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经济学如何选择股票(怎样才能快速选到好股票?)
作者:“admin”
怎样才能快速选到好股票? 一个前辈,待有两只好股票,盈利1000多万,投入本金20多万元。他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好股票,不需要抢,没有人跟你争!” 这句话,如何理解?就是要持有稀缺属性
怎样才能快速选到好股票?
一个前辈,待有两只好股票,盈利1000多万,投入本金20多万元。他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好股票,不需要抢,没有人跟你争!”
这句话,如何理解?就是要持有稀缺属性,金融属性,流通属性。这三样,是投资市场,选股的硬核逻辑,投资就是买市场最优秀的企业,参与伟大的公司,享受伟大的生意,带来的成长红利。
现实里成功的人,来到股市里一般也混得不差。 现实里那些住着廉租房、老破小,平时骑共享单车的人来到股市里也同样不敢买那些业绩优良的高价股,他们嫌贵,只会捡那些破烂股, 现实中的惯性思维来到了股市会害死他们。
选股,有三个总结,分享给大家,也许对你有用,当然,或许对大多数人,没有用。
第一个总结:赚有钱的年轻人的利润。这个如何理解?就是产品面向年轻人,那么哪些人腰包里面有钱,你说做他们的生意,往往有不错的利润。这个群体,都是Z世代,他们喜欢的是超跑,机车,夜生活,顶级的数码发烧产品,一张显卡,可能够普通人一年的工资收入。
这些年轻人,背后的企业,都是利润丰厚,一个兰博基尼,一个就卖几千辆车,利润与卖百万辆车的比亚迪,相差无几。那些电子科技产品,盈利的产品,都不是大众消费,苹果手机,为什么利润高,真是靠单纯的卖手机?
第二个总结:赚有钱的中老年人的利润。这个如何理解?这个群体,事业有成,开始追求基本生理需求往上的消费,这个群体,利润最丰厚的就是烟、酒、*等,特别是有助于在房间里面雄姿英发的产品,以及社交属性的白酒,香烟……
这些中老年人,廉价的东西,不够衬托身份,开始享受生活,追求品位,讲究养生,烟,酒可以接受,但不接受廉价。
第三个总结:赚有钱的女人的利润。这个如何理解?妇婴用品,都是女人在消费,小孩子没有选择意识,他们会消费高档化妆品,医美,教培等。都是利润丰富的行业,当然也有门槛。
这些女人,不用为生活发愁,生活的空隙就是消费,高档商场,几乎都是卖她们的产品,从一楼的珠宝开始,一直到5楼,吃喝玩乐,都是这群人。
综上所述:
以上三个行业,里面的顶级玩家,都是好股票,但是,选出来不难,它们过去都是几十倍,百倍的涨幅,能否持有就是问题了,很多人要么不敢碰,要么拿不住,还是自己的认知思维驾驭不了,投资是有门槛,特别是好股票,更是门槛深,现实里面就与这些产品无缘,你怎么可能认同它们的生意模式。
这些生意,本身就不是给刚需,给90%以上的提供,属于你的认知边界外的东西,你不参与就正常了,但是你不参与,不代表他们就不是好股票,恰恰是资本市场,最受欢迎的企业。
前辈,持有的就是食品饮料龙头,从上个世纪,持有到现在,几十倍,近百倍涨幅了。不得不服气,都是行业核心龙头企业,当然,并不是都满足高端消费的逻辑,但是,大体上也是品牌消费。
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依据。谢谢点赞、关注,这样下次就会第一时间收到更新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股票在微观经济学的知识范文精选8篇(全文)
关键词:经济学理论;财务管理理论
经济学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1615年法国人蒙克莱田所著的《**经济学概论》一书中。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学理论越来越多,并且在蓬勃发展的经济驱使之下,出现了多种财务管理、经济管理方式,并且伴随着出现了大量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许多经济学者认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理论的源头是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来发展出来的,是微观经济学发展出来的一个重要性分支,因为它具有微观经济学中典型的微观特性以及应用性。现阶段“财务经济学”、“财务管理”等理论越来越多,并且关于这些概念理论的著作也越来越多。本文主要论述财务管理理论的整体历史发展历程。
一、经济学的整体发展历程
经济学在西方被称作“社会经济科学界中的皇后”,并且在出现之初,是伴随着**经济学这一概念一起出现的。然而通过笔者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发现,不同专家学者对经济学这一概念持有独特的看法。而在众多的经济学概念中,有两个概念值得关注,一个概念是美国著名军事将领马歇尔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日常生活一门十分重要的学问,他研究的是个人与生活保持着最密切关系的部分。”另一个概念是罗宾斯教授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学是从侧面研究人类行为的,也就是说研究各种手段和关系之间的一门具体的科学。”。而随着经济学不断发展,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经济学已经成长为一种总体的概念,即经济科学。
经济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十七世纪诞生以来到十九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是经济学诞生和初步发展的阶段。其实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在罗马等地就已经有关于商品经济的论述,而真正被当做一个独立的概念被提出,并且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是在1615年。紧随其后,古典经济学又被人们提出,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大量经济学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出,在这些学派中,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以及法国的萨意成为这一时期最关键的经济学者。另外,这一时期在德国和美国出现了与传统英国经济学完全不同的历史学派。
第二阶段: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一时期,是经济学理论百花齐放的时期。这一时期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广泛发展并且发展十分的训读,使得经济学说呈现出巨大的变化。主要变化表现有两个,一个是边际分析的方法以及关于价值的论说开始在西方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另一个变化在于历史经济学派不断发展,出现了制度学派。而制度学派的代表理论是马歇尔为主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理论以及制度经济学。而在这些理论中,最受到人们关注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因为它在二战之后被改作微观经济学。另外,凯恩斯主义则在二战后被该做宏观经济学,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宏观和微观学派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学理论框架。
第三阶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上个世纪末,这一时期因为经济高速发展,全球经济逐渐连为一体,成长为一整个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理论,例如货币经济学、公众选择学等理论。尤其是出现的新制度经济学,推动着经济学朝着纵深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第四阶段:自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一阶段的经济学呈现出一种现代化的方式,并且范围激光,包括着各种应用经济学以及理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不同课程的相互交融,使得经济学和其他学科高度融合在一起。
财务管理理论由两个大方面共同组成,一方面是财务经济学,主要是基础性理论,表现在经济学领域中主要是微观经济学;另一方面是应用型理论,主要是为企业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提供管理方式和方法的。而在财务管理理论中,许多概念都通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企业就是微观经济学说中所涉及的“生产厂商”,企业投资的规模以及整个资本结构表现在微观经济学中就是“均衡理论”。另外,管理中所涉及的各种管理效益以及时间成本等,都是从经济学中各种理性发展条件发展而来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财务管理理论是从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中发展而来的。也可以将其看做是微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所以财务管理理论指的是对财务进行监督管理,尤其是在财务整体发生失衡的情况下,通过采取一些关键性的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财务资源的具体使用。而之所以能够达到调横这一目的,是因为在这一个市场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还是宏观的手和微观的手,并且两者的目的都在于让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谓的财务管理学是微观经济学在企业领域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手段实现企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通过上文中的叙述,笔者认为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整个会计学理论和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的,其中经济学理论主要涉及的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理论内容,并且以现代化的统计学和概率学、运筹学内容等知识来完善整个财务管理理论。早在上个世纪末,麦根森就认为整个财务管理理论的框架是由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管理理论以及微观市场等多种理论组成的。而此后,韦斯顿则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主要是受到均值方差理论、期权理论等理论构成。但通过对上述所有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来看,这些理论并不是真正属于整个财务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而应该是与市场金融理论挂钩。
第一,莫迪格莱尼、米勒与资本结构理论。资本结构理论主要是探讨资金筹集和企业财务目标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假设没有税务、没有破产成本的条件下,企业价值和企业资本结构没有关系,企业股票收益期望值和债务对权益资本的比率呈正相关,企业债务成本与资产报酬率之间的差值越小,股票收益期望值越大。该理论后来成为现代企业财务理论的基础。
第二,马克维茨及其资产组合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是由马克维茨在1952年提出,其理论中利用了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及方差,之后他在原理论基础上不断完善资产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在于资产组合,根据投资商的决策合理配置资产,这是现代有价证券投资理论的前身。这就要求投资商要有独特的眼光,能有效识别市场上的投资风险,合理分配和组合资产资源。
第三,夏普及其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该理论诞生于30世纪60年代,是夏普参考马克维茨资产组合理论提出的,它弥补了资产组合理论缺乏量的分析这一*限性。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主要是对证券市场上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及其风险、均衡价格进行研究,重点在于两者的关系。该理论构建了日系数,可用来衡量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及风险最低。
第四,詹姆斯・托宾及其投资决策理论。詹姆斯・托宾在业界被奉为金融投资决策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不确定条件下各种资产如何选择方法。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理论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主要包括资本结构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市场效率理论等,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企业财务管理要充分利用经济学及财务管理理论,发挥财务资产的作用,获取最大效益。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郑玲.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23(06):53-57.
