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外资为什么可以卖出(方正证券持仓,我的股票昨天全部抛了,现在总资产是2.45万,可用金额也是2.45万,为什么可
作者:“admin”
方正证券持仓,我的股票昨天全部抛了,现在总资产是2.45万,可用金额也是2.45万,为什么可取金额 方正利是期货吧! 外资券商账户优势? 1. 外资券商账户具有一定的优势。2. 原因是外资券商通
方正证券持仓,我的股票昨天全部抛了,现在总资产是2.45万,可用金额也是2.45万,为什么可取金额
方正利是期货吧!
外资券商账户优势?
1. 外资券商账户具有一定的优势。2. 原因是外资券商通常具有更丰富的资源和经验,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投资服务。他们通常拥有更广泛的研究团队和专业分析师,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投资建议和市场分析。此外,外资券商通常具有更多的投资产品和渠道,能够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3. 外资券商账户的优势还包括更高的透明度和更严格的监管。外资券商通常受到国际监管机构的监管,其业务操作更加规范和透明,能够提供更可靠的投资环境。此外,外资券商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国际化投资机会,投资者可以通过外资券商账户参与全球市场的投资,获得更多的投资机会和收益。总之,外资券商账户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投资者在选择外资券商账户时还需要综合考虑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
为什么有的民营企业愿意被外资收购或是控股,这对于被收购的企业或是控股的企业有什么好处呢?
民营企业最后的路在哪里?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又能走多久?这是很多民营企业老板担心的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但是真正能够解决的却少之又少。很多民营企业家都在担心,明天自己的企业还在不在,又该怎么走。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企业人力成本越来越高,运营成本也越来越高,工人管理也不像以前那么好管理。企业之间三角债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还有银行贷款,利息的偿还,等等。很多民营企业家也想走出这个怪圈。怎么走?一个就是努力提高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坚持不死;一个就是找个好东家把自己卖了,反正钱已经赚够了,暴利时代基本上不会有了,卖了再掉头寻找别的机会投资,也累了,可以休息一下了。被外资控股我个人不认为是一个好选择,可能跟自己的个性也有关系。我个人还是倾向于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被别人控股,一不小心全部变成别人的了。要不好好做,要不就直接卖了。省心省事。一点粗浅的看法。见笑。
北向资金大举回流 外资风险偏好有望逐渐修复
11月首个交易日,北向资金一改此前的流出态势,全天净买入61.55亿元,其中,尾盘加仓势头十分迅猛。业内人士认为,北向资金10月呈现一定的“过度抛售”特征,这可能与美联储激进加息及获利资金低买高卖有关。随着外围风险事件逐步缓和,外资风险偏好有望逐渐修复。
Choice数据显示,北向资金10月累计净卖出573亿元,单月净卖出额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其中,10月24日北向资金净卖出179.12亿元,创今年以来新高。分渠道看,大盘蓝筹聚集的沪股通流出幅度更大,沪股通单月净卖出405.46亿元,深股通单月净卖出167.54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10月北向资金的大幅净流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担忧通胀升温或使美联储表态更趋向“鹰”派,从而使外资情绪波动较大;二是获利的资金在进行高卖低买。
光大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宇生表示,通过盘点过去3次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出的情况,发现北向资金的持续净流出往往与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偏好大幅下降有关,而随着风险事件有所缓和,或其他利好因素出现,外资的风险偏好将会逐渐修复,并持续回流A股市场。
从个股数据看,按北向资金持股量变动×个股成交均价估算,北向资金10月净买入最多的个股为京东方A,单月净买入额约14.43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先导智能和德赛西威,净买入额分别达11.06亿元和7.36亿元;陕西煤业、三峡能源、宁波银行、华友钴业、锦浪科技等个股的北向资金净买入额也排名居前。
据方正证券统计,截至10月24日,北向资金净流入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技术硬件与设备、能源、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分别获净买入48.8亿元、8.8亿元、8.1亿元。从持股数量看,北向资金持股数量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电信服务、公用事业,增幅分别达到5.2%、4.2%、2.6%。
外资卖出主要集中在传统蓝筹。北向资金10月净卖出贵州茅台超172亿元,净卖出五粮液超28亿元。中国平安、隆基绿能、伊利股份、东方财富、平安银行、通威股份等个股净卖出额均超15亿元。
虽然10月外资流出势头较为明显,但在部分外资投行看来,其中有一定的“过度抛售”成分,类似交易行为并不理性,中国股市长期投资机会依然值得挖掘。
“是时候抄底了。”富达国际首席投资官AndrewMcCaffery日前表示,应该将目前全球投资者的情绪与中国经济的现实分开,中国正在努力推动战略性行业发展,例如增加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努力延缓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战略方向会衍生出众多投资机会。
沪深股通|方正证券9月21日获外资卖出15.64万股
同花顺(300033)数据显示,2023年9月21日,方正证券(601901)获外资卖出15.64万股。截至目前,陆股通持有方正证券12.67亿股,占流通股15.39%,累计持股成本8.30元,持股亏损13.71%。
方正证券最近5个交易日下跌1.10%,陆股通累计净买入411.51万股,占流通盘0.05%,区间平均买入价7.21元;最近20个交易日下跌3.89%,陆股通累计净卖出560.06万股,占流通盘0.07%,区间平均卖出价7.25元;最近60个交易日上涨11.35%,陆股通累计净买入2781.8万股,占流通盘0.34%,区间平均买入价7.14元。
外资做空是什么意思?
