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股票2015年为什么跌(腾讯交出了最惨财报:增长停滞,盈利下降一半)
作者:“admin”
腾讯交出了最惨财报:增长停滞,盈利下降一半 另外一项指标也予以佐证。根据财报,腾讯2022年第一季度总酬金为292.29亿元,同比增长43.2%(高于员工数增长),据此推算,腾讯员工人均月薪资达
腾讯交出了最惨财报:增长停滞,盈利下降一半
另外一项指标也予以佐证。根据财报,腾讯2022年第一季度总酬金为292.29亿元,同比增长43.2%(高于员工数增长),据此推算,腾讯员工人均月薪资达8.4万。5,投资公司估值大跌,也影响了腾讯的财报。值得注意的是,腾讯这一...
腾讯股票从635元暴跌至105元
股价是跌的,但去年5月腾讯有过拆股,1股拆成5股。打个比方,原先一股500元,1股拆5股,拆完了变成每股100元。
A股高科技龙头跌的最多股票?
1 腾讯控股跌的最多2 腾讯控股作为A股高科技龙头企业,其股价下跌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如整体市场调整、行业竞争加剧等。此外,公司自身业绩表现不佳、财务状况不稳定等也可能导致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从而导致股价下跌。3 在当前高科技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投资者对高科技龙头企业的期望值较高,一旦这些企业的业绩出现短期波动或不如预期,投资者可能会选择抛售股票,导致股价下跌。因此,选择高科技龙头股票时需要综合考虑公司的基本面、行业前景以及市场情绪等因素。
买入股票时候问自己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这只股票跌了50%,我能接受么?我会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这个问题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帮助我们在头脑一热,心里想着潜在回报可能有多少,感觉马上就要发财了的时候提醒自己,糟糕的情况也很可能发生。
一只股票,哪怕在基本面没什么变化的情况下,短时间内上涨一倍或者下跌一半,都是很常见的。哪怕是苹果、腾讯、茅台、格力这样大家公认的好公司,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另外,这个问题还给我们一个提醒,是在决定买入之前,诚实地检查一下我们对这家公司的了解程度,以及研究够不够深入.
比如身边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他的朋友神秘兮兮地给推荐了某个股票,说接下来一定涨。当然这还算好的,有些人可能还会加入所谓的投资群、荐股群,交上一笔高昂的费用作为学费,然后发现这不过是一个骗*。
所以在这个时候,“如果这个股票下跌50%,我知不知道可能会因为什么”就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检查.想要回答出这个问题,要求我们对这家公司的各种潜在风险——包括行业状况、竞争*势、产品价值、公司治理等等,都要有相对深入的了解。过不了这关,我是不会允许自己买入一只股票的,哪怕是再多人觉得这家公司好也不行。
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简单概括成了一句话,叫做:我为什么要买这个公司而不买腾讯?
这里我并不是推荐你买腾讯的股票。这里的“腾讯”是个比喻,它代表着一类的公司,就是你自己相对最理解,最信任,跟踪和了解的时间最长,最有可能拿得住赚到钱的那类公司。换个角度说,它也是你的“机会成本”,是你每次想买其他股票的时候的一条基准线。
如果你真的想在股票投资,尤其是价值投资上有所建树,建议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
它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先把一家企业看懂,看透,长期跟踪,建立起超出常人的认知优势,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商业,理解市场,理解世界运转的方式……然后再把自己的能力圈慢慢扩展到其他领域、其他公司。而大多数人的做法反而是,对很多公司只做很浅的了解,然后买入一堆自己并不懂的股票,这样还不如去买指数基金。
所以,当你有了一个可靠的基准,当你找到了自己的“腾讯”,你在买入其他股票的时候就会更加谨慎。因为你知道比较深入地了解一个公司是什么感觉,自然就不会很轻率地把钱随便投出去。
另外,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附带的作用。这个作用可以用巴菲特的一句玩笑来总结:当你有40个妻子时,你就永远不会知道她们此时此刻都在干什么。
彼得·林奇也在书里说过:“业余投资者即使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最多也只能研究追踪8~12只股票,而且还要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才能找到机会进行买入卖出操作。所以,我建议业余投资者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同时持有5只以上的股票。”
如果让我来说的话,我觉得这个数字基本合理,即使稍微放宽一些,同时拥有6-8只股票,已经相当多了。而这个“为什么不买腾讯”的问题就能够帮助我们来筛选自己的持仓数量。
如果说第二个问题是在帮助我们检视投资标的的话,第三个问题更多地是从市场和博弈角度来看待我们的买入的。这个问题叫做:
当我买入一只股票的时候,别忘了同样有一个人正在卖出它,那么我比起对方多知道什么呢?我超越市场认知的地方在哪里呢?
