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分析股票背后的逻辑(深入分析股票涨停板,了解其背后的逻辑-股票频道-和讯网)
作者:“admin”
深入分析股票涨停板,了解其背后的逻辑-股票频道-和讯网 在金融市场中,股票的涨跌停板是投资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股票涨停板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
深入分析股票涨停板,了解其背后的逻辑-股票频道-和讯网
在金融市场中,股票的涨跌停板是投资者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本文将深入探讨股票涨停板的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动态。
股票涨停板是指在某个交易日内,股票价格达到其最高涨幅限制,即规定上涨幅度为10%或20%(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规定有所不同)。这种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股票价格过度波动,维护市场的稳定。在中国,上证所和深交所规定A股、B股和基金等上市交易的股票,在一个交易日内涨幅不能超过10%,跌幅不能低于10%;创业板则规定一个交易日内涨幅不能超过20%,跌幅不能低于20%。
股票涨停板的出现通常有多种原因,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因素:
基本面因素主要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成长性、行业地位等因素。当一家公司发布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报告或者出现重大利好时,投资者可能会大量买入该股票,推动股价上涨至涨停板。
政策面因素主要包括**发布的相关政策、法规等。例如,**出台鼓励某行业发展的政策,可能会刺激该行业的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至涨停板。
技术面因素主要指投资者通过技术分析方法对股票走势的判断。例如,当股票价格突破重要的压力位或者形成有效的支撑位时,投资者可能会认为股票价格上涨的趋势已经确立,从而买入股票,推动股价上涨至涨停板。
市场情绪因素主要包括投资者的恐慌、贪婪、追涨杀跌等非理性行为。在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或者极度乐观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会盲目跟风,推高股票价格至涨停板。
股票涨停板现象的背后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投资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实现投资目标。本文从股票涨停板的定义、规则以及常见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现象。
股票是怎么分析的?
看重要指标.不会分析的话.建议你看下土豆视频网中的"牛年犇股"节目.有专家讲解股票分析详细内容
股票投资逻辑思路大全11篇
首选一个原则:决定股价涨跌的本质因素,不是一个公司现有业绩的好坏,而是未来可能的业绩变化程度,用一个公式来描述:
根据这个公式,1.ST股的当前利润肯定是负的。2.一般上半年戴帽,戴帽前业绩很差往往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当前利润。3.为了保壳,未来利润肯定是正的。
所以我们选择ST股,只需保证这只股票能够保壳就可以,而保壳又分为资产注入保壳或者临时性业绩增加保壳,前者是首选。因此ST股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怕,反而是确定性很大的方向。
比如我们在2016年的投顾大师直播中最看好的ST股,就是以ST中发为例:
1.从保壳难度来看,中发上半年亏损不过600余万元,相对于壳价,退市概率几乎为零。
2.从想象空间来看,以散户的角度来说,大股东变更,并解决了法律纠纷问题,实力凸显,“紫光系”举牌,某公募基金第一重仓,这些已可以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了。而当时的股价不过17元,比“紫光系”的成本还要低,我们第一次推荐是5月中旬,连续暴跌后,跌穿紫光举牌成本的收盘后,基本是最低点了,后期持续推荐,看起来似乎是买在最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考虑到紫光成本,其实并不难,炒股就是讲究逻辑,大道至简。
在中国的A股市场上,赚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对散户来讲,因此投资者必须要严格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1)看懂过去,就是预测未来的前提。炒股的本质还是做了一场预测,预测某只股票要上涨,在做这件事之前,一定要看懂手里的股票过去一段时间走势的真实意图和该股票的炒作核心,如果没有看懂,不要轻易出手。
(2)提前制定详细投资计划并坚决执行。人只有在情绪稳定的时候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不要盘中决定,提前制定好计划,包括计划入手的股票,入手后假如出现不同的走势,那么相应的应对策略是什么,都要包含于计划之中,有了计划才能让自己进退自如。
(3)风险控制。股市扬帆,以退求进。股票是风险和利润的结合体,只要控制住风险,那么利润自然就会不断增长。我们首先关心的是下降空间,再考虑上升空间。
简单来看,想盈利要解决四个问题,选股,买入,仓位控制和卖出,而这里面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从入到出的持有过程,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只有看的懂才会有信心,有信心才能拿得住,拿得住才能赚到钱。因此第一个理念就是,你没必要看懂每只股票,但手里的股票一定要知根知底。
下面我们就简单聊一下这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选股的四要素:1.要有好的预期;2.技术形态要合理;3.方便风险控制;4.逻辑要严谨。
比如预期选股方面,奥运会之前一个月买体育概念,再比如逻辑严谨方面,寻找股权争夺概念的股东成本价抄底,都是简单实用的逻辑。
(2)买点控制:这个其实比较简单,我自己习惯使用自己的极限支撑买入法,根据过去半年到一年的走势,找到个股的波动核心价格,比如顶底互换的重要支撑,在这种不能跌破的线上买进去,可以保证止损成本最低,且盈利最大。
那么这个点位的确认就需要用到选股第二c技术形态分析,而选择极限支撑就是为了实现选股第三点,风险控制。
(3)卖点控制:卖点的把握难度是最大的,选择卖出的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你买入的理由是否还存在。
这又回到最初谈到的,看不懂过去就无法预测未来,如果你不知道前期的上涨是在炒《寻龙诀》,那就不可能卖在最高点,而如果你看透了背后的炒作故事,想不卖在最高点都难。
从大盘点位来看,过去十余年,牛短熊长的格*有可能会被打破,这其中的原因要归结于股指期货的股期联动改变了前期上涨获利模式,而达到顶峰后,去杠杆又一次性实现了探底,因此并不需要太久的下跌就直接达到了一个绝对低点。
从大盘方向选择角度来看,2017年春季行情依然会有,但力度有限,最大的精彩会出现在下半年,中字头有望在那个时间点再次崛起。
在整个2017年投资计划中,最看重三个方向,分别是互联网重启机会,股权争夺壳资源背后的资本运作机会以及军工领域机会,包括空间站、航母、大飞机在内的系列工程落地所带来的板块机会。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32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77-02
机构投资者是我国股票市场中的重要参与者,其主力操盘手或交易员对投资策略和指令的有效执行对机构和市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投资决策的成败与否,不仅取决于投资策略本身,也与机构操盘手的交易和逻辑的正确性密切相关。机构操盘手需要根据市场上人气状况及*部环境状态灵活运作,结合对大势和政策面的研究,选择相应的操作方法,把握好短线和长线的投资机会。因此,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交易执行逻辑模型,将股票交易执行的步骤有机地连贯起来,纳入到一个完整的、可拓展的体系中,既包含市场强弱判断、主观操作决策和周期拓展,又可以将短线的交易同长线的投资从思路上统一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市场强弱判断逻辑模型的建立
(一)交易执行第1步:大盘强弱判断
对大盘的判断是整个交易操作的逻辑起点,是所有后续推断的基础。目的在于通过对盘面的观察,得出对当前大盘状态的基本判断――是上涨、下跌或是震荡,以及可能的波动区间。正确进行判断大盘强弱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观察要点:
1、市场上涨、下跌、平盘家数动态变化。
(二)交易执行第2步:板块、格*判断
在相似的大盘状态下,板块表现可能完全不同。因此需要庖丁解牛,分拆大盘,总结市场格*。而阅读盘中各路人马表现,理解其来龙去脉,并判断能否持续,最见功夫。板块有多种分类方法,比如大中小盘、行业、主题、地域等。
对板块、格*进行判断的目的在于与大盘整体判断结合,将市场分析细化,明晰市场格*,为个股操作做准备。正确进行判断板块、格*要重点把握以下三个观察要点:
1、大盘蓝筹和中小盘股表现。
2、找出活跃(强、弱)板块、活跃原因,并判断能否持续。判断理由包括逻辑是否认同、成交量是否配合、市场是否跟随、技术面是否协同等。
(三)交易执行第3步:个股走势判断
对操盘手或交易员而言,个股才是最终的操作对象,是市场的接入口。个股的强弱表现具有双重性,因为它是操盘手客观判断和主观作用的结合点。对个股强弱的判断将影响操盘手的策略选择,但同时交易操作又可能影响其走势。
个股走势判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当前状态强弱,二是未来走势预判。作为一个即将入场者,在前两步判断的基础上,应分析个股当前的状态,首先判断强弱,进而结合盘面观察和技术分析等,形成对未来形态的想象,服务于最终的交易策略。正确进行个股走势判断要重点把握以下四个观察要点:
1、在板块协同性强的市场格*下,应判断个股属于什么板块,所处板块目前的强弱以及相对走势如何。
2、在板块协同性较弱、个股发展的市场格*下,应分析较大盘而言,是强势、弱势还是跟随。
3、个股的股性、近期走势、成交量、技术指标、技术形态、均线系统等。
4、个股当日盘口表现、运动方向、幅度、斜率、节奏、乖离等。
特别要说明的是,少部分个股会独立于大市走势,这时应注重考察其买卖盘口、委托挂单、成交节奏和技术形态、技术指标等。
以上三步均是对当前市场客观状态的观察和分析。这里体现了两个基本思想:第一,如何着手观察包含数千只股票的市场,通过对市场的拆解,体现了大盘、板块、个股三位一体的架构;即所谓“看盘”的内容;第二,大盘和板块格*是基础,个股多服从于大市走势。顺势而为,是交易操作的基本原则,即所谓“操盘”的逻辑。
(一)交易执行第4步:评估市场冲击
个股日内走势受成交量的影响同样很大,特别是对于机构交易员而言。指令目标数量的大小,将直接影响采取何种交易方式。
评估市场冲击的目的在于正确评估指令数量对个股走势的冲击和影响,从而采取不同的交易策略。
评估市场冲击的要点是,观察个股近几日平均成交量,并根据当日已成交数量和剩余交易时间做调整,估算指令数量与当日后续总成交量的大致占比。在一般情况下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占比1/3以上为冲击巨大。基本可以在全天控制股价,使其脱离大盘走势。操作上应优先考虑拿量,时刻注意成交占比,避免后期被动。经常需要逆市操作。
2、占比1/6左右为适中并有相当影响。足以在阶段时间内影响股价,关键点位可以施加有效的作用。成交量应选择相对优势价格分段成交。
3、占比1/12以下为影响较小。应该跟随趋势,选择优势价格集中成交,除非大盘配合,不刻意影响股价。
(二)交易执行第5步:制定交易策略
综合之前的所有分析,都需要落实在最终交易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策略是意愿和能力结合的产物,即预判个股走势并考虑自身影响力的结果。
