这种因素我们可以直接相信企业可以搞定,毕竟是上市公司,没必要深究。
中间提到了一个成本控制,那大家应该要跟所处的行业对比起来看,明显医*行业不是靠成本竞争取胜的。
所以没必要关注其成本,其他有些行业革命性降低成本可能会导致企业有一定的好处,那可以关注一下,明显这里是不需要。
所以我常常看到有些人在分析企业,谁成本怎么样降低了,但其实那个企业成本降低意义不大,那就是在瞎分析。前几天在跟大学时代的班长聊其所在的烟草公司,他所他所在的烟草公司是垄断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成本高,怎么样降低成本,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我一下就把其否定了,我说班长拜托你们企业需要的是建设品牌、塑造几个差异化并深入人心的品牌,成本不重要。
还开玩笑说让其请我去给烟草公司讲课,我这个小小的例子,是希望大家重视什么企业关注什么核心分析要素的问题,不要啥都一个模式。
那你分析的企业结果一定不可信,很多分析因素就是我所的保健因素,没很大必要的。
我是爱联想的人,看到这段文字,我就想起自己以前系统给人讲授质量管理知识的情形,大约十年前质量管理还是很热门的,大家都崇拜日本制造。
我其实知道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但对分析企业竞争优势来说,其实不那么重要的,比如新版GMP认证,其实就是新的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不要把其看得太神,上市公司做不到那就是扯淡,基本上就是没啥问题的,包括质量风险、质量攻关等内容。
虽然是很专业的质量管理方面的事,但对投资者来说,看不看就是无所谓的,所以也可以直接略过去。
大家看生产保障工作与技术质量工作就是废话,可想而知一个董事会报告有多少与优势无关的废话呀,下面还有。
新产品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企业新产品研发与实际脱钩挺让人痛心的。投资者对新产品的态度应该是如何呢?
我觉得应该要做一个基本假设,就是新产品真的重要吗?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这是要我们注意不要看到公司研究新产品多就好,也不要对新产品抱着太大的期望。我常常拿着类似重庆啤酒的例子给人讲对新产品抱有过高期望的危害。
当然这里关于新产品的阐述是很平常的,几项然后怎么样等问题,如果真的很有兴趣,可以问问新*盐酸罗沙替丁醋酸酯原料及冻干制剂到底啥东东,但其实意义也不是很大。
而对于成果转化,也可以一笑而过。如果是创业的朋友,建议新产品研发要不断试错,不断与消费者沟通,而不是研发出来再考虑消费者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出错的企业不在少数,但分析优势的时候我们没必要有这种思维。
这一部分是传说中的内部治理的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等相关内容。
我在大学时代受到的教育是任何一门学科都说自己是竞争优势的源泉,我也好多年前一度迷惑,都是与竞争优势有关,那怎么判断竞争优势呀,后来才明白有些不是的。
即使一个月前与一位搞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问他人力资源是不是竞争优势的源泉,他不假思索的就回答是,人肯定是。
而我其是对这个答案持有怀疑态度的,人肯定是企业甚至是好企业的基本,但真正的好企业不太是会因为几个人而就变得不好了,我还是更倾向于人做的事,是否符合商业的原则,让企业占据恰当的位置是优势的源泉。对于内部管理来说,人力资源通常是维持企业内部可持续发展问题,重要但不要提拔到无限高的高度,不然会让我们看不清企业优势的方向,那么对我们阅读报表来说,可以考虑直接略过。
我所有的经验都告诉我不是那么重要。当然我的意思肯定不是企业可以不管这些事,是需要做好,但不决定根本优势的事。以上是董事会关于公司报告期内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的一部分内容,主要这些内容太多了,所以我分开几部分分析。
上面文字的注释比其正文内容还要多,主要是我想说明我看报表时候的内心活动,怎么关注。
大家看这么多内容,提炼出来的有用信息其实是不多,有用的疑问是:钙口、锌口和双口这三个品牌的产品在行业中的地位如何,在整个销售中的比重如何?
对于不同企业可能归纳出不同的问题,那需要自己不断琢磨的。
来源:雪球|若涉及版权问题,欢迎原作者联系
IPO总裁·董事会秘书实战课程
培养具有驾驭资本能力的企业高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未雨绸缪,顺势而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具有资本驾驭能力的企业高管,已成为中小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变革、突破,破茧成蝶就在春天!