[2]丁玉仙.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4(08):179.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民办高校理论课
一、充分了解课程的特征与学生的特点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征。《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向学生介绍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构架和分析逻辑,并使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简单和典型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它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第一,内容晦涩。对于初学《微观经济学》的学生,该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是介绍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一方面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而该课程十分抽象。另一方面,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晦涩的内容很难让学生提起热情。
第二,研究方法多。《微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微观经济个体的运行规律和原理,主要知识点涵盖供需理论、弹性理论、效用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分配理论等内容,涉及很多研究方法,如实证与规范分析、均衡分析、数理公式推导、图表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在短短的32至48课时的课堂上要学习这么多的研究方法,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同样也对教师的总结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第三,数理知识要求高。《微观经济学》中会运用大量数理分析,比如在弹性理论中必然会涉及公式推导,在成本理论中必然会涉及数理公式和图表分析,等等。这对于像西安外事学院这样级别的本科生而言,数理难度较大,增加了该课程的学习难度。
(二)授课对象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习的自制力弱。民办高校的学生普遍都是在中学求学阶段就表现出学习上缺乏自制力。面对大学求学阶段中艰涩的理论课,他们很难有良好自制力集中精力听45分钟课。如果学生不能精力集中,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容易唱“独角戏”,这一点一直让从事一线微观经济学的教师感到十分苦恼。
第二,社会参与意识强。很多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家庭有能力和意愿支持他们在校期间从事一些小规模经营活动,有的学生会投资股票、购买基金,有的学生在校期间经营一些实体小店或开网店,对现实经济社会的热情超过课堂上的热情,他们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目的与其他类型的学生大有不同。
第三,数学基础较薄弱。商科类的大多学生都是文科生,他们在中学求学阶段的数学基础就不理想,更不用说《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基础要求是高等经济数学,看到课本上大量的公式和图表,他们都会感到恐惧,因而从一开始就缺乏对该门课程的信心。
第四,求学的目的不同。民办高校大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甚至有的家庭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为其想好毕业后的出路,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和家庭的求学目的不单纯,导致学生基本都是为了文凭才来上大学,一般都是学校里较难管理的学生,甚至这样的求学态度还会在学生中有传染性,给教师的教学和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都造成很大的压力。
(一)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论课堂讲授中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一点很重要。这一环节能带动学生进行主动思考,也能让沉闷的课堂欢乐起来。例如在讲影响需求的因素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影响因素有“收入”、“其他商品价格”、“偏好”等,学生就未必会思考这些因素究竟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如果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以亲身经历考虑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对某商品的购买行为,那么学生就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也会发现原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就在自己身边,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遥远和深奥。
(二)教学中引入案例,解释要深入浅出。多年一线的教学实践证明,枯燥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引入案例有良好的效果。教师在讲完某个知识模块后,提出与该理论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鼓励大家表达观点,最后再加以总结。例如在讲到“弹性理论”时,提出为什么我们平时见不到盐做促销,让学生讨论什么样的商品可以进行薄利多销。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弹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加入案例讨论环节时,教师要注意所选的案例要贴近实际,让学生容易理解,避免复杂的案例,能够说明问题即可。另外,也要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的讨论。如果学生讨论中发生偏题,教师就应及时纠正并给予引导;如果能进行分组讨论,并对积极参与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奖励,案例教学会更受学生的欢迎。
(三)改进教学手段。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有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有的教室巨大的投影幕布完全遮挡黑板。这种纯粹地依赖多媒体授课方式,虽然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更多的信息量,但是学生会如走马观花般仅仅是看着画面频繁变化,不容易做到前后连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建议先进的教学手段和传统的黑板教学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衔接前后知识。其次,通过播放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与所学知识点串联,也是不错的方式。教师讲完理论部分,可以利用十五分钟左右的时间截取视频中的重点部分给学生观看,如《财经郎眼》、《经济半小时》等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大家结合视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就视频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加强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类型的微观经济学进修班和研讨会,与其他教师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系统而深入地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了解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进展情况,学习名师的教学方法技巧,交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心得。
(五)考核方式灵活化。目前民办高校的期末考核方式基本是分为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为了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为了改变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是为了期末考试才学习的态度和方式,在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的占比上可以做适当调整,比如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各自占比百分之五十,在试题的内容上也可以做适当变化。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缓解期末笔试考试的压力。在期末考试试题内容上应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增加分析讨论题和计算题的分值。
(六)教学管理部门需要改进。《微观经济学》是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如果要求教师在50课时以内讲授全部的知识模块,那么难度是较大的,讲课必定是仓促的。但是很多高校对该课程的课时都在逐渐减少,导致从事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也难有时间和精力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和讨论,难免使学习陷入无趣和繁琐。
再者,教学管理部门应尽可能地为一线教师提供外出培训或研修的机会,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在经费方面的大力支持。该论文属于2013陕西省精品课程《微观经济学》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实验教学方法经济学风险偏好一、引言
经济学是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学习并掌握经济学原理对于学生认识现实世界和解释经济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学理论较为客观抽象,其内涵难以被学生深刻理解,如何利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经济学原理是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经济学被视为建立在演绎和推理方法基础之上的思辨性哲学,而不是在可控实验室中进行检测的实验性科学,导致经济学的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提升。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发表了开创性论文“竞争性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之后致力于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探索,建立了用于经验经济分析尤其是可变换市场机制的实验室测试方法,并将其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经济分析中。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弗农・史密斯,标志着实验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已步入主流经济学的舞台。从课程讲授角度来说,实验经济学的出现为经济学的教学开拓了新的模式,是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思考周围世界的一种有效方法。
一般地,实验经济学是在挑选的受试对象参与下,按照一定规则以仿真方法创造与实际经济相似的实验室环境,不断改变实验参数,对得到的实验数据分析整理加工,用以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及其前提假设、发现新的理论、或者为一些决策提供理论分析,所做的实验具有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基于实验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学的探索和研究中来,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事实上,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很多美国大学早已将经济学实验列为经济学本科教学内容,以参与式的经济学实验教学作为传统授课式教学的补充。在我国,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成立了经济学实验室,实验教学方法开始付诸实践。尽管实验教学方法逐步应用于经济学课堂,但详细阐述一项经济学实验过程的文献较少。本文将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风险偏好”实验为例,对此项经济学实验的目的、设计和结果讨论加以分析,为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提供一个借鉴。