显然,这个问题的难度比之前的更高,它要求我们在拥有超出市场认知的时候才能买入股票。对我来说,这个问题主要的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市场当前对某只股票的主要逻辑是什么,而在消化了市场主流逻辑之后,押注的市场上暂时没有演绎出来的点是什么。
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国内著名的私募基金经理冯柳的经历和观点都很有启发性。在一次公司内部和研究团队分享讨论的时候,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我不太擅长琢磨大方向往哪里走,这需要学习能力和对新东西的接受能力,这么多年,我很少独立做研究,因为不擅长……(所以)通常会把别人研究好的、我觉得有道理的东西全部列出来……思考涨的理由是否可延展,跌的逻辑是否可被化解。如果让我独立做研究,我很容易走偏,拘泥于一处走不出来。
例如在大家都抛弃医*股的时候,我能够在医*股最底部时看多它,这种选择对我是很容易的,前提是要把好的坏的方面都罗列出来。我喜欢做关注度很高的股票,因为关注度高,我能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对于关注度低的股票,我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而无从进行选择。历史上我自以为是的研究基本都是错的,选择则基本都是对的。
我们参与市场的时候,要听最强者的声音,尊重对手。跌的时候要听看空的人的声音,涨的时候听看多的人的声音。市场是不断交替的,多的理由和空的理由都存在,市场演绎多的时候,要记住那里还有一个空的理由,当多方的理由不充分时,就选择加入空方。这个过程中,没有我的研究见解,更多是我的猜测和选边。”
在我看来,冯柳的这种“少做研究而多做选择”的逻辑,就是把“充分了解市场每个阶段在想什么”这件事发展到了极致。
我们之前提到过冯柳的“弱者体系”,他说他会认为自己在信息获取、理解深度、时间精力、情绪控制、人脉资源等方面都处于这个市场的最差水平,所以与其非常深入地研究,不如等到市场把主要逻辑都呈现出来,他再进行选择。
虽然我们未必能够达到他这样的水平和境界,但这个思路的正确是毋庸置疑的:在买入一个股票的时候,我们应该了解整个市场对于它的主流看法是什么,而我们和主流观点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意见,这样之后,不管自己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都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行动。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是四个问题里最难的,因为它非常开放,可能性也很多,也非常难以预测。我们可能不仅要在买入的时候问自己这个问题,在持有的过程中也要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是:
再伟大的公司也会出现错误,那么这家公司犯什么样的错误是我可以接受的呢?
公司在发展历程中犯下各种错误的例子实在是太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想到一个李录在访谈时提到的例子。他说:当我们持有一个公司的时间比较长了之后,我们对它的了解,已经和初始买的时候很不一样了。所有权会对情绪造成很微妙的变化。中文里有个词叫“敝帚自珍”,就是这个意思。
他说,自己有一家公司,到2020年为止已经持有了22年。他对这家公司相当了解,包括对它犯的错误也很了解,最后感觉这家公司就和自己的公司一样。而这家公司在李录持有的期限内,一共有三次下跌了50%。但这笔投资还是让李录赚到了150倍。
后来记者问他,当时大跌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卖?什么情况下会真的去卖?