“外资做空”是一个股市术语,它指的是外国投资者在市场不景气,股价下跌时,通过卖出股票来赚取利润的行为。外资做空是一种利用市场下跌赚钱的投资策略,它会加速股市的下跌,对股市造成冲击。
外资做空是一种高风险的操作,因为股市下跌的时间和幅度难以掌握,外资的行为会加剧市场的波动。
因此,投资者需要具备深入的市场分析和风险管理能力,才能成功地进行外资做空。在投资操作时,要注意市场的变化,合理分配资产和控制风险,把握投资机遇,增强市场竞争力。
为什么允许外资进入股市?
允许外资进入股市有几个原因。
首先,外资的进入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提高股市的效率和稳定性。
其次,外资的参与可以带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此外,外资的进入也可以增加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进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允许外资进入股市也是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的一部分,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总之,允许外资进入股市可以带来多方面的好处,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生物试剂行业研究报告:生物试剂长坡厚雪,国产替代方兴日盛 - 知乎
(报告出品方/作者:方正证券,唐爱金)
生物试剂行业处于生命科学研究产业链的上游,包括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使用的生物材料、有机化合物,以及临床诊断、医学研究中使用的试剂,根据用途差异可划分为分子类试剂(酶、核酸、载体等)、蛋白类试剂(重组蛋白、抗体等)和细胞类试剂(转染试剂、培养基等)三大类。作为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核心消耗品,生物试剂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科学研究、高通量测序、体外诊断、医*及疫苗研发和动物检疫等多个领域,其终端客户主要为两类,一类为基础科研用户,包括高校及研究院所,另一类为工业客户,包括制*企业、体外诊断企业、疫苗生产企业。
“生产研发能力+销售渠道”双重加固,构筑生物试剂行业护城河。(1)从生产&研发端来看,生物试剂行业技术难度大,对人才专业能力要求高。生物试剂行业涉及临床医学、免疫学、生物医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属于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行业,对从业人员专业背景及研发水平要求十分高,企业需拥有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并通过多年的研究积累,才能具备一定竞争优势。人才的招募与培养、技术的研发积累、创新体系的建立均为较长期的过程,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2)从销售端来看,生物试剂行业客户粘性较强,先行者品牌优势明显。采购生物试剂产品的客户包括科研院校、高通量测序服务企业、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制*企业等,用户对产品质量及稳定性具有较高要求,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的产品,且一旦选择,通常不会频繁更换,客户粘性较强,率先进入该领域的企业品牌优势明显。此外,生物试剂行业的终端客户较为分散,需要依赖厂商广泛而有效的销售网络进行开拓与维护,行业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打造客户信赖度和拥有较为广泛的用户群体。
由于生命科学研究细分方向众多、研究对象十分复杂,相应而言,所需使用的生物试剂种类繁多。从大类来看,分子类试剂主要包括核酸、酶,国内相关企业包括诺唯赞、全式金,蛋白类试剂主要包括抗体、抗原和重组蛋白,国内主要企业包括义翘神州、百普赛斯,细胞类试剂主要包括培养基和转染试剂,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健顺、奥浦迈。
从市场规模占比来看,生物试剂以分子类试剂为主,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9年我国生物试剂中分子类试剂产品市场规模约为69.22亿元,占整个市场的50.90%,蛋白类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9.98亿元,细胞类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约为26.79亿元,分别占整个市场的29.40%、19.70%。
分子类生物试剂是指进行核酸及小份的实验中所需用到的试剂,包括TaqDNA聚合酶根、逆转录酶、定制序列的RNA和DNA片段等。分子类试剂主要构成是各类酶和由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超纯水组成的缓冲液等,不同分子类生物试剂产品的区别主要体现为酶的种类、用量以及缓冲液的配方,由于不同的酶对缓冲环境的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要求存在差异,因此酶溶液的配制和缓冲剂配制为整个分子类生物试剂生产工艺流程的关键部分。
酶功能特异性较强,应用广泛。通过对酶的定向改造,可以制备出具有序列识别功能、高效催化活性的工具酶,特异性的工具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对底物分子进行高效定向催化,酶的反应条件温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目前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核酸、蛋白质等生物活性分子的生产及分析检测。
