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种指数是什么(冬小麦和春小麦有什么区别)
作者:“admin”
冬小麦和春小麦有什么区别 1、种植时间不同,收获时间不同。春小麦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冬小麦是在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
冬小麦和春小麦有什么区别
1、种植时间不同,收获时间不同。春小麦是指春节过后播种的,8、9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冬小麦是在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获的,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2、种植地方气候不同:春小麦是冬季很冷的地方...
hibernate中什么叫做脏数据
意思就是hibernate的数据很脏,对象很脏!简称脏数据和脏对象!
粮经复种是啥意思?
粮经复种是指一年中同一块土地种植一茬粮食作物和一茬经济作物。
复种是指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及时换茬,在一季作物收获后再耕一遍地,重新种上另一季作物,至少一年种植两茬以上的农作物,有一个指标叫复种指数就是考核复耕复种情况的,复种指数高说明复耕复种做的好,说明土地获得的单产高。
什么是复种指数?
复种指数,又叫种植指数,是指耕地上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复种指数的高低受当地热量...
什么是移栽复种?
移栽复种就是先育秧,育好的秧苗再重新移栽到大田里边,这就叫移栽复种
【概念详解】农业地理中耕作制度、复种指数、熟制是什么?间作、套种和轮种的区别有哪些?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熟制
耕作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分供求平衡,农田防护以及农田基本建设等。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只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复种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是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或移栽)作物的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它反映复种程度的高低,用来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单位之间耕地的利用情况。
熟制:是同一块耕地上一年内收获的作物的季数。
熟制与复种指数这两个概念区别不大,如一年一熟,复种指数就是100%,一年两熟,复种指数就是200%,两年三熟复种指数就是150%。
套种:
套种(relaycropping),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两季作物,共同生长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间作:
间作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作间种。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侧重在空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一般多采用2行高作物间4行矮作物叫2:4采用4:6或4:4也较多 。间种比例可根据具体条件来定。 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间作套种:
间套种技术是一项利用农作物生产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进行多层次、多作物立体开发的创新技术,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一般间作套种一起表述,不做细致区分。首先,间套种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土地、改善土壤质量、充分利用生长季节,一季多收,高产高效、充分利用光能、可抑制病虫害发生,同时间套种还可保土、抗旱等。
间作、套种和轮种的区别
间作
一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成行或成带(多行)间隔种植的方式。
间作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间作形成的作物复合群体可增加对阳光的截取与吸收,减少光能的浪费;同时,两种作物间作还可产生互补作用,如宽窄行间作或带状间作中的高杆作物有一定的边行优势、豆科与禾本科间作有利于补充土壤氮元素的消耗等。但间作时不同作物之间也常存在着对阳光、水分、养分等的激烈竞争。因此对株型高矮不一、生育期长短稍有参差的作物进行合理搭配和在田间配置宽窄不等的种植行距,有助于提高间作效果。当前的趋势是旱地、低产地、用人畜力耕作的田地及豆科、禾本科作物应用间作较多。
间作、套种和轮种的区别
套种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作、串种。对比单作它不仅能阶段性地充分利用空间,更重要的是能延长后季作物的生长季节的利用,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年总产量。是一种集约利用时间的种植方式。