按照消费者行为理论,人们在面对风险进行投资决策时,不同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是存在差异的。根据投资主体对待风险的偏好态度,将其分为风险回避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如果面临确定收入和具有相同期望值的风险性收入两种选择,风险规避者更偏好确定性收入;对于风险中立者来说,二者是无差异的;而在风险偏好者看来,即使风险性收入的期望值小于确定性收入,也可能会选择风险性收入。传统经济学教科书假定,多数理性经济人属于风险规避者,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行为经济学摒弃了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不同类型的主体对待风险的态度是有差别的,而且处于不同的环境下,风险偏好可能会发生逆转。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投资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股票买卖。当股市存在大量机会时,有些人愿意冒风险大胆投入,有些人则会相对保守;同样,当股市大幅下跌时,有些人会果断止损,而有些人则会继续持有等待机会。上面列举的不同选择,都源自人们对风险的不同偏好。了解一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将有助于认识和解释个体行为决策的原因。而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实验方法分析风险偏好,一方面能够帮助同学理解现实投资决策中出现的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实验过程的参与让同学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风险偏好类型,从而激发经济学研究的兴趣。
风险偏好实验的根本目的在于验证以下三个观点:第一,尽管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却会做出风险偏好的选择;第二,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间(例如,均属于风险厌恶者)也存在差异,即风险偏好和厌恶的程度各不相同;第三,周围的环境特别是他人的选择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变化。
“风险偏好”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热身实验和分组实验。通过热身实验,检验观点一,即不同条件下风险偏好不同;分组实验证明观点二和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选择模拟股票交易市场的经济实验室,以便将学生们带入情境,让他们真正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各小组成员视情况进行人员分工,主要角色有决策者和记录员。
假定参与实验的班级共33人,在将同学们进行分组之前,为调动全员参与的气氛,由老师作为主持者,同时挑选5名学生辅助老师充当记录员的角色,首先集体进行一个热身实验:设想这样一个场景,假定参与实验者是一个有责任心的投资人,现在需要对一个项目做出投资决策,我们已经知道选择该项目可能有两种结果:A.你一定能赚10000元;B.你有80%可能赚20000元,2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
在此种假设条件下,实验者会作出什么选择呢?选择A、B的同学分别举手,尽量使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不允许弃权,统计人员按选项分别统计人数并记录。
如果参与人身份不改变,投资项目也不改变,但是学生们要被告知结果发生改变,投资项目的两个可能分别为:A.你一定会赔10000元;B.你有80%可能赔20000元,20%可能不赔钱。
同样,让每个参与实验者做出自己的选择,统计人员进行结果统计并做好记录。经过统计分析之后,老师大致可以判断出学生风险偏好的倾向。具体地,第一个实验中选择A的同时偏好确定性盈利,选择B的同学则偏好不确定性盈利,实验结果可能是多数参与者选择A,说明多数人处于收益状态时,往往是小心翼翼、厌恶风险的,害怕自己失去已有的利润。第二个实验中,选择A意味着偏好确定性亏损,选择B则代表偏好不确定性亏损,实验结果可能是只有少数人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大部分人愿意选择风险性较大的B。也就是说,处于亏损状态时,多数人会极不甘心,宁愿承受更大的风险赌一把,以追求更小的损失。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可以完成后面分组实验中的成员分组问题。在两次选择中,能够根据结果区分出三类行为个体:(1)都选择A;(2)都选择B;(3)一题选A一题选B。根据结果,三类人群分别代表着风险规避、风险偏好和风险中性。将每一类同学进行大致的平均分配,进入到分组实验的三个小组中,保证每个小组中有11人。分组的原则是:每个小组中都存在不同风险偏好类型的学生,差异越明显越好,以便于进行对比实验。
经过简单的热身实验后,同学们对“风险偏好”实验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会大大提高。进一步开始进行分组实验,33个同学均分为3个小组,每组11人,指定1人为记录员,其他10人为实验决策的行为主体。三个小组分别位于教室的三个方向,中间为老师统一组织实验的进行。在每进行一个小组实验时,参与的同学除了做出决策外还要进行相关的记录,这里的记录并不是像记录员一样记录每个决策者的决策行为,而是记录自己做出决策行为时的内心变化,以及对其他决策者决策时的内心反应。实验参与者的记录作为实验课的笔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笔记,因为融入了更多的自身对于风险偏好的认识和理解。在每一组实验结束后,还要设置针对实验的提问、讨论与讲解环节,期间多鼓励学生发言提出问题,与普通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不同,基于实验过程的参与式教学将会给学生们自身带来更多的体验,无论是对实验的各个环节,还是对风险偏好理论,都会有更为深刻的感触和理解。
分组实验将对三个小组成员分别进行两组实验: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同时决策的实验中,每位参与者都被分给10000股现价为7元的A股票,其中5000股以6.5元买入,另外的5000股以6.8元买入。有序决策的实验中,给每个同学分配现价为10.5元的10000股B股票,5000股以10.1元买入,5000股以10.6元买入。为了保证学生对所持有股票的真实感和可控制感,每人发十张卡片,每张卡片代表1000股,同时记录着买入价。
准备工作就绪后,分组实验开始进行。老师给出五次价格,一定要保证每次出价的秘密性,除老师之外的任何学生都不知道具体价格。每次出价后,学生自行决定是否要将自己手中的股票卖出和具体成交量,且规定只允许卖股票而不允许再次买股票。在同时决策阶段,每个参与者同时给出自己的决策,即在老师宣布股票价格后马上拿出相应数目的卡片做交易,记录员做相应的记录;在有序决策阶段,每位参与者按照座位顺序依次做出决定,要保证每个参与者掌握之前所有决策者的决定,以此来考察对风险偏好态度会不会受到不同行为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表1分别给出了同时决策和有序决策的实验记录卡片:同时决策阶段,老师给出的五次价格分别为7.2元、7.5元、6.8元、6.5元、6元;有序决策阶段,五次出价分别为11、11.5、10.6、10.1、9。为了让学生感觉到是在进行两次实验,所以两阶段的买入价和卖出价完全不同。但实际上,两阶段实验的价格走势是一致的,都为先上升后下降,这样有利于将两阶段情况进行对比,考察有序决策情况下,参与者受到其他同学影响,是如何改变自身卖出决定和成交量的。
在两组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表现出了极大地参与热情,认真地按照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了此次实验的质量和结论可靠性。下面,将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通过热身实验,我们发现:面对确定性收益和风险性收益,大多数同学都会选择确定性盈利,与行为经济学中前景理论的“确定效应”相符;而在面对确定性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大多数同学偏向于“赌一把”,即前景理论中的“反射效应”。很显然,传统经济学教科书所描述的“理性人假设”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成立的。
我们还发现,一些在热身实验的第一个环节中表现出对风险偏好,即选择获益更多的不确定性收益的个体,第二个实验却选择了确定性损失选项,并不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去赔更多的钱;同时,部分在第一个环节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个体,在第二个环节做出了风险偏好的选择。
显然,热身实验证实了观点一,即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并不是固定的,虽然多数人是风险规避者,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反而会追逐风险。
先考虑同时决策阶段。第一次老师给出的价格7.2元高于买入价,不同的行为主体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决策:一部分同学选择抛售全部股票或是部分股票,属于“见好就收”的偏风险规避者;另一部分同学可能预期股价还会上涨,所以继续持仓,这些同学具有一定的风险偏好倾向。当老师第二次给出了更高的报价后,仍保持满仓的同学明显减少,大部分参与者选择抛售一部分或是全部股票,说明多数人偏向于“确定性收入”。后三次股票报价逐渐降低,当第三次出价6.8元时,仍然持仓的同学抛售的股票数目很少,他们认为这只是短期震荡,股价还会上扬。但是,当第四次报价进一步下滑,甚至低于买入价时,一些参与者大量抛售股票以“止损”。当第五次给出的价格只有6元时,仍然选择持仓的决策者很少,这部分同学的风险偏好倾向最为强烈。
再分析有序决策阶段的情形。在有序决策的实验中,出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顺序排在后面的参与者发现前面的同学在股价为11.5元时做出清仓决策后,对自己的股票是否还要大量持有产生了明显的迟疑,甚至会向先决策同学询问缘由,进而可能会改变最初的决定。还有的一部分同学发现后决策者大部分做出和自己不同的选择后,会影响到下一轮决策。与同时决策相比,有序决策条件下同学们的股票持有决定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掌握了其他参与者的持有信息导致的。
经过分组实验的同时决策,能够验证观点二,即对风险持同一态度的主体之间其程度也存在着一定差异,有些同学风险偏好程度较强,有些则较弱。而有序决策实验恰恰证实了观点三,即周围的环境会对行为主体产生影响,使其风险偏好程度发生改变。
一直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限制,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始终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根本性的改观。本文以经济学的风险偏好原理为例,通过实验目的、实验设计与实验结果的阐述,探究了实验教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在实验准备和进行中,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了实验规则,能够严肃认真地完成每一个步骤,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愿意作为行为个体亲自在实验中发现和检验经济学原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理论知识。从信息反馈来看,参与式的实验型教学模式让同学们感受到了经济学的魅力和学习经济学的乐趣,在更加牢固地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对经济学的研究热情,取得了远比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更好的效果。
尽管目前一些国内高校开始意识到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尝试建立不同类型的经济学实验室,但是如何在经济学课程中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探讨和实践。一方面,众多高校应该不断加强经济学实验室的建设,保障完备的教学实验设施,完善实验教学内容的研究、开发和实施工作;另一方面,不能让经济学实验教学仅仅流于形式,切实以学生的需求为本,紧跟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前沿内容,将最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理念和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
[1]SmithVL.Anexperimentalstudyofcompetitivemarketbehavior[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62,70(3):111-137.