李录的回答是:“哪有不犯错误的公司呢?就像哪有不犯错误的人,都会犯错的,但这不是什么大问题。
跟优秀的人是一样的,所有错误都是让你变得更优秀的机会。所有的优秀公司都有这个纠错能力,如果它没这个能力,一定程度就完蛋了。”
所以我也总在想,如果我们真的想要长期持有一个企业,那么就要接受在这个过程中,这个企业一定会犯下各种错误,而什么类型的错误我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的错误我们不能接受,需要卖出呢?2003年的乐高,2013年的微软,2015年的李宁,2020年的波音,它们的错误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这些可能都需要我们的长期思考。
最后来做个总结。
你可能也发现了,上面的四个问题,总体的思路都是一个,就是在事情还没发生时,先为自己设置某种情景预案,把可能出状况的地方考虑到,并且想好应对方案,这样真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了。
本文摘自得到张潇宇的“个人投资课”
腾讯股票为啥跌
1.腾讯股价在短期内暴跌导致账面上市值快速蒸发2700亿元,主要是几个因素叠加共同作用的结果。2.作为科技股的龙头品种之一,腾讯的股价在近期的短时间大幅下挫,和市场投资者对于国内互联网平台企业受到反垄断监管预期有着较大关联。近一年时间里,蚂蚁金服上市事件,成为引发此次官方互联网平台企业监管的导火索。而腾讯作为近年来互...3.如果不考虑官方反垄断因素,腾讯的股价下跌也在这一时期内有着必然性。整体上,全球各大科技类行业巨头在2020年的行情里,均成为各国央行放水的受益者,其股价有着较大幅度的上涨。拓展资料:一、业务介绍1.QQ(每一天,乐在沟通):QQ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横跨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信平台。丰富的功能和趣味的玩法,让QQ成为中国年轻用户最喜爱的社交平台之一。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好友聊天、视频、斗图,用主题、气泡、挂件等个性装扮让自己与众不同,在这里结交趣味相投的新朋友;用厘米秀开启年轻人专属的个性化聊天模式;畅游在动漫、文学、手游的娱乐海洋里;体验QQ钱包带来话费充值、网购、转账收款的全新移动支付。2.微信(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2011年上线,微信,用一种纯粹的创新理念,为数以亿计用户的生活带来改变。综合即时沟通、娱乐社交和生活服务为一体的新移动生活方式在微信里逐步形成。用户可以通过发送语音、图片和文字信息实现多种形式的即时沟通;“摇一摇”及“附近的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社交体验;“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带动熟人社交;“游戏中心”及“表情商店”提供更多娱乐休闲生活体验;“公众平台”让每一位用户都能打造自己的品牌,也让更多的创新不断涌出;微信支付更是开启了移动生活的大门。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帐户数达到8.46亿。连接打造智慧生活,以互联网为媒介,微信从交流工具成长为连接各行业的开放平台,连接人与设备,连接人与企业服务,感受智慧生活。
腾讯控股三季度业绩超预期,但股价接近腰斩,后市会如何变化?