6年沉淀,感恩有您!《企业上市总裁·董事会秘书实战课程》2016再度升级,立足新三板基础上,再次率先对接战略新兴板。帮企业实现:团队变资本、资产变资本、技术变资本、资金变资本、资信变资本!
【培训对象】
拟IPO上市(改制)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决策管理人员;
新三板挂牌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董事会秘书等高级管理人员;
有志于从事董事会秘书工作的会计师、律师、投资总监、投资经理等专业人员。
【教学计划】
开班时间:
每年春、秋两期,滚动开课;共16天(共96课时),6-8个月为一周期;
资本市场是动态的,课程亦动态更新;故所有学员免费、不限次数参加复训
上课时间:每月一到两次,每次2天,均在周末;
授课地点:上海·交通大学
持续增值服务:课后互访+资本路演中心+IPO智库群+资本资讯
【实战派师资(部分)】
授课老师均来自资本市场一线、具有十年以上专业经验和成功案例的资深实战专家;课程自2009年创业板开启时运营,多年磨合、改进,已打造专业、稳定、默契的专家团队。
官方机构
徐老师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主任
陆老师上海证券交易所研究所
张老师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
张老师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中介机构
徐老师申银万国证券保荐代表人
武老师西南证券保荐代表人
李老师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朱老师法国巴黎银行董事总经理
秦老师竟天公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赵老师申浩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郭老师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毛老师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
专业机构/上市公司
孔老师国家航空产业基金总经理
傅老师上海国际/赛领基金董事总经理
何老师荣正咨询合伙人
穆老师五洲国际(HK01369)资本市场部总监
杨老师领灿投资创始人
张老师云煤能源(SH600792)副总/董事会秘书
【报名方式】
1、课程咨询>填写报名表>资料审核>入学通知书>缴纳学费办理注册>正式上课
2、报名时间:即日起开始报名,滚动开班;免费参加升级课程。
【咨询·报名】
联系:13916072659 陈老师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和您联系。席位有限,谢谢关注!
上海凯淳IPO证监会再次要求破案:三个主力交易是否刷单回复坚称合理凌通社:这分明就是一份双11数据造假自白书
上海凯淳发布IPO说明书之后,凌通社就发布过研究文章”上海凯淳IPO:这分明就是一份双11数据造假自白书淘宝拿出家法去证监会举报吧!“,明确指出这个公司的数据是假的。不过,此公司还是在2月份过会成功,但是,证监会还是和凌通社一样,对于上海凯淳的数据提出质疑,提出了进一步问询,因为根据一个人的基本常识,假如上海凯淳的双11数据是假的,而在淘宝代营运销售的欧莱雅产品中大部分是几个人买走的,那么数据肯定有疑问,而且如果就几个大客户,欧莱雅大可不必找什么代营运,自己卖就行了。
有意思是的,证监会的这次问询中,上海凯淳竟然找到了此前说找不到的大客户进行访谈并出具了书面(没其他任何旁证材料,无法穿透证伪,比如凌通社觉得可以让这些人出具大宗购买来的产品的具体出处,销售**、回单之类)保证不是刷单。
到此,上海凯淳的再次回复再次走进了一个无法证伪的死胡同,开始是证监会和凌通社一样怀疑这数据有问题,然后证监会要求中介机构去破案,而现在上海凯淳就是坚决不承认,中介机构搞了一个书面文件证明没问题。信息披露是注册制的基石,对于这样的无法证伪的数据,凌通社觉得,就应该当假的数据不予放行(尤其是目前对平台经济的查处新环境下,凌通社觉得这样的寄生在淘宝的营销类公司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没任何好处),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假如这家公司最后还是成功IPO,那么留个心眼吧。