[2]SmithVL.Microeconomicsystemsasanexperimentalscience[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82,72(5):923-955.
[3]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7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高鸿桢.实验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5]西奥多.C.伯格斯特龙,约翰.H.米勒.微观经济学实验(第二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曼昆将这本书写得很浅显,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为初学者而写的。所以很多概念会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说。书的整体结构非常科学与完善。每一章一般的结构是:引文+主要内容+新闻摘录+即问即答+内容提要+关键概念+复习题+问题与应用。由浅入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为用服务,解决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成为可能。曼昆还喜欢引用简单的图表,虽然只有简单的直线和斜线,但对于有简单数学知识的人来说可以比较形象的说明理论。
文章从经济学的十大原则入手: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而放弃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5、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式。7、**有时候可以改善市场的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当**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会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的短期权衡关系。从而指出经济的一切原理或推演均源于此。而就结构来看,前面七大原理阐述了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人们之间如何相互贸易。像这样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领域叫微观经济学。而接下来的三大原理描述了整个经济运行的轮廓。当然,在这些概念中,我们也得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经济学分析结论,例如由于粮价的低弹性,科技进步带来的农业发展往往却牺牲了农民的利益;又比如,无论商品税收是向消费者还是向生产者征收,其最终成本的转嫁结果是一样的等等。
然而,《经济学原理》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人的解读。在分析经济时,首先要研究人,人的位置被放在主导地位,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人的习俗、习惯和民族心理都是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地域的不同,经济不同;施行经济政策时,需要因地制宜。书中谈到教育,谈到工业对工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指导的意义。比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人工资过低,他就无法给下一代更好的教育,他自身对**权利和文化艺术的无知,又影响后代的茁壮成长。陷入穷困的循环,而少有才俊之士的出现。这就要求**,施行良好的福利政策,给工人更多的自由时间,让他们对自身技能和社会生活更多的追求。
书中另一个特点就是所举的例子很好懂,一个例子可以贯穿整章,甚至几个章节,将相关的概念都用这个例子引出。让读者的感觉就是似乎将自己想象成例子中的主人,帮他分析各种经济问题,当然问题层出不穷,所涉及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复杂。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每解决一个问题,都会遇到许多经济学概念,分析的过程也就明白了这些概念,在得到结果时也会有惊喜,原来自己也可以解决经济学问题。而当整个过程结束,在你回想时,又会赞美这迷人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曼昆不愧为最年轻的哈佛终身教授。
经济学是一门通用学科,大到国计民生,小到居家过日子,都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治大国若烹小鲜是经济学很好的诠释。
1、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通俗易懂,没有那么高深的数学内容,很适合大众去看看。对于喜欢经济学的人,或者想了解基本经济状况但是没有强大的数学背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值得读的。此外,这本书还有比较多的现实中的案例,帮助你理解。我建议先通读一遍,然后再细读。这样就能把自己的思路变得清晰。
2、读完曼昆的书再来看国内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就觉得并不是神坛人物。关键在于自己能否通过学习和联系来加深自己对于经济的认知。十大原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明白了生活中许多有趣的现象。本书通俗易懂,适合任何人来阅读!
3、这本书的分析思路十分明晰,对于自由市场的福利分析、**干预、卖者的市场该机构和消费者行为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真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是这个道理,原来是这样的分析思路!走过这一步,更加感觉读书如学走路,看高级前还是先把初级读物消化好。
4、曼昆的这套书,前后看过很多遍了。很深入浅出。哈佛商学院的必用教科书,也是北美很多商学院的教科书。其出色在,用非常生活化的语言阐述了同类语言用晦涩语言阐述的同样课题。此外,细腻地结构了宏观和微观领域,让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入微地了解经济的各个领域,也有了更好的宏观把握的基础。
5、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微观经济学,可以说这本书层层深入讲述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深入浅出,让我不知不觉被吸引,从到手到读完几乎每天都要翻上一翻,即使之前在读最喜欢的IT书籍的时候也不曾这样。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许多身边一直在进行却未关注和总结过的东西,难得好书,翻译也不错。
6、这是一本所有人都应该去读的书,也是一本值得所有人去读的书,更是一本大家都能读懂的书。作为业余人士,第一次有这样一本专业著作能让我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或者工具书而读懂,甚至开始喜欢上经济学。它不是一本多么深奥,或者有多大成就的理论著作,但绝对可以称之为经典,因为,它把看似深奥难以理解的经济学推向最普通的大众读者。
作者:孙旭东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投资者弄清楚如何活用财务指标和怎样看透会计数字。作者根据大量真实的上市公司公开财报数据,详细讲解了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偿债能力、毛利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财务指标的计算、应用和分析重点。书中还结合具体例子,示范了如何客观看待各类会计数字,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作者:李易斯・布雷厄姆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谁是约翰・博格?他被《财富》杂志评为与沃伦・巴菲特、格雷厄姆、乔治・索罗斯齐名的20世纪四位投资巨人之一。他是世界第一大基金管理公司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与董事长,这家基金公司旗下管理着超过9500万美元的资金。他是指数基金的缔造者,正是他所创造的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在这些光环之下的约翰・博格还有着另一面,他在1991年的年收入仅为260万美元,甚至不能与主动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相提并论,人们称他为“基金行业的圣徒”。
作者:格莱金・摩根森/约书亚・罗斯纳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纽约时报》财经记者格莱金・摩根森和从事金融顾问工作的约书亚・罗斯纳,凭借多年的经济金融行业工作经验和阅历,以2008年开始的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为描写对象,以房利美公司作为一个叙述主体,对整个金融危机的潜在根源和变化过程做了全面的梳理,而且还有两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它逐步指出了那些因为鲁莽行事加剧经济危机的管理者们的失误;二是它将此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关键事件联系起来,全方位探析导致经济危机的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
作者:张化桥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最近一两年,股市风雨飘摇,评论员、分析师和投资者不断惊呼:“超跌了,见底了!”可是股票继续下跌,不少股民暗自垂泪,究竟如何避开股市的地雷?张化桥继续敢言作风,在新作中大胆揭示各类投资陷阱。他认为,股市遍布的三种地雷,分别由上市公司、**和股民埋下:上市公司做假账,报喜不报忧;**或纵容,或给予企业单次的补贴优惠等等,都埋下了陷阱。而股民过分自信、不做足功课、投机取巧,也无异于自设陷阱,最后必误踩地雷,遍体鳞伤。作者凭借十多年在股市的经验,在本书中详细分析如何识别及避开这三种地雷。
作者:卡门M.莱因哈特/肯尼斯S.罗格夫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内容简介:用定量的语言讲述了以各种面目出现的金融危机的历史。想传递的基本信息很简单:我们曾经经历过。无论最近的金融狂热或金融危机看起来多么与众不同,都与其他国家或过去时期所经历的危机存在极多共同之处。有了何其相似和不乏先例这种认识,就使得我们朝着完善全球金融体系迈进了重要的一步,使我们能够降低未来危机的风险,也能更好地在危机来临之际妥善应对灾难。
(一)《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教辅《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以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为教材。《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国外教辅有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和《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国内教辅有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厉以宁《西方经济学》,高教出版社,2002年版等。
(二)《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目标《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是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64学时,开设一学期。本课程以应用为目的,服务专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利用西方经济学知识为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以提高分析、解决专业和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学好与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能够根据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对市场供求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预测;初步具备辩证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社会经济现象和具体问题。
(三)《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内容《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采用先学习微观经济学后学习宏观经济学的阐述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重要内容和方法。介绍和分析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分配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等,对于西方社会中失业与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经济增长、经济周期与波动、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开发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平衡等问题。