谢邀。腾讯业绩依旧保持稳步增长,股价出现腰斩的标志性事件是:2018.1.25焦点访谈《价值观不能游戏》。
虽然现在焦点访谈节目没有之前那么火爆,但是焦点访谈是政策风向标这点是不容置疑的,2018.1.25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后,腾讯股价于2018.1.29阶段性见顶。
随后一段时间,就有不少的腾讯股东都在卖出腾讯股票的新闻,毫无疑问这些大佬们对于政策解读比普通人强很多。。。。但并不是清仓式卖出。。。
上文提到:腾讯股价是阶段性见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腾讯、阿里这样的巨头未来会成为寡头。因为雄厚的资本就是他们最大的竞争力。大家都知道微信这一现象级产品就是腾讯内部竞争的产物。。。。。点到为止,本想扯些其他的,担心尺度太大,码字不易,谢谢点赞鼓励。
腾讯跌破303港元在B端的云业务腾讯占市场份额如何
以B端最重要的云业务为例,IDC报告一份报告指出,2017年,阿里占45.5%的市场份额,腾讯10.3%,中国电信7.6%,金山云6.5%。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在大盘持续下行的趋势前,腾讯公司的回购动作似乎收效不大。 10月8日,腾讯股票跌破300港元大关,报收于299港元,创下442天以来的最低位,单日下跌幅度达1.97%。 2017年第一个交易日,腾讯股票以187港元开盘。彼时没有人能想到,这家已经成为巨无霸的公司,股价仅仅一年时间即翻倍,2018年第一个交易日以407港元开盘,并节节走高至476.70港元,公司总市值超过4.5万亿港元。 彼时,腾讯公司市值对内超过了阿里巴巴,对外超过了Facebook,成为全球第五大市值公司,也是中国最为耀眼的科技公司。 2017年年末到2018年年初,“错失腾讯”成为资本市场甚至是街头巷尾的话题。深创投倪泽望称错过腾讯是深创投最大的伤痛,个人投资者也在网络上感喟没有入手腾讯。 高处不胜寒。2018年一季度后,腾讯面临越来越多的争议。公众质疑这家“投行化”的公司失去了内部创新能力。在版号停发的寒冬下,腾讯最为重要的现金牛业务游戏变现空间亦有限。 腾讯2018Q2财报显示,腾讯单季净利润出现了13年来首次同比下滑。以游戏来看,腾讯手游收入同比增长19%、环比下降19%至176亿元人民币;端游收入同比下降5%、环比下降8%至129亿元。 伴随着争议声的是股价的走低。6月21日,腾讯股价跌破400港元;10月8日,腾讯股价再度跌穿300港元。腾讯市值也由4.5万亿港元的高位回落至最新的2.8万亿港元,蒸发超过1.6万亿港元。中国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交椅,也因此让位于阿里巴巴。 一个可以对比的数据是,百度最新的市值为720亿美元。这也意味着,不到10个月,腾讯市值蒸发了超过“两个百度”。 腾讯正由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在新的业绩增长点上发力。国庆节前,腾讯公布了新一轮组织结构调整。腾讯新成立了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架构调整前,腾讯有七大BG(BusinessGroup,事业群),分别为CDG(企业发展事业群)、IEG(互动娱乐事业群)、MIG(移动互联网事业群)、OMG(网络媒体事业群)、SNG(社交网络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WXG(微信事业群)。 这个业务架构确定于2012年,腾讯由原有的业务系统制(BusinessUnits,BUs)升级为事业群制(BusinessGroups,BGs)。 6年之后,腾讯的业务架构开始受到诟病。腾讯联合创始人张志东在非公开场合也谈及腾讯目前的组织架构已经不适配云时代,期待“鹅厂人在ABC时代有更开放的技术信念共同推动鹅厂的进化”。 ABC时代,是指A(AI,人工智能)、B(BigData,大数据)、C(Cloud,云计算)为代表的产业趋势和技术革命。 新成立的CSIG、PCG面向B端,腾讯加大了B端业务决心。而此前,腾讯屡屡被讽“没有toB基因”。 承认与否,B端一度是腾讯的软肋,尤其是腾讯站在阿里巴巴对面的时候。以B端最重要的云业务为例,IDC报告一份报告指出,2017年,阿里占45.5%的市场份额,腾讯10.3%,中国电信7.6%,金山云6.5%。 腾讯云和阿里云的距离,不只是35个百分点。阿里云比腾讯云先行先试,率先成立独立业务对外输出。要知道,2010年当马化腾、李彦宏对云服务持币观望时,马云已经认定云服务会是下一个业绩增长点,阿里云多了时间窗口。 一位曾在阿里云工作过的创业者对第一财经表示,阿里云趟过无数坑才有今天,这些坑是竞争对手无可避免要走的。 8月初腾讯云因客户前沿数控所有数据无可挽回损失立于风口浪尖,被指责技术不过关。第一财经从阿里云内部获悉,同样的事故也曾发生在阿里云。只不过阿里云已经一步步走出来。 官方公布前,腾讯调整企业架构的消息已经不胫而走。但资本市场并不买账,投资者看到的仍是一条下行的股票走势。 值得注意的是,不独是腾讯,港股“新经济”今年表现一般。作为第一家同股不同权企业,小米10月8日报收于13.58港元,是上市以来的新低,较之17港元的IPO发行价跌去两成,单日跌幅达4.90%。 放到大环境来看,2018年1月末,恒生指数攀升至33484.06点的高位;10月8日,恒生指数报收于26202.57点,较之年初跌幅逾两成。 自2018年9月7日以来,腾讯已经连续18个交易日回购股票。只是大盘一路下行,回购动作似乎于事无补。投资者何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仍是未知数。
2015年6月19日,A股市场呈现千股跌停,请论述其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
你好你炒股的吗?
