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品达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财百科>瑞士的消费水平高吗(瑞士的消费水平是高还是低?)

瑞士的消费水平高吗(瑞士的消费水平是高还是低?)

2023-12-05 01:39:01

作者:“admin”

瑞士的消费水平是高还是低? 消费水平高。 瑞士的消费就算在欧洲来说都是很高的了,相对来说在瑞士工作收入也很高。正因为物价高有部分住在边境的瑞士人平时会开车去德国法国意大利买东

瑞士的消费水平是高还是低?

消费水平高。

瑞士的消费就算在欧洲来说都是很高的了,相对来说在瑞士工作收入也很高。正因为物价高有部分住在边境的瑞士人平时会开车去德国法国意大利买东西

瑞士私立学校收费 请问大家知道去瑞士留学一年大概多少钱吗?-国际学校招生网

来源:国际学校招生网

时间:2023-11-1209:12:05

今天GJXX小编搜罗了瑞士私立学校收费请问大家知道去瑞士留学一年大概多少钱吗?希望给择校的家长们提供参考。

瑞士作为西方大国,大家都知道瑞士的消费水平很高。很多留学生去瑞士留学之前都会担心自己学费的问题,瑞士留学的费用主要分为学费和生活费以及学费和学费,可以申请减免,但是生活费就是一些必要的支出,可以通过提前了解德国留学生活费的水平和具体内容来为自己的留学做好打算,下面来具体介绍一下取德国留学一年大约花费多少人民币:

一、学费

1.瑞典高中一年费用:一般为8-10万瑞士法郎/年(约人民币55-75万元/年)。

2.瑞士本科一年费用:一般20-50000瑞士法郎/年(约人民币15-35万元/年)。

3.瑞士船长一年的费用:一般为30000瑞士法郎/年(约人民币190000-230000元/年)。

4.瑞士大学一年的费用与硕士学位差不多,即30000瑞士法郎/年(约人民币190000-230000元/年)。

1.住宿费

400CHF--1600CHF不等,苏黎世租房费用较贵,如果能申请到学生公寓(约300-750CHF)则可以节省租房费用。单间的价格根据位置和片区的不同一般在400--1000CHF之间,单人公寓则是800CHF--1600CHF不等。这里按平均800CHF计算。根据房屋类型而定。住宿费明细如下:(1)学生公寓:一般500-600瑞士法郎/月(约3600-4300人民币/月)。(2)单身公寓:一般1000瑞士法郎/月以上(约7200元人民币/月)。

根据不同的饮食方式而有所不同。餐饮费用明细如下:(1)自煮:一般2-6瑞士法郎/餐(约人民币15-43元/餐),即180-540瑞士法郎/月(约人民币1300-3900元/月)。(2)学校食堂:一般10瑞士法郎/餐(约72元/餐),即900瑞士法郎/月(约6500元/月)。(3)校外餐厅:一般每餐20瑞士法郎(约143元/餐),即每月1800瑞士法郎(约13000元/月),这只是起价。

初略计算,到瑞典留学,每年学费约10万元人民币,(因专业和学校会有很大差别);生活费约6万元人民币,(因地区和个人消费水平会有不同)。瑞士留学成本确实很高,但是成本高收益也巨大,我当年在SHMS读书,一年学费21万人名币,加上生活费差不多25万。加上生活费,一年预个20万吧。如果是读私立,比如酒店管理专业,一年费用预个30-40万。

综上所述,去瑞士留学的费用一年大约在10万人民币左右,这对于一些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所以,在去瑞士留学之前一定要提前做好相关的费用规划,提前做好准备。

上一篇:私立学校收费规范私立学校收费规定

下一篇:坚决!北京市针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违规行为所采取的举措

瑞士物价对于本地人来说高吗?

毫无疑问,瑞士是一个高成本高消费国家,

但它的成本之高是只对游客而言

还是对瑞士本地居民来说都很高?

答案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也可能不会)。

你不能用你自己(国家的)货币来判断瑞士的物价。图片来源:Pixabay

“让我们去瑞士吧,那里真的很便宜”。

你可能永远不会听到有人会这么说,这是有充分理由的。

众多国际排名显示,瑞士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瑞典、丹麦、挪威和冰岛)一样,是欧洲最昂贵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瑞士很贵?

你可能需要经济学学位才能理解这一点,瑞士的贵是由很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也许很显而易见——它的财富。

瑞士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稳定而富有弹性的经济(甚至抵御了新冠肺炎危机),就人均GDP而言,瑞士也超过了美国。

瑞士的生活水平非常之高,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将瑞士的生活指数列为世界上最高的。

然而,拥有最高水准的生活品质意味着昂贵的代价。对于瑞士这样一个富裕、繁荣的国家来说,拥有低价的商品和服务在经济上是不可能的。

以工资为例。瑞士的平均工资是世界上最高的。

这意味着,任何一家向员工支付(相对)高工资的瑞士公司都无法廉价出售其商品或服务,高人力支出成本是使商品或服务的单价无法降低的原因之一。这里的经济学逻辑很简单。

其他经常被提及的原因包括瑞士**对于市场价格的“保护主义”和“缺乏竞争”,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前者总是导致后者。

贸易保护主义是一种保护国内产业不受外国竞争影响的政策。这意味着某些瑞士产品没有外国竞争对手争夺消费者的注意力,并迫使其降低价格。

这显然对瑞士经济有利,但对消费者不利。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瑞士对瑞士人来说是昂贵的,还是只对外国游客来说?

瑞士法郎比欧元“强”。图片来源:Pixabay

?先让我们先看看游客:

游客们对于瑞士物价的认知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件事:游客的收入水平和他们国家货币与瑞士法郎之间的汇率。

一般来说,瑞士法郎比包括欧元和美元在内的其他货币更“强”。这意味着,来自国外的游客们将其本国的货币在兑换成瑞士法郎的过程中,其本国货币将会“失去”部分购买力。

例如,假设一个美国人将他手头上的100美元兑换成瑞士法郎,他将获得89法郎(按照撰写本文时的汇率),但是,100美元在美国的“消费力”(部分极高成本城市除外)比89瑞士法郎在瑞士的“消费力”可是高出很多的。

因此,瑞士法郎的“强势”对出国的瑞士游客来说是巨大的,但反之则不然。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外国人抱怨瑞士的物价高,但请记住,这些价格是基于瑞士的工资水平,而不是基于外国的工资水平。

想在瑞士囤积巧克力吗?价格或许会“劝退”你。图片来源:Pixabay。

?那么对于瑞士人来说呢?

当然,瑞士人是否觉得自己的国家过于昂贵取决于他们的收入。

瑞士的年工资中位数为80000法郎(折合约90000美元和81600欧元)。

相比之下,美国的工资中位数为52800美元,而整个欧盟的工资中位数取决于国家,从德国的43800欧元(约43000法郎)到葡萄牙的22000欧元(21555法郎)不等。

“中位数”意味着50%的人收入比这个数字少,而另外50%的人的收入则更多。

从逻辑上讲,那些工资低于这一阈值的人会认为瑞士的物价太高,而那些收入高于中位数的人可能不会觉得瑞士的物价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你在瑞士的居住地,因为一些州的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支付了所有固定成本后剩下的钱),因此购买力比其他州高。

详情请阅读:购买力最高(和最低)的瑞士州 ▽

此外,尤其是如果你将瑞士的生活成本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你会发现这里的一些东西实际上比其他地方便宜(尤其是现在,因为瑞士的通货膨胀率远低于其他国家)。

其中包括较低的税收、大学学费、电子产品价格以及此处列出的其他消费品:

详情请阅读:瑞士实际上“更便宜”的13种东西 ▽

最后一点,想必在瑞士生活过的大家都知道,瑞士有一些“廉价”超市,例如Aldi、Lidl和Denner等,为大家提供物美价廉的各种食物和日常生活用品。

    

 

▽精彩回顾

  

瑞士生活费用是多少?