(四)《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方式《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采用理论教学、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合作式教学,把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实践紧密结合,在分析经济实例中阐述经济理论,用经济理论来解释经济现象,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真正体验到经济学就在身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并具备一定的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力。
(五)《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考核方式和要求《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是考试课,既要注重基础理论与知识的考核,又应注重理论与知识的应用能力的考核。考试范围涵盖主要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理解、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如学习态度、平时作业、专题讨论等(专题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程内容选择讨论题目,在讨论前要做好发言准备,在讨论中提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期终考试成绩占70%。《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考核要求学生着重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着重能理解图形。图形是本期教学难点。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懂得图形。图形并不要求死记,但必须看懂和理解。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图形,会识图,绘图[3]。要求学生能重视运用西方经济学原理分析现实社会的经济问题。特别强调原理的运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基本原理进行简单的经济学分析。
二、《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内容多《西方经济学原理》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组成。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厂商和市场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为对象,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价格理论为中心理论,以个量分析为方法。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的科学,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以收入理论为中心理论,以总量分析为方法[4]。《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逻辑严密,图形公式,数理模型多。详见表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比较。
(二)《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内容深《西方经济学原理》是高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根据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的设定,本课程大都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和学习。由于大一阶段很多学生没有学习过高等数学、微积分、统计学等知识,在接触《西方经济学原理》时普遍会觉得本课程很抽象、很晦涩、很难学、很难理解,会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产生抵触情绪,认为学习《西方经济学原理》是听天书,难于上青天,在这样的恶性学习情节和学习环境的循环下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学到最后收获不大甚至是学无所获。
(三)《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课时数有限不同的高校在制定学生《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教学计划课时数会有不同,有的仅36个学时,有的是48学时,有的是52学时,有的是60学时,有的是64学时,多点的也就80个学时。《西方经济学原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着实很多,然而课时数却很有限。多的教学内容却没能和多的课时数相匹配,有的高校甚至还在压缩《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课时数,《西方经济学原理》面临着相对多的教学内容与相对少的课时数之间的矛盾问题。
(四)《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方法单一传统教授《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就用黑板、粉笔加教科书的模式来给学生讲课。教学内容本来就多、深、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在遭遇这种“冷酷”“老套”的教学方式就使得学生听课更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针对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对《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固有深奥、抽象、晦涩、难懂的认识,为了在教学效果上有突破,实现本课程的有效教学,根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和程度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从一开始在给学生讲授本课程时我就给学生抛砖引玉,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经济学?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学习经济学对我们有什么益处?经济学,又称经世济民学。这门学问的奥妙就在于,任何凡俗之事,任何可见之人,任何奇怪之物,都能在经济学理论的知识宝库中找到支撑点和存在的理由。经济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经济学都如影随形地存在着。经济学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最基本、最重大的问题,也就是人类怎样才能更快乐,更幸福。经济学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就可见经济学的自身魅力所在。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对本课程进行有效教学方法的探索。在本课程的有效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和合作式教学法。
(一)在《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有效教学重视以“生”为本,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填鸭式的满堂灌[5]。在上课伊始我给学生做《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介绍之余还向学生推荐了一些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经济学拓展读物,给学生开启走进经济学的大门。如:《生活中的经济学》、《牛奶可乐经济学》、《笑话中的经济学》、《经济学的魅力》、《快乐经济学》、《人人都爱经济学》《魔鬼经济学》、《寓言中的经济学》、《蝴蝶效应经济学》、《卧底经济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诺贝尔经济学大师的智慧》、《蜜蜂的寓言》、《博弈游戏》、《边际谋杀》、《致命的均衡》、《别做正常的傻瓜》、《策略思维》等。于此同时还给学生布置了一次课程作业,让班上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时要自己选定一本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经济学读物,在期中前统一把书名报到班上学习委员处,并在学期结束前提交一篇读后心得。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经济学不在是那些晦涩的理论、抽象的图形,深奥的数理模型而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充满着吸引力、活力、魅力、朝气的学科,感受到经济学就在您身边。
(二)在《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实践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我向学生推荐中央2台财经频道栏目和广播、电视、期刊、报纸等媒体,让学生多多关注财经资讯、财经视点、财经热点、财经评论等。培养学生广博地涉猎经济资讯的意识,尤其是学习宏观经济学时更要关注经济新闻、经济资讯以及每年的两会,要有意识地与时俱进地汲取经济“元素”。在每次的教学内容中,我都会把最新的经济资讯、经济新闻动态带给学生,把最新的经济热点、焦点问题与学生一起分享。我还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分享自己所了解到的经济资讯,扩大经济视野,让经济讯息在学生之间“活”起来,“动”起来。此外,我还从网络上下载有关本课程教学的相关视频,这些教学视频中的经济讯息能引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把所学的经济学原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有些经济现象或是经济热点问题还可以再课上或课外供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沟通和交流。
(三)在《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实践中运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课程教学中我运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了大量的案例进行教学。给学生举出很多现实生活的中经济现象和问题,举出大量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里的经济学原理。要结婚的男士,当他以不菲的价格为未婚妻买钻戒的时候,想没想过钻石为什么这么贵?垄断造成钻石这么贵。股票涨价了,房子涨价了,人们疯抢,可奇怪的是,到股价下滑,房价下跌,人们却都坐视不动了,难道人们都心甘情愿地多掏腰包?吉芬效应导致人们都心甘情愿地多掏腰包。房价会跌吗?**调控与市场经济博弈会影响房价的走势。穷人与富人的差距有多大?基尼系数可以反映穷人与富人的差距;为什么富人更富,穷人更穷?马太效应可以解释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美元怎么会贬值?流动性过剩会导致美元贬值;你经常收到麦当劳、肯德基的优惠券吗?那么,它们为什么不直接在门口挂个打折的牌子呢?价格歧视导致麦当劳、肯德基宁愿发优惠券也不直接在门口挂个打折的牌子。家电下乡的效果有多大?家电下乡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刺激消费去库存后进而可以扩大再生产,进而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的商家促销手段,所谓的亏本价、跳楼价、打折、你赚了商家的便宜了吗?果农丰收为何反招灾?我们可以用供求需要平衡的原理来解释这些经济现象。钱怎么不值钱了?通货膨胀导致钱不值钱了;逗你玩、算你狠、唐高宗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物价高涨,CPI走高;存钱怎么反而“赔钱”呢?负利率导致存钱不但没挣钱反而赔钱;买的为什么永远没有卖的精?信息不对称导致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四)在《西方经济学原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式教学方法西方经济学是被运用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学,有市场经济学之称。以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的出版为标志。西方经济学历经了200多年的风雨沧桑。在这个不长不短的历史进程中,从斯密、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马歇尔到凯恩斯、弗里德曼、萨谬尔森、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大师辈出。《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64个学时里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很充实、丰富的,但若想在64个课时里就想学好经济学,还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了第二次课程作业,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分组学习和讨论,对上述给出的10位经济学家进行分组,3-4人一小组,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研究一位经济学家,对该经济学家的生平、经济思想、经济贡献、影响和世人的评价等制作课件,之后在由本组选出汇报人向班上同学汇报和交流本组学习的成果。通过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大拓展了学生经济知识面的同时增进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得学习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