其实这是证监会在办公室让中介机构去调查无法破案的事情,要破案也是非常简单,这样的事情就可以随机招募社会第三方律师机构去暗访或者调查,找媒体也行,为了IPO事业,凌通社也愿意白干几次。
在上一篇文章中,凌通社已经指出,除了双11宣传数据100%的明显的造假之外,IPO说明书还透露了各种有意思的问题。比如有三个火枪手每年垄断欧莱雅的小美盒产品,大到占天猫旗舰店的32.44%,34.69%和46.52%,还有单个客户一天狂买的,这些数据凌通社无法核实,只能大家猜了。唯一一点大家都知道淘宝店刷单是常态。
证监会的怀疑和凌通社说的是一样的,剑指这上海凯淳这个这二个二般买家“vivan名妆”、“维尼的小尾巴”。而上海凯淳在第二轮回复中说,“用户登录IP或MAC地址不由公司掌握,公司及中介机构无法获得相关信息,翻译一下,就是偶不知道买的人是who,我也找不到人。当然,按照常识判断,这几个人就是洗刷刷家的。
根据招股说明书和审核报告,发行人零售模式下存在大额单个客户情况,大额买家通过天猫平台下单购买后,会通知发行人天猫店铺的客服人员,告知由其下单的淘宝ID明细,并要求将该等商品统一发往大额买家的收货地址。从客服记录及实际收货地址来看,商品的实际购买方为该等大额买家。招股书合并5,462个阿里旺旺ID所对应的全部订单至“vivan名妆”,2017年至2020年1-3月期间消费金额分别为1,239.68万元、1,627.72万元、1,622.88万元、230.3万元,大促期间的购买金额占比分别为52.15%、60.21%、73.61%及74.61%;合并530个阿里旺旺ID所对应的全部订单至“维尼的小尾巴”,报告期内消费金额分别为26.09万元、173.52万元、1,016.06万元、150.44万元,大促期间的购买金额占比分别为100.00%、91.91%、73.79%及100.00%。发行人在第二轮问询回复提到“用户登录IP或MAC地址不由公司掌握,公司及中介机构无法获得相关信息。”招股说明书(注册稿)披露2020年1-9月“V****妆”“维****巴”两个账户销售金额(含税)分别为230.3万元、150.44万元。
上次问询中,公司说无法找到买家,不过这次通过客户收货地址之类方法,中介机构说找到了买进进行了访谈,并且出示了陈述,意思就是虽然买了这么多,但都是个人消费,不是刷单。
奇怪的,起码有N种方式证明大买家的这些东西是用于业务发展,比如再零售,可以有发货记录,比如做礼品,也有记录,或者有**什么。这样并不是难事,但中介结构只是让对方出具一个证明书用于证明不是刷单!然后后面是一连串的逻辑分析,证明不是刷单。如此,证监会本来是要中介机构去破案的,结构变成越来越复杂,这个案子其实已经变成一个无法证伪的东西。
“vivan名妆”在2019年度5424次大额购买欧莱雅的小美盒产品,也就是说,虽然欧莱雅是让上海凯淳代理产品,但其实重要的客户就是这样几个,假如这是真的,欧莱雅为什么不直接发展他做代理商,节约下所有的代理费用。
再说“vivan名妆”也是个低智商,如此巨大的采购,为什么不直接联系欧莱雅,要在淘宝上买呢?更有意思是,凌通社上次写道,上海凯淳所有双11的宣传数据都是100%如真包换,那么这数据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呢?
那么你们信不信,反正凌通社是不信的。
除了上面的疑问,这个也挺有意思,证监会同学看了IPO说明书,也是和凌通社一样直接看不下去了。直接说,修改修改
证监会网站上挂出了上海凯淳这家电商代运营公司的招股说明书,然而凌通社看了一篇IPO说明书,觉得这样一家入杂货铺一样的公司怎么能通过发审呢?因为这分明就是一份数据造假自白书。
这个周末,就IPO申报企业情况答记者问时表示,要通过坚决和有效手段压实发行人及中介机构责任,避免“带病闯关”,提高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凌通社读完上海凯淳IPO说明书,觉得证监会说的就是她了,这家公司如杂货铺一样代运营了几十个品牌,三大业务代理销售、线上营运和客户关系管理之间的企业和业务基本没有逻辑关系,却拼凑出8.86亿的营业额。