酶种类繁多,酶的定向改造技术、产业化生产能力和酶库的丰富度为关键的竞争要素。酶制剂的种类繁多,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PCR/qPCR中所需要的TaqDNA聚合酶、体外转录及修饰所用到的RNA聚合酶、加帽酶等。虽然现在酶的定向改造方法较为成熟,但酶在产业化生产过程中,对完整的平台开发体系要求较高,需要酶学、蛋白质科学、生物信息学、缓冲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专业人才,且要求其具备丰富的开发经验,才能实现高质量酶的稳定量产。此外,由于分子类生物试剂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酶的种类和酶溶液配制上,因此拥有丰富突变酶库的企业,就可以拥有更强的开发和配制多种适用性分子类试剂的能力。
从市场规模来看,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呈现加速扩张趋势。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我国分子类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33%,从过往几年增速变化来看,存在加速趋势,同比增速从2018年的16%上升至2019年的18.97%,发展态势良好。
从竞争格*来看,外资品牌占据国内市场主要份额,国内品牌中诺唯赞遥遥领先,国产品牌集中度有待提升。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0年中国分子类生物试剂超70%的市场份额被外资占据,其中赛默飞、凯杰、宝生物(Takara)、伯乐生物(Bio-Rad)合计占比超过40%,诺唯赞为国内分子类试剂领先企业,仅占据4%的市场份额,进口替代空间较大。从国产分子类生物试剂品牌的竞争格*来看,国产前五大企业占比不到25%,国产品牌市场较为分散,集中度仍待提升,其中诺唯赞位于绝对龙头地位,占比达13.70%,远高于规模第二的全式金(市占率为5.30%),康为世纪、爱博泰克、翊圣生物分别占比为2.30%、1.60%、1.00%。
蛋白类试剂主要指围绕蛋白质大分子进行的实验中所需的试剂,主要包括重组蛋白、抗体、蛋白芯片以及专用于蛋白的修饰、纯化、电泳的产品。重组蛋白和抗体为其中最重要的两大类产品。
重组蛋白生产工艺复杂,细胞转染、培养及上清收集是生产关键环节。在生命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特定的蛋白质和生物调控之间的关系,通常需要生成相应目的功能的蛋白。由于蛋白质结构较为复杂,难以直接化学合成,需要利用基因工程及细胞工程等技术,对来源于活细胞的DNA进行改造后,将其作为模板生成具有一定功能和活性的蛋白质,也就是重组蛋白。
一般而言,重组蛋白生产需要经过细胞培养、细胞转染、上清收集、蛋白纯化、保存等工艺,其中细胞培养较为复杂,是生产的难点,细胞转染是核心环节,在该环节中,需将用以表达特殊序列重组蛋白对应的基因序列转染到细胞,以便进行后续的蛋白表达,而上清收集及蛋白纯化则直接影响产品的纯度与质量。
重组蛋白品类及活性差异来源于宿主及表达系统的差异,真核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蛋白在人用*物研发中优势最为明显,但生产难度和成本也最高。常见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可分为原核细菌蛋白表达系统、真核酵母蛋白表达系统、真核昆虫细胞蛋白表达系统、真核哺乳动物细胞蛋白表达系统,宿主及表达系统的差异影响重组蛋白的活性、表达率等,一般真核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生产的重组蛋白的蛋白修饰、蛋白折叠、蛋白结构更加接近天然人源蛋白,在人用*物研发与生产中的应用更加有优势,能提高人用*物研发的精度和成功率。
从种类上,按照标记状态区分,重组蛋白可分为标记蛋白与非标记重组蛋白,标记重组蛋白主要是通过生物素、荧光素等标记工具对蛋白进行标记,主要是为了简化研发人员实验操作,更为精准的识别、区分和筛选相应的抗体、重组蛋白,应用范围较为集中,主要用于生物成分检测,如血*浓度检测、免疫原性检测等。而非标记重组蛋白覆盖了多种疾病的靶点及生物标志物,生产工艺相较于标记重组蛋白更为简单,价格和成本也更低,被广泛运用于生物*、细胞免疫治疗、诊断试剂的研发和生产质量控制环节。
国内重组蛋白市场规模快速扩张,国产品牌发展空间广阔。随着生物*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物研发支出的持续增长,作为生物医*研发的核心工具,重组蛋白试剂需求旺盛。由华经产业研究院的数据可知,全球重组蛋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自2015年的70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9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50%。而据Frost&Sullivan数据,中国重组蛋白生物试剂市场规模由2015年的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47%,远高于全球增速水平,国内重组蛋白市场规模扩张迅速。