我在《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的讲授中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非常重视经济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我精心制作教学课件,采用讲授、启发、参与、讨论等教学方法,根据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因材施教,不断调整、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原理》的兴趣和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在《西方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我善于结合学生原有的经济知识基础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不断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学生自信心,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经济学的魅力,学习经济学的进步和快乐;给学生营造一个我要学,我能学,我乐学的经济学课堂。我的课堂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和启发性。《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给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广阔和新颖的经济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尽情猎获“经济大餐”。在给我院09、10、11公管专业学生讲授的《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中,通过多次的课程教学实践也表明本课程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实践。详见表2:广西师范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学生评教结果。2009-2010第二学期给我院09公管班学生讲授本课程,09公管班35名学生全都参与评教的平均分是94.14分。2010-2011第二学期给我院10公管班学生讲授本课程,10公管班39名学生全都参与评教的平均分是94.78分。2011-2012第二学期给我院11公管班学生讲授本课程,11公管班41名学生全都参与评教的平均分是96.77分。《西方经济学原理》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且学生的评教平均分逐年递增,这也能充分地体现出本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达到了有效教学实践的目的。我院09、10、1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收益匪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因大多数传统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未能阐释市场经济主体行为背后的原理与规律,而使学生对创业学知识掌握较为浅显,视野比较*促,对未来走入社会创业难以做到纵深开展。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嵌入创业教育的课堂中,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5个主体内容出发,分别阐释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产品市场均衡理论、要素市场均衡理论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与创业教育进行无缝对接和自然嵌入。两门课程的互相嵌入,要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一些原则性把握。
关键词:微观经济理论;大学生创业教育;嵌入式
2017年3月,在“两会”上李克强**的**工作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双创”的重要性,提出国家要出台新的就业创业政策,扎实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就业创业工作。国家和社会需要创业者,而创业者必须经过长期、悉心的培养与系统的理论指导。大学生作为未来创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高校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这是保障国民经济具有强大活力和社会稳定、快速发展的要求。在此之前,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就被充分重视,教育部颁发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因此,“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在全国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作者长期工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一线,既担任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同时也是长沙市SYB企业(StartYourBusiness,创办你的企业)创业指导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发现尽管社会和高校均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创业培训和教育,国家也为此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学生也认认真真地学习,但学生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比较片面,且真正有成果转化的案例也不多见。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调研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对创业知识掌握较为浅显,视野比较*促。例如给学生讲到企业要持续不断的创新时,如果仅用案例法辅助说明,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就比较片面,但如果引用微观经济学里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这一现象进行追根溯源,则发现学生对创新的理解更为透彻;如讲到当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时,该如何采取对策?如果仅用4P理论讲述,则学生的知识面仅限于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此时如果引用信息经济学中的博弈论思想,则既提升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兴趣,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对这一领域的视野;宏观经济学则可以让学生通过了解国家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政策脉络,顺应时代潮流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等。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本人发现这一教学效果非常好,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创业的真谛,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能做得更加深入。因此,如何深入浅出地把经济学的思想和理论适当地融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中,既具理论意义更具实践价值。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相关的教材有很多,其中不乏许多经典之作,国外的有萨缪尔森等编写的《微观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等,国内有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等。综览各类教科书,虽然在章节的表述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内容上却大同小异,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需求部分(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和消费者选择)、供给部分(包括生产函数与成本)、产品市场的均衡(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和非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市场均衡(要素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市场经济问题研究(包括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等)5个部分。而“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也没有通用的教材,以教师自编或一些培训机构采用的教材为主。但从创业计划书的结构来看,基本上还是相似的,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构思、市场计划、人员组织、企业法律形态、企业法律责任、创业资金需求、利润计划等几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几个部分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课堂中的应用根据上述微观经济学的5个部分,分别阐述其如何嵌入“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课堂中去。
微观经济学中的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部分内容既有需求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到供给理论,是供求理论的综合。而消费者选择理论主要与需求理论相关。其中与创业教育相关的有:1)供求相等时决定均衡价格。在创业教育中,当讲述到价格的制定时,可以融入该部分原理:产品的最低定价受成本控制,最高价格则取决于供求关系。特别是完全竞争市场,一旦市场形成了均衡价格,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只需被动接受既定价格,高于或低于都是不明智的选择。因为均衡价格是消费者与企业长期博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状态,刻意去改变只会起到反作用。2)需求弹性分析有助于创业者确定是否采取降价促销活动。创业过程中,产品的促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降价又是促销的一种最常见手段,但并非所有产品都适合降价促销。根据需求弹性理论,对于弹性很小的商品(<1),降价促销只会减少收益;反之才会增加收益。了解这条理论对创业者而言非常重要,只有首先了解自己产品的性质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降价促销,否则盲目采取降价促销只会导致越卖越亏,这也是导致初创型企业失败的一个重要风险因素。3)蛛网模型的灵活应用可以帮助创业者确定市场产量。蛛网模型是一种动态模型,其基本假定是:商品的本期供给量取决于上期的价格,而本期需求量则取决于当期的价格。这样就会导致供需错配,要么出现供不应求,要么就会出现供过于求。在创业行为中,假定以养猪为例,养殖户今年养猪数目会以去年的生猪价格为判断依据,假如去年生猪价格很低,养殖户认为养猪不赚钱,因此减少了养猪头数或者干脆不养,而此时市面上的猪肉供给减少导致价格大幅上涨,但养殖户却没有了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供给。因此作为理性创业者要在上期价格与预期价格中做出理性判断,相对准确地评估市场需求量,以此做出合理的供给决策。