2014.5.14-2014.5.15腾讯怎么了,为什么股票大跌70%+
哥们这两天大盘都跌了大部分股票都是跌的
又跌5%!茅台突然不香了?那些年A股抱过的团,是怎么瓦解的?
华尔街见闻App是中国领先的金融信息和商业资讯提供商,为用户甄选国内和全球重要资讯,7*24小时全年不间断。
后疫情时代,经济走出低谷,通胀预期升温,货币政策收紧,种种因素导致市场情绪持续低迷。
来源丨华尔街见闻
牛年伊始,A股画风突变。
节前三连阳,加上假期海外市场上涨,让大家对节后行情充满期待。谁料到,节后开盘,A股冲高回落,变脸之快让人猝不及防,带头大跌还是茅台那些,曾经给人满满安全感的各行业龙头股。
3月4日,茅台一度跌近6%,收盘跌5%。巧合的是,上次茅台大跌,跌幅也是5%。
本想抱团白酒取个暖,没想到一盆冷水浇得心凉凉。茅台不仅是白酒龙头,更是过去两年来抱团股的代表,随着茅台跌上热搜,对抱团股的信仰也在崩塌,其余资金抱团标的也纷纷下挫。
茅台为啥突然不香了?!抱团股只是调整,还是彻底瓦解?目前*势还不明朗,各种解读铺天盖地,焦虑心慌迷茫,不如以史为鉴,看看A股历史上的抱团行情是怎么产生,又是怎么瓦解的。
什么是抱团股?
抱团是指机构投资者抱团。A股是著名“散户市”,投机气氛重,不过近十多年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逐渐崛起,影响越来越大,成为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
这些机构投资者,有着相似的决策框架、行为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英雄所见略同,总能发现业绩增速最高的板块,并逐渐调整到集中持股,从而导致抱团出现。
一般来说,机构持续加仓并持有一个板块接近甚至超过30%,可视为抱团。
在A股历史上,有过四次比较显著的抱团行情:第一次是2007年至2010年的金融抱团,第二次是2009年至2012年的消费抱团,第三次是2013年至2016年的科技抱团,第四次就是眼下的这轮核心资产抱团。
每次抱团都不是单边上涨,结束也不是戛然而止,总是在跌宕起伏中夹杂着纠结和犹疑。下面就让我们来细数这几段抱团行情从巅峰到衰弱的过程,来看看真正决定行情走势的到底是什么。
那些年A股抱过的团
(1)第一次抱团,2007年至2010年的金融抱团。
这是A股最辉煌的一段历史了,上证指数触底998.23后,飙涨至6124.04的纪录高点,至今未能突破,这背后金融股抱团功不可没。
这次抱团行情的伏笔在两年前埋下。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汇改,放弃与美元挂钩,人民币从此开启了近10年的升值之路,资本大量涌入中国。
外资踊跃,热钱泛滥,股市暴涨,随着货币和信贷快速扩张,金融板块的业绩也快速增长,2006-2007年翻倍增长。
金融板块在2006年的大涨坚定了机构持仓的信念,公募基金在那年底对金融的持仓达到了40%,2007年保持在40%以上,到2007年三季度,也就是上证指数冲6000点的那个季度,公募基金对金融板块配置最高达到48%。
就在大家以为抱着金融就能高枕无忧时,考验来了。08年金融危机来袭,金融板块首当其冲,非银金融全年下跌68%,抱团处于崩溃的边缘。