外资品牌占据国内重组蛋白主要市场,本土企业能力逐步提升,产品媲美进口产品,国产替代进口可期。国内目前重组蛋白试剂市场较为分散,外资品牌占据国内主要市场,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19年中国重组蛋白试剂市场中,前5家公司占据市场47%的份额,其余约53%的市场份额被众多小公司瓜分,市场集中度较低,其中市场份额第一、二名为外资品牌R&D与PeproTech,分别占比20%和16%,国内领先企业义翘神州和百普赛斯分别占比5%、4%。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物研究、*物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对关键核心原料自主可控的倡导,国内相关生命科学产业链快速发展,本土企业研发能力显著进步,国产重组蛋白品牌中,义翘神州、百普赛斯、近岸蛋白领跑,其中义翘科技以4179万元的销售额占据了5%的市场份额,百普赛斯销售金额为3500万元,在国内品牌中排名第二。随着本土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在价格和服务能力优势加持下,逐步打破进口主导的*面,国产替代可期。
抗体是在生物体内由抗原刺激产生,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可对目的蛋白进行定性、定量及定位检测。由于抗原的种类繁多,仅人属抗原就不少于20万种,此外还有鼠、兔等多种反应种属,叠加单/多克隆性、偶联物及应用方法等多种属性,形成各种类型的抗体,目前市面上的抗体种类多达数百万种。
从分类上,基于技术的发展历程,抗体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和基因工程抗体。其中,单克隆抗体可分为鼠源性单克隆抗体、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和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可分为嵌合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物、抗体融合蛋白,基因工程抗体工艺复杂,成本较高,但是可以降低抗体对人体的免疫原性,提升研究实验的成功率。
抗体应用路径较广,在实验环节起到关键作用。科研工作中,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蛋白质印迹法(WB)、免疫组织化学(IHC)、流式细胞术(FCM)等实验应用技术路径都需要用到抗体,抗体在实验环节通过和特异性抗原结合,达到定性或定量检测的目的,且不同的实验方法均需用到不同种类的抗体。
从市场规模来看,全球抗体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市场占比逐年扩大。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全球科研抗体试剂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22.1亿美元增长到2019年的26.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3%。从市场集中度来看,欧美区域是全球科研抗体试剂的主要市场,其中美国占比接近40%,欧洲占比在27%左右,亚太市场的占比逐年提升,从2016年的23.9%增长到2019年的26.4%,预计2022年占比达28.8%。
从抗体供给区域分布来看,北美和欧洲地区抗体试剂产业较为发达,全球90%以上的供应商分布在欧美地区。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北美拥有98个抗体供应商,占据全球176个服务供应商的55%以上,欧洲供应商有62个,占比为35.20%,亚洲供应商13个,占比为7.40%,其中来自中国的供应商在全球科研抗体试剂供应商中仅占比5.1%。
在中国市场,外资品牌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90%,其中Abcam、Merk、CST、Invitrogen(ThermoFisher)、R&D等国外公司为市场上的龙头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分别为8.40%、7.30%、6.60%、5.70%、4.10%。而国产品牌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2019年合计占比仅为9.8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细胞类试剂主要指围绕体外细胞进行的实验中所需的试剂,包括培养基、转染剂、以及专用于细胞培养、转染、凋亡、裂解的单个产品或试剂盒等,其中培养基是细胞类试剂最主要的产品。培养基对细胞成长意义重大,是细胞体外培育最关键的用料。细胞培养技术指将从生物机体中取出的细胞放置在有利于其生长的人工环境中培养的技术,由于特定的细胞对其生存环境的酸碱度、营养类型均有特定的需求,因此选择适当的细胞培养基是细胞成功培育最关键的步骤。
细胞培养基通常包含培养细胞的能量来源和调节细胞周期的化合物,一般由缓冲系统、无机盐、氨基酸、糖类、脂肪酸(脂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细胞培养基不仅需要为细胞生长提供营养成分、促生长因子及激素,还需要调节渗透压、调节pH并提供无毒、无污染的细胞生长环境。
细胞培养基按照配制原料的来源可分为天然培养基和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仅由天然生成的生物液体组成,能较好的拟合细胞在生物体内的生活环境,适用于多种细胞的培养,但其成分具有不确定及不稳定性,培养的可重复性较差。合成培养基通过顺序添加准确称量的高纯度营养物质、维生素、盐、血清蛋白等制备而成,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若根据蛋白/多肽提取物等不确定成分的含量,
培养基可分为含血清培养基、低血清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无蛋白培养基等。
细胞培养基产品生产工艺分为干粉状和液体状生产。在干粉产品生产过程中,预混、研磨和终混最为重要,混合和研磨的质量决定了培养基的质量,在液体产品生产过程中,配液和除菌过滤最为重要,因为配液决定了培养基各组分配比,而液体容易滋生细菌,故除菌过滤保证培养基纯净无菌,保证使用效果。