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体现创业者产品创新的重要性。该理论认为,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这条理论告诉创业者,再好的产品,随着时间的增加,消费者对其消费热情是逐步消退的,因此要不断地改进产品,实现产品的创新,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否则只会被市场淘汰。如市面上曾经风靡一时的小吃,因为在口味及品种上不思创新,红极一时又黯然消退的例子不胜枚举。作为创业者一定要深谙此理论。5)消费者剩余有助于创业者获取更多的有效客户。消费者剩余通常被用来度量和分析社会福利,它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它是消费者的主观心理评价,反映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因此,作为创业者,努力为顾客创造消费者剩余,让其感觉物超所值,如提升品牌价值、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创造舒适的购物环境等,这样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有效客户。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产量和成本两个关键词,也是与创业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重要因素。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有助于创业者判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生产决策区间。该理论认为,在技术既定情况下,当连续投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力或资本),当这种投入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一旦超过这个值,其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该理论告诉创业者,生产要素的投入并非越多越好,要控制在一定规模内,使其实现最优规模产量。而这种最优规模具体在哪个位置呢?该理论又认为,当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相等到边际产量为零的区间是创业者进行短期生产的决策区间。这个阶段既可以得到因可变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全部好处,又可以避免将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增加到带来不利影响的区间。2)机会成本概念有助于创业者在投资决策中做出理性的判断。机会成本是创业者所放弃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此概念对于创业者而言有2方面的启示:一是创业者自己也是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当面临是否创业的决策时,可以运用机会成本进行判断。如自己不创业而选择就业,一年的收入会有多少?创业后一年的收益又是多少?如果就业收入大于创业收益,那创业的机会成本太大,不如选择就业,反之亦然。二是当创业者面临投资决策时,机会成本也可以为此做出合理判断。一笔资金是投入商业地产还是用作厂房建设或另作他用,根据机会成本原理,挑选一种机会成本最小的方案才是理性选择。3)“干中学”有助于创业者降低长期成本。“干中学”是工人或管理人员从经验中获得生产技能和知识,从而降低长期生产成本。即产品累计生产的数量越多,工人的熟练程度越高,技术人员也会因此不断改进工艺设计,管理者也学会更有效地组织协调生产流程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长期成本降下来。对于创业者的启示就是,在管理企业过程中,要注重员工的培训与继续教育,虽然它投入大,且起效慢,但它是一种长期人力资本的培养,给企业未来带来的效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产品市场均衡主要论述了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和完全垄断市场4类市场实现均衡的条件。一般教材根据4类市场的竞争程度,把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后3类归为不完全竞争市场。1)厂商利润最大化条件有助于创业者在成本与收益间做出理性判断。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创业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带来的总收益的增加量等于所付出的总成本的增加量。由于价格等于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在此过程中,创业者所制定的不同价格水平,会产生不同的收益:赢利点、收支相抵点、亏损但仍可继续生产点、停止营业点和停止生产点。作为创业者,理性的选择就是把价格制定在P=AVC(平均可变成本),即停止营业点之上。而此时的供给曲线就是边际成本曲线(SMC)中的P>AVC部分,因为在边际成本曲线上都对应着MR=MC,是厂商最优供给量。创业者沿着这条SMC曲线确定供给量是最合理的。2)价格歧视对于垄断型的创业者而言可以增加利润。所谓价格歧视就是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歧视价格包括一级歧视、二级歧视和三级歧视。通过价格歧视,就不同的市场而言,创业者应该使各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只要各市场的边际收益不相等,创业者可以通过不同市场之间的销量的调整获得更大利益;同时,创业者还应该使生产的边际成本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只要两者不相等,创业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产量来获得更大的收益。3)垄断竞争厂商之间的非价格竞争提醒创业者要实现差异化竞争。价格竞争它能使一部分创业者得到好处,但长期而言,价格竞争只会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甚至形成恶性竞争,最终创业者与竞争者一同出*。因此,非价格竞争便成为创业者普遍采用的一种竞争方式,简言之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特,人特我专”。如创业者可以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和改善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以此实现差异化竞争。
因为生产要素的价格和使用量是决定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所以要素价格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又被看成是“分配”理论。该部分主要讨论了劳动力、资本、土地等3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相对而言,该部分与创业学的交集不多,其中劳动供给曲线对创业者的创业行为有一定的启示。该曲线与一般的供给曲线略有不同,它是随着工资收入的增加,劳动时间也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程度,劳动时间反而会减少。因此它是一条先向右上方倾斜,然后“向后弯曲”的曲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劳动者的时间是既定的,这既定的时间主要分配给劳动和闲暇。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增加劳动供给。但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一旦超越某个临界点,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升反降,劳动者愿意抽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闲暇。对于创业者而言,在给企业的高级管理、高级技术人员制定薪酬政策时,要注意这个临界值的把握,一旦触及到这个值,创业者要设计其他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职位晋升等,鼓励劳动者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企业中。
该部分理论包含了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博弈论的初步知识、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业者要牢牢把握这一政策要点,对市场的相关概念了解清楚。1)博弈论理论有助于创业者做出理性的市场决策。博弈论就是要让企业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为。该部分主要阐述了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纯策略均衡和混合策略均衡)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由于该部分内容内容相对复杂,在创业学的教学中不一定需要把相关的数学公式进行推理,但背后的原理和逻辑,以及与创业者市场决策的关联性一定要阐述清楚。以最优性质的纳什均衡中的“囚徒困境”为例,在阐述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相关原理后,举出著名的“囚徒困境”案例进行分析,然后引出假如创业者在与竞争对手在做广告这一博弈行为中该如何决策等。博弈论有专门的课程来阐述,可以鼓励学生选修或自学,学好这门课程有助于将来创业时能理性做出市场决策。2)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在创办企业过程中,会形成许多委托—关系,如雇主和雇员、股东和经理等。委托人委托人处理与自己有关的一些事务,并支付相应报酬,但由于人的利益往往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完全相悖,因此对于委托人而言,如何确保人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这当中就涉及到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的设计等问题。对于创业者如果熟悉了相关理论,那在诸如股票期权计划、工资报酬计划等激励机制设计中就能很好地解决委托-矛盾。
“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原则尽管微观经济理论的嵌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教学有好的辅助作用,但毕竟是两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课程,在嵌入过程中如果不把握一些原则,不仅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更强调各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阐释和推演,并且理论体系相对复杂。创业学更加强调实践性,更强调如何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设计上要分配更多的实践课时,以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差异,很容易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多的阐述经济学原理,把创业学上成了一门枯燥乏味的纯理论课;二是忽略经济学原理的嵌入,对创业学的知识也浅尝辄止,使创业学的课程缺乏理论的支撑,忽略其内在规律的解释,学生在未来的创业行为中很难以深入开展。
正如上述所言,经济学更偏重理论性,教学手段一般采用传统的讲授式和课堂讨论式,形式上稍显单一,内容上相对枯燥。而创业学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一般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特别是国际劳工部组织编写的SYB教材(教师用书)中,除传统的讲授式方法外,还提倡采用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游戏法等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所以在经济学理论的嵌入过程中,如何选取恰当的教学手段,以及经济原理阐述时间上“度”的把握是教师要灵活把握的。
如果要嵌入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则对之前所采用的创业学教案、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要做相应变化,要体现两门课程的无缝对接,而不要给人一种强行嵌入、牵强附会的感觉。本课题组除了完成这篇教改文章外,下一步工作就是把所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更新和改革,希望能完整地体现出“大学生创业教育”这门课程融入经济学原理以后的鲜明特色。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黄亚均.微观经济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国际劳工*.创办你的企业[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
[4]徐小飞.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2):166-168.
[5]刘丽燕.经济学专业《创业管理》课程教学经验总结[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47-148.