瑞士消费极高,一只鸡为7SFR(瑞士法郎,1SFR约合6.5元人民币),一天光填饱肚子至少要准备10SFR。通常超市周五打折扣的种类多。专家介绍,每天最佳的购物时间是超市打烊前半小时,很多不能隔日卖的食品都半价,比如蛋糕、沙拉、面包、快餐、熟食和一些肉制品等。瑞士肉类很贵,但中国人喜欢吃的肘子在这里相对便宜,会做饭的同学不妨时常给自己来个红烧肘子。瑞士的猪蹄骨在MIGROS被收拾得干干净净放在柜台里,几乎免费,总吃方便面的人可以用猪骨汤下面条,增加营养。爱吃鱼的可以考虑一下鱼罐头。瑞士的鱼罐头新鲜、种类多且价格便宜。家乐福的肉类、蔬菜、水果比COOP和MIGROS便宜一些,如果离得近,每周不妨去家乐福购物一次。当然如果离德国近,那去德国买食物更合适。COOP超市的蛋糕有几款很不错,如Schwarzwaelder,可以趁打折时“抢来”一饱口福。日用品——瞄准“抵债物资”商店遇到超市打折扣,有些不容易变质的日用品可以多买,如洗发水、卫生纸、牙膏、洗衣粉等。另外,在瑞士每个州几乎都有OttosWarenposten店,这家店主要卖破产公司或是其他原因超低价销售的商品,有点类似国内的“抵债物资专卖商店”。如果想买新的而且较为便宜的家具和厨房用品什么的可以考虑,唯一的缺点是商品款式有些旧,质量一般。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圣诞节期间是最大规模的打折季。这个时期也是给国内亲人朋友买礼物的好机会。特别是瑞士名表,有些表店的经典款式会打到对折,是不错的选择。住宿——“以劳换租”实惠多瑞士有众多空巢老人,他们独守大房子,十分寂寞;而青年学生,特别是外国留学生却为大城市高昂的房租犯愁。为此,瑞士**想到,让这两类人组成“临时新家庭”,这样既解决了青年学生的租房难题,老年人又有人相伴、帮他们做家务。这项“以劳换租”活动项目由瑞士助老组织ProSenectute于2009年6月在苏黎世州率先推出,希望推动瑞士老人与青年学生之间的交往,让两代人老少搭配,各取所需,幸福生活。这项活动交换的基准是“以房屋租赁面积(每平米)决定每月家务工作的小时数”,以此取代房租。留学生只要帮助老人支付水电费等附加支出就可以了,剩余房租将通过锄草、喂猫和遛狗等家务活替代。这样算下来每个月能省下一大笔房租,对于经济实力相对较弱的亚洲留学生来说,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租房新选择。与此同时,“以劳换租”这种租房方式还有助于提高留学生的语言技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异域文化下的生活方式。打工——竞争激烈机会少在瑞士学习期间,打工可它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校阶段打零工(parttime)。这在法律上有时间限制,所得并不多。parttime的工资由12-25SFR/小时不等,周末和公众假期加倍。但是,parttime的要求往往是有相关工作经验和会至少德、法、意一种语言,英语在社会上几乎是无用武之地的。而在服务业,中餐馆的日子也很艰难。3年来,大部分的老板都在减少用人,已有的职位也早已饱和。如果想在学校附近地区找工作,可以想象竞争者有多少。另一种针对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每年有4-6个月的实习期。实习工资法定为税前2050SFR/月,苏黎世再加100SFR/月。实习期间自己吃住要考虑好,大多数同学都在工作地方搭伙和住。食宿税都在工资里扣除后,得净收入1000-1500SFR/月,还需要扣除**规定的保险费100-150SFR/月。交通费也是一项开销,即便是不满25周岁可以购买夜卡(Gleis7),或者选择半价卡,至少要准备200SFR/年。另外,由于法律不允许合租,自己租房又要花去400-600SFR/月。这样算下来,打工收入也仅够日常开销。原文来源:http://wWw.LiuXue86.Com/a/1677159.html

听说瑞士消费水平准备去瑞士旅游请问吃一顿正宗的瑞士奶酪锅两个人需要多少钱

期待看到有用的回答!

这个国家和瑞士大概是“双胞胎”?但是消费水平却更亲民……

移民欧洲的事儿,全都告诉你

上次我们追溯了阿尔卑斯山麓的“冰雪奇缘”,作为山两端的两个国家,瑞士和斯洛文尼亚确实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

瑞士:沿阿尔卑斯山麓,邂逅“冰雪奇缘”-瑞士篇

斯洛文尼亚:与瑞士“隔山相望”的另一端,“冰雪奇缘”更加震撼

以下是读者Alan发来的文章

1

2

3

4

洛加斯卡(LogarskaDolina)

VS卢达本纳山谷(Lauterbrunnen Valley)

4

5

斯洛文尼亚的消费比瑞士便宜多少?

这么多瑞士人生活在斯洛文尼亚?

免费一对一咨询欧笙投资专家

瑞士的东西贵不贵?

在瑞士生活费的标准?

瑞士是一个高消费国家,生活费用相对较高。根据地区和个人生活方式的不同,每月生活费用大约在2000至4000瑞士法郎之间。其中包括住房、食品、交通、医疗保险和娱乐等方面的开支。租房是最大的开销,而食品和交通费用也相对较高。此外,瑞士的医疗保险费用也需要考虑进去。总体而言,瑞士的生活费用较高,需要做好充分的经济准备。

每日推荐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7月21日~8月3日):1)国内方面,工信部等3部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目标;最高法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支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发改委办公厅等7部门发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确定北京市等60个城市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住建部、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上海市**发改委发布《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设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等等;2)国际方面,美国签署3690亿美元史上规模最大清洁能源投资;美国计划推出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太阳能计划;美国能源部投入9600万美元减少汽车碳排放;欧盟发布2022-2025年综合能源系统研发实施计划,向埃及提供1.18亿欧元水资源和能源扶持资金;德国计划征收天然气税;巴西建设首个绿氢工厂等。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成长行业:内外部不确定性继续提升导致市场双边波动,碳中和概念指数承压,近两周中金低碳行业指数波动走低3.1%。光伏、新能源汽车和氢能等高景气度板块表现较为强势,其中光伏板块领涨,涨幅达6.2%。具体行业,光伏产业链价格略涨,特别是硅料短缺影响硅片产出受限使价格明显上涨。新能源汽车产销超预期,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续。2)碳中和转型行业:国家能源*召开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会议;国资委表示中央煤炭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增效,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3)企业“双碳”行动:国家电网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社会责任报告》;建行发布首份《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招商*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信贷:截至2Q22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9.6万亿元,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9.5%,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按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2%、40.8%和62.8%。按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等绿色贷款余额5.0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8%。2)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8月2日,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600只,存量规模1.76万亿人民币,碳中和债存量132支,存量规模1651亿人民币。7月共发行66只绿色债券,同比降温7.4%,碳中和债券新发2只。8月初至今发行9只绿色债券,规模20亿人民币。3)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广东和天津碳价与前期基本持平,湖北碳价小幅下降。政策方面,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同时,欧盟提出减气计划,碳市场出现配额抛售现象,碳价呈“V”形波动。4)ESG:《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原则》发布,推动国内绿债市场标准与国际接轨;深交所发布ESG评价方法和ESG指数;新加坡金管*发布ESG基金披露要求;英国成立工作组将社会因素纳入养老金投资中。