这时候,四万亿刺激计划横空出世,简直是雪中送炭。这么多项目要投,信贷再一次扩张,金融迎来新增长点,将要瓦解的抱团再一次迅速集结。2009年3季度,基金对金融地产的配置高达49.94%,接近一半。
但天下无不散的宴席,金融抱团在2010年散场了,当时发生两件事。
一个是社融不及预期,一季度增速甚至转为负值;另一个是食品饮料业绩迎来了爆发性增长,相比之下金融板块尤其是银行已经没有业绩弹性,机构于是用脚投票,开始从金融向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消费集结。
2010年二季度,金融抱团瓦解。
来见识下抱团崩坍的结果,从2010年4月到2011年7月,金融指数下跌20%,同期剔除金融的指数居然还上涨了2%。到2011年9月底,金融指数跌幅超过30%。
(二)第二次抱团,2009年至2012年的消费抱团
金融散场之后,消费迎来了它的大时代。
机构永远追逐业绩最好的板块。2009年经济危机刚过,大部分板块业绩还是负增长,而食品饮料和家电已经交出了两位数的增长。
按道理说,食品饮料需求相对稳定,吃的米,喝的水,用的油,数量不会有太大波动,那么业绩暴涨从哪来?答案就是涨价。
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眼前有几分相似。四万亿之下,流动性充裕,通胀回升,这给了消费品一个提价契机。食品饮料板块业绩高点都是出现在CPI+PPI比较高的时候。
通胀不断回升,消费业绩保持高增长,2009年三季度开始,公募不断加仓消费,到2010年三季度配置已经达到28%,超过金融成为第一大重仓板块。到了2012年一季度,机构配置比例达到31%,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段抱团行情中,白酒也是最受宠的,但最后崩塌也是因白酒而起。
2012年11月,白酒“塑化剂事件”爆发,酒鬼酒被媒体披露塑化剂超标,白酒板块瞬即暴跌。
但真正有杀伤力还在后头。
2012年12月,中共出台八项规定,遏制三公消费。白酒行业一下进入寒冬,高端白酒从供不应求到无人问津,价格暴跌。需求没了,业绩当然也不行了,对消费股的抱团开始瓦解。
消费股于是从“小甜甜“成了”大烂臭“,这一波抱团瓦解的后果是,随后一年消费股涨幅远远跑输市场其他指数。
(三)第三次抱团,2013年至2016年的科技抱团
消费覆灭之后,科技板块开始崛起,这一次主战场在创业板。
抱团大军来临之前,创业板正经历至暗时刻。2012年底,创业板成立三年之际,这是一个关键时间点,2009年创业板开板以及2010年IPO高峰的大股东要解禁了。业绩压力叠加解禁来袭,创业板从2010年最高1219点,跌到2012年11月底585点,跌幅超50%。
2013年开始,机构开始大幅加仓TMT行业,比例从7.4%迅速提高到24.4%,不过真正的抱团还没开始。
当时创业板业绩还有另外一剂催化剂,就是并购。
传媒公司蓝色光标另辟蹊径,开创了这种利润模式,通过投资并购,业绩突飞猛进,2013年年报录得了86%的增长。
这种“买买买”带动了一波并购热潮,成为创业板业绩的一股重要贡献力量,那时研究员去上市公司调研必问的是“公司有外延式增长计划吗”?