国产细胞培养基市场份额逐年提升,进口品牌仍占据主要地位。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培养基市场上国产产品占比从2016年的18.6%逐渐提升至2020年的22.8%,虽国产细胞培养基占比略有提升,但进口产品仍占据市场主要份额,中国培养基市场中占有率排前三的分别是赛默飞、丹纳赫和默克,国内企业健顺、奥浦迈仍处于起步追赶阶段。
生物试剂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细分领域,下游客户包括制*企业、生物科技公司、科研机构,主要划分为科研与工业两类应用终端。根据Frost&Sullivan统计数据,2019年国内生物试剂的销售对象中,针对工业客户的销售额为99亿元,占市场份额的72.40%,针对科研客户销售额为38亿元,占市场份额的27.60%。
从科研端来看,我国生命科学研发资金投入年复合增速达20.41%,远高于全球水平,为上游生物试剂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增长力。由于生物试剂在生命科学研究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一般约10%-15%的生命科学研究投入被用于购买生物试剂。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全球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资金投入2016年为1247亿美元,到2019年已达151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69%,预计到2021年投入资金将达1690亿美元。
随着生物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我国对基础科学研究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在国内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投入近年迅猛增长,由2016年的49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86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41%,远高于全球平均增速,预计2021年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资金投入将达1056亿元。生物科研投入力度的大幅增加,将向上游传导,带动了生物试剂行业的繁荣,为我国生物试剂行业发展提供强劲增长力。
此外,资本对医*生物行业的支持,提升创新研发热度,上游需求持续旺盛。近十年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融资金额由2013年的123.19亿元迅速增长至2021年的3313.68亿元,资本的支持为生物医*的发展注入资金,尤其是为研发投入提供支持。我国生物医*上市公司R&D从2016年的35.39亿元上升到2020年的115.3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6.34%,随着国内医*上市公司的R&D迅速增加,研发力度加大,带动我国生命科学研究支持类产品的需求上升。
从工业端来看,下游应用端的市场快速扩容,产业化需求上升,带动生物试剂产业快速发展。在医*生物领域,生物试剂主要的两大下游市场是生物制*和IVD市场,我国2020年IVD和生物制*市场规模分别为890亿元和3870亿元,2016年至2020年两大市场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94%和20.49%,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1290亿人民币和5480亿人民币。在下游生物制*和IVD行业日益增长的需求驱动下,对应研究和产业化相关的生物试剂产业随之快速发展,行业整体处于持续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上,空间广阔。
以IVD原料为例,随着我国IVD行业的快速发展,作为产业链上游的IVD原料的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3亿增长至2019年的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8%,Frost&Sullivan预计我国IVD原料市场规模将以19.4%的年复合增长率持续增长,至2024年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00亿元。预计在突发新冠疫情的扰动下,我国IVD原料规模将加速扩容,到2024年将远超200亿元。
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全球生物科研试剂市场的整体规模从2015年的128亿美元增长至2019年的175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1%。我国生物试剂行业相较海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近年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72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3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1%,远高于同期全球水平,国内生物试剂市场景气度较高,产品需求持续旺盛。
考虑到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的特殊影响,在疫情刺激下,全球对生命科学的关注度更进一步,研究热情高涨,投入大幅增加,科研端和工业端需求激增,在Frost&Sullivan2017-2019年生物科研试剂行业规模数据基础上,我们预计生物科研试剂在2020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速超20%,到2024年规模将达388亿元,相关核心假设如下:(1)分子类产品2020年受新冠核酸检测需求大幅增长,2021年后增速略有回落,但基于生命科学研究投入高涨,后续能保持20%以上增速。(2)蛋白类产品2020-2021年受检测需求影响,抗体类产品加速增长,占比变大,2021年之后受新冠*物、疫苗研究影响,重组蛋白类产品增速较快,占比变大。(3)细胞类产品增速保持行业增速约20%,占比较为稳定。