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和指令情况,制定出适宜的交易策略的目的在于,确保在完成指令的前提下,追求更好的执行结果。交易策略的制定应包括三方面要点:
1、量的分配:量的分配朴实无华,但是指令执行的基础,直接反映趋势判断。指令完成质量的提高应首先从更合理的分配成交量开始。合理分配不是平均分配,而是在预判的基础上有选择的集中委托。
2、价的选择:价的选择是锦上添花,反映阶段性高点和低点的判断能力。踩到高点和低点固然很好,但多数操作中更注重在什么样的价格分配了多少的量。
量和价的选择可以在前述若干步的基础上,分多个维度总结出大致的操作策略。
3、操作手法和技巧:手法和技巧不一而足,更多的是个人性格、风格、经验甚至文化背景的体现,股性背后也是人性。但有一个原则是重要的,要从对手方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操作产生的效果,看是否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是适得其反。同样也通过对手方的操作猜测其目的,加以利用。因此,盘口的阅读能力需要慢慢积累。
(三)交易执行第6步:反馈与调整
交易是个动态的过程。一方面,当交易策略付诸实施后,个股的走势将受到影响,甚至一些情况下,板块、大盘的走势也会受到带动。市场给予的反馈需要及时的反映到最先的判断上去,来验证之前的结论是否正确,操作是否得当。另一方面,市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大盘、板块、个股都有可能出现新的状况,指令目标数量也可能增减。逻辑条件的变化必然影响原有的交易策略。因此,需要不断的调整交易策略,使它不断符合新情况。
(四)交易执行第7步:分析工具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里的分析工具包括盘面观察、技术分析、宏观分析等等。
技术分析是日内操作中最常用到的分析工具。技术分析包罗万象,可归结为解决三方面问题:
1、方向:判断市场上涨、下跌的趋势性能否持续,如趋势线理论、均线理论、形态中的头肩顶、圆弧底等反转形态、技术指标中的MACD、OBV等趋势跟随指标、缺口理论、波浪理论等。
2、幅度:判断市场震荡状态下的波动幅度,以及趋势确立后延续的高度。常用如支撑和压力技术指标中的KDJ、RSI等振荡指标、黄金分割比例,形态中的矩形、三角形等整理形态以及形态、波浪理论中用于度量高度的内容。
3、时间:判断市场在何时可能出现新的方向。如斐波那契数列、波浪理论等。在日内交易中,观察5分钟和15分钟均线系统和技术指标就能比较有效的度量时点。
(一)交易执行第8步:周期拓展
可以预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A股并购获利逻辑将从“证券化套利”逐步回归到价值及趋势判断上来,我们将迎来更加活跃的并购市场。证券化套利游戏
A股市场“证券化套利”这一逻辑不仅体现在境内发股购买资产交易中,在境外收购中也成立。
中国企业购买海外标的时常会遇到一个难题,境外交易多采用竞争性购买方式,通常要求收购人在规定时间内现金支付全款,另外国内通行的发股支付无法操作。换股交易会涉及资产和发股的双重定价,在不同的语境下,“老外”也不愿意冒险判断中国公司的股票价值,另外,跨境换股在审批上也存在很大难度。
而对中国企业而言,若采用发股融资方式筹集用以支付收购的巨额现金,需要履行监管审批程序,与收购节奏难以匹配。
并购基金由此应运而生,境内并购基金大多扮演起了“过桥”角色,并购基金先行现金支付购买,然后再回境内实现换股。比如,一家并购基金做了“过桥资金”,以10倍PE买下境外公司,同样以10倍PE作价换成A股,由于股票发行PE高于资产作价PE,会增加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进而推高股价,在证券化过程中形成巨大的估值放大效应,让境内上市公司与并购基金均能获利。
反观境外,并购基金的获利模式与国内有很大不同,因为证券市场化套利空间有限,并购基金主要凭借价值发现判断收购“低估”的企业,然后通过对其进行资产负债重组或者业务重构等方式,即对企业进行价值再造后再进行出售。并购基金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基于对公司的价值判断与重塑能力,而非依赖于证券化套利。
A股市场“证券化套利”逻辑本质与中国股市市场化不充分有关,股市不够市场化主要表现是一级市场的发行管制及二级市场交易受限。从供给的角度,无论是客观稀缺还是管制造成的交易心理稀缺,都会让股票因为稀缺而价高。其次,股票价格的高低和趋势与价值、基本面相背离,价格不能反映价值,也是A股不是个充分有效市场的体现。
目前A股的特殊性在一定期限内还会存在,从市场未来演变趋势,注册制背后所倡导的市场化趋势是不可逆的。“价值逻辑重构”冲击波
一般的观点认为,注册制实施以后IPO就会因审核宽松而变得容易。实际上,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IPO会变得更难,因为优质的股票倍受青睐,而质量一般的股票都将难以售出。
同样有观点认为,注册制以后并购会减少,我认为恰恰相反,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的方式,到底是借壳、IPO还是被并购,不是路径依赖,而是商业利益的理性选择。当下公司热衷IPO,是因为其回报高――IPO是独享式证券化的过程,而并购相当于给上市公司现有股东让利,是分享式的证券化过程。
注册制以后,股票价格会回归理性,证券化的套利空间缩小。
其实,在成熟市场,并购交易价格要远高于IPO,毕竟并购是控股交易,买方极易因交易协同给出战略性溢价。例如谷歌、苹果常会花巨资购买不知名企业,做出让外界感觉“不可思议”的交易,但假设这些公司IPO的话,市场可能并没有对其价值的认知能力。所以在境外,多数企业最终被并购而不是独立IPO。注册制下,因更重于价值和基本面,并购反而会更加活跃,产生全然不同于“证券化套利”的逻辑。
这种“价值逻辑重构”冲击波对于投行机构而言,无疑是一次转型挑战。
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投行主要依赖IPO发行,实质是帮着企业拿批文,投行的工作跟真正市场资源配置关系不大。
并购与IPO的“行政色彩”不同,并购是在市场里中做交易,平衡各方利益、判断企业价值、设置交易结构、嫁接外部资源,拥有天然的市场化基因,对机构牌照外的市场化的能力要求更高。
我们发现,客户需求正逐步市场化、综合化,要求投行提供“组合拳式”服务。
这些年监管的理念很大变化,从“保姆式”监管到尊重“市场化”的转变非常明显。以往监管层对实质性的商业条件等都逐一予以关注,如今更注重于交易的信息披露、合规性。即监管与市场各自归位,实质性商业判断交给交易双方去博弈,道理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双方更在意自己的利益。
并购的达成,是个在特定时段及特定条件下的利益平衡,如果在审核上耽误时间,会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二级市场股价在变化,标的经营形势在变化,交易中各方心态也随时在发生变化。随着审核理念的调整,审核效率也在逐步提高,对于并购的积极作用非常明显。“现在是并购的好时候”
注册制表面上看是新股发行的制度改革,但不仅仅只是解决入口问题,而是一种理念:到底是让市场来解决市场的问题,还是让管制解决市场的问题?
但不容讳言,理想化的注册制在中国实现确实有些难度,目前包括市场诚信环境、司法救济手段等还比较难以支持。
在注册制实施以前,基于公司自身的成长性将会促使更多的并购发生。
首先,IPO的审核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审核中企业透支了很多成长性,相当于最用力的三年冲关,之后还需要面临支撑高股价的压力,所以不得不借外力来进行外延式的扩张。
现在所谓“供给低点”实际上就是“三寸金莲”,在当前社会总供给出现收缩的宏观背景下,对于迟迟不裹脚的钢铁等“三高”行业,大多数投资人会心生厌恶。上半年表现较好的三朵“金花”——地产、医*、稀土,都是从供给收缩的视角来“寻底、抄底”,而并非从需求端去观察。如果下半年中国经济趋势的判断是“筑底”,那么我认为继续从供给端视角去“寻底、抄底”,更容易把握到市场的审美感觉采得金花。
最重要的是,策略上不要去“挖掘”而是去“验证”。这场比赛,比的不是选到自己最心仪的美女,而是符合绝大多数人审美情趣的美女。哪怕这种审美标准,在一定程度“被扭曲”——比如,某一周期板块开始往上走,观察一下是否符合“供给低点”,如果是,则有希望做成“金花”。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房地产、医*、稀土,从中期角度而言,继续持有就可以了。直至这一轮收缩周期结束,重新进入经济扩张期,我们再换逻辑。
从政策角度来看,下半年行业配置上的原则是“实体收缩,虚拟扩张”。本轮金融改革的目标,就是完成金融脱媒。券商、保险、信托都会不同程度获益,银行其实也存在不小的机会。
我们站在什么高度去看呢?2009年实体经济再扩张(4万亿)被“否定”了;新兴产业“计划”了三年,搞得也面临投资“过剩”(比如风电、太阳能);最后“不得已”转回到了金融改革(或者说“被逼回”金融改革路径上)。将国有四大行都送上资本市场后,历史任务就告一段落。过去五六年,金融改革(创新)基本停滞,金融监管大行其道。过去半年金融领域的政策改革较过去五年还要多、力度还要大。这意味着什么?政策风向开始反过来“吹”了。现在,我们需要有这样的“觉悟”。
上半年券商股的“灿烂”,只是前序。券商股能否跑出来,主要还是看下半年需求层面能否看到真金白银。在目前这个估值高度,政策推动力已经减弱,要靠需求扩张的变化来接力。
现在保险股的安全边际(风险)与未来空间(收益)的比重,很有诱惑力。短期看,保险行业与券商行业面临的问题几乎一致。主要还是看下半年需求层面能否看到真金白银。有所不同的是,目前A股上市的保险公司有且只有四家,少于券业,也少于银行,仍属于稀缺资源。人保下半年A股上市的概率非常高。目前中国平安的价格已经得到产业资本的认可,估值安全性有保障。保险是最有可能走向混业经营的金融主体,想象空间大。
在和投资者交流过程中,希望我能对下半年行情策略上给出些更明确的“套路”。这里我就再补充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哪些股票不能做”的标准有没有?有些朋友说“行情不好做”,令我很“诧异”。然后我就告诉他了三个“不能做”的标准——日均成交量不超过3000万或5000万的股票不能做;每周都有新低的股票不能做;没有券商推荐或没有传言的股票不能做。现在的市场是少量的资金追逐大量的股票。所以,成交不活跃的股票、明显下降趋势的股票、没有资金关注的股票,是最危险的群体。如果避开这些股票,那么,交易盈利的几率就会上升。
2、“哪些股票可常做”的标准有没有?把剩下的股票按主题、板块分类,剔除兼具多重主题的个股,从各类“群体”中各挑出涨幅最大的前两只。其实,从上半年来看就只有那么几个“群体”——从板块来看,酿酒、稀土、医*、房地产、券商。从主题来看,页岩气、金改、APPLE、涉矿、涉酒等。这些股票通常很少有低估的,但却容易获得风险溢价。
如果用上述分类方式进行筛选,再附加一些个性偏好,可以理出两个股票池。前者(100只为宜)侧重于防范冷门风险的前提下捕捉基本面机会,后者(20只为宜)侧重于“热门”捕捉风险溢价。
他和王亚伟的共同之处:与基金业同步成长,并且为投资者带来了稳定的回报。他参与了易方达的筹建,管理易方达的三只产品,业绩也位居前列。
和王亚伟的不同之处,除了他依然坚守在基金行业的管理岗位上外,更重要的不同是吴欣荣博得投资收益的方法就是大家很熟悉的价值投资。
记者翻开吴欣荣管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发现他集中持有7只股票,这7只股票主要为价值型股票,比如中兴通讯,自基金成立以来持有至今,而持有不到1年的股票只占20%。
“吴总是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派系,”吴欣荣的同事告诉《投资者报》记者。他投资的核心既要寻找投资的“安全边际”,同时也要考虑投资者的“满意回报”,寻找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带来的机会。
这样的投资逻辑并不是口头上说的,而是均已经反映在其投资业绩上。
吴欣荣先后管理了封闭式基金科瑞、开放式基金易方达价值精选和易方达基金科汇。基金科瑞,在其任职的2年又317天时间里,总回报率为121.52%,而同类基金平均回报93.57%;易方达科汇,在其任职的1年又9天时间里,总回报率为15.07%,而同类基金平均回报4.75%。
吴欣荣管理的易方达价值精选,截至目前累计收益率为166%,年化收益率高达17%。
为投资者取得这样稳定和较高年化收益率,并不是靠撞大运。吴欣荣总结,以足够低估值保证安全性,可以获取大概率价值回归的收益——低风险,大概率中等收益,以相对高估值预期高成长消化估值,来获取成长收益——中等风险,小概率高收益。
他总结担任八年的基金经理的经验就是,用朴素和常识来应对不确定,做少数派;用低风险、中等收益、大概率事件获取可持续性收益。做保守型投资者,观点与操作的风险分离,在可持续的投资逻辑前提上寻求效益最大化。