尤其是,这家公司公开宣传的双11营业额和IPO说明书的营业额差距千里,纯粹虚假宣传,这让凌通社合理推测,假如凯淳这样的大运营商数据如此虚假,那么淘宝双11的数据也是假的呢?上海凯淳的IPO说明书相当于一份双11造假自白书,凌通社到到觉得,这到是倒逼了淘宝,因为根据正常的逻辑推理,如果凯淳数据造假,淘宝数据就也不对了,而淘宝如果要证明数据准确,那么就必须处罚凯淳,淘宝拿出加法吧。
其实,人人都知道中国的电商数据问题多多,所以凌通社一直奉劝运行灰色系统的公司不要IPO,自己偷偷赚钱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IPO说明书披露,上海凯淳2018年品牌线上销售金额为4.6亿,2019年为4.5亿,而凌通社从网上上海凯淳发布的公开资料看到,在双11期间,2018年累计交易额为5.89亿,2019年双11累计交易额为7亿,也就是说,光是上海凯淳公布的双11的销售数据已经超过IPO说明书的30%左右。因此,用脚指头想一下,就知道上海凯淳双11发布的数据显然是假的(细思极恐,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淘宝每年双11发布的数据水分也在30%以上呢?)。
根据IPO说明书,2018年品牌销售加上线上营运的数据刚好是5.93亿,2019年为6.2亿,这个数据和公司公开宣布的数据有点接近。而总2018~2020每年总收入为7.48亿,7.7亿和8.86亿。
IPO说明书显示,2018年联合利华的总收入为3587万,2019年为4119万,但前述宣传图都说其运行的一家公司营业超过了1亿(指的联合利华)。
上海凯淳2019年的公开宣传表示,1小时19分就有一家店铺销售超过了1亿(指联合利华),而fresh的销售全天超过了1.1亿元,但IPO什么说显示,Fresh2019年的销售额并未在前五,而前五中也只有京东渠道超过1亿。
IPO说明书中,Fresh唯一体现的地方是在品牌线上运营服务上,根据公司的定义,品牌线上运营服务就是代营运,Fresh2019年的数据为1819万,这个数据和公司公开宣传的双11数据是几倍之差。
显然,看一只麻雀就知道整个世界,从上海凯淳公开的销售数据比较IPO说明书的数据,哪怕就只有双11(其他364天都不卖东西),上海凯淳的公开宣传的数据就比IPO公布的数据虚增30%以上,假设双11占全年销量的50%,那么上海凯淳的真实的双11的数据水分继续拧干,可能只是公开的50%不到。推而广之,2019天猫“双11”实时成交额数据定格在2684亿元人民币,2020年天猫双11成交额达4982亿元,真实的数据是多少呢?
这里凌通社觉得,这份IPO说明书等于是上海凯淳的自白书,我的宣传的数据都是假的,而这里就有一个尴尬的主,阿里巴巴!假如这些数据是假的,是不是阿里巴巴宣布的数据也是假的,如果阿里巴巴是数据是真的,上海凯淳的数据是假的,那么,阿里巴巴是不是必须让上海凯淳退出淘宝呢?
更多的刷单可能性IPO说明书坚称正常
除了双11宣传数据明显的造假之外,IPO说明书还透露了各种有意思的问题。比如有三个买家每年垄断欧莱雅的小美盒产品,大到占天猫旗舰店的32.44%,34.69%和46.52%,还有单个客户一天狂买的,这些数据凌通社无法核实,只能大家猜了。唯一一点大家都知道淘宝店刷单是常态。
温水煮青蛙是什么意思?(温水煮青蛙就是典型的目标侵蚀现象,其表现是?)-养花网
如果从字面意思讲,那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个著名实验,实验大致情况如下:先将青蛙投进沸水里,青蛙会出于本能意识,迅速从沸水中跳出来,如果让青蛙在凉水中慢慢适应后,再慢慢给水加热,即使很简单的一跳就能逃出来,青蛙也只会在水里挣扎,而不去一跳。
第一个寓意是从量变到质变,其实大家都懂量变和质变,但对量和质的把握就千差万别了,好像太多的人习惯一根木材到一堆灰烬的量变和质变,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发现质变的界限,比如一根木材,在无法跨越的地方,可以做交通的独木桥,但是如果这个独木桥时间长久了,它虽然还在,却不能交通了。又或者这个独木桥只能一个人一个人的过,可偏偏大家一拥而上,这个独木桥也就不堪重负了。