在一块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几种庄稼,叫间作套种。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一般间作套种一起表述,不做细致区分。套种与间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作物的共生期很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而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侧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间作侧重在空间上集约利用光热水资源。套种可以使用复种指数比较效益的大小,而间作使用土地当量比计算效益的大小。
间作、套种和轮种的区别
轮种
是指前后两季种植不同的作物或相邻两年内种植不同的复种方式。
由于不同作物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不同的吸收利用能力,因此,轮作有利于土壤中的养分的均衡消耗。同时轮作还有利于减轻与作物伴生的病虫杂草的危害。例如,春季种烤烟,烤烟收获后再种一季双季晚稻,这种水旱轮作的效果一般都很好。不仅能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能,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病虫杂种。
题目呈现
“套种”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行间,精种或移栽后季作物,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间作”是在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成分管相间种植不同农作物,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生产实践中,两种方式经常结合使用,形成“间作一一套种”模式,是传统种植业常用的一项增产措施,但近年来采用的越来越少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套种“可显著提高
A. 劳动生产率 B. 耕地的肥力
C. 农作物熟制 D. 农产品品质
2.最能体现对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间作搭配模式是
A. 株型”一高一缕” B. 根系“-深一线”
C. 播种“”一早一晚” D. 需水“多一少”
3.近年来,“间作——套种”模式在我国农村逐渐减少的原因是
A. 农业劳动力不足 B. 农作物种类减少
C. 农产品供过于求 D. 机械化生产不便
答案与解析
答案:1.C 2.A 3.D
解析:
1.“套种”使生长周期较长的农作物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得以成熟,可显著提高农作物熟制,C对。“套种”使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耕地的肥力、农产品品质,A、B、D错。
2.最能体现对气候资源充分利用的间作搭配模式是株型”一高一矮”,充分利用空间,A对。根系“一深一浅”不是对气候资源利用,B错。播种“一早一晚”,不能充分体现间作搭配,C错。需水“一多一少”是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D错。
3.近年来,“间作——套种”模式在我国农村逐渐减少的原因是机械化生产不便间作套种,D对。农业劳动力不足不是主要原因,A错。农作物种类没有变化,B错。农产品没有形成供过于求的状况,C错。
保险的PA、LM、HM是什么意思
我国选定hm2作为“公顷”的符号,国际上则用ha(hectare),hm2是squarehectometer的符号土地面积习惯用hm2(公顷)作单位;领土面积习惯用km2作单位。11hm2=10000m2其中词头h一般用于某些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前,表示乘以百的概念。***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及国家技术监督*重新修订的GB3100~3102-93《量和单位》中规范了常用法定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食品微生物检验的指标有哪些'?
一、食品微生物指标有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致病菌三项。二、各项指标介绍:1、菌落总数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它可以反应食品的新鲜度、被细菌污染的程度、生产过程中食品是否变质和食品生产的一般卫生状况等。因此它是判断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2、大肠菌群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和产气杆菌的一些中间类型的细菌。这些细菌是寄居于人及温血动物肠道内的肠居菌,它随着的大便排出体外。食品中如果大肠菌群数越多,说明食品受粪便污染的程度越大。故以大肠菌群作为粪便污染食品的卫生指标来评价食品的质量,具有广泛的意义。3、致病菌致病菌既能够引起人们发病的细菌。对不同的食品和不同的场合,应该选择一定的参考菌群进行检验。例如:海产品以副溶血性弧菌作为参考菌群,蛋与蛋制品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米、面类食品以蜡样芽孢杆菌、变形杆菌、霉菌等作为参考菌群,罐头食品以耐热性芽孢菌作为参考菌群等等。4、霉菌及其毒素我国还没有制定出霉菌的具体指标,鉴于有很多霉菌能够产生毒素,引起疾病,故应该对产毒霉菌进行检验。例如:曲霉属的黄曲霉、寄生曲霉等,青酶属的桔青酶、岛青酶等,镰刀酶属的串珠镰刀酶,禾谷镰刀酶等等。5、其它指标微生物指标还应包括病毒,肝炎病毒、猪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猪水泡病毒等;另外,从食品检验的角度考虑,寄生虫也被很多学者列为微生物检验的指标:如旋毛虫,囊尾蚴,住肉孢子虫、蛔虫,肺吸虫,弓形体,螨,姜片吸虫,中华分枝睾吸虫等等。
土地利用程度指哪些?