吴欣荣是一个地道的价值奉行者,而绝不是在基金发行的投资者见面会上的宣讲者,这点只有仔细查看他管理基金的重仓股时才能发现。
易方达价值精选,和市场中很多基金的名字一样,标注了“价值”二字,成立至目前已经运行了24个季度(整6年),这六年一直均是吴欣荣一人担任基金经理。他管理该产品已经6年了,共涉及的重仓股仅有62只,在这些重仓股中,又主要集中在7只股票上:浦发银行、中兴通讯、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泛海建设、苏宁电器和武钢股份,这些股票持有时间均超过了两年。
中兴通讯是吴欣荣投资时间最长的股票,从2006年基金成立公布的第一期重仓股中就有该股票的名单,截至到今年一季度,公布的重仓股名单中,中兴通讯依然为易方达价值精选的第二大重仓股。
其次是浦发银行,从重仓股公布的数据看,截至目前持有时间已经高达四年半,从2007年二季报开始,浦发银行一直在易方达价值精选的前10大重仓股之列,并且持有的比例较大,一直占该基金股票投资的3%以上。
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则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必然要相应变化,也就是作为财务运行驱动的财务管理目标也要相应变化。不同的财务管理目标,将产生不同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深刻理解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南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正确认识公司治理的逻辑,进而科学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对于优化公司理财行为,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遁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目前,西方的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有美国式、日本式和德国式等,各种模式的特点也广受关注,本文不再赘述。但如果仅仅从这种经验的角度去认识公司治理结构,则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也难以把握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激励企业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以更好地实现公司的目标。但公司的目标,也就是进行财务决策时的目标,是追求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上,遵循不同的逻辑,将形成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不妨称之为"股东至上"模式,后者或可叫"共同治理"模式。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异在于,公司的目标是只为股东(sheareholers)的利益服务,还是为全体利益相关者(interestgrouops)或当事人(stakeholders)的利益服务。
"股东至上"模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广泛流行于西方国家。在这样一种治理逻辑下,股东作为物质资本所有者,其地位是至上的,而人力资本则利小势微,获得授权的经营者只有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使控制权才是企业有效率的保证。因而这种治理结构的出发点是,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如何设置一个最优的可以对经营者行为进行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使其为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而努力工作。但是,由于经营者有着不同于所有者的独立利益目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条件下,经营者在获取企业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在信息非对称的条件下,其自由处置行为往往有损于股东利益。至于债权人、职工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因在企业中的"声音"弱小,相应的权益自然也难以得到保护,这样就为经营者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创造了有利的生存环境。为了克服这种治理模式的内在缺陷,就需要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扬弃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目标并非唯一地追求所有者的资本收益最大化。企业本质上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一张由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契约网",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而企业的效率则需建立在利益相关者平等的基础上之上。在这样一种新的公司治理逻辑上,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要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还要强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具体来说,在董事会、监事会中要有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代表(如职工代表、债权人代表),以发挥利益相关者的作用。这样的公司治理逻辑就是"共同治理"模式。
企业还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作的集合,其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相互依赖,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为了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利益补偿。而这种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共同治理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的长期合作,从而逐步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拥有经营者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
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要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原则,逐步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和机制,建立与健全严格的责任制度。要确保出资人到位。"这为了解决公有制经济下独特的所有者缺位问题创造了条件。但要落实这一重要文献精神,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因经营者滥用权力而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以及保护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必须转变企业治理的思路,遵循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共同治理"逻辑。
事实上,我国在"共同治理"方面已有诸多实践,如在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中引入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债权人参与企业行为的监控,实行利润分享制度和员工持股制度等。我国《公司法》还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应有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公司研究决定听取公司工会和职工的意见和建议等,这些都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
但是,在我国将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时,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改制过程并没有按规范进行运作,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被严重扭曲。如有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一人兼任,在避免领导层内部矛盾的同时放弃了制衡;有的董事会成员与经理成员高重合,为内部人控制敞开方便之门;有的对董事会集体决策、个人负责的议事规则不以为然。严格的信托责任制度未能形成等。有些做法连公司治理结构中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达到,更不用说长期以来就被忽视的企业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平等问题了。
1998年4月,由29个发达国家组成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来制定公司治理结构的国际性准则。1999年5月,oecd理事会正式通过了其制定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它是第一个**间为公司治理结构开发出的一套国际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该原则旨在为各国**部门制定有关公司治理结构的法律和监管制度框架提供参考,也为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公司和参与者提供指导,它代表了oecd成员国对于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共同基础的基本考虑,其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维护股东的权利;
2、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保包括小股东和外国股东在内的全体股东受到平等的待遇。如果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他们应有机会得到有效补偿。
3、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并且鼓励公司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和工作机会以及为保持企业财务健全而积极地进行合作。
4、治理结构框架应当保证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有关的任何重大问题,包括财务状况、经营状况、所有权状况和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5、治理结构框架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性指导和对管理人员的有效监督,并确保董事会对公司和股东负责。