量变到质变反应到人际关系上,就是把握一个度,任何不注意度的行为,都是由量变到了质变了:比如工人希望加薪,期望值不要太多,期望值多了,就质变了,反过来,老板希望工人多贡献,这也是期望值别太大,剥削容易引起质变的。
再一个寓意是巨变和渐变,相信所有人都对巨变会有本能性的戒备,但是对于渐变,恐怕没几个人能不中圈套的:因为人都有对渐变的依赖性,对渐变的适应性,对渐变的妥协性。
往往吃亏后会自我安慰:没想到会发展到这个地步。
其实每个人对变化的风吹草动都感觉的到,不过出于习惯,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把结*想的太坏,正是这个思维害苦的人。
应该说,只要对方启动了改变,如果你不制止,那就是默许了对方的改变,既然默许对方的行动,就应该想到最惨的结*。
所以无论从字面意思,还是延伸意义,温水煮蛙,都有教育意义。
1.第一个实验室把青蛙放到40℃的热水中青蛙马上就跳出来逃脱了。
2.第二个就是把青蛙放到一个冷水中慢慢的加热到沸腾,青蛙就会被烫死。
1做事要防微杜渐,千里之提毁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当危险困难出现征兆时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心,不要等危险变大了才发觉已经晚了。
2我们的力量是可以激发出来的,当我们突然遇到困境时可以激发我们的潜在能力从而可以趋吉避凶。
故事未必就是真的,温水煮青蛙只是在提醒人们一个道理。.生活中要有危机感。
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我们所熟知的内容是:如果将一只青蛙放进热水中,它会跳出来逃走,但如果将它放进冷水中慢慢加热,青蛙则不会察觉到危险而被煮死。
一般来说,这个故事提醒人们:太舒适的环境往往蕴含着危险,需要注意环境的逐渐变换,并保持危机感,以应对未来的危机或挑战。
公开资料显示:早在1869年,为了寻找“灵魂所在的地方”,德国生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戈尔茨做了个煮青蛙的实验。
这个实验证明:被取出大脑的青蛙会停留在逐渐加热的水中,而身体结构完整的青蛙则在水温达到25°C时试图跳出逐渐加热的水中。
看来在150年前,“温水煮青蛙”的事情就已经有了结论。
而且,有意思的是,弗里德里希·戈尔茨不是唯一一个在100多年前做这个实验的人。
1872年,一个叫海茵茨曼的人论证了:如果给水慢慢加热,那么一个正常的青蛙将不会试图逃跑。并且,该论证在1875年被另外一个人用实验证明。
原来,在戈尔茨的实验里,水的温度从17.5°C加热到56°C用了10分钟,水温平均每分钟上升3.8°C。他的实验表明正常的青蛙试图逃跑。
而海茵茨曼的实验则是以每分钟小于0.2°C的加热速率,将水温从21°C加热到37.5°C。这种情况下就没观察到青蛙的异常行为。
其实,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
在加热速率较快情况下,青蛙能跳出来,而在升温较慢的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时,青蛙就无法逃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实验中对“煮”这个行为,做了更具体的定义。
现在恍然大悟,原来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还不像我们了解的那么简单。
其实,除了“温水煮青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般性道理外,它还反映出另外一种现象,就是:人们会有一种轻信与盲从的思考模式。而这,就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表现。
所谓批判性思维,维基百科上的解释是:一种以理性的,审慎的态度,对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判断的思考方式。简单一点理解:事实是什么,我的分析结论/判断结果是什么,我该怎么做。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陷入这种轻信与盲从的思考模式呢?