金融学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呢?一直以来,我们国内的金融学都在经济学科下面,实际上两者有很大的区别。
经济学专业主要偏向学术研究,它并非像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样,是研究如何赚钱的专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是在国家层面的经济问题上。如房价上涨到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哪些好处、如何能够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等。其研究的面很广,所以一般不针对具体实用的经济学科领域。该专业的学生通常要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并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金融学主要是对金融货币流通市场上的经济活动进行研究(如期货、股票、债券、保险、银行、风险投资等),相对于经济学,金融学的实用性更强,是一定意义上的“点金之手”。金融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你去银行存款、去保险公司投保、到交易所买卖股票等都是在进行金融活动。该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银行、金融、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具有在金融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运用方面,两者也有一定的区别。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是一般均衡分析,进一步细分下去是供求分析法。微观经济学第一章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在各种决策下推导出消费者函数,最后在厂商理论中推导出供给函数,供给需求确定均衡价格的数量。在后面讲市场的时候,讲到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供给曲线是类似于抛物线,这意味着在价格和厂商的最优产量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而在金融学上,虽然也用一般均衡法,也有一般均衡模型,但是供求分析法在金融领域中用得非常少。因为金融行业的最大特点是金融产品的同质性(股票、期货、债券尽管名字不同,但都有收益、流动、安全三性)。这就决定了在金融学中均衡点没有任何意义。在一个充分发达市场上,供给和需求曲线将是两条水平线,不会是经济学中的曲线。所以金融市场均衡只有在两条水平线重合的时候才会均衡。而一旦这两条曲线离开的时候,价格就会出现偏离,就会出现套利,套利又迅速使两个曲线重合。所以在金融上只有均衡线没有均衡点。
在经济学中,现实可能与你的预期不符合,不符合就是你错了。但在金融领域只要是你的计算没有错误,而现实不符合你,那么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是对的,市场错的。”如果用无套利做出来的东西,在扣掉税收和成本后还不符合(允许有一定误差),那么市场就给了你一个套利的机会,套利是不用花钱不用冒险就有可能赚得到的利润。这就是金融学赚钱的秘密所在。
在就业市场上,经济学的毕业生可以在经济决策部门担任经济预测、分析人员;在外贸公司从事寻找货源、组织国际贸易等工作;或是在各行业从事销售工作;还可以在一些一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
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提升了“有效破坏”的速度,即加快了资本、知识、人才从落后的技术领域向亚待开发的新科技领域转移的进程。这种资源再配置过程的加快,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创新,而金融创新又有效地降低了资本市场的风险,另一方面又为发展中的企业如何规避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提供了多种途径,为降低经营成本和提升公司价值开辟了新的空间。在信息技术革命到来之时,企业的任何一项经营决策都面临巨大的风险,其原因是在整个复杂的生产经营体系中,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决策者难以充分了解和掌握客户需求的瞬息变化和原材料的分布与供应情况。因此,企业经营需要加倍投人物资和人力等资源以应付信息匾乏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为了防范风险,企业的经营成本不得不一再提升,刚性很强,亦即边际成本剧增,而边际效益锐减。例如,在信息不明的情形下,企业只能通过超量储备资金和货物方能防范不测,此种理念在公司理财和财务报告中处处体现。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预测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其决策将更多地依赖最新最快的适时信息,进而提高资金和存货储备的准确性,节约资源和降低经营成本。
对企业来说,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预测和决策的方式,改变了其供产销体系和模式,缩短了研发周期,这一变化,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预示着成本管理的一场变革在所难免。例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以销定产”的经营方式注人了新的内容,戴尔(Dell)模式证明:(l)存货减少了,降低了库存成本;(2)与客户直接有效的沟通,避免了不必要的多余的产品功能,缩短了生产周期,降低了制造成本;(3)研发周期越来越短,产品的研发与制造几乎同步进行,效率大增,在降低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同时,也减少了研发本身的机会成本;(4)借助于信息技术的营销方式的改变与改善,不仅大大减少了营销成本,具有深远意义的是这将导致边际成本呈指数级下降,为企业带来递增的边际收益。
(一)经济规模与交易成本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与交易成本呈同向变动关系,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其内部组织和管理成本等也将随之增加,导致交易成本的总体上升。因此,企业规模之边界由交易成本来决定。该理论表明,企业规模之扩张与交易成本之降低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现行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有不少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然而,在新经济中,这种理论遇到了挑战。新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网络技术的运用更新了原有的交易和基础设施概念。网络经济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运用,催生出一种新的亚经济形态,即人们所说的网络经济。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各种交易突破了由于技术瓶颈所引起的时空限制,交易成本大大下降,交易、生产甚至研发效率迅速提高。网络为经济交易提供了虚拟空间,直接交易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开中介周折;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之迅猛发展,使交易的时间大大缩短,交易的空间不受地理或区域的限制,零库存不再是一种纸上谈兵的空想或虚设的理念,交易各方乃至整个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也便成为事实。更有意义的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影响,MRP、ERP技术的运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由垂直状向扁平状转变,在这种悄形下,不论企业规模有多大,其内部组织与管理成本在总量上都不会有多少变化,这就又节约了内部交易成本。
(二)边际效益与订价策略传统经济学的供求均衡经济理论一直是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建立自身理论与方法的基础,如财务管理中的“投资边际效益曲线”,管理会计中的市场基础订价模型和薄利多销订价策略等。但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令经济学家和财会人员大跌眼镜的是,那种当供求两曲线相交而形成的市场均衡原理,对一些信息技术产业或企业来说,几乎难以适用。因为在网络经济里,往往是既不存在传统的供给曲线,也不存在传统的需求曲线。由于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产品以知识为本,而知识具有可共享、可重复消费、可低代价复制、可提高个人或团队待续发展能力,消费这些信息技术产品便等于消费知识,消费了知识便掌握了知识;消费者再将这些知识作为资本要素投人,并通过与其他要素的有机配比和使用,提高了投人要素的边际效用。在新经济中,在边际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一方面使传统的订价规律被破坏了,另一方面却使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产业的边际效益的递增。因此,研究新经济环境中新兴产业的供求关系、订价策略、边际效益变化动态,将成为管理会计领域的新课题。
(三)知识财富与激励机制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人们在讨论经理人认股权计划(股票期权)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时,往往忽略了产生股票期权的深刻的历史背景。股票期权源于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对经济结构调整而出现在硅谷的新经济。以知识要素为驭动力的新经济,必然要求对企业制度加以创新。事实表明,一方面,知识需要人们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能获得,另一方面知识又具有外滋性。为了稳定那些掌握了知识的企业技术与管理人员,防止知识的外滋,仅仅付给工资报酬是不够的,因此,一些高新科技企业普遍采用激励型认股权计划,给予的对象主要是公司CEQ或掌握核心技术与知识的员工,使其收人有两部分构成:一是工资,二是股票期权和红利。由于企业员工既有工资收人,又有股权与红利收人,新兴产业便可以在这种激励计划的制度安排下,采取降低工资成本、增加股权及利润分红的办法来达到以下一些目的:第一,通过降低工资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达到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第二,只要股权与红利收人的增加足以补偿工资的下降,并能导致总收人的增加,那么企业便可以通过增加员工的股权与红利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与创造力;第三,采用以上方法,企业不仅可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而且可以达到保护知识产权的目的。美国的这一激励制度,“栓住”了一大批科技与管理精英。另外,实践表明,推行股票期权计划,对于降低成本,解决问题具有一定的正面作用。发展至今,以股票期权为核心的认股权计划已形成了多种类型。1999年以来,京、津、沪、武汉、稚等地的一些高新科技上市公司也相继进行了股票期权之试点。可见,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出于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人才队伍的稳定,问题的处理等需要,引发了股票期权的创新,也带来了新的财务与会计问题。所以,有关股票期权的设计、规划、管理和核算等,已经成为公司理财与会计核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时间:2023-08-1617:59:41
股票大涨,怎么选股票?
这个要看你是一个什么操作思路和策略了,有些人的投资理念是重质,而有些的操作理念是重势。有句话叫牛市重势、熊市重质,意思是在牛市中,对于股票势头的把握才是重点,基本面在这个阶段并不是最重要的,概念炒作在牛市很吃的开,所以在牛市鸡犬升天。
那么一轮大级别的反弹行情其实就是一轮大级别牛市的缩影,就像现在一样,在反弹那么疯狂的时间里,重势的人往往会根据反弹行情中的热点和涨幅大小来进行选股。那些成交量非常大啊,并且股价一飞冲天的,甚至那些热点概念包围,股价不断连续创出新高的,都是重势的人选股的标准!但是要知道的是重势的投资就好比踩在风口上飞一样,风来的时候母猪也能上天,但是风停止了,率先摔死的还是猪。因此重势的人如何懂得在风停之前获利了结是一个本事,要不然你就会前面的疯狂而买单!
而重质的人则是耐心等待的人,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超跌的绩优股,并且还没有这么大涨出现主升浪形态的个股布*,耐心等待!这
【金融经济学如何选择股票(怎样才能快速选到好股票?)】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