同时,随着4G建设提速,国家对互联网越来越重视,TMT风头盛极一时。到2015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对信息科技板块持仓达到35.43%,创下历史新高。
在资金抱团和两融配资的共同作用下,创业板指从1000点左右,涨到4000点,涨幅达到4倍,估值突破了100倍。
然而,那些成就你的也终将覆灭你。
2016年并购重组政策收紧,这对创业板来说,是致命一击,因为仅就2015年,并购对创业板业绩增速贡献就高达60%。
并购逻辑的破灭,加上移动互联网红利逐渐消退,创业板业绩增速迅速下降,TMT抱团行情瓦解。
每一次散场都留下一地鸡毛。
科技抱团瓦解后,创业板迎来了失落的3年,三年下跌54%。那些曾经辉煌的十倍股们,很多股价都是“脚踝斩”,跌幅超过70%的比比皆是。
(四)第四次抱团:核心资产
转眼来到当前这轮抱团,机构扎堆以消费+医*+科技为主线的核心资产。
什么是核心资产?定义依然是五花八门,简单理解,就是各行各业的领头羊,那些大市值、高增长的优质大蓝筹。
2009年至2012年的抱团崩塌后,消费沉寂了很久,到2016年,转机来了。
这一年,北上资金来了,同时一个崭新的概念开始在A股流行,那就是“消费升级”。2015年以“消费升级”作为标题的卖方报告只有60篇,到2016年,增加到270篇,而到了2017年增加到450篇。
消费的春天又回来了,从过去几轮抱团来看,真正能吸引机构的永远是业绩,而消费业绩回升的背后,和往常一样,依然是通胀。
2011年12月之后,CPI+PPI这个指标持续下行并持续保持在1%以下,到2016年7月开始负转正并持续攀升。PPI回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得涨价吧?经济改善收入改善,需求增加,得涨价吧。但“涨价”总归不如“消费升级”文雅。
2017年开始,机构终于达成了一致,开始大幅加仓食品饮料,比例从2016年18.3%到2018年二季度接近30%。
茅台是这一轮抱团的最佳注脚。从2016年1月195.51的低点,涨到年前的2627.88,五年时间翻了13倍。
每一次当你觉得涨差不多了,该见顶了吧,它总能又创下新高,直到你放弃质疑,坚信茅台的征途就是星辰大海,反正在A股,万事万物皆可利好茅台。
进入2020年,疫情爆发,业绩预期良好的医*板块,也成为了市场抱团的方向,半导体、新能源、光伏这些销量高增,需求乐观的板块也被机构集中青睐。
但过了个春节,A股就变天了,在茅台的引领下,抱团股集体遭遇滑铁卢,抱团行情就此终结了吗?
尾声
后疫情时代,经济走出低谷,通胀预期升温,货币政策收紧,种种因素导致市场情绪持续低迷。
这一轮抱团大跌与海外市场有大有关系。美债收益率快速攀升,上行速度超市场预期,引发投资者对估值的不安情绪。
对于机构抱团股,尤其是备受外资青睐的消费龙头股来说,全球宏观层面上的利率、流动性、通胀的影响越来越大。
美债利率的攀升不仅可能限制美股估值上行,也会传导至其他国家,导致高估值股票承受巨大压力,特别是在核心股票正处于历史高位的时候。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任何一次机构抱团行情,最终都会瓦解崩塌,但在真正瓦解前,会有1-2次假摔,只有把握住决定行情的真正因素,才能在跌宕起伏的市场面前,不至于那么迷茫。
回顾历次抱团行情,不难看出业绩为王,决定机构是否扎堆的,永远是一个公司或行业的赚钱能力,尤其是相对其他行业的业绩优势。
因此,当你要放弃抱团股时,不妨问问,业绩趋势改变了吗?而当抱团真正瓦解的时候,不要有任何抄底的想法。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腾讯股票2015年为什么跌(腾讯交出了最惨财报:增长停滞,盈利下降一半)】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