热点“碳”究:今年7月以来北半球热浪此起彼伏,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近年来持续增加,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风险也随之上升,进而推升了投资者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的关注度。向前看,我们认为极端天气以及能源转型所带来的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均将提升,投资者或将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低碳相关产品服务及气候韧性领域。聚焦国内,当前气候投融资政策框架体系逐步完善,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制度正在建立,绿色金融工具和转型金融工具齐头并进支持气候投融资。我们认为,万亿级人民币资金需求将带动我国气候投融资领域政策、标准和金融产品发展,或可借助试点地区创造更多气候投融资机遇。

报告观点:1)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中国的气候挑战:为向净零排放转型融资》提出,要实现净零转型的成功转型,中国需要在金融创新、跨部门合作和政策支持三个领域做出转变。2)中国气象*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提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突破观测纪录。3)落基山研究所发布《建筑隐含碳:低成本、高回报的减排机遇》提出,建筑设计阶段是减少建筑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碳排放最佳时机,在成本溢价不到1%的情况下,可实现最高减少46%的建筑前期隐含碳排放。

前沿科学与技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现对燃料电池中催化剂性能的预测;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新型锌阳极实现水性锌电池性能提升;***理工学院设计新型可充电硅电池;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推出水活化一次性纸电池;中国科学院开发回收絮凝污泥用作高性能电极的新工艺。

►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从整体目标看,方案根据两个五年规划期分阶段提出主要目标,明确“十四五”期间,实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会下降幅度,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十五五”期间,以基本建立以高效、绿色、循环低碳为重点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为总体目标,以确保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年前达峰为具体目标。

在重点任务和行动中,方案提出了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等六方面重点任务,以及重点行业达峰行动、绿色低碳产品供给提升行动两个重大行动。其中在重点行业达峰行动上,明确聚焦重点行业,制定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研究消费品、装备制造、电子等行业低碳发展路线图,分业施策、持续推进,降低碳排放强度,控制碳排放量。

此外,方案还提出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经济政策、完善市场机制、发展绿色金融等政策保障。其中明确,建立健全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落实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更好发挥税收对市场主体绿色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健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逐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统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电力交易等市场建设。[1][2]

►最高法:《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支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

7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提出支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依法审理涉油气期货产品、天然气、电力、煤炭交易等纠纷案件,依法严惩油气、天然气、电力、煤炭非法开采开发、非法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推动资源合法有序开发利用。研究发布司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司法政策,妥善审理涉碳排放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交易、碳交易产品担保以及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涉碳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等纠纷案件,助力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全面准确适用民法典绿色原则、绿色条款,梳理碳排放领域出现的新业态、新权属、新问题,健全涉碳排放权、用水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纠纷裁判规则。研究适用碳汇认购、技改抵扣等替代性赔偿方式,引导企业对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进行绿色升级。[3]

►国家发改委办公厅等七部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确定北京市等60个城市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要求准确把握建设重点,各城市要健全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提升再生资源分拣加工利用水平,推动二手商品交易和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建设规模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规范回收站点和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的绿色分拣中心、交易中心,并将塑料废弃物、废旧纺织品规范收集设施作为回收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有条件的城市还应建设一批可循环快递包装投放和回收设施。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行业的提质改造和环境监管,推动行业集聚化发展,做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拆解产物流向监管,改善行业“散乱污”状况。要建设多种形式的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鼓励建设高质量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项目,探索航空器、航空发动机、工业机器人等新领域再制造项目。[4]

►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7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4方面重点任务:一是推进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增强城市安全韧性能力;二是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新格*;三是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四是加快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智慧化转型发展。《规划》提出8项重大行动:一是城市交通设施体系化与绿色化提升行动。二是城市水系统体系化建设行动。三是城市能源系统安全保障和绿色化提升行动。四是城市环境卫生提升行动。五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提升行动。六是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行动。七是老旧小区市政配套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八是城市燃气管道等老化更新改造行动。[5]

►国家发改委:《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加快低碳绿色转型

7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加快低碳绿色转型。落实能耗双控和2030年前碳达峰要求,进一步细化节能降碳任务,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低碳调整。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实施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大力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深化国家公交都市建设,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使用新能源车,提升绿色出行比例。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加强城市照明节能管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深化低碳试点示范,支持西咸新区开展气候适应性城市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扩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重点减排技术应用。[6]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

7月2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及相关标准外文版计划》,共计72项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标准专项计划,其中制定56项、修订16项,均为推荐性国家标准。本批国家标准外文版计划共计44项,语种均为英文。《计划》涉及项目包括森林经营增汇技术规程,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核算指南,木材加工行业、铝冶炼企业、煤炭生产企业、钢铁生产企业、铸造行业等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的制定或修订,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制定,火力发电厂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系统能耗测定技术规范,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电能替代项目,超临界二氧化碳锅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化和核查技术规范,基于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技术规范,农林生物质发电及热电联产项目,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地评价指标体系,等等。[7]

►国新办:《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即将发布

7月22日,***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关于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的若干措施》将于近期发布。《措施》提出在全国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下乡。夯实基础设施支撑,加强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支持家电回收网点、绿色分拣中心建设,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千兆光纤网络部署工程,加大用电用水用气用网保障,通过设施提升持续释放消费潜力。[8]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

7月22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电力发展规划》,在电源结构、电网建设和电能替代三方面提出发展目标。到2025年,北京本地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533万千瓦(含应急备用电源),可再生能源装机435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提高到28%左右。到2025年,外调绿色电量3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21.4%左右。2025年末,全市充电桩总规模达到70万个,换电站规模达到310座。平原地区电动汽车公共充电设施平均服务半径小于3公里。展望2035年,全市基本实现无煤化(应急除外),绿电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到35%以上。北京电网打造成为网络坚强、结构合理、运行灵活、绿色智能的世界一流电网。[9]

►上海市人民**:《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

7月28日,上海市人民**发布《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0%,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10]

►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7月29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率完成国家下达目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森林覆盖率达到57%,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到2030年,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8%,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森林蓄积量达到3.1亿立方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11]

►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

7月25日,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形成,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48%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8.9%,森林蓄积量达到6.2亿立方米;具备条件的地区、行业和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5%左右,非化石能源装机比重达到54%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9%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6.6亿立方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达峰后碳排放稳中有降。到2050年,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建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持续提升,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到2060年,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全面建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生态文明高度发达,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12]

►美国签署历史上规模最大清洁能源投资以应对气候变化

7月27日,美国发布了关于《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其中提到将在十年内向清洁能源和气候变化项目投资369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此次近3700亿美元的气候投资法案,有望通过推动清洁能源技术来推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未来,具体包括电动汽车和充电基础设施、超高效热泵、绿氢和快速增长的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计划到2030年降低能源成本、提高清洁生产并减少约40%的碳排放。[13]

►美国**计划推出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太阳能计划

7月26日,据白宫官网消息,美国拜登**宣布资助没有条件安装屋顶光伏系统的租房居民加入当地社区太阳能项目,**计划通过社区地面光伏项目为租房居民统一供电,可帮助450万个家庭每年减少10%的电费。[14]