以上几点是关于公司治理结构最为核心的要素。尽管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并没有单一的模式,但有关国家的实践表明,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然具备某些共同要素。这些原则就是建立在包容现有各种不同公司治理模式的共同要素之上的。由于该原则考虑到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认识到一个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利益相关者协同作用的结果,是来自不同资源提供特别是包括职工在内的贡献。因此,如果这些通用原则也可以叫作"模式"的话,从逻辑上判断,我们大致可以称为"共同治理"模式。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
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
股东财富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本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判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
显而易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政策的变化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了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最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最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不能只强调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来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和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
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到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1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19999)
2杨瑞龙"应扬弃股东至上主义逻辑"(中国经济时报19999)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架构,是处理企业各种契约关系的一种制度。财务管理,作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中存在和运行的一个重要管理系统,其目标直接反映着理财环境的变化,并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进行调整。公司治理的逻辑变了,或者说公司的目标变了,公司进行财务决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会相应地改变,或者说公司的财务管理目标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公司治理结构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一个关于公司战略导向的概念。尽管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不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着差异,但最近20年来,人们在对西方大公司的研究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国际社会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国家把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当作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的基本手段。
我国近些年来国有企业改革的着眼点始终是改进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即从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来构建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具体表现为**拥有经营者的任免权,控制企业的重大决策,监督经营者的行为等。可见,所有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成了企业制度效率的基本标准。这样的改革思路大致可以称得上是“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在这样的治理逻辑下,我国整个国有企业改革的渐进过程就表现为**对企业的放权让利以及放权以后对经营者的监控过程。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以后,在设置公司治理结构时也是按照股东资产收益最大化的原则设置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远在企业之外行使所有者职能,企业内并无所有者代表,不仅激励和约束机制最终难以形成,而且国有资本和**权力的结合使得经营者可以随意剥夺其他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权益,企业职工应有的参与决策权、监督权也往往因职工代表大会流于形式而难以实际发挥作用。由于国有企业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并没有解决关键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从而使企业被内部人控制、国家所有者被架空、国有资产受到侵蚀的事例比比皆是,股东权益受到损害的非正常行为屡屡出现。
现代公司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得单个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的逻辑正是强调各利益相关者应将公司的适应性能力视作自身利益的源泉,进而发展到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公司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因此,由企业法人财产产生的权益理应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利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符合契约主体机会平等的基本思想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基本内涵,因而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企业赖以运行的经济环境的一个最直接部分,治理结构确定了企业的目标,并提供了实现目标和监督运营的手段。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当然也是由治理结构确定。财务管理目标制约着财务运行的基本方向,如果看不到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变化,不能适时调整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合理,进而影响公司治理的效率。在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大化的财富。也就是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因素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股票价格达到最高时,股东财富也达到最大,从而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
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与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利润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由于它考虑了不确定性、时间价值和股东资金的成本,无疑更为科学和合理,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对于额外的风险,要求有更高的预期收益补偿,忽略风险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二,对于相同的投资报酬,现金流入越早其价值越大,忽略现金流入时间的差别将会导致错误的决策。第三,当公司可以通过一项新的投资提高盈利水平时,如果公司的股东用同样的资金在另一项风险相同的投资中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那么只要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的经营者就会投资于收益更高的项目。可见,股东财富最大化与利润最大化相比,优点甚为明显:综合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高低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公司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不仅要提高公司利润,还要权衡股东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能因忽视相对比较而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可见,由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所决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重视不够。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则强调现代企业只有通过为利益相关者服务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了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在共同治理的逻辑下,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这一目标考虑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或长期稳定发展。由于企业价值的大小可以用企业持续经营期间预期报酬(或自由现金流量)的折现值之和来表示,而折现率又与企业风险相适应,因而只有在风险和报酬实现较好的均衡时企业价值才能达到最大。
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相比,企业价值最大化同样充分考虑了不确定性和时间价值,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并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它还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第一,营造企业与股东之间的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第二,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关心职工利益,培养职工的认同感;第三,加强与债权人联系,重大财务决策邀请债权人参与,培养可靠的资金供应者;第四,关心**政策的变化并严格执行,努力争取参与**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此外,还要重视客户利益,以提升市场占有率,讲求信誉,以维护企业形象等。显然,从经营者理财来说,以上利益相关者都能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影响:股东大会或董事会通过表决决定企业重大的财务决策,董事会直接任免企业经理甚至财务经理;债权人要求企业保持良好的资金结构和适当的偿债能力,以及按合约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职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提供人力资本必然要求合理的报酬;**为企业提供了公共服务,也要通过税收分享收益。正是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构成了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害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股东抛售股票、债权人拒绝贷款、职工怠工、**罚税等不利现象,从而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损害了企业的价值。