①农业土地利用率。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用于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业)的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
②非农业土地利用率。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非农业用地(包括城镇居民点、工矿、交通、旅游、军事等的占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反映非农业用地占用土地状况的指标;
③垦殖指数。指已开垦利用的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耕地开发利用程度的指标;
④复种指数。指一个地区或农业生产单位一年内农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表明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的指标。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在不造成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将一切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加以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备考体会】真题全身都是“宝”,临考深挖要得“法”。
本文今年3月已成,今夜复推仍有余温。谨向奋斗在备考一线的师生致敬!
就是这组真题,你能玩出一朵花来吗?
一起来玩玩。
真题字字珠玑,
材料并非空洞。
材料1:巢湖平原:区域认知背后应有的教育思维。
无论材料后面如何介绍,首当其冲的认知感受就是“得一地名者,便知所以然”。这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决定的。今天给你的是巢湖平原,明天给你个成都平原,你也一样心知肚明,知地明理就是这个意思。有考生疑问:世界那么多,咋知那么多?那我要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何解?12年寒窗苦读,学习究竟为了啥?12年未必需要你行**路,但12年可读万卷书。所以说,区域地名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自身积累。当然,12年不以学习为目的的考生或者不把地理学习纳入必备知识体系的考生另当别论。
材料2: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
确认过眼神,“人多地少”是南方农村普遍的人地环境。
虽然材料明明白白,解读时还是要认认真真。巢湖平原地势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湿润,雨热同期,非常利于农耕。当环境承载量大时,必然导致人多地少的人口环境容量。在此,要交代“人多地少”产生的其他原因。比如人口激增与土地资源匮乏之间的矛盾,比如城镇化现象与土地资源减少之间的矛盾。再由此提出对环境承载量、人口环境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三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就是备考中见缝插针式的知识架构重建。
材料3: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
这一句相当于复习了一遍《中国地理》中的农业分布特征,备考时应不失时机的展开。巢湖平原原来是典型的季风水田农业,能种植双季稻,不仅仅在于气候区位条件的优势,也是季风水田农业生产特点决定的,更是对材料前面那句“人多地少”环境的回应和交代。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不仅反映了当地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的气温条件,也是当地农民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具体做法。对于从土地中刨食吃饭的农民来说,能更多的从土地中获取资源,可能是“原来”的巢湖平原某地农民唯一的出路。而且,我们还能从种植双季稻、油菜这两种主要农作物上看到,在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农事活动上,当地投入的大量劳动力。民间有句话叫“人多好种田,人少好过年”,具体有什么内涵,是可以拿出来让学生好好品味品味了。
建议,备考时带领考生多多查阅中国地图中关于气候类型、热量带、干湿带、主要农作物和特色农产品产地的分布,理解积温、熟制、光、热、水、土、肥等区位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意识的让考生把初中地理知识与高中地理知识快速衔接起来。这些都是真题备考的实践意义所在。
材料4: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
连续出现了3件事,件件是近年来必然发生的,巢湖平原某地当然也没有例外。
城镇化的发展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拉力”,机械化的普及和人多地少的环境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推力”,我国**部地区的绝大部分农村近年来的这些变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助力。
材料5: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
有其因必有其果。按理说人多地少更应该多打粮食,为啥这里如今多种植单季稻呢?不仅如此,单季稻收割后按理说应该将稻田翻耕点播油菜,为什么如今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呢?这段材料暗示了以下几点:
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如果再种植双季稻的话,劳动力明显不足,而种植单季稻劳动时间较为宽裕。收割后多不经翻耕也说明了对农业劳动时间的节约,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可以减少对田间管理的劳动力投入,与播种收益较高的油菜相比,投入产出比虽然差别较大,但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毕竟大于农业收益。这不是鱼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问题,而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必然。另一方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也将倒逼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巢湖平原地处安徽,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区位接近,对农民外出务工有很大程度的吸引力,如果农村未来百业兴旺,也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
本段材料也不单纯是“三农”问题,地理学科问题的探究当然也不容忽视。当地越冬作物小麦是冬小麦还是春小麦?这是关于农作物生长条件的探究。“不经翻耕”除了节省劳动力之外,也有其他生态方面的考量。“不经翻耕”也许是为了保持水分,减少土壤蒸发,“不经翻耕”也许是为了积累有机物,恢复土壤肥力。前者可能是干旱地区,后者可能在大规模商品粮基地,甚至还有“不许翻耕”的草原地区,地理答题的灵魂是什么?答:因地而易。
材料6:下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
传统的小麦田间管理过程中有耙地作垄的习惯,麦垄整齐划一,沟畦相间,利于排水、灌溉、施肥、收割。如今在水稻收割后不经翻耕,直接播种小麦,浅色的稻茬虽然乱七八糟,除了影响视觉观感,但并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不过和传统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相比,直接播种导致减产也是必然。
继续推理可知,稻茬也非一无是处。秸秆还田了解一下。
稻茬不是无情物,化作冬泥护麦芽。
【思考】上图是泰国水稻田密集的稻茬,但并不是不经翻耕用以播种小麦,而是继续翻耕种植下一茬水稻,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7: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打沟主要是为了什么?