外资企业在生物试剂行业深耕多年,可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平台化优势显著。以赛默飞、凯杰、宝生物、伯乐生命、珀金埃尔默为代表的全球龙头,在生物试剂领域起步早,比国内同类型企业早20-30年进入生物试剂行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商业化渠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平台化的研发体系和覆盖全球的销售渠道网络。其中部分企业如赛默飞、凯杰除了在生物试剂领域产品线丰富、服务全面、质量良好之外,主营业务还涉足科学仪器、专业诊断等领域,具有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
外资品牌先入为主,品牌影响力深远,垄断国内市场。由于我国生物试剂起步较晚,产品质量相较于外资品牌仍有较大差距,我国科研机构、各类高校在实验中,以及生物医*企业在研发和生产中,使用的生物试剂以进口为主,尤其中高端生物科研试剂,外资品牌优势更为明显。根据喀斯玛(中科院创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务平台)的交易数据,截止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平台产生交易的96家中科院属机构中,生物试剂进口交易额占比高达83%,进口依赖度较高。
生物试剂市场以中高端试剂产品为主,国内进口的生物试剂中81%为中高端产品。若将生物试剂按照1000元以下、1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的价格梯度划分,根据喀斯玛交易数据,三个梯度交易额占比分别为3:6:1,由此可见,中高端生物试剂产品合计占据生物试剂整体市场70%的份额。从分布来看,进口试剂有81%分布在中高端市场,仅有19%分布在低端市场,而国产试剂仅有53%分布在中高端市场,在低端市场的分布高达47%,由此可见,我国中高端生物试剂市场进口替代空间较大。
疫情之下供给短缺,生物试剂卡脖子问题愈发显著。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外生物试剂生产厂商生产受限,产能不足,在外资品牌以本土优先的原则下,叠加国际物流不顺畅,进口生物试剂普遍出现了价格提升、供货紧张等现象,卡脖子问题凸显,生物试剂的供应链本土化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产品质量来看,国产生物试剂企业经过多年研发积累,部分产品质量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以诺唯赞公司的逆转录酶为例,其关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其扩增长度可达15kb,长于进口厂家,可在50℃下进行反应,热稳定性与进口厂商水平相当。
从价格方面来看,国产产品性价比高,“本土供应”保证下游客户生产运行更稳定。国产生物试剂由于显著的成本优势,定价低于外国品牌,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尤其在疫情及严峻的国际*势影响下,进口生物试剂出现了价格提升、供货紧张等现象,这使得国产生物试剂性价比优势更为凸显,供应链本土化,不仅为国内下游企业节约成本,还能保证下游企业生产运营的稳定和持续。
从服务来看,国产企业可提供定制服务,能有效提高客户粘性。在进行基础研究、*物和疫苗前期开发过程中,由于研究过程极其复杂,市场上常规的标准化产品往往无法满足其要求,而国产品牌能针对这些客户的需求,为其量身设计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有效提高研发效率和成功率,降低研发和生产成本。以菲鹏生物为例,菲鹏生物已达到功能化微球粒径可控、功能基团可控的技术水平,通过个性化定制的功能化微球,大幅提升了试剂性能,帮助生物医学、免疫学、生物分离、生物催化等许多高新技术领域的客户进行多样品或多标靶的高通量检测,大受客户青睐。
国产以“质量+价格+本土供应+特色定制化服务”四大优势,逐步打破外资垄断的市场格*,在政策春风下加速国产替代。*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供应链。生物试剂行业是生命科学研究产业链的上游,属于人才密集型、具有高创新能力、高附加值的产业,是容易被外国“卡脖子”的关键产业,生物试剂供应链的本土化,对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产业链自主可控具有战略意义。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出于产业链供应安全的考虑,预计生物试剂行业的国产代替进口进程将持续深化。
诺唯赞是国内分子类试剂龙头企业,拥有稀缺的酶定向改造及量产平台,产品种类丰富。公司依托自主建立的功能型蛋白定向改造共性平台,开发搭建了丰富的产品体系,现有200余种基因工程重组酶,生物试剂产品涵盖60余种PCR系列、30余种qPCR系列、10余种分子克隆系列、30余种逆转录系列、230余种基因测序系列、100余种Bio-assay系列、60余种提取纯化系列、6种基因编辑系列、20余种细胞/蛋白系列生物试剂、10种体外转录及修饰系列产品,终端产品数量约为500个。
在国内分子类试剂市场,诺唯赞占有率达4.0%,是除外资企业外,占比最高的厂商,在国产企业中属于绝对龙头。除了基因工程重组酶,诺唯赞还有1000余种高性能抗原和单克隆抗体等关键原料,并推出了生物试剂、诊断试剂抗体*物及生物科研服务,是少数具有上游原料开发能力,又拓展下游检测产品的创新型企业。