股东至上的治理逻辑认为,股东承担了企业的全部剩余风险,因而也应享受因经营发展带来的全部税后收益,即股东持有剩余要求权。与债权人和职工相比,由于股东承担的义务、风险最大,从而享受的权利、报酬也应最大,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实际上,现代企业不只是股东才承担风险,其他利益相关者也承担着相当大的风险,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就不能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如债权人,由于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而使负债率大大提高,他们实际上已变成与股东共同承担着财务风险;至于企业职工,由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复杂的脑力劳动越来越多,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家人的生存。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还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而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作为公司的股东常常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如果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投票”,从而解除相关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物质资本所有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必须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而且这种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下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必须有来自人力资本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经营者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即使要维持企业现状都难以做到。鉴于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越来越明显,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在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那种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逻辑必然要求转变,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需要相应优化。只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合理的满足,才有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股东的财富也才能增加;而企业价值实现了最大化,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都能有所增加。这样,在共同治理的治理逻辑下,公司财务管理达到了一种良性循环。
现代企业制度是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公司法》、《决定》及其他有关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形成这样的架构:所有者通过法定形式进入企业行使职能,通过在企业内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执行机构,保障所有者对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形成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激励和制衡机制,并通过建立科学的领导体制、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使相互的权利得到保障、行为受到约束。
公司治理结构受经济、社会、历史传统和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一个标准模式。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既不能简单地移植国外的现成做法,也不能忽视已有的一些通用性基本原则,特别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共同治理”逻辑。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发展市场经济,可能更应强调利益相关者特别是职工的利益,如果将职工作为治理结构的主体,由于其在企业内部而较为容易地观察到经营者行为,从而将有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难以监控经营者行为的难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资本流动使公司得以从更广泛的投资者中筹集资金。而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是树立市场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国际资本流入的一项重要手段。公司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守良好的治理结构的基本原则日益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已把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安排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途径。近年来在金融市场的动荡中,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再一次凸显出来。
当前,在明了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公司制核心的基础上,认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提高经营效率的一个关键要素,进而设置好股东、董事会、经理层、职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财务管理目标因应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而变化,进而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对于保持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没有一整套符合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没有一系列切合目标的科学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就不能真正建立,我们的经济效益就不能稳定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建勇,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管理目标[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3).
[2]安红英,从公司治理结构透视财务管理目标[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2).
[3]贲友红,论财务管理目标与公司治理结构[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T:持续牛了十来年的白酒行业,最近半年来不断遭遇“攻击”,从塑化剂风波到中央整治三公消费,再到上周因实施价格垄断被发改委重罚,可谓“祸不单行”,舆论汹汹。二级市场上,白酒股更是节节下挫,目前为止,这对你的收益有多大影响?
D:这可从2012年我们的净值变化看出。2012年7月13日平安・马拉松的净值为149.43;2012年7月16日中融263・东方港湾1期净值1.0739,当时茅台均值差不多在260元附近。但随着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茅台受到塑化剂风波与中央整治三公消费等影响股价大幅下跌,对我们的净值表现影响比较大。但之所以我们的净值在茅台如此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反而创出近期新高,是因为我们组合中其它的股票,在这轮上涨行情中表现更出色。我们的整个组合,除去茅台外都在创出历史新高。
T:有人认为,白酒目前遭遇的窘境属于黑天鹅,无法预测,但也有人认为对于快速膨胀并积弊已久的白酒行业,“这场风波是迟早要来的”,你如何看待这场风波?风波之后白酒行业会不会浴火重生?或者发生某些分化?
D:我们能在茅台上坚持十年,最根本的思考逻辑是茅台之所以这么多年价升量增,最根本的原因是富裕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不断提升的追求。三公消费是需求的一部分,但只是次要原因。国强民富的结果必然导致对中华民族酒之精华国粹茅台的需求。而且我们认为如果三公消费得以控制,**更清廉有效率,必然导致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好,百姓更富裕。如果这个创造财富的过程不被中断,白酒这类消费行业依然会得到快速平稳发展。2012年和2013年,绝不是终点更不可能是拐点。
T:作为价值投资的中国践行者,你获得了“中国巴菲特”的赞誉,但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最近有关“白酒股神话”破灭的讨论,又将你推上了风口浪尖,有人甚至断言,重仓茅台的但斌将不得不面临“成也白酒败也白酒”的命运。你会改变对白酒股的价值判断吗?为什么?
D:我从不承认“中国巴菲特”的赞誉,我在博客与微博里,一直强调我只是一个真诚、热爱生活的普通投资人。我们过去十年不仅只在茅台上获利巨丰,还在腾讯、张裕B、上海家化等等股票上获得了非常好的收益。最近也有人质疑为什么我们在茅台大幅下跌的情况下,净值还在上升?从净值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我们组合中其它选择的功力。我相信重仓白酒不会败,影响也是短期的,而短期的影响不会改变我们对白酒企业的长远价值判断。
T:你说过,价值投资的关键在于坚守。但这种坚守也引来了一些嘲弄,比如2008年股市崩溃时,在地产、银行等周期股的坚守曾让你很受伤。现在,不少在塑化剂风波之后选择离开的前茅台的“坚定持有者”,开始嘲笑“上甘岭上只剩你和美军作战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坚守的?价值投资一定要坚守吗?坚守的边界又在哪里?如果继续选择坚守,会不会担心成为你坚守的第二次滑铁卢?