7月21日,美国能源部(DOE)宣布了一项9600万美元的融资机会,以支持国内运输部门的脱碳。资金旨在脱碳和加速所有车辆的电气化,大幅削减驾驶员和公司的燃油成本。资金将集中于扩大电动汽车充电的可及性,通过电气化和使用替代燃料创造更清洁的非道路车辆。[15]

7月21日,欧洲能源转型智能网络技术与创新平台公布《2022-2025年综合能源系统研发实施计划》,明确了到2025年的研发资助重点。实施计划将投入10亿欧元围绕9大应用场景实施31项研发创新优先项目,包括基于可再生能源的能源系统控制和运营、下一代光伏和电池逆变器的控制解决方案等。该实施计划基于欧盟2021年7月提出的Fitfor55一揽子计划目标,并考虑了近期地缘**紧张*势对能源市场的影响,强调需加速研发创新以促进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同时,该实施计划还将更新《综合能源系统研发路线图》,预计将在2022年年底发布。[16]

►欧盟向埃及提供1.179亿欧元水资源和能源扶持资金

7月21日,埃及国际合作部称,欧盟已向埃及提供1.179亿欧元赠款支持埃及**的水资源和能源预算。埃及国际合作部部长特表示,这笔赠款基于欧盟-埃及合作关系框架,并与埃及主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期间促进该国绿色转型和发展生态友好型项目的目标一致。[17]

7月28日,据路透社报道,德国将从10月1日起对所有天然气消费者征税,并持续至2024年3月。该征税旨在帮助燃气公司寻找其他来源以取代日益减少的俄罗斯天然气供应。德国副**兼经济与气候保护部部长表示,预计税额将在每千瓦时0.015至0.05欧元之间,意味着一个四人家庭每年可能面临高达1000欧元(约1014美元)的额外费用。有关征税的更多细节将于8月公布。[18]

7月26日,巴西首个绿氢工厂在巴西东北部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奠基。工厂预计2023年年底投产,每年能够生产1万吨绿氢和6万吨绿氨。巴西环境部长表示,巴西现在面临发展绿色经济的挑战,应为世界气候变化带来有益解决方案,巴西有机会通过这个绿氢工厂为世界提供清洁能源。[19]

本章将基于中金研究部各行业组分析和预测,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追踪“双碳”领域主题趋势,帮助投资者抓住“碳中和”带来的投资机遇,同时规避相关风险。

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继续提升,碳中和概念指数承压走弱。由于近期内外部不确定性继续提升,包括海外波动延续、稳增长政策力度可能趋缓以及部分结构性问题的担忧重新浮出水面,压制市场短期风险偏好,市场4月以来的单边反弹动能有所减弱,整体交易平淡偏弱。在此背景下,过去两周(2022年7月21至8月2日)中金低碳行业指数下跌3.1%,跌幅略大于沪深300指数(-1.9%)和恒生指数(-2.4%)。2022年至今,中金低碳行业指数下跌4.7%,表现较A股和港股呈现相对韧性(沪深300和恒生指数分别下跌15.2%和13.8%)。

光伏、新能源汽车和氢能等高景气度板块表现较为强势。分行业来看,近两周碳中和相关成长行业整体表现较好,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链、光伏等行业发展确定性强,景气度维持高位。具体来看,光伏板块领涨,涨幅达6.2%。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续,新能源汽车指数涨幅为3.6%。其次,氢能和核电指数上涨2.9%和1.9%。

光伏产业链价格略涨,硅料短缺影响硅片产出受限,硅片价格继续上涨。截至8月1日,光伏经理人全行业指数较两周前上升2.8%,上中游制造业和下游电站分别上涨3.3%和0.7%。价格方面,光伏行业综合价格指数较两周前上涨1.5%,产业链中,硅片和电池片价格指数涨幅较大,较两周前分别上涨2.8%和2.0%,多晶硅和组件价格指数基本持平,仅上涨0.7%和0.5%

国内今年增量项目有序推进,碳中和目标全球化,光伏行业发展空间有望扩大。2021年以来,国内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光伏行业支持性政策,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与整县分布式推进政策均顺利推进。高价组件背景下6月国内装机情况好于预期,今年1-6月国内光伏累计新增装机30.8GW,同比增长137%,体现出今年电企央企强烈的新能源开发诉求,十四五光伏装机增速有望再上台阶。海外方面,行业碳中和政策纷纷出台,平价时代光伏招标电价止跌带来组件价格需求弹性放大,行业产值空间由降转升。根据Solarzoom,2022年6月中国组件出口15.38GW,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85%。中金电新组看好全球光伏五年CAGR达到近30%,2025年新增需求达到500吉瓦。随着2H22硅料环节供给瓶颈逐步打开、地面电站需求复苏,看好组件环节经营压力和盈利能力有望改观。

新能源产销超预期,国内市场6月装机量持续回升。按照乘联会口径,6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和批发销量为531千辆和571千辆,同比增长131.4%和144.4%,环比增长47.8%和35.6%。根据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数据,2022年6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达27.0GWh,同比增长143.3%,环比增长45.5%,其中三元装机量11.6GWh,同增94.9%,环增39.4%;铁锂装机量15.4GWh,同增201.5%,环增50.7%,三元份额从5月的45%回落至6月的43%。疫情扰动逐步出清,中长期来看,中金汽车组认为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趋势不改。

三元材料中6系及以上中高镍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新势力发布7月交付量数据。三元正极材料方面,中镍单晶高电压及高镍材料分别受益于国内及海外市场需求,6月渗透率分别环比小幅提升1.9ppt和2.2ppt至19.5%和46.8%。7月行业受到地补退出、高温因素以及竞品车型上市的影响,蔚来/理想/小鹏交付量环比下降,引发市场担忧。中金汽车组认为应看淡短期需求波动,智能电动技术创新带来格*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变,期待新车型周期带动预期不断修复。

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续。7月29日,***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扩需求举措,推动有效投资和增加消费[20]。除个别地区外,限购地区要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打通二手车流通堵点;延续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其背景为,2020年4月,财政部等三部委正式发布关于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有关政策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包括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相关部门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将成为助力汽车市场增长的重要手段,推动汽车消费继续成为经济的主拉动力。

7月22日,国家能源*召开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视频会议。会议指出,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煤炭产量21.94亿吨,同比增长11%,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推动电厂、港口存煤水平大幅提升,煤炭增产保供取得显著成效。当前,稳经济措施带动煤炭消费持续增长,国际煤炭进口压力仍然存在,煤炭增产保供不能松懈。[21]

►国资委:中央煤炭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增效,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

7月22日,国新办举行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秘书长、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央煤炭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增效,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截至7月12日,中央企业累计产煤5.7亿吨,同比增产8.1%。电煤的中长期合同履约率超过了96%,向下游企业让利超过600亿。截至7月12日,电煤库存量是1亿吨,高于去年同期的3527万吨,可用天数是24天,高于去年同期的8.4天。[22]

►发改委:钢铁行业要继续压减粗钢产量

7月29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表示,下半年,钢铁行业要继续勠力同心,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严禁新增钢铁产能;二是继续压减粗钢产量;三是继续推动兼并重组;四是继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五是加大国内铁矿开发。[23]

►钢材需求形势仍不及预期,6月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降幅加大

国家稳增长政策持续落地,但钢材需求形势仍不及预期,钢铁产量环比减少,原燃料价格有所回落,钢材价格也有所下降。1-6月全国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43892.7万吨、52687.7万吨,同比分别下降4.7%、6.5%。6月末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为122.52,环比下降10.67,降幅为8.01%;同比下降20.96,降幅为14.61%,连续三个月同比下降。[24]