一方面,在受教育阶段(学生时代),基本没有开放式的讨论,被动地接受信息占了绝大多数情况。久而久之,大多数人都在被动地接受知识,主观能动性被逐渐削弱。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很少有学生理性地质疑过老师授课的内容/观点,很少有人理性地质疑过长辈在某些问题的看法,更鲜有人在职场上理性地质疑过领导的观点。
即使质疑合理,也有可能因为对方非理性的反击,最终闹得不欢而散,甚至落得被“臭*”一顿的下场。
也就意味着,在合理的质疑声中,如果得不到对方正面的,积极的反馈,则有可能增加了继续思考的难度和进程,从而让提出理性声音的人心灰意冷,最终放弃。
曾有同学和我诉苦,说父母反对他报考自己心怡的专业,理由是:所选的专业没前途,是夕阳产业。
而事实上,该同学的父母并不从事这个专业所属的行业,也没有抛出合理的论据来支撑自己观点。双方在专业选择的事情上,还是闹了个不愉快。
这还只是人生一系列事件中的冰山一角。诸如:考研和找工作怎么选,大学要不要谈恋爱,学英语有没有用,跳槽还是创业,买股票还是买基金……这些选择都会接踵而至。
假如能够对事实进行理性地,审慎地分析,至少能减少选择过程中的纠结程度。
另外一方面在于,(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信息源没有提供足够全面的、客观的信息。
对于某个事件,某种看法或者某类现象,当从各方得到的信息都一致的时候,人们大概率就会觉得事实就是如此。
当大多数人口中的“温水煮青蛙”都是同一个故事时,大家会觉得事实就是如此。
重复了一千遍的谎言就成了真理,统一了的口径的便是事实。
假设,对于同一件事情,现象或是观点/论点,如果人们能够接触到偏差相对较大的结论时,也许有那么一丝机会,让人们思考事实到底是什么样子。
坏消息是,现实里并不具备这种环境。你以为你看到的是事实,而真相却有可能刚刚相反。
再者就是,批判性思考是很烧脑的,而人的大脑更倾向于选择做简单的事情。
很多问题(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或者抉择,不是简单的YesorNo,AorB,而是YesorNowithprecondition/assumption,AorBwithprecondition/assumption。
就如温水煮青蛙的故事,青蛙能不能跳出来,也要取决于水温的加热速率,这个就是前提条件(之一)。
这就要求人们需要过滤和寻找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并且为之行动。期间可能还会碰到各种疑问,而不得不去弄明白。这是个很费体力和脑力的过程。
相比悠闲地躺着,拿着一部手机,动动手指就能阅览各种视频、新闻而言,以上这种情况显然要痛苦得很多。
正如如福特所说:思考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因此真正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缺乏批判性思维的人,会希望有权威告诉他们该如何选择。有时候,他们选择权威,不是因为基于事实情况,或者客观数据,而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出了他们想听的话。
造成的结果就是:人们很难走出轻信和盲从的怪圈。当选择的结果不如人愿的时候,难免会破口大*,或满嘴抱怨。
批判性思维不会简单地告诉你,哪些是好,哪些是不好,而是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它能帮助你识别出哪个最不坏。
当然了,如果每件事情都要用批判性思维,那就没法和其他人交流了。如果有女朋友问你爱她有多深的时候,你要是用批判性思维来和她对话,我估计你要回去跪键盘了。
感觉好残忍,作为一名爱狗人士,绝对不能容忍此事件的发生![大笑]
温水煮青蛙源自美国科学家的一次试验,把青蛙放入沸水,青蛙会逃脱,如果水温是慢慢加热升高,青蛙就不会反抗激烈,一点一点忍耐和适应,最终送命。
从成功学角度来看,这个试验的结果用以励志,告诫人们不能贪图目前的安逸,安逸可能会毁掉自己。
适应环境可以生存下来,满足于环境现状就会有倒退的危险,同样会危及生存。人类和其他物种都有适应环境生存的技能,“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科学家在高原热泉和地底洞穴都发现过适应环境生存的鱼、虾、蛙类,其身体构造已经发生退化性变化。社会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一直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取得一系列成功以后,满足于现状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