D:2008年我们反思错误,我们认为周期性行业在经济危机中坚持是有很大问题的,高杠杆类企业常常会导致戴维斯双杀*面出现。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对能穿越周期的消费类企业应该重点关注与投资。2009年6月之后我们逐渐调整了思路,我们的净值也从低点上涨了约140%。另外,反思的还有估值与持有问题,这个我们在《2012年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工作总结与展望――玫瑰底与最漫长的牛市》中有详细论述。
T:不管是在茅台上,还是在广*上,当你所持股票遭遇市场的责难或者引发争议时,你都会挺身而出,说一些有利于这些公司的话,甚至为这些公司鼓与呼。有人认为,这是*股决定脑袋,作为利益相关人,你应当避嫌,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来影响市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D:不同意!正是由于是长期投资人,是股东,对企业比较关心,研究得比较透彻,知道一些问题的来龙去脉,才更应该在企业被外界误解的时候挺身而出,说出事实。但反对无中生有!只需要陈述事实,坦承事件的原委。
T:人们常说,知易行难,在投资领域更是如此。我们常常遇到“言必价值投资”的人,但真正践行这个投资理念的人却少之又少,而运用价值投资理念赚到钱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价值投资践行者,你认为在中国A股市场践行价值投资究竟难在何处?价值投资的根本逻辑在哪里?又应当如何践行价值投资?
D:价值投资的根本逻辑是找到与企业一起成长的共赢点。但在任何一个市场践行价值投资都难,否则就没有芒格说的“你看伯克希尔在全世界已证明如此成功,但模仿的人,为什么这么少?(大意)”,这可能与人性有关。坚持本身并不容易,一路上涨坚持容易,遇到问题坚持就需要很多深邃的思考了。
我说过有的人从来没有真正坚定过,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思考过。就像现在的茅台,在上甘岭上战斗的只剩我一人了,是开玩笑的话,但也符合一些实际情况,身边的许多原来信誓旦旦的茅台投资人确实在茅台最需要他们支持的时候都跑了。跑了也没有对错之分,想说明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投资人,持有一个好公司,坚持本身都是最难的事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铁杵磨成针,说的都是一样的道理。
T:去年上证综指跌到2000点左右的时候,您断言“玫瑰底”来了,并预言A股市场将在未来10年里发生一波波澜壮阔的慢牛行情。如果这波漫长的慢牛行情真的发生了,你最看好哪些行业?又基于什么样的逻辑?
一时间,所有指责都对准了这位2009年曾经的阳光私募冠军。
尽管罗本人依然乐观,并表示“一定会做起来”,但是,罗伟广在接到记者电话后没有多谈,他说因业绩不好,目前谈什么对公司都有负面的影响。
罗伟广曾向《投资者报》称,其选股逻辑是挖掘估值洼地,在估值基础上找处在底部的股票,再结合波段、热点与技术图形高抛低吸,持股周期上定位为半年左右的中线波段投资。
照此逻辑,2009年罗伟广赚了大钱。这一年,其管理的新价值2期、1期分别以193%、156%的总回报排在几百只私募基金第一、第二名。
2009年罗伟广“一鸣惊人”之后,做了很多人会做的事情——以大约一个月发两只基金的速度大规模发产品。
据Wind数据,2010年,广东新价值投资公司新成立14只新产品,加上平安信托委托的7只以及广东新价值与上海朱雀投资共同发起的一只产品,这一年共有23只新产品诞生,而从2007至2009年,新价值旗下总共只有7只产品。
私募圈人士认为,规模迅速膨胀,给投研工作带来难度,也成为其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资本市场,自信的膨胀本身就意味着灾难。
罗伟广称,自己最喜欢一些有争议的中小盘股,并发掘、等待其成长性的兑现,听起来有点像王亚伟的隐形股。
但事实再次证明,小盘股是一把双刃剑。2009年,广东新价值旗下产品出现在四只股票的前十大重仓股中,包括常山股份、延长化建、华芳纺织、威远生化,这些股票的共同特征都是低价股,2009年初,除了常山股份股价为5.82元,其余股价均在3元以下,这一年常山股份、延长化建涨了2倍、华芳纺织股价翻了4倍,新价值独门重仓股威远生化更是横跨2009、2010、2011年的大牛股,直到2012年二季度才全部撤离,虽然没有逃在尖上,也几乎抛在顶部。当然,这些都是高明之举。
然而,从2010年开始,新价值挖掘到的小盘股含金量并不高。2010年,由于基金数量增多,广东新价值旗下产品出现在14只股票的前十大重仓股,但除了上一年度就持有的华芳纺织和威远生化外,另外12只股票包括万家乐、发展、天保基建、万力达、劲嘉股份、爱施德、泰亚股份、蓝星新材、*ST珠峰、置信电气、爱建股份、新华锦,并没有给基金净值带来贡献,更可惜的在新价值2011年初清仓发展、万力达后,错过了两只大牛股,前者股价八个月翻了三倍,后者股价五个月翻了两倍多。
2011年,新价值又有了新宠——万家乐、太阳纸业、南国置业、爱施德、老板电器、康芝*业、乐凯胶片、光电股份,包括今年上半年,持有德豪润达、准油股份、南国置业、凯美特气、阳光电源、乐凯胶片,以及今年三季度持有同德化工、广弘控股、阳关电源和凯美特气,非但没有为基金带来超额收益,反而大多股价大跌拖累基金净值。
广东新价值操作最失败的股票是爱施德,该股从上市后持有,一直至今年二季度,坚持一年多亏损超过50%以上。
罗伟广认为,超额收益的条件之一便是估值比市场合理估值低一半左右,如市场合理的估值为25倍,出现了12倍估值的股票,这就说明存在着翻番的可能,如果市场稍热一点,翻番是很轻易的事情。
在罗伟广的投资框架内,25倍市盈率是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其在多个场合称,市场的市盈率以25倍为中轴线,乐观点为30倍,悲观点为20倍。他曾在接受《投资者报》采访时说,在15倍以下市盈率买,25倍以上市盈率抛出。
据统计11月21日至12月8日之间,上证指数在12个交易日上涨了567.6点,涨幅达到23%。其中受融资助推非银行金融20日涨幅超过70%,且一路上扬中间无回调迹象,短期累计的获利盘巨大,但在本周的几个交易日券商股却经历连续大跌现集体回落,上证指数也呈现震荡调整的态势。
对此,泰达宏利基金表示十几个交易日大盘的快速上涨,使得多空双方的神经都已经紧绷,再加上融资盘的情绪不稳定,使得指数的调整已成一触即发之势。此时资金面、市场情绪指标已成为影响短期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但从中长期来看,牛市的逻辑依然没有发生变化,周二市场的大幅下挫是让投资人重新恢复理性,重塑对市场的敬畏之心,慢牛思维依然是市场共识。
事实上,上周五,证监会公开提示中小投资者应理性投资不要盲目跟风炒作。而12月8日,中证登公司《关于加强企业债券回购风险管理相关措施的通知》,虽然该文件意在加强企业债回购风险管理,但降低杠杆风险的“导火索”却引爆了此轮股市高杠杆的隐忧。
12月9日上午,重要债券指数出现大跌,利用部分杠杆投资股市的偏债基金开始减仓应对此冲击,此后该趋势蔓延到其他机构。大成基金认为,中证登紧急发文,“债市黑天鹅”引发了债市避险情绪,无论股市还是债市都出现激烈的多空搏杀。然而,从资金面的角度说,在整个权益类资产走好的逻辑没改变之前,虽然市场的波动会不断加大,但是总体而言,放长远看,权益类市场在增量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能会在大幅震荡中盘升。
他们表示此轮市场行情有别于历史上出现的类似行情,主要特点在于此轮上涨有杠杆撬动,很多投资者选择向券商融资来买股票,资金效用被放大。然而,在市场水涨船高的过程中高位买入股票的融资资金的风险更加放大,一旦风向转变,融资资金蜂拥而出,导致被动平仓,利用融资杠杆的投资者可能面临很大损失。
上投摩根基金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除了整体流动性向好,市场对改革预期积极外,杠杆迅速上行是这次上证指数大斜率上行的重要原因。同样,因为市场波动加剧导致的降杠杆,也会导致市场大跌。市场的中期趋势并没有改变。本轮牛市行情从背景来看,是社会资金对权益类资产极低配置的一次修复。在市场表现上,则体现为大盘蓝筹板块的估值修复。
事实上,沪指站上3000点之后,公募对于行情走向的判断虽然仍是积极向好,但对于热点板块预判则出现了一定的分歧。在这波行情中券商及银行板块连续急速拉升,A股的牛市俨然已经成为了金融股的盛宴,金融股快速拉升大量挤压了战略新兴品种的生存空间,形成巨大的资金分流效应,大量资金从中小板和创业板中撤离,导致被视为经济转型领头羊的新兴产业成为资金集中抛售的对象。那么金融股单边上涨行情会持续吗?成长股是否还具备投资机会?