►7月钢铁PMI:钢材供需两端收缩,行业运行持续低迷

7月份,国内钢材市场需求低位运行,恢复较为缓慢。钢铁行业7月PMI为33.0%,环比下降3.2个百分点,钢铁行业运行持续低迷。从分项指数变化来看,市场淡季特征显现,市场需求低位运行,钢厂生产有所下降,钢材和原材料价格都连续下行。[25]

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等产品,以及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对推动经济活动外部性“内部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Q22,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9.6万亿人民币(1Q22为18.1万亿人民币),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9.5%。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0.4%,比2021年末高7.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1H22余额增加3.53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余额分别为8万亿人民币和4.93万亿人民币,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2%。

►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8.82万亿、5.04万亿和2.63万亿人民币,同比分别增长32.2%、40.8%和62.8%。

►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绿色贷款余额5.0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8%,上半年增加6039亿人民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绿色贷款余额4.39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10.3%,上半年增加2631亿人民币。

中国绿色债券存量约1.76万亿人民币。据Wind数据,截至2022年8月2日,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600只,存量规模为1.76万亿人民币。7月共发行66只绿色债券,发行规模678.7亿人民币,较6月71只下降7.4%,发行规模也比6月的757.4亿人民币下降10.4%。8月初至今发行9只绿色债券,规模为20亿人民币。

碳中和债券存量1651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4%。截至2022年8月2日,境内碳中和债存量132支,存量规模1651亿人民币,占绿色债券总余额的9.4%。7月碳中和债券新发2只,发行规模14.4亿人民币,较6月新发6只和114.1亿人民币相比发行降温。

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广东和天津碳价基本维持不变。截至2022年8月1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为58.8元每吨,较两周前(2022年7月20日)收盘价57.3元每吨小幅上涨。全国碳市场共成交58.0万吨,成交金额共计3,475万人民币。地方碳市场方面,广东和天津碳价与两周前相比基本持平,湖北碳价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湖北8月1日收盘价为47.8元/吨,较两周前下降2.8%。

政策方面,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生态环境部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称,建设全国碳市场下一步将坚持全国碳市场作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一是持续强化全国碳市场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积极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二是强化数据质量监管力度和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征信惩戒管理机制。三是持续强化市场功能建设,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主体、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26]

欧盟提出减气计划,碳市场上出现配额抛售现象,碳价呈“V”形波动。8月1日,欧盟碳市场收盘价为80.2欧元每吨,相比两周前(7月20日碳价78.5欧元每吨)上涨2.2%,但两周内最低价为75.8欧元每吨。近日,俄罗斯直供德国的“北溪1”管道完成大修,供给负荷恢复到40%,解决了近期欧盟部分国家的燃眉之急[27]。然而,欧盟却在7月20日紧急要求各成员国削减15%的天然气用量,以满足冬季用能需求。若该政策落地,欧盟碳配额需求预期将减少,碳市场投资者看跌情绪导致欧盟碳价一路跌至76欧元水平。在7月27日能源部长特别会议上,欧盟一致同意将2022年8月至2023年3月的天然气消费量比过去5年的平均水平减少15%[28]。该“省气”政策实施将限制天然气供应,导致天然气价格预期升高,投资者抛售碳配额以满足天然气的保证金需求,从而推动欧盟碳价下跌。7月28日受到碳市场拍卖量即将缩减消息的影响,碳价有所回升。

国内:最高法支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

►《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原则》发布,推动国内绿债市场标准与国际接轨

7月29日,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同意,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明确了绿色债券的四项核心要素包括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遴选、募集资金管理和存续期信息披露,提出了对绿色债券发行人和相关机构的基本要求。同时,《原则》明确了绿色债券品种包括普通绿色债券(蓝色债券和碳中和债)、碳收益绿色债券、绿色项目收益债券和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四个大类,进一步明确募集资金应100%用于绿色项目,实现了与国际绿色债券标准接轨,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绿色债券品种都将同步使用该原则。原则的发布标志着国内初步统一、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正式建立,将有力推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迈上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29]

►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

7月2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2022年上半年银行业保险业运行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表示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目前,在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方面,银保监会已经制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开展了绿色融资统计和绿色信贷自评价、推动了气侯投融资等。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主要工作包括,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30]

►深交所发布ESG评价方法和ESG指数,完善深市特色指数体系

7月25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证信息正式推出国证ESG评价方法,发布基于该评价方法编制的深市核心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深证100)ESG基准指数和ESG领先指数。国证ESG评价方法综合考虑ESG评价逻辑、数据可得性和有效性,从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维度全面反映公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和绩效,旨在提供适应中国市场的ESG评价工具。[31]

►深交所:将推动更多低碳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行上市

7月26日,全国首单清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REITs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深交所将推动更多低碳领域基础设施REITs发行上市。深化基础设施REITs试点,支持鼓励清洁能源、低碳园区、低碳交通、生态环保等符合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项目申报发行基础设施REITs扩展低碳可持续金融产品序列。[32]

国际:新加坡金管*发布针对ESG基金的披露要求

7月2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MAS)公布了针对零售投资者的ESG基金的新披露要求。近期,投资者对ESG的兴趣大幅增长,推动了以“绿色”或“可持续”名的投资产品和服务的激增,但没有明确的规则向投资者传达基金纳入ESG的方法和标准。新披露要求将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他们所投资基金的ESG表现,并减少“洗绿”的风险。[33]

►英国成立工作组将社会因素纳入养老金投资中

2022年7月15日,英国**宣布将成立一个由养老金部长领导的跨部门工作组,帮助养老金更关注ESG投资中的“S”,解决与劳工标准、供应链、消费者保护、强迫劳动等相关的风险和机遇。该工作组声明中表示“气候变化不应成为受托人的唯一考虑因素。”[34]

►BP与西班牙电力公司Iberdrola宣布合作发展充电基建与绿色氢气生产中心

2022年7月28日,能源巨头BP公司与西班牙电力公司Iberdrola宣布将合作一项新战略。即加速发展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及绿色氢气生产中心,助力工业和交通部门的减碳脱碳。具体为组建一家合资企业,投资预计高达10亿欧元,计划包括到2025年安装5000个充电点,到2030年充电点安装总数达到11000个。[35]

►一级方程式赛车集团Formula1宣布到2026年将100%采用清洁能源

2022年7月26日,Formula1宣布其2030年碳中和计划中的一项工作是开发并采用一种“即用型”100%可持续燃料。这种燃料将在2026年供F1旗下所有赛车使用。不仅如此,F1还称这种燃料届时可匹配世界大多数汽车使用。[36]

►雀巢公司以清洁能源为动力开设墨西哥新工厂,实现零废水生产

2022年7月26日,雀巢公司宣布于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Veracruz)开设新咖啡工厂。此工厂价值3.4亿美元,使用清洁能源为生产动力,并将实现生产环节零废水排放。此举也是雀巢公司落实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承诺中的一项行动。[37]

2022年7月18日,波音公司发布了Cascade,一款助力商业航空在2050年前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数据建模工具。Cascade由波音航空和大学协作开发,量化了各种减排情景,评估了各种能源的全生命周期影响,探索了航空业脱碳的多种路径。波音公司将利用此款工具,继续评估其脱碳战略,包括机队更新、能源更新和效率改进等。[38]

热点“碳”究:极端天气提高气候投融资关注度了吗?