处在风口浪尖的华为,经历着一重又一重的打击,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得益于任正非的未雨绸缪,总是领先对手进行布*,就算是在供应商可以满足零备件的情况下,仍然出资开发自主核心技术备用,6G、鸿蒙系统可以说明问题。任正非说:“总有一天华为会倒闭”,但是现在,大家得拼命努力。
反之,从管理角度来看,有些管理者利用人们求生存的性格弱点,用温水煮青蛙的方法,不断试探员工最后承受底线,这种管理方法为人不齿,是谓可耻。
青蛙也不喜欢生活在冰冷的水里。太阳出来的时候,它会爬上岸取暖,或者待在池塘边上,让温暖的泥土紧贴它的白肚皮。太热的话,它会躲进草丛去乘凉。
温水煮青蛙,青蛙很舒服。像洗温水澡。它在舒服的环境里感受不到将要来临的灭顶之灾。等它感觉不舒服的时候,浑身软绵绵的,已经无力跳出那口锅,只能慢慢死去。
人生活在舒服的环境里,没有压力,没有竞争,时间久了,就会变得不思进取,无欲无求,得过且过,不知不觉到了暮年,进入坟墓。
我斗胆评论一下,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后,吃的好,住的好,不与人争,不与人斗,无生命之忧。蒋介石本来用温水煮青蛙之计把张学良熬死,只是火候不够,反而张学良自得其乐,活了个长命百岁。
当在一个公司呆到三年以上,经手的业务已经非常熟练,工作中感受不到挑战时,就要小心了。
温水煮青蛙,就是呆在一个熟悉又舒适的环境中,日常并不能感受到危机,但危机一旦来了,就面临无法逃脱的窘境。
所以,首先,在日常的工作中,除了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还要去接受一些有挑战的工作,才能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其次,在业余时间里,可以培养一些业余爱好,或者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其他领域,去系统的学习,在增加自己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可以做兼职,发展为复业。
然后,要不断的开阔自己的眼界,把目光放长远,不要*限在自己本身的工作和生活中,多出去走走,开阔眼界,多学习不同领域的经验,对自己本身的工作和生活都是有帮助的。
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实验的原型。煮蛙效应源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科学家做过的一个温水煮蛙实验:将一只青蛙放进沸水中,青蛙一碰沸腾的热水会立即奋力一跃从锅中跳出逃生;又尝试把这只青蛙放进装有冷水的锅里,青蛙如常在水中畅游,然后慢慢将锅里的水加温,直到水烫得无法忍受时,青蛙再想跃出水面逃离危险的环境却已四肢无力,最终死在热水中。实验说明的是由于对渐变的适应性和习惯性,失去了警惕和反抗力的道理。成为一个目前广泛转播的寓言。
那么事实真是这样吗?有很多好事者为了一探究竟把青蛙抓来自已做实验,实验结果居然出乎意料,青蛙随着水温上升,最后忍受不了跳出了水面!什么?难道这真是毒鸡汤?全是套路,一场骗*?
1872年,一个叫做亨滋曼的人也做了这个实验,并且证明: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失败的实验和原实验的区别是加热的速度不同。亨滋曼的实验,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所以真相是,“煮蛙效应”是真的。但是这个“煮”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放在炉灶上煮,而是一点一点足够慢的升温!我想很多人在冬天寒冷季节使用暖宝宝、电暖袋都有过烫伤经历吧!为什么会被烫伤?你感觉不到烫,但实际上你已经被烫伤了,这是一个道理。我的回答还满意吗?欢迎讨论!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温水煮青蛙是什么意思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
3gs4.1改基带不能升4.2怎么办
你降也只能降固件,降不了基带。目前要想解锁你只能:1、用红雪越狱的同时刷ipad基带(就是06.15基带)解锁,问题是有时会丢信号,无法GPS导航等等;2、买iPhone4专用的卡贴,你自己手动改造后用来解锁(因为这个卡贴是给iPhone4的小sim卡设计的,所以要想用到3gs的大卡上,需要你改造下)。卡贴的信号也不稳定,而且略微费电;3、自己写卡解锁,这个应该是最完美的,但需要你自己动手解卡,解卡需要时间。详细情况请百度搜索:写卡解锁。目前就这三种方法,软件破解05.16.02基带还遥遥无期。不解锁当然无法打电话。觉得好就加个分吧。谢谢!