针对近期券商股银行股的剧烈震荡,众多基金人士均表示,将使得原先从创业板分流出去的资金重新回流,尤其是部分创业板个股已经出现深度调整或长期滞涨,而年末高送转、TMT板块年底估值切换以及进一步的收购扩张,将使得创业板重新成为市场关注的方向。
这就是艰难时事,我们生存的世界不再单纯,有信任就有欺骗,有真理就有伪真理。有利益就有流血,有人就有江湖。追求真理是有追求的人的最理想的追求,但他们会发现这条路越来越难走,因为他们要做的并不只是寻找,还要拨开伴随历史沉淀下来的、越来越厚重的迷雾。它的艰辛,足以让我这样没有追求的人,望而却步,以一生的代价去做这种努力,我做不到。可是,要在这世界上保持一份基本的清醒与独立,我想,至少,要具备一些基本的常识吧。
即使常识距离真理还很遥远,但至少能让我们尝试拨开最薄弱的迷雾,距离真相、距离真理更近一些,好在这混沌的世界中能勉强向前一步。况且,对于没有追求的我们,拥有常识,也只是我辈之人能勉强做到的事情吧。
一个专业投资者,在这个纷杂的市场中,保持一份清醒,保持一份独立,是在这个市场得以生存的保障。因为你所面对的永远是未知多过已知的世界,更恐怖的是,可能你所了解的,就是有人想让你了解的,而你不了解的,他们或许永远不打算告诉你。难道不是么?一家公司,无论它的公众责任感有多重,告诉你好消息,屏蔽坏消息,一定是它的本能反应。一个庄家打算跑路,一定是告诉你这家公司多么有价值,上涨的预期有多么迫切。一个打算再融资的公司,一定会告诉你我有了这些钱,你能多赚多少钱,而不是他们能多分多少钱。
一个打算调控什么的调控,一定会告诉你这个政策卓有成效,而不是回头我可以改改统计数字。即使是伯克希尔公司告诉你那些巴菲特的可口可乐、CEICO这些持有了几十年的股票,也是它想告诉你的,而一定还有亏钱更多的、持有更短的股票,它不想告诉你,所以才会有人陷入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投资的陷阱。为什么这么多人陷入了长期持有才是价值投资的误区,不就是因为有背后的手在无形的操纵,让你仅仅了解到长期赚钱的股票,而刻意忽视了其他的、本应是平行的信息么。所以你会发现,这样的世界,已经不能再奢谈真理了,一直有人在尽力的阻碍你走近它,因为一旦你走近,拿走的将是这些人的利益。那么,按我所说的,还是尽量从基本的常识中获取基本的那点自由吧。
我想,想要保持应有的常识似乎很艰难,但至少比追求真理要容易些吧。一是学习历史,二是注重逻辑,三是相信自己。历史永远是相似的,它不会重复,却可能会相似。所以让历史见证今天的现实,让过去做现在的镜子,就是所谓的资治通鉴吧。但同时也应该注意,运用历史的同时不要顺便落入唯历史的陷阱,发生任何事都要去找历史中相似的影子,再拿来解释今天,结果成了经验主义。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重逻辑。毕竟历史仅仅是相似,而不可能相同,这就需要逻辑来修正。如果简单点概括,历史是经验主义,而逻辑是哲学主义。
股票是怎么一回事?怎样才能准确的进行分析?
最起码要知道怎样交易吧,然后慢慢地熟悉各种线图……还有股市的基本运作、术语:股市和任何其他市场一样,是由买卖双方构成的,有的人想买,有的人想卖,这样就有可能达成交易,才能成其为市场。和其他市场不同的是,在这个市场上同一个人往往又买又卖,每一个手持现金和股票的人,只是因为对后市的发展看法不同,才有时买入股票,有时卖出股票。为了要说明是买入股票的人多,还是卖出股票的人多,就对这两种人加以区别,分别称之为多头和空头:多头:指看好后市的人,他们现在买入股票以待日后股价上涨时抛出。空头:指看坏(淡)后市的人,他们现在售出投票以待日后股价下跌时再行买入。而把对之有利和不利的消息分别称之为利多和利空:利多(利好):指对多头有利,刺激股价上涨的消息。利空:指对空头有利,刺激股价下降的消息。股市就是多头和空头这两种人斗争的结果。如果在一段时间内,多头占了上风,就是说,看好后市的人多,于是有更多的人买入股票,而卖出的人少,股价就逐步上升了。但是多头和空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股价的上升,多头也会成空头,也就是说,看好后市的人逐渐减少,而看坏后市的人逐渐增加,直到股价涨到某一个位置后,大多数人都认为股价不会再上升了,他们都准备卖出自己的股票,我们就说空头占了上风,股价也就随之开始下降了。随着股价的下降,空头也会变成多头,也就是说,看好后市的人又逐渐增加,而看坏后市的人逐渐减少,直到股价跌到某一个位置后,大多数人都认为股价不会再下降了,他们准备买入股票,也就是说多头又重新占上风了,股价又开始逐步上升。这样就完成了股市的一个循环,或者说是股市中的一个波浪。我们把股市中的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分别叫做牛市和熊市:牛市:指股票市场前景看好,股价不断向下跌,像牛抬着头向前冲顶。也叫多头市场。当然,这里牛市和熊市都是就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说的,至少也要有几个月的时间,主要是用来描述一种长期趋势。而在股价上升的牛市中,特别是上升了一段时间后,也同样可能有股票的短期下跌,人们称之为回档;而在股票下跌的熊市中,经过一段下跌之后,也可能有股票的短期上升,人们称之为反弹。如果在长期牛市或者长期熊市之后,这种回档或者反弹达到一定的强度,使得股价从多头转入空头市场或者从空头转入多头市场,人们就称之为反转。也有时,股价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趋势不明显,看不出股价是要往上还是往下走,而是停在某个小区间内上下波动,人们管这种时候叫做盘整(盘*)。一旦股份从盘整转入多头或空头市场,就称之为突破。当多空双方分歧大时,成交的数量就大,说明斗争激烈。多方力量大,股份上升就快,空方力量大,股价下降就快。在股市上人们常用一些形象化的语言来称呼买卖股票:吸货:指买入股票。出货:指卖出股票。建仓:指买入股票。持仓:指手持股票不买也不卖,待机行事。斩仓:指将股票赔本卖出。空仓:指将股票全部抛出。人们用“人气”这个词来形容买卖股票市场的兴旺程度,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有意参与买卖股票的人的多少以及买进股票的意愿强烈与否。股市的每一次较大或较长时间的升跌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它的反向运行。也就是说,原来上涨的股市要下跌,而原来下跌的股市要上涨。或者整个股市的变化虽然不大,但某一只股票也会从原来股价上升变为股价下跌,或者从股价下跌变为股价上升。