公司现有生命科学、IVD板块、生物医*三大事业部,三足鼎立巩固行业优势地位。生命科学是诺唯赞最成熟的业务,以扩张SKU、提高销售密度和覆盖度、深入对客户的服务为导向进行发展;IVD是诺唯赞的成长型业务,经过几年发展,公司POCT诊断试剂及POCT诊断仪器占营收的比重逐渐上升,从2017年的0.22%迅速增长到2020年的35.81%;生物医*是诺唯赞2020年刚成立的事业部,是一个新的业务板块,目前生物医*业务部的团队数量较少,但是未来在巨大的市场机遇的刺激下,有望迎来快速发展,打开公司新的成长空间。
新冠催化,业务爆发式增长。诺唯赞2017-2019年营业收入均未超过3亿元,2020年受益于新冠疫情爆发带来的检测需求激增,营业收入已达15.64亿元,同比增长483.58%,剔除新冠疫情相关产品,公司仍然实现营业收入3.75亿元,同比增长40.36%,增速较为强劲。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0.04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8.2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90.12%。
义翘神州是国内重组蛋白龙头企业,拥有领先的单抗和重组蛋白生产工艺和技术平台。公司目前生产和销售的现货产品种类超4.7万种,覆盖抗体、重组蛋白、基因及培养基等产品,其中重组蛋白超过6000种(含超过3800种人源细胞表达重组蛋白),抗体约1.3万种,公司每年还持续新增重组蛋白800-1000种,新增抗体1500余种,能够覆盖生命科学研究多个领域,满足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干细胞研究等基础科研和创新*物研发“一站式”采购生物试剂产品的需求。
此外,公司还能提供重组蛋白及抗体开发、生物分析检测等技术服务,显著节省客户的采购成本,助力客户完成产品开发,服务于大学、科研院所、医*研发企业等国内外各类生物研发单位,累计客户超过5000个。
就业绩来看,剔除新冠业务,常规业务仍实现加速增长。新冠疫情刺激生命科学研究热情高涨,义翘神州的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1.0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9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0.94%,剔除新冠相关产品影响,2020年仍然实现2.54亿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0.59%,高于前几年增速,展现出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高景气。义翘神州的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0.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42.71%,业绩爆发式增长。
从业务结构来看,新冠带动抗体销售增加,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大幅提升。2017年至2019年,重组蛋白业务是义翘神州主要的营业收入来源,占比超过60%,2020年受新冠检测需求拉动,抗体业务增长迅猛,抗体业务从2019年的0.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38亿元,同比增长5447%,收入占比超过重组蛋白,达65%。公司重视海外市场布*,在海外市场投入了较多销售人员,在美国、欧洲等地设立海外子公司,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90个国家,境外收入占公司收入一半左右。新冠期间,公司抓住海外市场机会,境外收入达13亿,占比超过83%。随着海外市场渠道的打通,公司凭高性价比和丰富的产品、全面专业的服务,有望建立起品牌优势,布*全球市场。
百普赛斯是一家专注于提供重组蛋白等关键生物试剂及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基于高表达宿主与载体、高密度细胞培养、蛋白制备及制剂、蛋白衍生修饰标记、高整合性蛋白分析、膜蛋白表达六大研发平台,推出了重组蛋白、检测服务及其他服务,差异化聚焦于生物*,特别是靶点*物的开发与应用场景。
公司现有重组蛋白超过1700种,95%以上的蛋白产品使用HEK293细胞表达,并成功开发出CD20、CD133、CCR5GPCR等市场稀缺的高难度跨膜蛋白产品,深耕重组蛋白试剂领域。客户主要为医*企业,包括强生、辉瑞、诺华、吉利德、罗氏、默克等全球Top20医*企业以及恒瑞医*、信达生物、君实生物、*明生物、百济神州等国内领先医*企业。
百普赛斯的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0.4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3.63%,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54.95%。得益于公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常规业务稳步发展,百普赛斯2021年业绩持续增长,2021年Q3实现营业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135.90%,实现归母净利润为1.21亿元,同比增长55.13%。(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菲鹏生物是国内领先的IVD原料、试剂、仪器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通过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降低客户产品开发成本,构建良性的IVD生态。
公司可以为客户提供“核心生物活性原料+试剂整体开发方案+创新仪器平台”等不同产品及解决方案,涵盖生化免疫比浊、胶乳增强比浊、荧光定量PCR、化学发光、荧光POCT、分子测序等多类检测平台。