今年7月以来北半球热浪此起彼伏,多国经历创记录高温。北半球入夏以来高温不断,7月份英国、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都记录了超过40℃的高温天气。截至7月22日,高温致使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至少1700人死亡[39]。截至7月30日,美国俄勒冈州热浪已致死至少6人[40]。根据中国气象*天气公报,进入8月后北半球多个地区仍将保持35℃以上高温,*部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超过44℃[41]。反观国内高温天气也不断持续。8月1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预计西北、东南和西南部分省份最高气温达37-39℃,*部地区超40℃。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下,极端天气事件将愈发频繁。根据美国宇航*(NASA)数据,自18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至少上升1.1℃。与1951-1980年的平均水平相比,自1980年以来全球气温几乎在所有月份都有所提高,且近十年来气温上升尤为明显。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21年8月发布报告提出,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一部分已无法逆转。国家气候中心最新观点显示,当前极端高温发生频率相较工业化之前增加了3.8倍,极端强降水事件出现概率也会随大气水分含量增加而提高[42]。以今年7月底美国**部地区暴雨为例,引发的山洪已致死至少25人[43]。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也造成各国山火频率、规模和强度均有所增强。7月份,大规模山火频繁席卷欧美,造成民众被迫撤离和人员伤亡。

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通常是投资者关注的气候变化风险。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提出,气候风险包括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两类。物理风险主要指的是气候变化事件带来的实体风险,分为短期和长期风险,短期风险主要以单一事件为主,如龙卷风和洪涝等极端天气事件;长期风险是指气候模式的长期变化,如持续变暖引起的海平面上升等。物理风险可能对企业、家庭等市场主体造成财务冲击,例如直接资产损失或供应链中断造成的间接影响。转型风险主要是指为适应气候变化要求,造成广泛政策和法规、技术、市场等领域的变化,进而产生的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

►政策和法规风险。一方面,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可能会对市场主体的财务状况造成冲击。例如大幅收紧碳排放相关政策(碳定价)或技术进步(可再生能源技术替代),从而引发高碳资产重新定价和财务损失。另一方面,诉讼或法规风险也随着气候变化损害提升而增加。例如,企业未能减缓气候变化冲击或未能充分披露气候变化有关财务风险,导致气候相关诉讼损失。可能的风险包括提高温室气体排放定价、强化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现有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及监管、诉讼风险等。

►技术风险。低碳、高效的技术进步可能会对市场主体造成财务风险,例如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能效和碳捕集等新兴技术的开发和使用,将会影响产业内部结构,并对部分企业主体的市场竞争力造成冲击。可能的风险包括以低碳商品替代现有产品和服务、对新技术的投资失败、低碳技术转型的成本等。

►市场风险。气候变化影响市场的方式较为复杂,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供需结构改变商品、产品和服务。可能的风险包括客户行为变化、市场信息不确定、原材料成本上涨等。

►名誉风险。市场主体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努力程度及社会公众印象将导致其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名誉风险。可能的风险包括消费者偏好变化、企业污名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与负面回馈日益增加等。

极端天气下的物理风险VS俄乌冲突下的转型风险

当前,极端气候带来的物理风险上升,投资者关注度有所提高。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正随着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加速上升。例如,全球持续高温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将对沿海地区的生产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继而可能对内陆地区也产生间接威胁。尽管前期气候变化领域关注度由于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导致能源冲击等因素干扰而有所下降,但近期的极端天气再次提高了投资者对气候变化物理风险的关注程度,对绿色投资起到激励作用,这一点在欧洲尤为显著。7月上半月,海外机构稳步推进ESG相关产品发行,共新发16只ESG相关基金,总资产超24.9亿美元。新发基金种类较为丰富,其中包括10只股票型基金、3只固定收益型基金、2只配置型基金和1只另类资产型基金。16只新发ESG相关基金中有15只均位于欧洲地区,涉及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爱尔兰和卢森堡6个国家。

短期内,俄乌冲突导致化石能源使用增加,转型风险暂时降低。当前,全球多国受到能源供应紧张影响,短期政策上均选择放松对化石能源的使用限制,这一现象在欧洲地区尤为明显。为确保能源供应,欧洲多国持续增加化石能源利用,并宣布或考虑推迟退煤进程。以希腊为例,该国已经将煤炭淘汰日期由2025年推迟至2028年。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退煤进程纷纷延缓,转为宣布延长煤电厂运转周期或重启部分煤电厂。此外,部分本该出台具体计划的国家也对退煤计划犹豫不决,如保加利亚、土耳其等。从这一点出发,化石能源资产搁浅的转型风险暂时降低。

长期来看,未来气候变化转型风险或将加速上升,并带动投资者关注度增加。发展新能源能够同时满足能源供应安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两方面要求,化解当前能源保供压力和应对气候变化之间的短期矛盾。因此,俄乌冲突下的能源供给冲击并不会影响能源转型的长期趋势。特别是在极端天气下,应对气候变化物理风险的长期重要性再次凸显,各国将持续积极推进净零目标。根据最新的联合国气候行动追踪报告,截至2021年11月2日,共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目标,覆盖全球约90%的碳排放量。我们认为,随着各国对能源转型带来保供和减碳双重效益的认识进一步强化,长期趋势中各国能源转型或将更加坚定和迅速,未来气候变化相关的转型风险将加速上升,投资者关注度也将有所提高。

投资者未来可以关注哪些气候变化领域投资机会?

根据TCFD建议[47],全球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投资机会主要包括资源使用效率、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服务、市场拓展以及气候韧性5个方面。

►资源使用效率。市场主体通过提升生产销售过程、建筑物、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中的资源使用效率来降低营运成本,并为全球减碳工作做出贡献。技术创新有助于转型,例如采取更高效的运输方式、使用更高效率的生产销售流程、回收再利用、使用更高效的建筑物、减少用水和耗水量。

►可再生能源。国际能源署提出,要想达到全球减碳目标,世界主要电力供应需要从传统化石能源转变为低碳的可再生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可以节约年度能源成本,例如使用低碳能源、采用奖励性能源政策、使用新型能源技术、参与碳交易市场、向分布式能源转变。

►低碳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市场主体通过创新和开发新型低碳产品、低碳服务,从而提升其竞争地位,并促使客户和制造商形成消费偏好。例如,开发或增加低碳商品和服务、开发气候调试和保险风险解决方案、开发新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与创新、业务多元化、促进消费者偏好转变。

►市场拓展。市场主体积极在新市场或新型资产上寻求机会,有助于实现多元化经营和低碳经济转型。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开发银行、小型本土企业、社会团体之间的合作,更容易相互促进进入新市场。通过融资低碳发电、绿色交通等领域的绿色债券或绿色基础设施,也可以获得新市场中的机会。

►气候韧性。气候韧性方面的机会主要涉及市场主体应对气候变化的调适能力,以及更好地管理气候变化相关风险(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并掌握机会的能力。具体投资机会包括参与可再生能源项目并采用节能措施、能源多元化替代等。具有如下特征的市场主体更加能够把握气候韧性相关机会:拥有长期固定资产、生产密集或销售密集、以基础设施或自然资源为主要价值链、有长期融资及投资需求。

中国趋势:气候投融资体系已具雏形

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中国也正在经历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根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观点,1951~2021年中国地表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15℃/10年),造成后果是我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显著趋多、趋强。例如,2021年7月我国河南省郑州、新乡、开封等地区发生特大暴雨,造成严重洪涝灾害[48]。为了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制订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目前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已经初具雏形。