这样每一次当股价从最高点向下落时,都会有人手持股票而无法以原价或比原价高的价格卖出;而当股价从最低点向上涨时,也会有人手持资金而无法买到价格较低的股票。我们把前面一种现象称为套牢,后面这种现象称之为踏空:套牢:指买入股票后股价下跌,如卖出将会赔本,这时持股人便不愿认赔卖出,而是持股等候股价再次下升。踏空:指由于股价上扬而使持币者未能买到低价股。有时也称资金在手而未能买到低价的股票为空头套牢或资金套牢,而把前一种套牢称为多头套牢或股票套牢。解套:股价回升而使被套牢的人能将股票不赔本卖出。股市虽说也是一种市场行为,股价的高低反映了供求关系,当供大于求时股价就下跌,反之就上升。但是它又有着极强的人为色彩,这是因为股市上存在着不同的客户,而每个客户又同时进行买卖两种行为,所以这个上的供求关系中常常有着很大的虚假因素。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把股民进行区分:散户:资金少,小量买卖股票的普通投资者。大户:手中有较大量资金,对股市大量投资,大批买卖股票的投资者。机构:从事股票交易的法人如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之类。庄家:指有强大实力,能通过大量买卖某种股票而影响其价格的大户。主力:指有极强实力,能通过大量买卖股票而影响整个股市的股价的特大户。但实际上主力往往是若干庄家的联合行动,由其合力造成对市场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简单地把股市上的各种力量理解为两方,一方是企图操纵股市波动的庄家或主力,常常由某些机构组成;另一方则是跟风的普通股民。庄家或者主力买卖股票时的方法和我们普通股民完全不同,因为同是搏取差价,而他们手持的是成千万、上亿的资金,如果他们买入某种股票时一次投入的资金太多,就会使股价上升太快,而原来愿意以较低价格卖出的人也会要按抬高的价格来卖出,这样就无法达到他们买入较低价格股票的目的了。所以他们在一开始买入时,总是在买进股票的同时又以更低和价格卖出一些股票,使股价无法上升。等他们已经买进足够多的股票,或者说手里握有足够多的筹码时,就开始拉抬股价。他们投入资金使股价节节上升,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愿意来购买这种股票。为了使这种股价上升得更“合理”,一开始时他们就要选择那些有潜力有题材的股票,这时更要煽风点火,火上加油。直到这种股票和价格上升到某个高度,市场的交投也充分活跃时,他们在卖出自己的股票,我们称之为“派发”。在这个时候,为了保持股价不下落,同时造成市场活跃的假象,他们在卖出股票的同时又买入部分这种股票,我们称之为“对倒”。因为买卖双方都是同一家,所以他们并没有什么损失,但是吸引来大量的跟风者。这时我们会看到买卖该种股票的人非常踊跃,但股价却不升反降。等庄家出货出的差不多了,就把手中的筹码一股脑抛出,这时我们就会看到股价一个劲地往下跌,止也止有住。这种情况我们管它叫“跳水”,指由于庄家抛售出而使股价一路下跌。这就是庄家操纵股价的三部曲:1、压低价格,暗中吃进;2、煽风造势,哄抬股价;3、高价抛售,获取差价。了解庄家操纵股的手法,是理解整个股市价格波动的关键所在。只有认识了这一,我们才不会盲目跟风,随时在波澜起伏的股市保持清醒的头脑。“炒股”这个词实在是非常生动贴切地描述了股票买卖是的这种现象。正是在众多庄家带领下,将股价“炒”得越来越高,不断升温。而我们要想在这个市场越热,头脑越要保持冷静清醒,不被各种假象所迷惑.
涨停板背后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来拆解一下,有些人舍命去想涨停板的底层逻辑,一只股票涨了10%,涨了20%就是涨停板了。你知道一只股票为什么会涨停... - 雪球
今天我来拆解一下,有些人舍命去想涨停板的底层逻辑,一只股票涨了10%,涨了20%就是涨停板了。你知道一只股票为什么会涨停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到底涨停板是谁打出来的:
首先肯定不是散户,因为散户没有集体共识,号召不起来群众资金,都是几手,几十手的,根本没有能力改变股价运行趋势,这时候怎么办,就需要一个带头大哥来给群众点信心,他可以是基金,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游资。
我们知道影响股价最直接的因素就是资金对吧?有钱股价就能拉起来,拉不起来就是钱还不够多,大资金带头拉出一根优美的上扬曲线,这时做短线的散户就蜂拥而至。
等到冲击涨停板时,关键时刻来了,上方巨大的卖盘需要下方买盘把它全部吃完,就需要动用大量的资金往里放,只有在封板的一刹那大资金是咬紧牙关往里上子弹,只有他把涨停板最后一个价位给吃完封住,其他各路资金才会一拥而上的。
不然就会树倒猢狲散,大资金在前面所做的所有铺垫,全部会功亏一篑,大资金失败的案例每天都有发生,看到那些冲高回落涨停,然后炸板了的个股,那就是大资金溃败的下场。
当然也顺道带着散户一起了,那为什么大资金如此执着于涨停板?
这就回到了刚开始我说的问题,股票为啥会涨停?先是因为制度,涨跌停板的制度是为了平抑波动,说白了就是限制个股单日最大涨幅,注册制之前每天涨停10个点,注册制之后每天涨停20点怎么样?照样有人打板。
如果A股没有涨跌幅限制,凭咱们游资的尿性能让它一天翻10倍,所以一只股票顶了天涨百分之20,但别忘了它是制度封锁了它的天空,才会到涨停板那里停了,但是停了并不代表上涨就结束了,只是今天结束了而已。
其二:一只股票能涨停,就说明它短期有三好才涨停,要么是行情好,要么是题材好,要么是有利好,大资金认可了一支股票后便开始扫货封板,号召大家一起推波助澜,目的都是为了第二天溢价,要么做个高开,要么继续涨,所以真正优秀的大资金他不会害怕散户跟盘多,他会知道散户集体共识的那个点在哪,然后在那个点上燃上一把火。
徐翔就曾凭借一己之力点起过股市全面反弹的火,堪称四两拨千斤的典范。
每次在光芒万丈时还能吸引众多短线资金,追随的背后,归根结底是因为稀缺二字,而大资金舍命去抢涨停板,是为了制造一种稀缺,从中赚取溢价,没有大资金每次舍命封板,就没有散户蹭车的机会,而没有散户给大资金推波助澜,更不能让大资金全身而退,所以公平的市场不存在谁孤立谁,大家都是唇齿相依,只不过在胜利果实摇摇欲坠时,比的是谁的刀快谁就收割!
我是小林,关注我,让交易更加简单,带大家一起深入了解市场最本质的方法,让大家在实战中有更多的实用技巧!
怎么判断一只股票是否有庄家?
对于散户朋友来说,股市里
【怎么分析股票背后的逻辑(深入分析股票涨停板,了解其背后的逻辑-股票频道-和讯网)】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