解读层面:即使近年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但对种植过程中的主要操作还是要做到力所能及。稻田可以不经翻耕,打沟却不能省略,说明打沟很重要。不然就不是收益较低的结果,而是颗粒无收的遗憾。
因为水稻收割后还是水稻田,土壤含水量很高,播种小麦后水分过高容易烂种。巢湖平原是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春季雨水也很多,越冬小麦的苗期如果田间积水过多,就会因涝渍产生烂根。烂种烂根,小麦,也有夭折的风险。
打沟是改造自然的人力可为,如果不打沟也可以做到排水,那叫利用自然。
2016全国1卷当年有关于解释广西横县茉莉为什么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的原因的问题,属于同质异构。限于篇幅,具体解读请点击下文链接——
【高三备考】考前一个月,空谈不如实干。一线地理教师放大招,一字一句教考生如何解读真题材料背后的信息!
季风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冬春季降水偏少,小麦苗期也会发生旱情,此时就需要灌溉。如果在北方春旱季节,这种大水漫灌还是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原因之一。
可这里是巢湖平原。真题深度解读说明,离开区域环境特征的地理原理,都是不确定的地理原理。真题卷就是抓住这一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丧心病狂”的蹂躏考生的智商。
【备考提升点】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甚至逆向思考同一问题的反面。怎么做?靠老师备考时的“东拉西扯”。
土地翻耕也是耗时耗力耗工的活,为收益较低的小麦地这么干,“人间不值得”。
【真题备考体会】磨刀不误砍柴工,解读材料是硬功。
【来自网络】2020年9月24日,安徽省巢湖市柘皋镇双马丰源家庭农场马耀青、马跃峰兄弟俩正在自己承包的田间操作收割机收割成熟的稻谷。该农场是以水稻种植、粮食收储的家庭农场。总投资300万元,流转土地近1200亩,带动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
【解读印象】农村故事多,题多说不完。
【同类模拟引入】
【案例1】我国中部某县是务工人员输出大县。该县甲、乙、丙三个村中,甲村距离城区最近,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均耕地面积居中,有多家工厂,经济相对发达;乙村地处偏远山区,人均耕地面积最小,广泛种植楠竹,经济落后;丙村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最大,主要种植水稻和饲养生猪,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从经济发展程度推测,目前三个村外出务工比例由高到低的排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甲、乙 D.乙、丙、甲
2.外出务工时,相比乙村村民首选经济发达省份,丙村大多在附近市、县的主要原因是
①往返交通便利 ②兼顾务工务农 ③务工收人较高 ④生活条件较好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为了吸引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乙村在**支持下可优先发展
A.种植业 B.加工业
C.采矿业 D.物流业
【答案】1.D 2.A 3.B
【案例2】近年,不少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选择回流返乡,带回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促进近年人口回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户籍制度 ②惠农政策
③婚姻家庭 ④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A. 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2.人口回流( )
①增大就业压力
②增加土地撂荒
③缓解农村“空心化”
④助推乡村振兴
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C 2.D
【案例3】“共享村落”是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房屋资产,促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创新举措。图1示意“共享村落”主要用途。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农村房屋闲置的直接原因是