气候投融资领域政策陆续发布,政策框架体系逐步完善。随着金融市场对气候变化相关风险关注度不断提升,多项气候投融资政策陆续发布,涉及顶层设计、分类标准、地区试点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各项政策共同带动气候投融资框架体系建立完善。2020年10月,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促进气候变化政策与投资、金融、产业、能源和环境等各领域政策协同高效推进等顶层目标。2021年9月,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布《气候投融资项目分类指南》,明确了气候投融资项目包括减缓气候变化项目、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以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效果的项目。在明确气候投融资项目支持范围的基础上,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等9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各地区开展试点,探索气候投融资实践。2022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了我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2035年远景目标,强调提升气候变化监测预警能力、气候风险管理和防范体系等。

当前正着手建立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随着气候变化领域关注程度上升,ESG信息披露的相关政策也密集出台。例如港交所2020年7月起实行ESG新规,将ESG报告的披露时限从财年结束后的七个月减少到了五个月;上交所2022年1月对科创50指数成份公司ESG信息披露作出强制要求,需在本次年报披露同时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或ESG报告。2020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ESG评价指南》发布实施。这是我国首个石油和化工行业ESG标准,目标之一就是改善全球气候和生态环境。此外,《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进一步明确,要分步分类建立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的气候和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随着气候投融资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气候投融资监管力度势必有所提升。

支持气候投融资的相关金融工具稳步发展,帮助应对气候变化物理风险。目前,绿色金融的相关实践已经为气候投融资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我国已经建立起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ETF等产品在内的绿色金融工具体系。以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为例,2021年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同比增长33%[50];境内绿色债券发行量超过6000亿元,同比增长180%。这些绿色金融工具可以通过引导和促进资金投向聚焦企业减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项目,支持和服务于气候投融资,对气候变化物理风险做出有效应对。

此外,聚焦应对转型风险的气候投融资金融工具也正当兴起。转型金融作为促进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的投融资工具,拓宽了高碳企业的低碳实践融资渠道,有利于防范气候变化转型风险。目前,我国已相继推出多个转型金融产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截至2021年末,我国共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6只,发行总额约354.5亿元人民币,以电力、钢铁、交通、建筑等行业为主。2022年,多家商业银行成功开展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实践。例如,2022年3月农业银行、大华银行和华侨永亨银行为上海临港集团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国际银团贷款6亿元;2022年7月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向某煤业化工集团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8.5亿元。

总体上来说,我国气候投融资体系发展方兴未已。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1+N”政策体系的逐步细化,各行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投融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国家气候战略中心预测,到2060年我国新增气候领域投资需求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我们认为,在巨大资金需求的带动下,气候投融资正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碳中和背景下,气候投融资政策和标准体系将不断丰富完善,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金融产品仍会持续创新丰富,相关试点地区或可为气候投融资项目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世界经济论坛(WEF):《中国的气候挑战:为向净零排放转型融资》

7月21日,世界经济论坛(WEF)和奥纬咨询联合发布《中国的气候挑战:为向净零排放转型融资》,讨论构建交通、建筑、地产和钢铁等行业的融资新模式以支持中国向净零排放过渡的必要性。[51]报告主要观点为:

►中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这一庞大计划具有独特性。首先,中国经济的工业产出比重远高于其他任何主要经济体。其次,中国的经济治理模式意味着西方的“自由市场”机制可能不太适用于推动中国的变革。由于中国经济核心部分的高碳排放,将需要投入资源至重要技术,加强投资来实现净零排放。报告估计,能源、建筑和房地产、钢铁、交通出行、供暖、通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行业对中国2060年净零目标的预期贡献分别在30%-43%、5%-8%、9%-12%、4%-7%、3%-5%、15%-20%之间。

►中国独特的经济模式决定了中央**和国有企业在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各级**参与制定了详细的经济规划,都将在中国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国有企业在许多行业中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包括需要转型的高碳行业和为转型提供必要资金的金融服务业,因此也将扮演重要角色。与西方的市场主导模式(特别是以企业季度业绩为重点的模式)相比,这种自上而下的经济规划方法或许有利于促进长期投资。

►然而,中国也需要确保持续强劲的市场活力,鼓励技术开发与创新,确保达成脱碳目标。第一,尽管中央和地方**以及国有企业拥有良好的资源获取渠道,但通常很难确定需要关注的最佳项目。第二,金融机构拥有充足的资金,但往往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来确定最有效的投资目标。第三,许多关键技术需要进口,并根据国内需求量身定制,为此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行业专业知识。第四,私营企业是推动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发展最高效的群体,通常需获得重大激励后才会采取行动。

►目前,中国绿色融资资金缺口较大。2020-2060年期间,电力、钢铁、交通出行、建筑和房地产行业约需140万亿人民币(22万亿美元)。每年约有1.1万亿人民币(1700亿美元)资金缺口,总资金缺口达44万亿人民币(6.7万亿美元)。资金缺口的主要来源是创新技术所需的融资。融资方面的挑战包括投资者认识不足和风险水平高。存在资金缺口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可用资金和所需资金之间的结构性错配(包括金融工具和期限错配)。有助于公司筹集必要资金并用于绿色资本和运营支出的其他因素包括:1)更灵活的抵押品要求,特别是对中小企业而言;2)绿色债券市场深度发展,资金量更多;3)较长期限的融资;4)新产品,包括混合股权资本结构。优化绿色融资供应可以更有效地缓解巨大资金缺口。

►为了打造有效、可靠的数据基础设施,支持中国融资,缓解气候变化,需采取以下步骤:1)设计适用中国的数据标准和框架。虽然已经有国际标准和框架,但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包括其经济规模、许多本土设计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只适用于中国的热值和排放因子,使国际框架很难适应中国的需求,或是很可能导致评估结果的重大偏差。2)建立碳量化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的碳量化评价方法和工具还不够完善。主流评估系统,如碳核算金融联盟(PCAF)或巴黎协定资本转型评估(PACTA),并非针对中国这般规模的制造业而设计。报告提出,制造商也不愿披露被中国**视为敏感的数据。中国目前可用的方案被外界(特别是海外金融机构)认为不够完善,容易低估二氧化碳排放3)改进数据收集。中国缺乏定期收集行业数据和整合多源数据的机制。因此,中国的排放数据分散、过时。许多数据点(包括一些碳计算的关键参数)长期没有更新。4)碳中和合规信息披露标准化。绿色项目的监管标准,特别是与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及其在中国的本土化一致的标准,在披露的必要内容、格式和时间上均有限制,由此产生多方面的缺陷和不一致,导致金融机构无法充分监测资金的流动和使用。

►在获得资金方面,制造业中的中小型创新企业的境况尤其艰难。中小型创新企业在对国民经济及净零转型贡献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解决技术难题的积极探索也较多,占到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5%,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总体就业的80%。以下方法可帮助金融机构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1)建立投资者和企业家相互了解的接触点;2)开发新型知识服务;3)打造适当的融资产品;4)提供一站式融资方案,整合不同期限的资金来源;5)核心企业的明确承诺。

►中国在政策框架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但在多个领域仍有改进空间。政策框架制定过程中最为显著的挑战包括:1)降低**支持的必要性;2)区域政策不一致;3)税收优惠。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减少产品开发风险,为中国的碳中和转型提供资金支持:1)增强消费者意识,帮助消费者认识到购买绿色产品的价值,从而减少对政策的依赖。2)制定实施统一连贯的全国性政策框架,统一各项法规、标准、补贴和其他监管机制。3)制定科学机制,加大公私部门的融资力度。

►报告还提出了中国需要改变的三个领域,以使净零排放转型成为可能:1)金融创新。特别是寻找方法,确定一揽子贷款结构,满足面临较高成本和/或较低利润的长期借款人的需求。2)协作。特别是加强行业内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协作,激励公司生产或使用可持续产品和原料。3)政策支持。特别是确定税收标准,采用相关税收激励政策,避免不希望出现的行为(例如通过征收碳税),并鼓励可取做法,如对绿色产品和服务减税。

中国气象*气候变化中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8月3日,中国气象*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提供了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52]报告主要观点为: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较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1℃,为1901年以来的第七高值。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十年最少。

►中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1年,中国平均暖昼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云南元江(44.1℃)、四川富顺(41.5℃)等62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1961~2021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2021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较常年值偏高23.5×10^22焦耳,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二十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7年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1米,已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1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6.5米和8.5米,其中西支末端退缩距离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退化趋势。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21年,活动层底部(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0厘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1979~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2.7%。1979~2021年,南极海冰范围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中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1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0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呈减少趋势。2021年,太阳活动进入1755年以来的第25个活动周的上升阶段,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为29.7±29.7,略高于第24个活动周同期(2010年)。1961~2021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21年,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较常年值偏少31.5千瓦时/平方米。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4~2021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1年,北京上甸子和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较2020年均有小幅降低;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溶胶光学厚度平均值较2020年略有升高。

落基山研究所(RMI):《建筑隐含碳:低成本、高回报的减排机遇》

7月28日,落基山研究所(RMI)发布了《建筑隐含碳:低成本、高回报的减排机遇》,通过聚焦建筑隐含碳减排机遇,解读在项目设计和施工阶段减少隐含碳的策略,并针对美国市场常见的三种建筑类型进行了经济性分析,从政策手段、地域适用性及新兴材料等角度为全球实现建筑隐含碳减排提供了借鉴。[53]报告主要观点为:

►建筑全生命周期评估表明,建筑物的结构通常是其前期隐含碳的最主要来源,根据建筑类型的不同最高达80%。相关建筑材料包括混凝土、钢铁、木材和保温材料等。同时,由于与租赁和周转相关的建筑物内部改造相对频繁,建筑内部改造造成的隐含碳总量有可能超过前期隐含碳总量。

►建筑的设计阶段是减少建筑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碳排放的最佳时机。建筑的低隐含碳解决方案可以分为三个大类:整体建筑设计、材料替代和低隐含碳材料选型。而整体建筑设计方案可以带来最多的隐含碳减排。在成本溢价不到1%的情况下,通过采用低成本和零成本措施,可将中高层商业建筑、办公建筑、多层住宅建筑和提拔式建筑的前期隐含碳排放减少19%-46%。

►减少建筑隐含碳的手段具有多元性。其中,优化预拌混凝土工艺、选择低隐含碳的饰面材料、采用低隐含碳或固碳的保温方式,是零成本减少隐含碳最有效的措施。而采购回收利用率较高的钢筋和结构钢材、选择低隐含碳的玻璃产品,及减少结构的材料用量等方式,则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低成本建筑减碳途径。此外,目前的一些新兴材料有望进一步显著减少隐含碳。

►除碳减排外,减少建筑隐含碳还有助于在多个领域创造价值。这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降低项目成本、减少材料提取、制造和运输方面的能耗,确保建筑获得新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认证,及改善提高空气质量与公共卫生水平等。

►此外,但还有一些额外的金融杠杆可以进一步提高低隐含碳建筑的经济效益,实现更深度减排。具体包括:

1)内部碳定价。通过碳税或企业内部制定碳定价的方式,对碳排放应用货币成本,可以显著增加低隐含碳设计对开发商的价值。微软等公司已经实施了内部碳成本政策,用于影响碳减排相关决策,其中就包括建筑减排。

2)消费者节约:低隐含碳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可以将成本节约进一步转移给消费者。例如,在混凝土混合料中减少硅酸盐水泥所节约的费用,目前可能只有预拌料供应商能够受益,但随着透明度的提高和对水泥含量较低的混凝土需求的增长,最终的购买者可能也可以受益于这些费用上的节约。

3)市场竞争。低隐含碳材料产量的增加可能会降低材料的成本。优先采购政策造成的需求的增加可能也会加速这一趋势。

4)制定越来越严格的隐含碳减排目标。仅靠要求对新建建筑和改造项目的隐含碳进行测量,就能提高对低隐含碳材料和建筑技术的需求。一旦隐含碳得到定期测量,规范、政策和标准将成为制定严格目标更有力的工具。这将反过来通过关键产品的更高水平市场渗透率、熟悉程度和产量推动成本的下降。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预测燃料电池中催化剂的性能

7月22日,根据TechXplore报道,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预测催化剂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方法,通过实验、复杂计算和X射线光谱学的组合开发精确识别化学性质。之后,研究团队使用该技术设计并生产了一种具备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铂合金催化剂。该方法可以将铂与镍、钴以外的金属混合,精准开发潜在的催化剂。[54]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水性锌离子电池的核心技术

7月25日,根据TechXplore报道,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开发出制造高密度锌金属阳极,用于生产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的锌金属阳极。该技术控制了锌金属阳极的微观结构,以减少引起水性锌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和寿命下降的副反应发生率,为水性锌离子电池的商业化提供了低成本和环保的解决方案。将制造的锌金属阳极应用于水性锌电池系统后,腐蚀反应得到有效抑制,经过7000多次反复充放电后,电池容量保持在70%以上,这远远超过商用锂电池的充放电寿命。[55]

►***理工学院:可充电硅电池

7月27日,根据TechXplore报道,***理工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为新型可充电硅电池进行了设计和架构,并对其进行概念验证。在研究中,该团队利用重掺杂N型硅晶阳极,以及卤化物(溴和碘)定制设计的混合基离子液体电解质作为转换阴极,实现了若干次充放电循环。[56]

►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水活化一次性纸电池

7月28日,根据TechXplore报道,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研究小组设计了一种水活化一次性纸电池。该电池由至少一个尺寸为1平方厘米的的连接单元组成和印有三种油墨成分的纸质基底组成。对单节电池性能的分析表明,在加入两滴水后,电池在20秒内激活,并且在未连接到耗能设备时,达到1.2伏的稳定电压(标准AA碱性电池的电压为1.5伏)。一小时后,由于纸张干燥,单节电池的性能显著下降。再加了两滴水后,它又保持了0.5伏的稳定工作电压超过一个小时。研究团队认为,纸张和锌的生物降解性可以使该电池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次性低功耗电子产品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墨水中使用的锌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持续性,这也允许精确控制电池产生的电量。[57]

►中国科学院:絮凝污泥用作高性能电极的新工艺

8月1日,根据TechXplore报道,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利用高温酸化和氢氧化钾活化,将絮凝污泥转化为多孔碳基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作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表明,氢氧化钾活化法产生的新孔隙为电化学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性能,活化后的污泥材料具有良好的双层电容表现,更具可逆性且更有利于电解质离子扩散和电荷转移。[58]

本文摘自:2022年8月4日已经发布的《“碳”策中国(21):极端天气频发推升气候投融资关注度7月21日~8月3日》

世界物价最高的城市有哪些?

. 奥斯陆的物价非常昂贵。2. 奥斯陆是挪威的首都,是世界上物价最高的城市之一。原因是挪威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人均收入较高,导致物价水平也相应提高。此外,奥斯陆的房价、食品、交通等方面的消费成本也较高,进一步推高了物价。3. 奥斯陆的物价高昂意味着生活成本较高,但也反映了该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此外,奥斯陆也是一个文化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值得人们前往探索和体验。

【瑞士的消费水平高吗(瑞士的消费水平是高还是低?)】相关文章: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