IPO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个
作者:齐俊杰看财经【IDqijunjie82】
又见千股下跌,这景象时隔一年再次出现,而这一次不是因为熔断,而是因为中国股市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新股IPO提速。昨天,新华社还发文表示,IPO有助于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定调让股市很恐惧,害怕被新股扩容强*,于是只能先死给你看。
其实从次新股指数就能看的出来,市场有多么担心,2016年7月份的时候,次新股指数接近12万点,而现在只有7万2千点,下跌幅度超过40%,而你看看创业板,由于对大扩容的担心,以及新三板竞价交易抢生意的恐惧,创业板连续下跌,昨天跌幅一度达到6%,最低1783点,这要在去年简直都可以熔断了。
所以总是改革改革,但从资本市场的角度,*股总是坐在融资端的,资本市场的目的在欧美发达国家,是让投资者享受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而在咱们这却始终是帮助企业解困,当年创办股市就是为了给国企解决资金问题,而现在则把股市跟去杠杆联系在了一起,目的还是要让股民来接银行杠杆过高的盘。所以才不断的IPO,而且没有节制越发越快,把大量企业搞上市,这样就可以有资本溢价,在资本市场里圈钱,然后解决资金困难,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城商行,这也印证了我们的观点。
其实,我倒不反对IPO,毕竟这才是股市应有的功能,如果不发新股了,那么股市也就确实没什么用了,但问题是,您发IPO的时候,能不能顺便考虑一下退市的问题,光吃不拉恐怕再好的胃口也消化不了吧,欧美包括香港,人家成熟市场都是注册制,每年上市的比我们多得多,但人家退市的比上市的一点不少,而再看咱们,股市26年上市企业超过3000家,但退市的不到50家。不断的扩容扩容给市场带来的就是暴涨暴跌,而且熊长牛短,大部分时间股市的融资功能还要丧失。因为股民被坑的太惨,往往需要很久才能恢复元气。
这次又是注册制传闻,又是IPO提速,什么要把排队的争取都发完,要知道这可又是将近1000家公司,也就意味着一天又得有3家公司上市,这个速度A股肯定是承受不了的。估计还没到注册制,A股就又跌回1000点了。所以建设一个良好的资本市场,一定要考虑到资金平衡,要把股民当成客户,当成上帝,只有股民好了,拿出更多的钱来,资本市场的建设才能更好,而不能总是拿股民当成爹坑。所以,在IPO的同时,我强烈建议,有关部门做好退市的工作,卖两套房就能保壳这总闹剧,实在是不怎么露脸。一个年年亏损的公司,甚至都没有业务的公司,还有必要还赖在A股上吗?
所以注册制不是不可以,但请把退市通道也打开,换手率低,持股集中度又高的这种公司就应该让他尽快退出流通,反正你也不想让股民参与了,那你还赖在股市上有什么意思。再有那些剔除非经常性损益(比如到年底卖房的这种),连续出现亏损的公司,你也应该让他赶紧滚蛋。既然你不想好好干了,也不代表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了,那就赶紧给别人腾地方。都说理论结合实践,两手抓才能两手硬,光看财经分析怎么成,要有自己的判断才能在投资市场利于不败之地。所以快来加入齐俊杰的财经读书圈,多读书,读有用的书,学点真本事,增值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资。
我们正在读书手把手教你学如何给股票估值
ipo相同意思的词语?
答:上市。
详细解释:
拼音
shàng shì
释义
①指应时物品进入市场销售。②到市场上。
例句
我们在一家超市买了两个新鲜上市的番石榴,准备回家尝鲜。
近义
入市
3gs来自4.1改基带不能升4.2怎么办
你降也只能降固件,降不了基带。目前要想解锁你只能:1、用红雪越狱的同时刷ipad基带(就是06.15基带)解锁,问题是有时会丢信号,无法GPS导航等等;2、买iPhone4专用的卡贴,你自己手动改造后用来解锁(因为这个卡贴是给iPhone4的小sim卡设计的,所以要想用到3gs的大卡上,需要你改造下)。卡贴的信号也不稳定,而且略微费电;3、自己写卡解锁,这个应该是最完美的,但需要你自己动手解卡,解卡需要时间。详细情况请百度搜索:写卡解锁。目前就这三种方法,软件破解05.16.02基带还遥遥无期。不解锁当然无法打电话。觉得好就加个分吧。谢谢!
ipo意思是?
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是指一家企业(发行人)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首次公开发行,指股份公司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的发行方式。)。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
根据上交所规定,新股上市首日集合竞价进行申报的价格有效区间是:下不得低于发行价格的80%,上不能高于发行价120%;在连续竞价进行申报有效价格区间是:下不得低于发行价格64%,上不能高于发行价格的144%。
ipo的解释?
IPO是首次公开募股的简称,说白了,就是一家公司(贴图),它既可以是刚成立的也可以是成立很多年的,它想要向公众借钱来发展壮大(公司贴图上方掉落金币,贴图长大),所以它把自己的产权分成很多份向外出售。
买了这些产权的人,某种意义上就成了这家公司的生意合伙人,他们不用参与实际经营就可以在家中享受到公司盈利带来的利润,同时也需要承担公司亏损带来的损失,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炒股”。
这些公司发行股票,大众购买他们的股票,经销商做中间人为他们商定合适的价格,于是就有了股票市场的诞生。
iPhone一直处于开机状态怎么办不能连接不能关机
是定在白苹果界面吗?强制关机然后重开试试,还不行就要刷机了
【ipo是什么意思呢怎么读(干货|教你如何读透上市公司年报?)】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