A.社会服务短缺
B.基础设施落后
C.生态环境脆弱
D.乡村人口迁移
2.“共享村落”建设,可以
①增加村民财产收益 ②满足城市人田园梦想 ③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④加快当地城镇化速度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共享村落”实现了城乡居民权益共享、发展共享,顺应了
A.产城融合发展大趋势
B.区际协调发展大趋势
C.城乡融合发展大趋势
D.产业协调发展大趋势
【答案】1.D 2.A 3.C
【思考】从农村图片中解读当地相关地理信息。景观图片进入考题不是没有先例,2020年的顺坡垄就是。
【2020全国1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葡萄喜光,耐旱。图5为某坡度较大的地方采用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的景观。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
【材料解读】“葡萄喜光,耐旱”是“葡”之常情。某坡度较大的地方理应梯田“伺候”,然而却以顺坡垄方式种植葡萄。何为顺坡垄?看看图片就知道了。
该地位于52°N附近,气候湿润。该地有点奇怪,“气候湿润”当然光照不足,“气候湿润”也就不可能干旱,那么“葡萄喜光,耐旱”的情怀也就难以释放。除非顺坡垄能满足葡萄的爱好。
怎么满足呢?
光照不足,角度补之。
所以就有一问:指出该地种植葡萄宜选择的坡向,并分析与梯田相比,顺坡垄利用光照的优势。(8分)
【答案】(2)葡萄喜光。种植葡萄宜选择向阳坡(或用方位表示的阳坡,如南坡)。该地纬度高,太阳低(正午太阳高度小)。与梯田相比,顺坡垄接受阳光照射的角度较大,植株和垄接受光照的面积较大。
明明坡度较大之地梯田最佳,该地却反其道而行之顺坡作垄,除非不用考虑水土流失。材料暗示当地气候湿润,无非想表达不怕大雨滂沱。
果有下问:当地采用顺坡垄种植葡萄,据此分析该地区的降水特点。(8分)
【答案】(1)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灌溉不便)。因此,该地区降水应具有以下特点:降水频率高(经常降雨),强度小(少暴雨或每次降雨量较小),降水量季节分配较均匀。
是不是顺坡垄就能“包治百葡”?当然不是。该是梯田还是梯田。
最后一问来了:说明温带半干旱地区坡地耕作不宜采用顺坡垄的理由。
设问以辩证思维的角度告诉我们“因地制宜”的地理意义,本题堪称“神来之笔”。
【答案】温带半干旱地区偶有暴雨,种植作物需要灌溉,而坡地顺坡垄不利于保水保土。
【真题反思】本题组明为汉相,实为汉贼,哦不是,明为顺坡,实为梯田,绕来绕去,还是你熟悉的“戏码”。
附(2020·新课标Ⅱ)官方答案解析
【答案】3.B 4.C 5.D
【解析】3.种植单季稻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正确。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错误。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错误。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特别通风,D错误。故选B。
4.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正确。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不经翻耕播种小麦不能提高产量,A错误。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错误。当地水资源充足,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减少蒸发,D错误。故选C。
5.据材料信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随着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D正确。巢湖平原地形平坦、气候变化不大,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A错误。复种指数有气候决定,不会提高,B错误。种田大户承包经验,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错误。故选D。
【一点点反思】
面对真题,我的态度简单粗暴,不要管真题合不合理,先管好自己解读的合不合理。不要考虑真题答案的是非对错,先看看能从真题中扒出多少真材实料。真题如捉迷藏之游戏,不要纠结对方藏在哪,找出对方算你赢!
崔老师画说地理,
有说有画。
【复种指数是什么(冬小麦和春小麦有什么区别)】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