(1)原料方面:菲鹏以诊断试剂原料业务为基石,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拥有抗原、抗体、诊断酶等核心反应体系原料以及辅助原料共1300余种,在重大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热带病、心肌、肿瘤、炎症等应用领域具有领先优势。
(2)试剂方面:基于较强的原料开发能力,公司延伸至化学发光、分子诊断和生化诊断试剂半成品的开发,根据客户个性化需求将核心原料、反应液、缓冲液、酶系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置成半成品,助力客户完成终端产品的开发。
(3)仪器方面:公司着力建设体外诊断仪器平台,并将此作为共建开放诊断生态中的重要工具,目前已经布*了化学发光仪器平台、基因测序仪平台、POCT分子诊断仪器平台及荧光免疫仪器平台。
公司作为体外诊断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已经成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原料和新冠抗原免疫检测试剂原料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2.2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0.68亿元,年复合增速达69.07%,其中2020年新冠业务贡献营收6.97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65.44%)。202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122.84%,归母净利润从2017年的0.8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33亿元,年复合增速达96.84%。
从收入构成来看,2017-2019年,菲鹏生物以销售试剂原料为主,包括抗原、抗体,随着公司为客户研发的试剂生产方案越发完整,开始逐渐向客户销售试剂半成品,目前公司开发成功的试剂解决方案储备项目已超70种,2020年实现半成品类收入达2.28亿元,收入占比达21.35%。预计随着公司整体解决方案越发完善,公司收入结构朝着更加多元化方向发展。
我们对以上四家标的企业2020年的部分财务指标进行了比较,从营收业绩来看,诺唯赞、义翘神州、菲鹏生物受益于新冠需求激增,营业收入均在10亿元以上,新冠占比均超过65%,而百普赛斯因以重组蛋白为主营,2020年仅实现营收2.46亿元,新冠收入占比为29.52%,远低于其他企业。从ROE、ROA、ROIC来看,标的企业的ROE均大于70%,表明标的企业股东所投入资本获得利润的能力均很强,四家企业ROA均大于60%,表明标的企业运用所有资产获得利润的能力强,ROIC均大于70%,表明标的企业的主营业务拥有较高的护城河,在产业链话语权较强;从海外收入占比来看,2020年义翘神州、百普赛斯的海外收入占比均在60%以上,占其收入的主要部分,菲鹏生物为38.67%,诺唯赞海外收入占比最小,仅为13.62%,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
(1)盈利能力:从毛利率来看,从2017年至2020年标的企业的毛利率均在80%以上,且在2020年均达到了90%以上的水平,其中诺唯赞、义翘神州、菲鹏生物的毛利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百普赛斯毛利率虽呈波动状,但也维持在85%以上的较高水平,菲鹏生物毛利率在疫情之前领先于其他。从净利率来看,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标的公司业务规模迅速扩大,规模效应显著,净利率迅速上升,其中义翘神州的净利率高于其他家,展现了较好的费用控制能力。
(2)营运能力:从存货周转率来看,诺唯赞、义翘神州的存货周转率均大于1,营运能力优于其他家,菲鹏生物除2020年外,存货周转率均小于1,百普赛斯存货周转率较低,一直为小于1的水平,主要原因是生物试剂产品品类较丰富,且单批次生产量较大,存储成本低于生产成本,为满足客户对产品多样性和供货及时性的需求,企业通常保持种类丰富且数量较多的现货产品库存。从应收账款周转率来看,2017年至2019年间,百普赛斯的收账速度快于其他标的企业,表明下游客户资质较好,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推动,产品供不应求,标的企业的回款速度均处于上升态势。
(3)偿债能力:从资产负债率来看,标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维持在50%以下,资产负债结构较为稳健。从流动比率来看,标的企业的流动比率均大于1,其资产的流动性较强,拥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其中百普赛斯的流动比率水平最高,短期偿债能力最强。
(4)研发能力:从研发费用来看,诺唯赞和菲鹏生物投入的研发费用显著高于百普赛斯和义翘神州,其中诺唯赞2020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增长迅猛,由2019年的0.6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26亿元,主要是由于诺唯赞和菲鹏生物涉及的业务领域更广,均布*仪器、原料和试剂,产品管线更为丰富;义翘神州的研发费用较为平稳,稳定在0.22亿元左右,百普赛斯的研发费用逐年增加,研发投入不断加大。从研发费用率来看,2017年至2019年间,标的企业注重研发,研发费用率均高于10%,四家企业中,菲鹏生物的研发费用率最高,2020年前均研发费用率均超过25%。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方正证券外资为什么可以卖出(方正证券持仓,我的股票昨天全部抛了,现在总资产是2.45万,可用金额也是2.45万,为什么可】相关文章: